2021_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篇目二五代史伶官传序(学案+课件+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篇目二五代史伶官传序(学案+课件+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9 11:47:26

文档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语言基础专练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②及凯旋而纳之 凯旋:取得胜利
③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
④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考察,探究
⑤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乐
⑥泣下沾襟 泣:流泪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
解析:选C ②“凯旋”,胜利归来;③“恨”,怨恨,仇恨;⑥“泣”,泪水。
2.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解析:选B 例句及A、C、D三项的“其”均为代词,他;B项,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选D A项,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指“干某项事业”;B项,古义指“人的作为”,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C项,古义指“……的原因”,今义为“连词,表因果关系”。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函梁君臣之首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选C 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函”,名词,本义是木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告以成功
C.世言晋王 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 之迹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皆背晋以归梁
解析:选B A项,祈使语气,一定;商量语气,还是。B项,介词,把。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的。D项,表顺承;表转折。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和猪叫“太牢”,羊叫“少牢”。
B.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C.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解析:选A 古人又把牛叫“太牢”。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译文: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译文:                                    
                                    
参考答案:(1)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
(2)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出自人的原因吗?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话是“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       !”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
(4)《五代史伶官传序》深度反思得失成败的规律的三句话是“          ?          ,          ?”
答案:(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2)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9.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所以,应侧重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B.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C.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D.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解析:选A “禁中”指帝王所居处所,也作“禁内”,是王温宿卫的地方;“觉被诛”中“觉”的对象是“谋乱之事”,以此排除B、D两项;“又教王温反”,省略了主语“你”,“反”意为谋反,“又教王温反”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B.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末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藩镇。
C.朔,古人把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晦”,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农历每月十六称为“既望”。
D.崩,古代把帝王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帝王死称“崩”。另外,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解析:选C 古人把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朔”,C项对“晦”“朔”的理解颠倒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既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后唐的灭亡。
B.唐庄宗宠信伶官,这些伶官也飞扬跋扈,随意侮辱官员,这些官员们在伶官面前敛声屏气,小心翼翼。也有一些无耻的官员就阿附这些伶官,以图飞黄腾达。
C.郭门高本名郭从谦,郭门高是他做优伶用的名字。他善于钻营,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认庄宗的弟弟李存乂为养父,因此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
D.由于郭门高和郭崇韬以及李存乂的关系,再加上他的部下王温在禁宫中宿卫时图谋作乱,庄宗和他开玩笑,问他还想干什么。他非常害怕,于是就图谋叛乱。
解析:选C 从原文第三段,“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可知,郭门高当上从马直指挥使的原因是“尝有军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
译文:                                    
                                    
(2)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译文:                                    
                                    
参考答案:(1)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
(2)庄宗喜欢唱戏,最终就被郭门高弑杀,尸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这难道不是真的吗?难道不应该戒惧吗?
14.结合《五代史伶官传序》,你觉得后唐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答:                                    
                                    
                                    
                                    
                                    
解析:围绕“后唐灭亡的原因”这一中心,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析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庄宗沉迷音乐,不理朝政;②宠信伶人,祸乱朝政;③贪图享乐,不恤民生;④治军无方,军心涣散。
参考译文:
(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
当时,众伶人出入宫廷,侮辱戏弄官员,群臣又愤怒又痛恨,却不敢在他们面前大声说话,有的人反而依附于他们,以图被宠信而升迁。各地藩镇,争相送他们财物进行贿赂,而景进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庄宗派景进等人出宫到民间访查,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奏报。他每次在大殿中奏报事情,左右的人全部屏退,军事机要和国家政务他都参与决策。三司使孔谦用对待哥哥的礼节对待他,叫他“八哥”。庄宗驾临邺都,就派遣景进等人搜罗邺地美女上千人,来充实后宫。而景进等人借机干坏事,士卒的妻子、女儿因此而逃跑的有上千人。庄宗回洛阳时,景进用车载邺地美女数千人跟从,在道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男女混杂。
郭门高名字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伶官的身份飞黄腾达,但曾经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酒,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的士兵王温在宫中宿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卒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坑杀。”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镇,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余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朔日,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中带着刀剑,率军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沿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皇后、诸王及左右侍从全都逃跑。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了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他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
《左传》上说:“国君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以此而结束。”庄宗喜欢唱戏,最终就被郭门高弑杀,尸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这难道不是真的吗?难道不应该戒惧吗?
PAGE
7篇目(二)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六国论》中苏洵警告当权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过秦论》中贾谊以秦警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1.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2.掌握课文重点实词、虚词及各种文言现象;疏通文章大意。3.体会正反说理、借古讽今的写法。4.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意。
[资讯概览]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二、思想情怀
欧阳修名句集锦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2.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始扶桑初日升。
3.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4.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情境活动]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请根据本段文字并结合初中所学《醉翁亭记》,简要说说作者的性格特点。
答:                                    
                                    
