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篇目三党费(学案+课件+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篇目三党费(学案+课件+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9 11:49:23

文档简介

党费
一、语言运用专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愿坚善于通过故事来描绘革命者崇高的思想情操,写出他们对自己子女、亲属的深切感情,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不作全面的历史的________,(  ),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我们的理解,这光辉的一刹那常常表现为革命者面临生离死别时所________的精神火花,作者对此作了________的描绘,从而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谁能忘掉黄新在被捕前同小妞儿的亲切吻别和她在关键时刻所说的一句语带双关的话:“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母子间的深情,革命者对党的崇敬热爱,两种情感在这里________,吻合无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勾画  爆发  酣畅淋漓  浑然一体
B.勾勒  爆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C.勾画  暴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D.勾勒  暴发  酣畅淋漓  浑然一体
解析:选A 勾画:勾勒描绘;用简短的文字描写。勾勒:①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②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原文是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描写,两个词均可使用。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②突然发作。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原文说的是精神,所以用“爆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文章等笔意流畅,表达充分透彻。前者侧重在意思的表达上,后者侧重在感情的宣泄上。所以应用“酣畅淋漓”。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语境说的是两种情感在那一刻融合为一体,应用“浑然一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B.而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C.不是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D.而是经常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解析:选D 从句式照应、语意关联以及关联词语的角度来说,前面有“不作……”,后面当照应“而是……”,由此排除A、C两项。从与后文“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应的角度说,对应“捕捉”的应该是“截取”,排除B项。故选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重复赘余,“隐含的”与“暗示”语意重复,可删除“隐含的”,或将“隐含的”改为“强烈的”;二是语序不当,“不但是……”与“也是……”后面的内容应互换位置。
参考答案: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有“三山二水”。“三山”,就是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二水”,就是延河与南川河。
“桥”是延安城的重要风景,最著名的要数王家坪的桥。这座橘红色的钢结构桥,远远望去__①__。过了这座桥,便是著名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随着城市的发展,延安城边那些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山沟里,也纷纷盖起了居民楼。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和休闲,城市的建设者在山间打通隧道,在山上修建山体公园。一条条道路穿过群山,__②__。
延安新城在山上,每到夜晚,新城区的延安大剧院华灯璀璨,尽显现代化气质;而延河畔、宝塔山的灯光秀,则一次次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热激情。此时,若登临凤凰山远眺延安城,会发现夜晚的延安绚丽夺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延安,在宝塔山上、延河桥边、土窑洞里,找寻延安岁月的记忆,感受延安精神的魅力。我也经常会到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走一走。每去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在与历史倾心对话,在接受崇高的精神洗礼。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第①处以“桥”为本体,第②处以“道路”“群山”为本体,语言生动形象,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解析:第①处,可将“桥”比作彩虹,因为橘红色的钢结构桥与彩虹从颜色和形状上相似。第②处,可将“道路”穿过“群山”比作线串珠子,因为山间一条条隧道穿过群山,从颜色和形状上与线串翡翠珠子相似。第①处注意“以‘桥’为本体”,常见喻体为“彩虹”,于是第①处可填写:恍若(仿佛、好像)一道美丽的彩虹。第②处注意前语境“一条条道路穿过群山”,要求“以‘道路’‘群山’为本体”,“道路”为“线”,“群山”为绿色的珠子,于是第②处可填写:就像(正如)一条线串起一颗颗翡翠珠子。
参考答案:①恍若一道美丽的彩虹 ②就像一条线串起一颗颗翡翠珠子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如今,延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各处革命遗迹,可以让游客受到革命教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细读原句和改句,从内容上看,原句在内容上做了具体描述,改句则概括性强,缺乏具体内容;从结构上看,原句以“游客”为主语,用动词“来到”“找寻”“感受”来描述游客,表明游客主动寻找、感受革命精神;改句以“延安”为主语,是延安使游客接受革命教育,缺乏主动性。而下文写“我”的行为,是承接上文“游客”展开叙事的。
参考答案:①表达的内容不同:改句虽表达出“游客到延安游览革命遗迹,可以接受革命教育”的意思,但未能表达出具体内容;原句表达更具体,内容更丰富。②强调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延安”上,强调延安使游客接受革命教育;原句的重点落在“游客”上,强调游客主动感受革命精神,且与下文衔接更紧密。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长开始时“冷冷地看着”“冷冷地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地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
B.孩子与百姓交谈,还不敢把红五星的帽子拿出来,表明孩子对红五星帽子的珍视。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出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红五星的帽子在孩子眼中变模糊,“渐渐地高去”,用红五星来象征红军崇高的精神。
解析:选B “表明孩子对红五星帽子的珍视”不对,表明孩子还心存疑虑。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的形象。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解析:选D D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8.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解析:要阐释标题的内涵,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要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
参考答案: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战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9.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解析:要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合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的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参考答案: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貌,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貌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②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
PAGE
8篇目(三) 党费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爱国之心,忧国之情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核心。当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最强音,那些最平凡的人会怎么做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党费》。 1.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2.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情感及主旨。3.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4.学习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提高思想境界。
作者介绍
红色作家——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共同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写作背景
小说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但《党费》的故事却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
1934年4月,闽赣粤的红军主力,奉命北上抗日,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一小支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闽粤赣边区斗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为了保存力量,坚持斗争,红军被迫上山。敌人使出了“移民并村”的毒招,切断了红军和群众的联系。这时,组织派人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王愿坚就此时代背景展开了叙事。
[情境活动]
《党费》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持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缴纳党费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假如你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你会怎样看待缴纳党费?
答:                                    
                                    
