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坚持正义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古人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柏拉图的《人应当坚持正义》一文,去了解另一位舍生取义的古希腊大哲学家,他的名字叫作苏格拉底。 1.了解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理解苏格拉底“正义”理念的内涵。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本文层层铺垫、步步设问的论述方式。
作者介绍
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院,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情境活动]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给他的学生上课。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过了几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只有70%多的人举手。过了一年,他又同样要求,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也成为了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你从柏拉图身上获得了哪些人生启发?谈谈你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资讯概览]
一、写作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成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二、时代特征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其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最兴盛的时代。由于在希波战争(前500—前449)的胜利,雅典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城邦。战争使大批的学者来到雅典,并在这个城市定居和生活,传播思想。随着战争的胜利,雅典的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战争胜利的战利品、领土的扩张,使雅典空前的富有;而以希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的伯里克利(前495—前429)为主导的民主制政治也正是最繁荣的时期。
[情境活动]
《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画家雅克·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看到油画中描绘的苏格拉底镇静赴死的情景,你有怎样的感触?请写一段文字,予以表达。
答:
参考答案:我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面临死亡之前的那份淡定。当你的朋友让你逃离监狱,你回绝,你坦然地面对死亡。别人把天鹅的绝唱视为对死亡的畏惧,而你说,它是预见到将要走到的另一个美丽的世界而欢唱。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你勇于承受痛苦,鄙视死亡。或许这就是哲学家的终极理想——使思想彻底摆脱灵魂的束缚。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死亡。于是,你断然地举起酒杯,饮下毒鸩,去往了另一个美丽的世界……
古希腊“三哲”
苏格拉底: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
柏拉图: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影响了几乎其后所有的哲学家。《柏拉图对话录》是他的主要著作,其中记载了一部分苏格拉底的思想,大部分则是他本人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堪称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拳拳服膺(yīng) (2)恫吓(dòng)
(3)诚惶诚恐(huáng) (4)遭殃(yāng)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正 (2)吓
2.语境辨析法
(3)从他的行(xíng)事方式来看,确实是一个内行(háng)。
(4)这个单位没(méi)有征得上级的准许就滥收费,最后被没(mò)收违法所得。
二、写准字形
(1) (2)(3)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
(2)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3)诚惶诚恐: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4)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该有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敬畏感,这样才能时刻提醒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辨析:“诚惶诚恐”偏重在谨慎,句意偏重在害怕,应用“战战兢兢”。
Ⅱ.易混辨析
1.不管VS尽管
课本原句 那就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辨析 “不管”一般与“都”搭配,表示条件关系。“尽管”一般和“但是”连用,表示转折关系。
即境活用 尽管天气条件非常恶劣,但是登山队员们还是努力攀登着。这种不管遇到何种困难都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遵守VS遵循
课本原句 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辨析 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对象多是“纪律、规则、诺言”等。遵循:遵照,是依据已知的东西进行创造活动。
即境活用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要坚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拔苗助长。
[NO.1文本初读]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
参考答案:①正确对待好的意见和坏的意见 ②明确坚持道义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分析概括文本的思想内容
