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一) 过秦论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艺术。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资讯概览]
一、作者简介
文才超众的汉赋作家——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著有《新书》十卷。以文才显名,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不久就擢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服鸟赋》。
其文议论风发,雄辩有力,颇有文采,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
二、思想情怀
贾谊名言集锦
1.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2.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
3.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5.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
[情境活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贾谊年少得志,后来遭文帝幸臣的诬陷排挤,但文帝惜才,不忍心把他放逐太远。于是灵机一动,便派贾谊去做自己最疼爱、寄望最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梁国太傅。贾谊知道刘揖在文帝心目中的位置,如果能教导、辅佐好小刘,假以时日,封侯拜相绝不是妄想。
岂知人事能料,天命难违。前169年,贾谊任梁怀王太傅四年之后,刘揖不慎坠马而死。而刘揖之死,让他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轰然委地。文帝虽没有直接怪罪于他,可文帝的悲恸更让贾谊心如刀绞。贾谊整日茶饭不思、诗书不进,以泪洗面,一年后,撒手人寰,年仅33岁。
请你思考一下,贾谊郁郁而死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贾谊是政论家而不是政治家,官场上的显规则与潜规则他都不放在心上,他的政治理想全系于明君,文帝听他的,却受制于幸臣。他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梁怀王身上,所以在贾谊看来,梁王坠马不仅非寻常之事,简直是“梁柱折而泰山崩”,他的死不仅是因为内心的愧疚,更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破灭。
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
一、文学常识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二、文化常识
1.履至尊而制六合
六合: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为荒远之地。八荒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
3.序八州而朝同列
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其他八州。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河:战国时魏地。
[文白对译]
[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膏腴(yú) 2.召滑(shào)
3.陈轸(zhěn) 4.崤函(xiáo)
5.万乘(shèng) 6.遗镞(zú)
7.逡巡(qūn) 8.隳名城(huī)
9.氓隶(méng) 10.瓮牖(yǒu)
11.锄櫌(yōu) 12.棘矜(qín)
13.蹑足行伍(háng) 14.度(duó)长絜(xié)大
15.一夫作难(nàn)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合从缔交 “从”同“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倔起阡陌之中 “倔”同“崛”,兴起
3.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影子
4.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同“横”,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5.威振四海 “振”同“震”,震动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2.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3.国家无事
古义: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像席子一样
包:像布包一样
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内:在国内,对内
外:在国外,对外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一样
响:像回声一样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如何辨析名词作状语
方法 例句 分析
一般情况下,古汉语句子中作状语的名词前,另有名词或代词作主语。 (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2)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例(1)句中“笼养”前的名词“游侠儿”、例(2)句中“北构而西折”前的名词“骊山”分别在句中作主语。因此,两个例句中的名词“笼”“北”和“西”只能在句中作状语。
主语承前省略时,不易发现,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断。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2)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例(1)句中“犬坐于前”不能译成“狗坐在前面”,因为前面的“其一”(其中的一只狼)才是主语。例(2)句中“翼”不是主语,主语应是“项伯”。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称帝称王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翁:用瓮作
绳:用绳子系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鞭:用鞭子抽
笞:用竹杖打
2.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亡:逃跑的人
北:溃败的军队
(2)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争斗
②约从离衡 使……离散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使……漂浮
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灭亡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
⑥以愚黔首 使……愚昧
⑦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见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尊贤而重士 贤者,贤能的人
②因利乘便 便利的条件
(3)意动用法
尊贤而重士 以……为重,看重
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裁,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控制,统治
④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规模
2.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
兵器
③兵者,国之大事也(《孙子兵法》)
军事,战争
④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三国志》)
士兵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丢掉
②追亡逐北 逃跑的人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④亡羊补牢 失去,丢失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逃亡
4.举
①西举巴、蜀 攻取
②举头望明月 举起,抬起
③举其偏,不为党(《左传》) 推举
④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全
5.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要的地理位置
②固守以窥周室 牢固地,牢牢地
③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顽固
6.而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②尊贤而重士 连词,表并列关系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表转折关系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表因果关系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
7.因
①因遗策 动词,沿袭
②因河为池 介词,凭借,依据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结构助词,的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 指示代词,这
③商君佐之 代词,他,指秦孝公
④聚之咸阳 代词,它们,代指兵器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译文:(秦始皇)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译文:可是陈涉不过是个以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下层百姓,是被征发的人。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表判断)
译文: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
2.宾语前置句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即“何谁”)
译文: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行人)。
②崤函之固,自若也。(“自若”即“若自”)
译文: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
3.定语后置句
铸以为金人十二。(“十二”作“金人”的定语)
译文: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
4.状语后置句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于”是“比”的意思,领起介宾短语,作状语)