                                    
                                    
                                    
                                    
                                    
参考答案:“缴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坚定的具体体现,他们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负责任。现在很多共产党员虽然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但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要按时缴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和对党的忠诚,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缴了“党费”。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党的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的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小说作品中的人物集中表现为一个在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党费》属于三大类题材中的“回忆”类题材作品。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津贴(jīn)         (2)闽粤赣(gàn)
(3)围剿(jiǎo) (4)偏僻(pì)
(5)惬意(qiè) (6)熨帖(yù)
(7)八角坳(ào) (8)黑痣(zhì)
(9)髻子(jì) (10)譬如(pì)
(11)一霎间(shà)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择 (2)铺
(3)累
2.语境辨析法
(4)天气实在太热,扇(shàn)子扇(shān)出的那点微风,根本感觉不到一点凉爽。
(5)折(zhē)腾了大半生,折(shé)掉了多半的本钱,他再也不愿意折(zhé)磨自己了。
(6)那一堆劈(pǐ)柴,是他费了很大的功夫才一块块劈(pī)开的。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2)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人高兴愉快的样子。
(3)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也形容人很直爽。
(4)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5)气喘吁吁:指人劳累到极点时的状态或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6)斩钉截铁: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7)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8)范思诺有条不紊地解释着,并没有因为对方年纪小而有轻视的语气。一边说着,一边慢条斯理地在厨房里忙活着,一会儿,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就摆在了桌子上。
辨析: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根据语境,两个成语应该调换。
Ⅱ.易混辨析
1.侦察VS侦查
课本原句   上山以前,我是干侦察员的。
辨析   侦察:为获取敌方与军事斗争有关的情况而采取的行动。属军事术语。侦查:指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为了查明犯罪事实、抓获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用有关强制性措施的活动。属法律术语。
即境活用   侦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细致严密的侦查,终于弄清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
2.沟通VS勾通
课本原句   任务是秘密地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以便进行有组织的斗争。
辨析   沟通:使彼此相通。 勾通:勾结;暗中串通。“沟通”是中性词语,“勾通”是贬义词;“沟通”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勾通”只用于人。
即境活用   办案人员多次与犯罪嫌疑人的家属沟通,希望他们共同做犯罪嫌疑人的工作。同时,限制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接触,防止他们互相勾通串供。
[NO.1文本初读]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                                    
                                    