[学习策略] 文章是由段落组合的,其内容是根据各语段的大意来综合的,各个语段、各个层次之间,不论怎样排列,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个语句之间都有一定的语脉。阅读时,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1.《人应当坚持正义》一文中,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答:
参考答案:①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②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③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④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⑤根本不能做不正当的事。⑥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2.格黎东想尽办法要说服苏格拉底,向他讲述雅典法律如何荒诞不经、判决如何有失公正,而遵守这样的法律又是如何迂腐。但苏格拉底不为所动,宁死不越狱逃跑。请结合本文谈谈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而绝不逃走的理由。
答:
参考答案:苏格拉底认为,人的信念,必须以诚信为本。离开了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础。作为雅典公民的一员,理应遵循契约精神。苏格拉底尊重和雅典城邦签订的契约,维护雅典法律尊严,坚持按照道德原则做合乎正义的事。如果私下逃走,就会伤害自己的国家,这不合道德正义,是不正当的。
任务驱动二 鉴赏文本的生动活泼的说理艺术
[学习策略] 学习本文,要重点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使格黎东的思路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的,从而学习文中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3.全文论述采用了谈话的形式,这种谈话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其次,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说明坚持正义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4.苏格拉底是怎样一步一步让格黎东的思维进入自己的思维轨道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
参考答案:苏格拉底采用层层铺垫和步步设问的方法,深入浅出地把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观念一步一步融入格黎东的思维,从而把他的思维引导进自己的思维轨道。首先,苏格拉底从人要走什么路说起,让格黎东认同人要走“正道”。其次,从做人要讲道德的角度入手,娓娓道来,让格黎东理解并接受他的“道义”观。然后,从生活常识入手,强调人都应该讲道理,不可以做不讲道理的人。格黎东当然只能赞同。最后,从人应该做什么事说起,是做“正当”的事,还是做“不正当”的事?格黎东当然赞成做“正当”的事。如此,格黎东便没有了劝说的余地。苏格拉底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把格黎东的思维带入自己的逻辑思维轨道。
5.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类比论证。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来说是抽象而深奥的,苏格拉底举的“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是身边的人和事,是比较熟悉的。“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的意见而非外行人的意见。苏格拉底通过这一类比,使自己的观点容易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6.(素养提升)苏格拉底的提问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①解释一种见解或看法时,试着去用一种对方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如“在这方面,我们该怎么说呢?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②想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就要循循善诱。如“请看一看,我们是不是还主张: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③所有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如“我的好朋友啊,我们一块儿研究吧。要是你对我所说的话有异议,请提出反驳吧,我会听的”。
任务驱动三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纵览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7.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格拉底认为如果通过行贿的手段或者自己越狱,都是不正当的事情。
B.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可以听从格黎东的建议逃跑,前提是要将自己说服。
C.苏格拉底从心里根本就没有打算逃跑,对格黎东的劝说不屑一顾。
D.苏格拉底认为以坏报坏,就是做坏事,是不可取的。
解析:选C “对格黎东的劝说不屑一顾”于文无据。
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格拉底首先假设格黎东对自己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提出如何对待好的意见和坏的意见的问题。
B.苏格拉底认为身体固然贵重,但是坚持道义比身体健康更加重要。
C.苏格拉底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不管别人对我们做什么事,我们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D.苏格拉底将“正当”“道义”视为人生的基本原则,舍生取义,令人感动。
解析:选D 苏格拉底将“正当”“道义”视为绝对的原则。
9.如何理解苏格拉底面对死刑判决时的坦然从容与镇定?
答:
解析:苏格拉底认为,他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他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被判死刑的苏格拉底,拒绝逃亡,选择了遵守他所认同的法律并走向死亡。
参考答案:苏格拉底认为他留下来,接受死刑,便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他通过承受不义的判决来坚持自己的正义。如果他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逃走了,自己也就不再是正义之人,而是做了不义之举。所以,苏格拉底决定奔赴死亡。死亡捍卫了他的正义,保护了他的亲朋,谴责了他的敌人,控诉了他的城邦。
