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屈原列传(学案+课件+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屈原列传(学案+课件+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9 11:48:54

文档简介

第9课 屈原列传
学习任务群 人文主题 语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历史的现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领会作品中体现的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1.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学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中反映的历史观念。2.研习史论作品,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3.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4.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单元寄语]
中国古代的家国情怀
“爱国”一词很早就在历史文献中出现了。《战国策·西周》就曾提及“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惠帝纪》中也说到“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中国传统文化里,家与国经常相提并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时刻想着“齐家治国”,以至“平天下”。随着历史的演进,家、国、天下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却一脉相承下来。
夏到战国后期是中华民族爱国思想的萌芽时期。由于当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真正建立,这一时期的爱国思想主要表现为对故土即邦国的热爱。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就是当时的典型代表,他的全部爱国思想和情感都是以爱楚国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爱国思想逐渐发展为“爱天下”“爱四海”“爱九州”的情感。在诸子百家中,“天下”占有很高的位置。《老子》中关于“天下”的内容就涉及了29章,共出现55次;孔子则站在“天下”的立场上为整个华夏民族思考命运;孟子去齐国以求天下安民之举;荀子更是指出:“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荀子·正论》)“爱天下”的情感逐渐成为爱国思想的主要内涵,并影响后世。像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才是国家的灾难。这些都在强调真正的爱国首先应该以天下为己任。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民族与国家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爱国思想突出表现在对祖国锦绣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意识,以及维护祖国统一和对于民族尊严的追求与奋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尽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郑成功勇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古人笔下的千古名句和实际行动真切流露出对民族的爱和对祖国的爱。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爱国思想带有局限性。首先表现在爱国思想带有强烈的忠君色彩。在古代“家天下”的社会结构中,人们认为君即代表国家,这样便把国家安危系于君主一身,甚至出现“愚忠”的现象。另外,爱国思想中存在较深的民族观念,容易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情绪。
第9课屈原列传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由粽香、龙舟,会想起两千多年前汨罗江畔那个独行者的形象。今天,让我们以史学家的视角,解读更加真实的屈原。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资讯概览]
一、作者简介
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二、典型事迹
司马迁仗义执言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把他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宫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子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迹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三、思想情怀
司马迁名言集锦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3.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5.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7.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8.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情境活动]
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而入狱,请你以“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他在监狱里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答:                                    
                                    
                                    
                                    