参考答案:①沉着、机警、和善 ②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赏析小说情节
[学习策略] 《党费》选取了一筐咸菜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和形象特征,这种艺术构思是新颖、独特的。赏析小说结构需强化对小说结构的整体把握,将结构与内容联系起来考虑,即考虑情节与人物、环境、主旨间有怎样的联系。
1.《党费》中黄新带领群众择菜叶子的情节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作者着意描绘择菜叶子的细节,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地下党员的机警和对革命的热情。这一细节描写,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当白鬼子来搜查时,作者主要写了黄新的哪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答:                                    
                                    
                                    
                                    
参考答案: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这筐咸菜在她心里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3.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不好。原因:①内容方面: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民群众生活的困苦。②人物方面: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③主旨方面: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就能够救更多的孩子,“我”认为苦着自己也不能苦着孩子,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真心为民的品质。
4.这篇小说的结构有何特点?
答:                                    
                                    
                                    
                                    
                                    
参考答案: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首次会面对窝棚、磨损的党证、择菜妇女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菜等细节首尾映衬。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任务驱动二 赏析小说形象
[学习策略] 《党费》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对党的忠诚与热爱,歌颂了他们在对敌斗争中坚定顽强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小说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
5.作者是怎样来刻画女共产党员黄新的形象的?
答:                                    
                                    
                                    
                                    
参考答案:通过“我”与黄新的两次接触,围绕缴党费所发生的事件,塑造了黄新这样一个坚持敌后斗争、勇敢机智,对党一片忠诚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作者把主人公放置在敌与我、血与火的尖锐矛盾和生死对立中加以刻画,从同志情与母女情的理智抉择中凸显其对党、对革命的一颗红心。人物形象发展貌似平面单线条,而实际上已呈现出丰满厚实的立体状。
6.(素养提升)小说主人公黄新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她连“一根腌豆角”都不舍得给自己的孩子吃,却把全部家底拿来缴党费。你是如何看待小说主人公黄新的?
答:                                    
                                    
                                    
                                    
参考答案:(观点一)黄新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黄新作为一名党员,几乎把所有都献给了党,送丈夫当红军,在和组织失去联系的时候依然全力开展活动。她对党是绝对忠心的。她和所有的人一样都有痛苦,但是她的痛苦又和其他人不一样,她的痛苦是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当她见到“我”时,其高兴程度不必细说便已清楚。为了山上的同志能有吃食,黄新费尽心思。在一帮人的合作努力下,终于凑了些咸菜,准备等“我”一到便送上山。此处有一幕令第二次下山的“我”感动不已,那就是黄新的女儿极想吃到有盐的食物,便在她将食物装坛的时候伸手来抓,黄新却一把拿走了女儿手中之菜,弄得孩子大哭。最后,黄新为了掩护“我”,牺牲了自己。由此可见,黄新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
(观点二)黄新是一名具有大爱的妈妈。黄新思念长征路上的亲人时所哼的小调,她在生离死别关头亲吻女儿的动作,她托“我”把孩子带上山时所用的柔和的语调,无不蕴含着她对亲人真挚深厚的感情。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又懂得:“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所以,她能把夫妻、母女之情融汇于对革命的感情之中——送丈夫当红军,把孩子交给党,自己则慷慨捐躯。
任务驱动三 品味细节描写
[学习策略] 《党费》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得作品细腻真实,完整统一。赏析文本时应注意细节描写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刻画人物形象(性格、命运、精神状态、身份、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凸显环境特征;深化文章主题等。
7.在两次与黄新会面时,作者都提到与咸菜有关的细节。请找出相关描写并思考其作用。
答:                                    
                                    
                                    
                                    