                                    
                                    
                                    
参考答案:欧阳修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滁州太守,但他纵酒山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晚年病卧滁州,自号六一居士,体现了他心胸乐观豁达,能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性格特点。
[资讯概览]
一、写作背景
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上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张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袭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即将重演。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本文就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部分写的一篇序文,目的是为了告诫当时处于国家和民族危机中的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并借事论理,阐明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二、时代大事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一、文学常识

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多说明著作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文化常识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太庙最早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文白对译]
[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系燕父子(xì)    2.仇雠(chóu)
3.四应(yìng) 4.盛衰(shèng)
5.盛以锦囊(chéng)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同“毋”,不要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岂非人事哉
古义:人的作为。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与,介词,和;其,代词,他。
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
4.其意气之盛
古义:心情,气势。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5.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到了……的局面(境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订立盟约
②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子装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 考察,探究
(2)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驱 向前
②一夫夜呼 在夜里
③仓皇东出 向东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成功的消息
(2)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 使……兴
②逸豫可以亡身 使……亡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才智勇气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极小的事
(2)形容词作动词
乱者四应 作乱
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原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其根本
②情有可原 原谅
2.恨
①此三者,吾遗恨也 怨恨,仇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遗憾
3.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回到
③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回去
④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归向
4.举
①举天下之豪杰 全,整个
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被攻克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发动
④举头望明月(《静夜思》) 抬起
⑤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成就
5.盛
①盛衰之理 读shèng,兴盛
②盛以锦囊 读chéng,装着
③其意气之盛 读shèng,骄盛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读shèng,强盛
⑤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
读shèng,盛大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读shèng,职位高
6.告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告诉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告慰
7.微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
地位低下,卑贱
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定风波》)
稍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⑤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微弱
8.以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所”组成名词性结构,……的原因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9.与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连词,和
②与尔三矢 动词,给
10.乃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代词,你的
②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如此,这样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副词,于是,就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副词,竟然
⑤乃悟前狼假寐(《狼》) 副词,才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①梁,吾仇也。(“……也”表判断)
译文: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者,……也”表判断)
译文:这三者,是我的遗恨。
③燕王吾所立。(语意上判断)
译文: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2.被动句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译文: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表被动)
译文: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所困扰。
如何辨析被动句
被动句是在文言文和白话文中都非常常见的一种句式。其实质就是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必须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承受者,即句子的主语必须是一个“受事”性主语。因此简单地说,所谓被动句,就是指主语是“受事”性主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如下几种形式:
类型 特点 例句
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介词“于”用于动词之后,引出施动者——动作的发出者,其意义相当于白话文中的介词“被”。所不同的是,现代汉语中的“被”引出施动者,常置于动词之前。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句中“于”表被动。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这里的“见”是一个助词,其意义更接近于现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助词“被”。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句中“见”表被动。
用“见……于……”的形式表示被动 “见”“于”组合,既表示被动,又可引进施动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见……于……”表被动。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表示被动 “为”后面一般跟施动者。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句中“为”表被动。
用“为……所……”的形式表示被动 “为…… 所……”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引进的行为施动者有时也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句中“为……所……(……为所……)”表被动。
用介词“被”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句 这种形式的被动句,与现代白话文中的被动句基本上一模一样。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句中“被”表被动。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我们只能根据主语是否为“受事”性主语来进行判断。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句中“挫”“削”含有被动意味。
3.状语后置句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于庙”作“藏”的状语)
译文: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②盛以锦囊。(“以锦囊”作“盛”的状语)
译文:用锦囊盛着。
③而告以成功。(“以成功”作“告”的状语)
译文:然后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王。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于忽微”作“积”的状语)
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
4.省略句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省略介词“于”)
译文: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二牲祭告祖庙。
②还矢先王。(省略介词“于”)
译文:把箭还给先王。
七、典型名句
1.满招损,谦得益。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NO.1文本初读]
通读课文,请根据下面对文章层次划分的提示,填写空缺处。
本文共4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     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这一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2段承上叙事,详述        的事例。
第3段转而议论,评论      ,阐明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4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答:                                    
                                    