                                    
参考答案:
心目中的英雄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他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
太史公一动不动。
也许,他想到过屈原的投江,想到过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到过抛弃这个世界,抛弃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怎能接受世间的奇耻大辱!
他再次掏出父亲交给他的笔。父亲临终前那双忧怨的眼睛,仿佛浮现在他眼前。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东方发白了,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愿受极刑而无愠色。”
千年之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
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先秦文献中没有提及屈原的,这篇传记是第一次记载屈原的资料。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人,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再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最终怀石沉汨罗江而死。而司马迁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所以司马迁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之块垒。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约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至征和二年(前91)间撰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楚辞”与《楚辞》
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作品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文白对译]
[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属草稿(zhǔ)        2.谗谄(chǎn)
3.惨怛(dá) 4.靡不毕见(mǐ)
5.濯淖(zhuó)(nào) 6.浊秽(huì)
7.滋垢(gòu) 8.皭然(jiào)
9.不滓(zǐ) 10.既绌(chù)
11.靳尚(jìn) 12.唐眜(mò)
13.憔悴(qiáo)(cuì) 14.啜(chuò)其醨(lí)
15.怀瑾握瑜(yú) 16.受物之汶汶(mén)
17.温蠖(huò) 18.汨罗(mì)
19.景差(cuō)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受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同“旨”,意旨,意趣
3.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
4.屈平既绌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5.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
6.靡不毕见 “见”同“现”,显露
7.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纳”,接纳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同“浊”,污浊
9.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合纵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被”同“披”,披着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形容 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古义:委婉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谎话,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蝉蜕于浊秽 像蝉蜕壳那样
②其后楚日以削 一天天地
③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像虎狼那样
(2)名词作动词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效法,继承
2.动词活用
(1)动词作状语
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对内
②出则接遇宾客 对外
③楚使怒去 生气地
(2)动词作名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听力,听觉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邪曲之害公也 品行不正的小人
②方正之不容也 端方正直的人
如何辨析形容词作名词
辨析形容词作名词,主要从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入手。
1.看位置。首先确定这个词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如果一个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那它就是活用作名词。
2.定意义。如果活用作名词,翻译时就应当翻译成名词。
例如:(1)温故而知新 (2)将军身披坚执锐
(3)择善而从之 (4)登高而招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分析:例(1)中的“故”“新”分别指“学习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在句子中分别充当“温”(温习)和“知”的宾语,形容词用作名词。例(2)中的“坚”“锐”分别指“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刃”,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形容词用作名词。例(3)的“善”是指“好的意见或建议”,充当“择”的宾语,形容词用作名词。例(4)的“高”指“高处”,充当“登”的宾语,形容词用作名词。例(5)的第一个“圣”和第一个“愚”分别指“圣人”和“愚人”,在句中充当主语,形容词用作名词。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因谗之曰           讲坏话
②明道德之广崇 阐明
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闻
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 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到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 品行
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志
3.直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正直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与“横”相对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同“值”,价值
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对的
4.疏
①王怒而疏屈平 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分条陈述,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稀疏的
④《谏太宗十思疏》 一种文体
5.而
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连词,表因果
②信而见疑 连词,表转折
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连词,表转折
④举类迩而见义远 连词,表转折
6.其
①以事其君 代词,他的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代词,他的/它的
③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代词,他,他的;代词,他的文辞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者,……也”表判断;“为”表判断)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任楚怀王的左徒。
2.状语后置句
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于治乱”“于辞令”分别作“明”“娴”的状语)
译文: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于”是“从”的意思,与“浊秽”构成介宾短语)
译文: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蜕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3.定语后置句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现代汉语语序是“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
译文: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4.被动句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被”表被动)
译文: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挫”译成“遭挫败”,“削”译成“被削割”,“为”译成“被”)
译文: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③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见”表被动)
译文:整个社会都污浊而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而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七、典型名句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NO.1文本初读]
阅读课文,填写框图空缺处,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可用原文语句填空)
答:                                    
                                    
参考答案:①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②屈原死后的影响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为楚怀王左徒      为:担任
(2)娴于辞令 娴:熟练、熟悉
(3)王甚任之 任:信任
(4)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5)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撰写
(6)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代:自夸,炫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首先介绍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B.怀王开始对屈原“甚任之”,而后又怒而疏屈原的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
C.屈原得到楚怀王信任的主要原因是他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D.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谗之”。
解析:选C 主要原因是“博闻强志……应对诸侯”。
3.上官大夫为什么要诬陷屈原?
答:                                    
                                    
                                    
参考答案:上官大夫想将屈原起草的宪令据为己有却遭到拒绝,因此诬陷屈原,挑拨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
(二)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以下问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B.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间:离间
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解析:选B A项,应为“明察”;C项,应为“含蓄隐晦”;D项,应为“污染”。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帝喾,称道齐桓公,称述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原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
解析:选B “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错,目的是引起楚怀王的醒悟,使其励精图治。
6.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离骚》的?
答:                                    
                                    
                                    
参考答案:①以“诗兼风雅”的评语极度肯定了《离骚》的思想内容;②从《离骚》内容的称引之广远、写作目的之明确来具体介绍其特点;③从《离骚》给读者收益之大的角度评论其思想内容。
(三)阅读课文第4~9段,完成以下问题。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详:同“佯”,假装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因:趁机
用事:当权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致:表达
(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无论
(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连,跟着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分:资质,职分
(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B.秦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怀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的美意,楚怀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往秦国。
解析:选B “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9.文中运用楚怀王“内惑”“外欺”“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事实,证明了什么?
答:                                    
                                    