                                    
参考答案:①“我”一进门,看见三个人在择菜叶子,黄新对同伴们说:“这些菜先分分拿回去;盐,等以后搞到了再分!”点到了菜和盐,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②当“我”要向黄新传达县委指示时,黄新弄东西给“我”吃,她“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我”吃起来可真香,说明咸菜在当时稀缺,非常宝贵。然后作者交代了山上同志们黄瘦的脸色,点明黄新用咸菜交党费支援武装斗争的意义。③当“我”完成任务要回山上时,黄新掏出党证和丈夫留下来的两块银洋要交党费,见“我”不收,黄新说了一句“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暗示要用钱来买盐。这些细节为后面发生的壮烈事件埋下了伏笔。④ “我”从黄新家墙缝里看到的,小妞儿伸手抓腌豆角而被妈妈给拿了回来这一细节,激发了读者对黄新的无限崇敬。敌人来搜捕时,发现了多种颜色的咸菜,黄新的身份暴露,她机智果断地引开了敌人,保护了同志的安全,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表现了她对革命的赤诚之心。⑤作品的结尾,“我”把咸菜挑到山上,魏政委面对着黄新交来的“党费”心潮起伏,难以写下她所缴纳党费的数目,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总之,关于咸菜的细节贯穿始终。从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到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8.文中有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情节发展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请找出相关内容并体会其作用。
答:                                    
                                    
                                    
                                    
参考答案:①作品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观察都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耳朵边有颗黑痣,凭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证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结构完整,脉络清晰。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交代了“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总之,如果没有前面的交代,后面的情节发展就会显得突兀,减弱艺术效果。而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使得读者的悬念得到了解答,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
任务驱动四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纵览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端写“我”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既体现了我的革命工作警觉,又为黄新特殊党费的出现设置了特殊场景。
B.白匪搜人,“我”急着要走,黄新严肃果断地让“我”躲到阁楼,说明她有着比“我”更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C.“听妈妈的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我”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D.结尾处魏政委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是因为他意识到黄新爱党之心和献身精神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解析:选B B项,“说明她有着比‘我’更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表述错误,原文中“我”只是怕连累了黄新。而黄新让“我”上阁楼只是情急之下的选择,因为已经来不及让“我”走出这个窝棚了,而接下来黄新的一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说明她已经打定主意要保护“我”了。故选B。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咸菜”为线索,从黄新整理咸菜,托付缴党费,到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情节脉络非常清晰。
B.“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黄新在敌人赶到门口时沉着镇静的心理,为下文其从容应对做了铺垫。
C.“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从一个农村女党员特有的身份出发,调动生活细节和突发危机,表现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选材构思不落俗套。
解析:选C C项,“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说法错误,小说“我”的叙述视角,属于有限视角。故选C。
11.这篇小说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特点,然后具体分析这种特点的作用。本文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质朴且有地方气息,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小说语言清新质朴,又带有地方气息,使人有一种亲切之感。作者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力,不断向人物的内心深处挖掘,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丰富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真实可感。
12.《党费》这篇小说有哪些艺术特色?
答:                                    
                                    
                                    
                                    