10.苏格拉底之死,一直是历史上存有争议的问题,请问你怎么看?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苏格拉底之死,既是雅典的也是苏格拉底的真实悲剧,这个悲剧既是雅典人对言论滥用、法律施行暴力的结果,也是苏格拉底严格操守和践行其人生信念的结果。
(示例二)苏格拉底之死,具有很高的政治哲学意义,是对“美德即知识”的学说的最高体认和实践,是对正义和法律的最高维护与忠诚,也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
[NO.3思维拓展]
尽管孔子与苏格拉底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文后的问题。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是古代有名的大教育家,在教育的重要性方面两人看法十分接近。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人,不管有才还是无才,要想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都必须学习和训练,并且有才的人如果预先学习了自己将来的活动内容,学会了管理的艺术,养成了政治美德,那么将来就能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
孔子当年路过卫国时,冉有问他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十分富足,那么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孔子答道,应该教育他们。教育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为了要人们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应当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
在教育方法上二人也有些共通之处。苏格拉底一生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他教育学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问题其中,进而由学生自己来感悟真理。这种对话式推论的方法被苏格拉底称为“助产术”,而他自己则是真理的“催生婆”。
同样提倡“有教无类”的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才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引导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请概括两者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
答:
参考答案:(1)教育目的相似。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奴隶社会末期,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士”成为他理想中的人才,从而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苏格拉底身处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趁乱结党营私,造成审判的不公正,而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促进政治的发展。
(2)教育对象相似。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其3 000弟子上至贵族下至贫民,他使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扩大了受教育对象,使平民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苏格拉底主张在受教育上人人平等,其学生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餐桌、私宅、公共场所等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
(3)教学方法相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适时进行启发。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认为教师应该做新思想的“产婆”,教育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学生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进而提出了著名的教学方法——“助产术”(又称问答法)。
[写作实践]
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本文的论证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苏格拉底是不赞同逃跑的,因此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通过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使格黎东逐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最终认同自己的观点。
[写法指导]
如何增强议论的逻辑性
如果说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那么逻辑性则是议论文的生命。只有在论点提炼、框架布局、推理论证和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逻辑性,才能让议论文的结构更严谨、说理更严密,实现文章内容上的整体性、连贯性,从而让文章扣题更紧,阐述的道理更透辟、更深刻。
那么,怎样做到议论具有逻辑性呢?
1.整体布局上环环相扣
一般说来,议论文本论部分的每一个层次既能言之成理,又环环相扣,确保文章结构清晰,浑然一体。
2.语言表意上明确集中
议论文的主体部分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论证层次,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这个中心意思最好用明确的分论点表达出来。分论点对于一个片段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这个片段中的所有语句都必须为分论点服务,集中围绕分论点展开论述。
3.观点和材料完全一致
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是统帅和被统帅的关系,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两者水乳交融,高度融合。
4.用好各种关联词语