参考答案:盛衰由于人事 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 庄宗的盛衰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盛衰之理 理:道理
C.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
D.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解析:选C 恨:怨恨,仇恨。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B.“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递进复句,意在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C.第2段中的故事虽然在社会上流传较广,却不一定有确凿的根据,所以作者在前面加上“世言”二字。于是,史学家的重视信而有征与文学家的重视典型事例巧妙地统一起来了。
D.作者详细叙述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转述李克用临终时的那一番话,充满激愤、痛切和向往的感情,使人如闻其声,这样就能表现出李存勖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且不负先人之志。
解析:选B 不是递进复句,而是转折复句。
3.由课文的第1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答:                                    
                                    
                                    
                                    
                                    
参考答案:作者将运用例证法,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下面将要以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论证的依据。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以下问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应:应答
B.君臣相顾 顾:看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还是
D.故方其盛也 方:正当,正在
解析:选A 应:响应。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3段把唐庄宗的“盛”“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以此论证了论点。
B.写唐庄宗“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这里突出写一个“盛”字,一个“壮”字,表现了庄宗的志得意满。
C.第4段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与第3段相呼应,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根本原因是“数十伶人困之”,根据这一史实,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既紧密地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解析:选C “根本原因”错,应为“直接原因”。
6.本文到第3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呢?
答:                                    
                                    
                                    
                                    
                                    
参考答案:①照应题目。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
7.“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三句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答:                                    
                                    
                                    
                                    
                                    
参考答案:①紧接这三句后,作者首先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指出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②第2段叙述晋王三矢的事例,第3段从庄宗极盛时和极衰时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4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由此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8.(素养提升)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答:                                    
                                    
                                    
                                    
                                    
参考答案: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NO.3思维拓展]
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答:                                    
                                    
                                    
                                    