译文: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②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于钩戟长铩”作“铦”的状语)
译文:农具木棍不比钩戟长矛锋利。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于九国之师”作“抗”的状语)
译文: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人不能和九国军队相匹敌。
5.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是“被毁坏”的意思)
译文:一个戍卒起事就毁灭了天子的宗庙。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为”表被动)
译文:连秦王本人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6.省略句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省略“以”的宾语“之”)
译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略介词“于”)
译文: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
七、典型名句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NO.1文本初读]
阅读课文,填写框图空缺处,整体感知文意。(可用原文语句填空)
答:
参考答案:①叙史实 ②仁义不施 ③攻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弱点
解析:选B 爱:吝惜。
2.下列对第1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是说秦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B.“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实际上用一个“并吞”就把意思表述明白,所以文意不够简洁。
C.本段先写秦国的地理位置及野心,次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富国强兵的政策,并由此而达到了扩充地盘的目的。
D.秦孝公对外实行连横策略,离间诸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便各个击破。
解析:选B B项,解说有误,虽然用一个“并吞”能把意思表述明白,但没有气势。
3.下列对第2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等人对内继承先辈的旧业并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对外向四方扩张领土。可见,这时期秦王朝的势力在进一步扩展并走向强大。
B.各诸侯国恐慌害怕,约纵反秦。他们不惜钱财、不惜土地招致人才,集结上百万的军队在精锐将帅的带领下攻打秦国。结果是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C.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就能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D.秦击溃九国之师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解析:选C C项,“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错,是以九国地大师众、来势凶猛来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
4.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本段用排比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气势,突出秦孝公独霸天下的野心以及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做了铺垫。
(二)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以下问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威烈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护城河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著作
D.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解析:选A 烈:功业。
6.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不仅消灭了各诸侯国,还吞并了西周、东周,然后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B.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并在政治上、文化上、刑法上、防务上采取了一系列愚民、弱民、防民之策。
C.作者肯定了秦始皇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的功业,但也义正词严地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
D.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解析:选A A项,“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错,这里指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7.文中哪些句子阐述秦始皇“攻”天下取得的业绩?哪些句子体现了秦始皇“守”天下采取的措施?(用原句回答)
答:
参考答案:(1)“攻”天下取得的业绩:①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守”天下采取的措施:①于是废先王之道;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以下问题。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起:兴起
(3)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将:率领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9.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始皇余威,承上文先扬一笔,为下文形势蓄势,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B.陈涉出身微贱,没有社会地位,才能平凡,也不富有,没有锋利的武器,起义人数不多。
C.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发人深省。
D.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这也是针对“仁义不施”写的,而秦朝的灭亡是山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的效果。
解析:选D D项,“山东”在本文中是崤山以东的意思。
10.陈涉起义影响有哪些?(用原句回答)
答:
参考答案: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四)阅读课文第5段,完成以下问题。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自若:像原来的样子
(2)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3)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4)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乡时:先前
(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絜:衡量
12.下列各句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解析:选B A项是写陈涉与九国的对比;C项是陈述当时秦朝的实际情况;D项是陈涉起义后秦朝的结果。
13.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开始陈述了秦朝的灭亡,并非由于力量弱小。因为当时雍州险固,崤山、函谷关的地势和原来是一样的。
B.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却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九国不团结而农民军团结。
C.作者在本段进行了三方面力量的对比: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秦国与秦朝实力的对比、陈涉与九国实力的对比。
D.作者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中心论点,当代的君主要“施仁政,行仁政”。
解析:选D A项,应为“当时雍州地势,崤山、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和原来是一样的”。B项,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心。C项,是四方面力量的对比,还有陈涉的弱小与秦国强大的对比。
14.文中从哪些方面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作了对比?
答:
参考答案:从领袖地位、指挥作战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作了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
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
15.《过秦论》中为什么写九国“合从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答:
参考答案:《过秦论》对秦国以外的其他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进行了极为铺张的叙述。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是为了写秦国。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对比映衬。一个卑微弱小的陈涉一举消灭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这种对比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引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国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之手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16.(素养提升)作者为什么从秦孝公起笔,而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呢?