议论文的逻辑性离不开语言的逻辑性,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借助关联词语来完成,例如表因果关系的“所以”“因此”突出的因果逻辑,表转折关系的“诚然”“固然”“然而”等总领的思辨逻辑,由“总之”“综上所述”领起的总结归纳等,都可以起到过渡作用,强化文章的逻辑推理。
[针对练笔]
阅读文章的开头、结尾,根据给出的提示,写出①②处两个片段,要体会议论的逻辑性。
“佛系青年”,别再浪费生命
“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您别误会,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到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行……凡事不愿较劲,不想折腾,别人提供的服务就算自己不满意,也趋向于平静接受,甚至对爱情也不再患得患失。
①
(进一步揭示“佛系青年”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及根本实质,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是一般行文的规律)
②
(一针见血地指出“佛系青年”的普遍心态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矫情,论据有力,以理服人)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自然界中也有“佛系动物”,例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瞧着可随意了,可是一旦锁定目标,咔嚓一下,闪电一击,也不睡了,也不病了,猎物往往一下毙命。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脖子上挂饼不知道转,只能饿死。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是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古人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人生可以不急不缓,生命则容不得随意辜负。做大事业,有大担当,发挥大才干,何尝不是“普度众生”的大境界。
参考答案:①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生理年龄不算太老,心理年龄却步入中年。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这大概是这些青年正在面临的困局。他们还没有积累足够跟生活较劲的资本,却在挑战来临时缴械投降,看似解脱,实则逃避。也难怪,有人评价说,哪里是什么“佛系”,明明是“懒系”。不怨,不恨,不争,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不善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把理想与信念当回事。
②“佛系青年”未必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一心期待过上某种焚琴煮鹤的日子。世间最大的浪费,就是对时间的挥霍和对未来的透支。蒋方舟化用智利诗人聂鲁达回忆录的话说,“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这个80年代末尾出生的女作家显然对自己的定位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佛系青年”可不这么认为,没有沧桑恰恰成了“佛系青年”最大的沧桑。岁月静好,只缺烦恼,遭遇一点挫折就会迅速放大,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以为暴风雨将至,是这代人的幸福,也是这代人的缺憾。
[类文赏读]
面临即将到来的死刑,苏格拉底依然坚守“正义”,不愿接受格黎东的帮助而越狱逃跑。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把自己的“正义”观灌输给格黎东并让他接受这一观点。先哲之所以伟大,正是其高尚的情操和深刻的思想烛照历史,化育后人。
一、美文悦读
苏格拉底
他曾经邀请一些富人,当克珊娣铂说她为饭菜寒酸而感到羞愧时,他说:“没有关系,因为如果他们是懂理的,他们会忍受它;而如果他们是毫无善意的,我们大可不必为他们烦恼。”他会说,这个世界上其余的人为吃而活着,而他自己为活着而吃。埃斯希内对他说:“我是一个穷人,送不起别的什么东西,而我只有把我自己给你。”苏格拉底回答说:“不,难道你没有看到你正把世上最贵重的礼物给我么?”①
当他行将喝下毒药时,阿波罗多罗斯送给他一件华美的大氅让他穿着它死去。他说:“我自己有什么善行可以活着穿它死去呢?”当有人告诉他某某人说他的坏话时,他回答说:“是的,因为他从未学会说好话。”当安提西尼翻转他的大氅这样能看到破裂处时,他说:“我通过你的大氅看到了你的虚荣心。”有人对他说:“你没有发现,某某人十分无礼吗?”他的回答是:“不,因为要两个人才吵得起架。”当克珊娣铂先辱骂他随后用水把他淋得浑身透湿时,他的回答是:“我不是说过,克珊娣铂的雷霆会在雨中收场吗?”当亚西比德宣称克珊娣铂的辱骂是不能容忍的时候,他说:“不,我已经对辱骂习惯了,就像习惯于辘轳的不断咕噜声。而且你不会介意鹅的咯咯叫吧。”亚西比德回答说:“不,但是鹅向我提供蛋呀。”苏格拉底说:“克珊娣铂则是我孩子的妈呀。”②
这一些以及与此相似的就是他的言语与行为,对此皮提亚的女祭司提供了证据,当时她给了海雷封这个有名的答复:在所有活着的人中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为此,他最遭人妒忌;而且特别因为他要责备那些自视甚高的人,证明他们是愚蠢人,根据柏拉图的《美诺》的记载,他确实是那样地对待安尼托的。由于安尼托不能忍受苏格拉底的嘲笑,因而首先唆使阿里斯托芬及其朋友反对他;随后与人共同说服梅勒托控告他不虔敬和腐蚀青年的罪名。③
在吕西阿斯为他写了辩护词之后,这位哲学家通读了它,并且说:“吕西阿斯啊,这是一篇极好的辩护词,然而,它不适合于我。因为它明显地更多是法庭论辩式的而不是哲学式的。”吕西阿斯说道:“如果它是一篇极好的辩护词,那么它怎么能不适合你呢?”他回答说:“是的,不是漂亮的服装和漂亮的鞋子同样不适合我吗?”④
死刑以添加80票新的赞成票而通过。他被送往监狱,数日之后,喝下了毒药。⑤
这样他从人们中永远消失了;过了不久雅典人感到如此悔恨,以致关闭了训练场和运动场。他们放逐了其他的起诉人但是将梅勒托处死;他们以一座青铜像来纪念苏格拉底,铜像是吕西阿斯的作品,雅典人把它安置在列队行进祈祷的大厅中。欧里庇得斯在他的《巴拉麦穗》中这样谴责他们:“你们已经屠杀了,已经屠杀了最有智慧的人、天真无辜的人、缪斯的夜莺。”⑥
(选自《苏格拉底传》,有删改)
①对比的写法,表现苏格拉底对富人与穷人不同的态度,不慕虚荣,注重真诚,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通过苏格拉底的言行,以讽刺与幽默的方式表现苏格拉底的智慧。讽刺与幽默体现在善于取譬类比,妙语连珠,表现他高于常人的智慧。
③介绍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的情形。
④比喻手法,反问句式。
⑤苏格拉底悲惨结局的原因在于法律的判决。
⑥介绍苏格拉底所受的敬仰与爱戴。
①我是一个穷人,送不起别的什么东西,而我只有把我自己给你。
②是的,不是漂亮的服装和漂亮的鞋子同样不适合我吗?