                                    
参考答案:证明了楚怀王“不知忠臣之分”,从而说明楚怀王失地亡身的原因。
(四)阅读课文第10~12段,完成以下问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头
(2)是以见放 放:放逐
(3)新浴者必振衣 振:抖掉
(4)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随:顺应
(5)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怀:怀抱着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7)及见贾生吊之 吊:凭吊
(8)同死生,轻去就 轻:不看重
1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10段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屈原洁身自好、坚持真理、决不同流合污的光辉形象;第11段仍用对比的手法,从反面表现屈原直言抗争,忠于楚国。
B.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来说明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或人不应与浊世同流合污。
C.对于“屈原至于江滨……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认为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则认为是凝滞于物而不能与世推移。
D.太史公说他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投江而感到悲伤。
解析:选D 应为“为屈原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
12.作者借渔父之口,责问屈原“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为与下文屈原的话形成对比,以赞扬屈原保持高尚美好节操和志向的品行。同时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恨。
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
13.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答:                                    
                                    
                                    
参考答案: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移、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14.(素养提升)课文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离骚》?
答:                                    
                                    
                                    
参考答案:文章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价两个方面来介绍《离骚》。文章在分析《离骚》创作的原因时,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评价《离骚》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品德。如评价《离骚》文辞“约”“微”时,说屈原“志洁”“行廉”。
[NO.3思维拓展]
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对此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他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的这种说法?
答:                                    
                                    
                                    
参考答案:司马迁的这一说法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
[类文赏读]
屈原在其作品《涉江》中写道:“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遭受奸臣谗毁,被楚王流放之时,在郁闷愤激之中写下的诗句。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迫害,他总能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操守,所以司马迁深情赞美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一、古诗文精读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赏析] 诗首句“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但实际上“流”在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引出下句的“怨”,意味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这并不是闲笔,它让我们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诗人用屈原作品中语作眼前景,于是景物与屈原的形象叠合起来,带上一层象征意义。它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令人一唱三叹,情不能已。
小重山·端午
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赏析] 此词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绘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全词运用对比手法:上片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片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同时上片的“处处忙”与下片的“无人解”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所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六幺令·天中节①
苏 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 ①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有一些相似之处。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
[赏析]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渲染端午节的盛况,抒发词人对屈原景仰凭吊之情。“异客垂涕”“泪竭陵阳”,词人以屈原来自比,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虚写屈原,实写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痛苦哀怨之情。词的下片“感叹怀王昏聩”,直接抨击楚王昏庸,不明事理,借古讽今,暗讽时政,锋芒直指向北宋王朝,表达词人对北宋朝廷昏庸腐败、小人得志的悲愤之情。
喜迁莺·暑风凉月
辛弃疾
暑风凉月。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笑蓉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休说,搴木末;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心阻媒劳,交疏怨极,恩不甚兮轻绝。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词。上片咏荷,起句点明时令,用“爱”字领起五句正面咏荷文字,写其姿态之美。接着从反面衬托荷花品第之美,再以荷花比佳人。下片抒情,化用屈原诗意,同情屈原君臣异心的不幸遭遇,赞美屈原著作流芳千古。全词多处用典,寄托遥深。
二、思辨阅读
屈原的苦涩与唯美
他就是这样站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株开花的树,缀满鲜花,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的清雅。整个春天,我仰望他,像凝望一株心灵丰富而姿态美好的树,用梦幻一般的花朵抒写生命的颂词。
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活下去的时候,死就背负起意志和尊严的神圣使命。屈原以他的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著名的范例:华丽的词汇,飘逸的诗心,无边的寂寞,挚情的闪烁,不会等到敌国军队的俘获之后,屈辱地死。他的心中,羞辱他就是羞辱他的楚国,不如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而独立的死。
作为曾经身居要职的大夫,他的身份和他的心灵形成强烈反差:有奇特的性格,有巨大的矛盾。世俗对他不能相容,指责、唾骂、丢官:他的唯美染上了难言的凄苦。然而他的本性已是既定,就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对自己这种的难以改变,他非常清楚,所以他说“虽九死其犹未悔”。
但他依然痛心而生怨。这痛这怨,让人品咂不尽;这痛这怨,让他一生追随,不舍昼夜。与其说他是内心刚强,还不如说他心存执拗。但他是因执拗而强大,又因强大而生出不尽的怨诉。这种怨诉只有死亡才能让其停止。至此,他脱离了惯常的规则,从渺小之中脱颖而出,走进一种永恒的伟大。
他的柔弱与刚强,使他充满矛盾。他不仅有怨诉,还自我申辩,又一再强调和自诉自己的忧愁烦闷和失意不安,特别强调自己的孤独和贫困。然而,害怕贫穷一直作为一种时代倾向,深深融入世界潮流之中,但他却言辞铿锵:即使马上去死,也不做媚俗的事以求苟安和富贵。
淹死诗人的常常是世俗的浊水。楚地多水,汨罗幽深。世俗之水流转不息,但它所裹挟的却是一位千载难逢的人物。在浊流中,他能俯仰自如,情感之火不可遏止地燃烧,燃烧情感徐徐延展为一条闪亮的生命痕迹。
他的独特远不止于正直、抱负、强烈的道德感之类,而是难以囊括的丰富与神秘,是一个伟大灵魂的全部——不可思议的清澈,强大的自恋,对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惋惜,连叹息都散发着芬芳;集一切美妙、孤傲、钟情、哀怨之大成,是纤细的豪放,是柔弱的顽强。沉浸在晶莹的清流、芬芳的花蕊之中,他满怀希望地开始,忧心忡忡地踌躇……
苍凉不安的心情,无法言说的愤懑,让他忘情装扮,装扮那株深藏于心、尽情绽放的唯美之树。江山、社稷、国家、民生,一切都太过沉重与巨大。他一再昂然地勃发,又一再遭遇沉重的打压……但是,依然挺立成一株开花的树!
屈原,那唯美的心花,在冷冷的风中,在凄凄的雨里,开得凄美而繁华!
文章结尾的“凄美”和“繁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不矛盾。“凄美”指屈原被排挤,生命凋零如落花;“繁华”指屈原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他的人格魅力令世人敬仰。
PAGE
25(共82张PPT)
第三单元
第9课 屈原列传