                                    
解析:可以从结构构思和人物形象刻画上分析。如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善于在危急的关头,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小说把特殊党费——咸菜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紧张形势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晰,善用伏笔。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择菜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菜等细节首尾映衬。③善于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NO.3思维拓展]
《党费》写到,“我”第二次下山接头遭遇危险,黄新舍身相救,“我”回到山上,“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而“汇报”的内容没有写出来。请你根据课文相关情节,把“我”向魏政委“汇报”的内容写出来。内容要符合课文情节,语言表达简洁、顺畅,30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我带着新的指示去见黄新同志的时候,她正在放置腌好的咸菜,那些咸菜是她和几个同志一起腌的,她想把咸菜交给党算作党费,想用那些咸菜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困难。她和孩子都面黄肌瘦,但是她舍不得给孩子吃一根咸菜。我们聊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位同志来送信,说我到八角坳的消息被泄露了,形势危急。黄新同志让我躲到阁楼里,嘱咐我想着把那些菜带上山去,这是他们缴的党费,黄新同志自己却在外面与敌人周旋。黄新同志怕敌人搜到阁楼上,为了救我,她故意喊“程同志,往西跑啊”,这样她将敌人引到西边去了,保全了我的性命。我本来是想出去跟敌人拼命的,可是黄新同志临走之际,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我只好忍着悲伤,看着黄新同志被敌人带走了。
[写作实践]
以小见大的手法
《党费》叙述的事件是敌后抗战生活中一个短小的片段,但本文却以小见大,含蓄隽永地表现了一个普通党员的革命精神,歌颂了共产党员为党牺牲的崇高品质。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能从生活中细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不寻常的内涵。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蕴涵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或传达一定的社会意义。
[写法指导]
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以小”是为了“见大”。“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一些微小具体的事物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
其特征是从细小的形象和故事里,能表现出深邃隽永的意义,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围绕我们的是平凡的小事,但我们却可以从平凡的小事中发掘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把“以小见大”引入写人技巧之中,有助于我们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人物“亮点”,从而用真情实感写人,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感情表达得深厚、细腻、感人,更能通过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突出人物的性格,从而揭示出深刻隽永的主题。
运用好以小见大的手法,要注意下面几点:
1.小处选材
重大的主题往往从平常的小事中体现。选材因其“小”才便于精雕细刻,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才能再深入挖掘,从而把主题表现得较为充分。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具体生动、细致逼真的描绘。细节描写虽小,但其作用不小。它既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又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突出人物的性格,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比如《真爱无声》中对父亲的几处细节描写,“默默地抽烟”“静静地翻着我的相册”,使父亲一颗灼热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3.选材典型
在众多材料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主题的事例。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反映出来的。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的品质的典型事例来写。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典型事例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体现主题。
[针对练笔]
请以“父爱”为话题,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答:                                    
                                    
                                    
                                    