答:
参考答案: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当。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国相比,也并无优势。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虽然已有了“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但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所以作者从秦孝公写起。
[NO.3思维拓展]
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这一观点的看法,说说这一观点有无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
参考答案:(观点一)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他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观点二)贾谊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贾谊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观点三)贾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施行仁政,消除阶级矛盾,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类文赏读]
贾谊,一颗闪烁政治之光的新星陨落了,一个满腹才华的文学青年逝去了。对于西汉王朝,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后来的汉武帝意识到了;对于漫长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失,后来的统治者和文学家们也意识到了。大诗人李白叹道:“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下面所选的均是与贾谊有关的诗文,欣赏一下,看人们是怎样评价贾生的。
一、古诗文精读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达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赏析] 此诗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径庭。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贾谊论(节选)
苏 轼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译文]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赏析] 《贾谊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选文评论观点独特,认为贾谊悲剧的原因在于不能“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论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二、思辨阅读
遥望贾谊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服)飞入他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看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怀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的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情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本文作者游览贾太傅祠,感慨万千,认为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又说“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根据你对贾谊的了解,谈谈他犯了怎样的官场大忌。
答:
参考答案:贾谊悲剧的根源在于恃才傲物,丧失理性,急于求成,犯了“卑不谋尊,疏不间亲”的官场大忌。凭着过人的才气,早年的贾谊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致使人们往往把他此后的悲剧归结为遭人诽谤,不遇明主。其实,在我看来,贾谊的悲剧恰恰源于自身——缺乏理性。面对众人的抬举,文帝的宠信,他丧失了理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丝毫不把周勃、灌婴这些开国重臣放在眼中,妄想让汉文帝一夕之间便与周、灌反目而支持他的新政。
PAGE
25(共81张PPT)
第11课 篇目(一)
过秦论
飞
秦孝公据崤函
固,拥雍州之地
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
固守以窥
有席卷天
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
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野
(kun):窥视。②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并吞”的意
内
海、八荒:都
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
当是时也,商君佐
内
法度,务④耕
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耕作纺织
连
而斗诸侯
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采用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是桊人拱手
取西河之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事,致力
具:器械
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
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也作“连横”。⑦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
蒙⑧故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
因⑩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东割
袭前代的政策,向南吞并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
腴之地
收
要害之郡
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
⑧蒙:继承。⑨故业:指已有的基业。诸侯
恐惧
⑩0因:沿袭。⑩举:攻取。⑩膏腴:肥沃。诸侯恐慌害怕,
会
而谋弱桊⑩,不爱⑩珍器重宝肥饶
集会结盟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
之地,以致⑩天下之上,合从①缔交
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
相与为一。「⑩④会盟:特指诸侯集会结盟。④弱秦:削弱泰国。
互相援助,成为一体。⑤爱:吝惜。⑩致:招致,招引。⑩合从:即合纵,
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当此之时,齐有孟尝,
策略。8相与(ⅶ):互相援助。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
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四君者
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
信,宽厚而爱
尊贤
都英明有智谋,诚实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护人民,敬重贤才
重
从离∞衡
兼韩、魏
重用士人,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衡策略,将韩、魏
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约:结
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盟成联军。②离:离散
于是六国
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
在这时
生大中
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
谋,齐
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计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
其意
吴起、孙胺、带佗、倪
廖
为各国)沟通他们的意图,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
廉颇、赵奢之伦制③其兵。于是:在这时。②属:与
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卩
文的“徒”“伦”都是“类过秦论
一、语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
B.追亡逐北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解析:选A “从”同“纵”。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从事
B.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
C.秦人开关延敌 延敌:拖延敌人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解析:选C 延敌:迎击敌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解析:选C 例句与C项均为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A项,介词,用。B项,介词,把。D项,介词,凭借。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解析:选D 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使动用法;④⑧名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才能不及中人
解析:选A 恐惧:古今意义都是“害怕”。B项,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C项,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D项,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并做见证的人。
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因河为池 不如因善遇之
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非尊于九国之师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选D A项,乃:于是/竟。B项,因:凭借/趁机。C项,则:就/却。D项,于:比。
7.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析:选B 例句和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D项,宾语前置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三句是“ , , ”。
(2)贾谊的《过秦论》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
(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 , ”。
(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 ”。
(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 , ”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6)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 , ”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7)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
答案:(1)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 (4)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6)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有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以美习俗”的建议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答:
解析: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是压缩语段,寻找主要信息,所以,解此类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解压缩题的方法。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又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参考答案:和谐文化 历史教训 繁荣昌盛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过秦论(中)
贾 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图圈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解析:选C “安民可与为义”与“危民易与为非”对举;“是二世之过也”是判断句式。据此断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C.“短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
D.“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
解析:选C C项,“释褐”指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这是因为长久没有统一的君主,如果此时秦始皇实行仁政,天下就可以长久安定了。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为灭亡埋下了隐患。
C.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贤能,也不能凭借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解析:选C 从文中的意思来看,“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即统治百姓的方法,在于让百姓安居乐业,即“为仁”,实行仁政。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译文:
(2)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
译文:
参考答案:(1)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
(2)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统治。
14.《过秦论(中)》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
答:
参考答案:秦二世暴虐无道,不顾百姓死活;残害百姓,滥用民力;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赏罚不当,赋税繁重;百姓穷困,不加救济。
参考译文:
秦使周朝灭亡,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互征伐,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权威,稳定功业,是安定还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开始。假使秦始皇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皇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统治。假使秦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那些没收犯罪者妻子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他们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并一直使它维持下去,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遵循正道,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用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就安定了。
二世不这样去做,却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然后奸险欺诈之事一齐发生,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天下的人都认为这是苦难。从群臣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得安定,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助公侯那样的尊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是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下面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了。所以说“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