开秀才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
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
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在朝与怀王
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商量计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各国来使,应酬诸侯
王甚任③之。①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闻,学识。
楚怀王非常信任他。L志,记。②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娴,
熟练、熟悉。辞令,应对
的言辞。③任:信任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
宠而心害
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
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⑥,屈平属O草稿未定,
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起草还没有定稿,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⑧之,屈平不与⑨。「④4列朝列,班列
上官大夫看了就想强取为已有,屈原不给。L⑥害其能:嫉妒
屈原的才能。害,嫉妒的意思。⑥造为宪令:制定国家法令。
⑦属(zh):撰写。⑧夺:强取为己有。⑨不与:不给。
H:“王使屈平为
于是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



伐⑩其功
大家没有谁不知
项法令制定出来,屈平就炫耀自己的功劳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
自认为“除了我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2伐:自
耀。③疏
屈平疾Q王听之不聪也,谗
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
谄⑩之
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
方正之不
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①疾:痛心。⑤聪:明察。⑩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①邪
曲之害公: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邪”与“曲”都作邪恶、不正讲
“离骚”者,犹离忧
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木也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穷⑩9
则反本,

劳苦
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人在忧愁苦恼
倦极四,未尝不呼
惨怛
疲倦因苦时,没有不喊
在疾病疼痛、内心伤痛时
未尝不呼父母也
离忧:遭
罹”,遭受。⑩9穷:处于
有不喊父母的。困境。⑩极:疲困。②惨怛(d6)
屈平正道直行,竭
智以事其君
屈原道德端正
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
谗人间之