参考答案: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向前走。
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我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终于,我又望见父亲那肥胖的身影。我赶紧扭过头去,要走,想哭。
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
跟着爱,走。
[类文赏读]
“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曾几何时,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大地。他们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重于泰山。他们与大地共存,是我们每个人心中一座庄严的丰碑。他们保家卫国的品质是鞭策我们蓬勃向上的动力。他们的事迹使我们震撼,我们要燃烧青春的热情,奉献自我,振兴中华!     
一、美文悦读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在这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竟有个图书馆,真是想不到的事。
“成岗,你知道么,这里有图书馆!”说完,刘思扬才看见成岗手里也拿着一本书。原来,成岗是从另一个人手中得到的。①
成岗微笑着,没有讲话。
坐在旁边的一个人,这时低声插进来说:“这里的图书馆,书很多。”
牢狱里一片静寂,鸦雀无声,刘思扬缓步走到牢门边,发现,几乎每个牢房,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看书。他立刻醒悟了:这里不仅有复杂的斗争,而且有顽强的学习。②在渣滓洞的时候,他就曾经想过,如果在集中营里能够读书,他一定要好好地把自己武装起来。失去自由,但不能失去思想,他深深地觉察到战友们专注的学习,正是一种顽强的战斗。
为什么阴森恐怖的白公馆里,会有图书馆呢?刘思扬不解。但他也初步想到,这一定是战友们多年来斗争的收获。
上午的放风时间终于到了,刘思扬和成岗一先一后地跟着胡浩,用最平静而缓慢的脚步,向图书馆走去。刘思扬发觉自己的心扑通通地直跳,如同去参加一项冒险活动似的,情绪紧张起来。
图书馆设在一间普通的牢房里。光线微弱,仅有一个很小的窗户,这房间在楼房的背面,很不引人注目,门是锁着的,管理图书的人还没有来。
“图书管理员是老袁。”胡浩介绍说,“他马上会来。”
刘思扬记得:老袁是从上饶集中营辗转押来的,但是连他的真实姓名,敌人也还不知道。在楼上,成岗就给他介绍过,但是不知道他是图书管理员。
一会儿,老袁来了,开了门,先走进去,坐在借书登记的桌边,没有说话。
一踏进房间,成岗和刘思扬都嗅到一股霉臭的味道。到处是灰尘、蜘蛛网,仿佛他们不是进入一间图书馆,而是进入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③满目破旧的书刊废纸,胡乱堆积在摇摇欲坠的书架上。书架大而且多,塞满了房间,叫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书架之间,只留着勉强能过人的通道。通道的地板上,也堆满发黄的陈旧杂志。借书的人,只能置身在书架的挤压之下,站在废纸丛中,勉强寻找自己需要的书。偏偏这些书籍都没有编号和分类,堆在一起,被尘埃盖着,一取书,那厚厚的灰尘就飞扬起来,变得满屋烟尘,灰雾蒙蒙。
刘思扬一进屋,就连连打了几个喷嚏,站在门口不知所措。④为什么大家让灰尘盖满书架,而不打扫一下?图书管理员为什么不把书籍整理出来,至少也该把乱堆在地下的破书废纸收拾干净呀。
胡浩和成岗,已经挤进书架丛中去了。他们一走动,屋子里便灰尘四起。刘思扬迟疑了一下,但是多时未读书而产生的强烈欲望支持、怂恿着他,使他不顾一切地钻进尘埃中去……
刘思扬还想再找一找,可是灰尘使他呛咳得厉害,再也呆不下去,只好退到图书馆门口。他把书交给老袁,对方没有接,只把借书登记册推到他面前,让他自己签名登记,一句话也没有说。
刘思扬翻开《哲学辞典》,愉快地读着那些许久未曾读到的东西,他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之感,就像和多年不见的朋友,在患难中重逢似的。他匆匆地翻阅着,心里很自然地想到,要是渣滓洞的战友们也有这样的书读,那才好咧!刘思扬放下了书,端坐着。牢房里很安静,大家都在读书。
过了一阵,刘思扬又拿起那本《罗亭》。这本书是土纸印的,灰褐色的封面已经破旧,被补过的。扉页上,有一行楷书的毛笔字:
文优纸劣,特请珍惜
是谁的题字?刘思扬诧异起来。他好奇地翻着翻着,瞥见书页的土纸中夹杂着几页白纸,赶快把白纸翻出来,原来,有人把书上的破损、缺页,全部用蝇头小楷在白纸上补写出来。刘思扬把扉页的字迹和蝇头小楷比较了一下,是同一个人写的。谁这样耐心,这样认真,这样严肃地叮咛别人,又这样以身作则地爱惜书籍?
过了一会儿,刘思扬又从成岗手里得到了一本书,他飞快地翻阅起来,看见这本生活书店战前发行的书籍里,有着好些插图,其中并有一幅精美的马克思的画像。忽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刘思扬回头低声说道:
“胡浩,可以找到笔和纸吗?”
胡浩点了点头。
下午放风以后,刘思扬偷偷接过胡浩递给他的一支切去了大半截笔杆的毛笔,和一小块墨,还有一张折小了的白纸。
刘思扬躲在房角里,用背掩蔽着自己的动作,牙齿轻轻咬湿笔尖,唾液拌合着墨,在白纸上临摹着那张马克思的像。
他慢慢地画着,画得相当像。然后,用留下的饭粒,把画像贴在已经破旧的书的封面上。刘思扬十分愉快、兴奋,一种使人陶醉的火热的激情,不断在他心头冲动。因为他几乎从每一件事,都得到启示,这里多年斗争的传统,成了给予他无穷力量的泉源。夜里,刘思扬失眠了。兴奋使他久久地不能睡去,他静静地躺着,合上眼,心里却翻开了无穷的回忆、联想、希望……快到半夜,同牢房的人,打着鼾,深深地睡熟了,刘思扬的脑子还十分清醒。⑤下来不到两天,他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那么多新的事情,真的,就像个才上战场的新战士,他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得眼花缭乱,心潮激荡,不能控制自己了。
(节选自《红岩》第二十三章,有删改)
①场景描写表现出革命者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也是其拥有坚定的革命信仰的体现。
②牢房中几乎所有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这一情景让刘思扬“立刻醒悟”,表明在此之前,他完全没想到这里会有如此“顽强的学习”。
③调动感官,从嗅觉、视觉的角度来描写图书馆的恶劣环境,如一踏进图书馆,成岗和刘思扬便闻到“一股霉臭的味道”,看到图书馆里“到处是灰尘、蜘蛛网”。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图书馆比作“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突出图书馆环境的恶劣。
④侧面描写,通过刘思扬进入图书馆后“连连打了几个喷嚏”“不知所措”等反应和感受来衬托图书馆环境的恶劣。
⑤当刘思扬失眠时,其他战友都已经睡熟了,这一对比肯定了刘思扬的革命斗争热情。
①牢狱里一片静寂,鸦雀无声,刘思扬缓步走到牢门边,发现,几乎每个牢房,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看书。他立刻醒悟了:这里不仅有复杂的斗争,而且有顽强的学习。
②下来不到两天,他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那么多新的事情,真的,就像个才上战场的新战士,他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得眼花缭乱,心潮激荡,不能控制自己了。
二、思辨阅读
红 孩 子
楸 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我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从小说描绘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
答:                                    
                                    