参考答案:(观点一)没有文不对题。欧阳修写作《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讽谏北宋统治者。而有关伶官的事情在《伶官传》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本文不需要重复。
(观点二)有点文不对题。庄宗的衰败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来评述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伶官传》中详细地叙述了有关伶官的内容,但在这篇文章中,也应该简要地叙述一些有关伶官的事情,让读者更明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类文赏读]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对统治者的告诫,也是欧阳修对后人的提醒。下面的文章都从某一角度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一道理。    
一、古诗文精读
箕子叹纣
纣初立,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几,造鹿台,为琼室玉门,狗马奇物充牛刃其中,酒池肉林,宫中九市,而百姓皆叛。
[译文] 殷纣王刚即位,便使用起了象牙筷子。对此,(纣王的叔父)箕子叹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东西,并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会再吃羹藜等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质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铺顶的房屋之下了,则要求身披锦衣九重、脚踩高台广室。怀有这样的要求,整个天下也满足不了他了!远方的珍怪之物,舆马宫室等都逐渐齐备,这些都自此而始,我害怕他由此走向灭亡!” 没过多久,纣王便开始建造鹿台,琼室玉门,豪华富丽,狗马奇物充满其中,还有酒池肉林,宫中街市,供他穷奢极欲,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赏析] 根据象牙筷子,箕子就担心纣王将要走向灭亡,说明箕子能从当前细微的事实,预见到将来的情况。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要懂得勤俭节约爱惜百姓,统治者不仁,则国家不存。
其御之妻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文]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她离去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开。”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赏析] 谦逊有礼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越有本事的人往往越发低调,把自己的能耐藏起来,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而那些略微有些本事的人习惯把自己捧上天,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到处对人表现出一副高傲的嘴脸,恨不得要让天下人都认识自己,这是非常可笑的。
二、思辨阅读
逸豫可以亡身
齐杰红
《五代史伶官传序》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纵观古往今来国家之所以衰败、衰亡,不就是因为“逸豫”二字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地扔进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跃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觉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感,而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却反应迟钝,以致葬身锅底。由此我想到,在这方面,人不也是如此吗?
唐明皇李隆基的登基之路走得很艰难,凭韦皇后的力量就足以将他推向毁灭的深渊,但他并没有畏惧这些。他在万分险恶的局势之下披荆斩棘,一路奋斗,最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让李家人掌握了实权,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得到了天下。在位初期,仍不忘前时之苦,努力经营着大唐江山,他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走向辉煌,邻国纷纷前来“取经”。虽然唐明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晚年时的所作所为却毁了他的一切。他变得昏庸奢侈,宠信奸臣,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将他的统治击垮,那些所谓过去的成就全都付之一炬。
当时的唐明皇有没有想到国家由盛转衰的原因呢?如果他在晚年,不宠信奸臣,仍能保持他在建业时的那种英明神武,那结果还会是这样吗?
后唐庄宗不也是这样的吗?父亲将要死的时候,赐予庄宗三支箭,要庄宗帮他完成自己还没有做完的事。之后,当庄宗起兵时,他背着父亲留给自己的三支箭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长途跋涉中他坚持下来并最终成功了。庄宗提着敌人的头颅去拜祭自己的父亲,告诉父亲他成功了。然而他的成功只是短暂的,就在一夜之间,他的荣耀,他的辉煌,他所拥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这不就是安于享乐,宠幸伶人的后果吗?低潮时,想着厚积薄发;成功时,却忘了潜藏的祸患,这不就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吗?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如果当初庄宗不宠幸伶人,不安于享乐的话,结果还会是这样吗?如果在庄宗成功后,仍能保持以往的警惕之心,吃苦耐劳,多重用有志之士,那他成功的路或许会走得更远。
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有无数忧国忧民、不惮前驱的有志之士。他们或是崛起阡陌之中的“匹夫”,或是剥削阶级的“逆子贰臣”,几十年的苦战,千万人的牺牲,终于在千疮百孔的国土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然而,如今有个别人躺在“席梦思”上,抱怨运气不佳,偏不问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几分辛苦。有些人觉得享受的时候到了,喊出“高消费”的口号;有些人为“八大件”奔波,展开了“比阔”的竞争;有些人口袋鼓了,手脚大了,头脑也热了,早把勤俭作风抛到九霄云外。更有甚者,随即喊出“全盘西化”的调子,想把自己变成寄生虫。这确实是忘了过去,忘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忘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我们生在今天这个飞跃的时代,勇于奋斗者得发展;反之,则堕落,哪怕有短暂的停滞,也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布满荆棘,也可能会遇到暴风雨和雷电,而它前面却有一个鲜花盛开的伊甸园;另一条平坦易行,更无风险,可等待我们的是横崖断壁。我们当然选择前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为发展历史、创造历史的一代。
我们一定要总结前人的经验,以史为鉴,安乐时要想到困苦祸患,切记,逸豫亡身,自然之理也。
(有删改)
文中说,现在某些人一味追求安逸享乐,忘了艰苦奋斗的传统,想把自己变成寄生虫,并告诫我们,“生在今天这个飞跃的时代,勇于奋斗者得发展;反之,则堕落,哪怕有短暂的停滞,也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读完本文后你产生了哪些启发?
答:                                    
                                    
                                    
                                    
                                    
参考答案:我们要牢记“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成就自己的事业。决不能在安逸享乐中消沉意志,使自己一败涂地,身败名裂。
PAGE
18(共63张PPT)
第11课 篇目(二)
五代史伶官传序

呜呼!
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
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由于人的作为吗 推究庄宗得到天下和他失掉天下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就可以知道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世人说晋王在临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
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
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
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
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
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
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
用猪、羊二性祭告祖庙,恭敬地请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
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
背着它走在队伍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以组,函
梁君臣之首
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
成功,其意
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然后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王,他意气
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
骄盛,真可以说雄壮极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
夫夜呼,乱者四
应,仓皇东出
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
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道回
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到哪儿去,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报),大家的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
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
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
天下容易吗 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出自
人欤
满招损,谦

人的原因吗 《尚书》上说:骄傲自满招来损害,谦虚谨慎得到
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然之理也
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
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
抗争;等到他衰落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了他,自己丧命,
国灭,为天下笑。大祸患常积
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所困扰,

伶人也哉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