却遭到小人诬
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实不欺
②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
却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屈原创作《离骚屈原列传
一、语言基础专练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亡走赵,赵不内
解析:选B A项,“离”同“罹”,遭受;C项,“从”同“纵”,合纵;D项,“内”同“纳”,接纳。
2.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自:由
B.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极:疲困
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存:思念
D.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解析:选D 害:嫉妒。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则”,均为连词,就。B项,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动词,到……去。C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却。D项,①介词,用;②介词,由、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B.颜色憔悴
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D.屈平属草稿未定
解析:选D D项,都是指初步写成的、画成的文稿或画稿。A项,古义:委婉得体。今义:镇定沉着的样子。B项,古义:脸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C项,古义:谎话,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为天下笑。
D.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解析:选A A项,定语后置句,其余为被动句。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喾,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B.商汤,即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C.《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D.古人的“名”和“字”,意义相同,如白居易,“乐天”而能“居易”。
解析:选D 古人的“名”和“字”,还有意义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
7.下图是1953年中国发行的《世界文化名人》邮票中的一枚。请结合你的观察,说明装饰框内的文字(包括数字)含有哪些信息。不超过60字。
答:                                    
                                    
                                    
解析: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解答这类题目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出了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他们是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与马蒂。为此,国家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以资纪念。从邮票可以看到屈原头像、生卒年、邮票面值、发行时间、发行单位等信息,将各信息说明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中国诗人屈原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卒于公元前278年;邮票面值800圆,发行时间为1953年,发行单位为中国人民邮政。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屈原《离骚》中有诗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材料二:为求得圆周率,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作的注释中提出了“割圆”说,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把边数加倍,从而使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无限逼近圆面积。他说:“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可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谈两则材料给人的教益和启示,也可以对照两则材料谈观察视角乃至认识的多样性。首先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容,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哪里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枘,哪里有异路人能够相安地在一起”,说明的是“方圆不能兼容”;第二则材料的主旨是“圆中有方”,综合而言就是方和圆代表事物的双方,有时双方不能兼容,有时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两则材料都谈了方与圆的关系,前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不相合,涉及原则的事情要坚持。后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又要采取变通的方式。
参考答案:屈原以方枘和圆凿不相合为喻,主张坚持原则和明辨是非;刘徽的“割圆”说明事物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转换的,主张采取变通的方式。
9.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屈原沉吟江畔,九死不悔,用满怀高洁之志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司马迁含屈忍辱,发愤著书,以一部传世之史解读了生命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我们终于明白:生命总归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答: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其次,要注意与例句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本题中,通过观察前边的句式特点可看出,形式应该是:人物+经历特点(两个四字词语)+用(以)……(名词短语)+……(两字动词)了+生命的价值。内容上,这两个例子要能说明“生命总归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参考答案:杜甫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用满腔忧国之情凸显了生命的价值 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颗赤子之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⑧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⑨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⑩。”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 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 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冯夷:即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⑨九关:九重天门。⑩中浦:水滨。 要:总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解析:选C 句末语气词“兮”后要断开,据此排除A项;“悲夫”作为发语词,前面应该断开,据此排除D项;再重点看实词短语,“去家千里”意思是“离开家千里”,“千里”是对“去家”距离的补充说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以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如程氏子。这里可以译为“你”。
B.丹青:“丹”“青”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所以“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C.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后来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D.区区:指微小,自称的谦辞;也可指一心一意,本文“嗟子区区”是一心一意的意思。
解析:选B  “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说法错误,“丹”指红色,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红色和青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而作,其词气与屈原作品有暗合之处。
B.本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无疑是正确的。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解析:选C  “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无疑是正确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应为“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是正确的”。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译文:                                    
                                    
(2)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译文:                                    
                                    
参考答案:(1)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2)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14.为什么有的所谓聪明人说屈原不明智?
答:                                    
                                    
                                    
解析:有效信息主要在“峡山高兮崔嵬……彼乃谓子为非智”一处,概括归纳即可。
参考答案:①有的聪明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甚至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②而屈原却想把脏乱的楚国变得如美玉般无瑕,以至于遭到诬陷和驱逐,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参考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总的来说,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