                                    
                                    
                                    
参考答案:①从以父母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角度,讴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②从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角度,表现他们的艰辛,赞扬他们的坚韧顽强。③从以“周伯伯”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角度,表现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
三、时评鲜读
追寻先烈足迹 凝聚奋进的力量
邱春桃
在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为期4天的“追寻先烈足迹——江西站”线下走访活动于8月25日正式启程。活动围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主题开展,通过走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三湾改编纪念馆等,追寻先烈的足迹。
在革命战争年代江西有许多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工农红军万里长征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据统计:全省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万多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追寻先烈途中的足迹,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可歌可泣的故事,用文字、图片和视频书写新的传奇,让英烈精神永绽光芒。
牢记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当今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不论怎么变化,革命历史不能忘,理想信念不能动摇。走先烈路,忆革命史,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耳闻目睹、亲身感受,提振精气神;对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进行挖掘、提炼,利用多媒体进行宣传,在全社会进行一次红色精神教育活动。通过“追寻”让更多的人在心灵受震撼、思想受洗礼、精神受鼓舞,接过先烈的接力棒,继承先烈遗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沿着先烈的足迹在新发展格局中破浪前行,夺取新的胜利。
弘扬先烈精神,传递红色正能量。江西是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的发源地,红色历史底蕴深厚,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力量之源、奋斗之基,江西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努力拼搏,在奋斗中崛起。连续多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老区人民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得更有营养,尤其是全省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记者来到江西,将进一步了解江西,感受到红土地的厚度和活力,将江西的故事讲给世界听,传递红色正能量,将先烈精神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革命先烈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一支凝聚人心的火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从“八一”起义到抗美援朝,从苏维埃政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数先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历史是一本教科书,深切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弘扬革命先烈崇高精神,爱祖国、爱人民,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焕发新的活力,走好新的长征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选自中国江西网)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想想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他们为我们的幸福,不惜流血牺牲,我们不能让先烈们的牺牲付之东流,不能辜负先烈们的期望,不能漠视先烈们的遗愿。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时刻警惕,不能让中国被侵占、被伤害的历史再度重演!战争年代不再,和平环境我们一样要把自己塑造成坚强勇敢、无私无畏、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
PAGE
20(共70张PPT)
第8课 篇目(三) 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