二、思辨阅读
自 辩 词
苏格拉底
公民们!我尊敬你们,我爱你们,但是我宁愿听从神,而不听从你们;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要继续教导、劝勉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仍旧像惯常那样对他说:“朋友,你是伟大、强盛、以智慧著称的城邦雅典的公民,像你这样只图名利,不关心智慧和真理,不求改善自己的灵魂,难道不觉得羞耻吗?”如果那个人说:“是啊,可我是关心的呀!”我就不肯马上离开,也不让他走,向他提出问题,反复地盘问他。如果我发现他并无美德,他却说有,我就责备他把重要的事情看成不重要,把无价值的东西看成有价值。我要把这些话再三地向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说,不管他年轻年老,不管他是公民还是侨民,但是特别要对本邦的公民说,因为他们是我的同胞。要知道,我这样做是执行神的命令;我相信,我这样做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要事。因此我不做别的事情,只是劝说大家,敦促大家,不管老少,都不要只顾个人和财产,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这是更重要的事情。我告诉你们,金钱并不能带来美德,美德却可以给人带来金钱,以及个人和国家的其他一切好事。这就是我的教义。如果它败坏青年,那我就是坏人。如果有人说这不是我的教义,那他说的就不是真话。公民们!我对你们说,你们要知道,不管你们照不照安虞铎的话办,不管你们是不是释放我,我是决不会改变我的行径的,虽万死而不变!
请不要打断我的话,公民们,我要求过你们把话听完,请听我说下去,我还有一些话要说,你们听了也许会叫喊起来,可是我相信你们听了有好处,请不要叫喊。你们要知道,如果你们杀了我,杀了我所说的这样一个人,你们自己受到的损失会比我大。因为安虞铎也好,梅勒托也好,都不能损害我分毫。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相信神的意旨绝不让坏人害好人。我承认,他也许可以杀我,或者放逐我,或者剥夺我的公民权;他可以认为,别人也可以认为,这样做就大大地损害了我,可是我不那么想。我认为他现在要做的这件事——不公道地杀死一个人——只会更加严重地害了他自己。
公民们!我现在并不是像你们所想的那样,要为自己辩护,而是为了你们,不让你们由于定我的罪而对神犯罪,错误地对待神赐给你们的恩典。你们如果杀了我,是不容易找到另外一个人继承我的事业的。我这个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说,是一只牛虻,是神赐给这个国家的;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行动迂缓不灵,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我就是神赐给这个国家的牛虻,随时随地紧跟着你们,鼓励你们,说服你们,责备你们。朋友们,我这样的人是不容易找到的,我劝你们听我的话,让我活着。很可能你们很恼火,就像一个人正在打盹,被人叫醒了一样,宁愿听安虞铎的话,把这只牛虻踩死。这样,你们以后就可以放心大睡了,除非是神关怀你们,再给你们派来另外一只牛虻。我说我是神赐给这个国家的,决非虚语,你们可以想想:我这些年来不营私业,不顾饥寒,却为你们的幸福终日奔波,一个一个地访问你们,如父如兄地敦促你们关心美德——这难道是出于人的私意吗?如果我这样做是为了获利,如果我的劝勉得到了报酬,我的所作所为就是别有用心的,可是现在你们可以看得出,连我的控告者们,尽管厚颜无耻,也不敢说我勒索过钱财,收受过报酬。那是毫无证据的。而我倒有充分的证据说明我的话句句真实,那就是我的贫寒。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我要以私人身份劝告人们,干预别人的事情,而不敢参加你们的议会,向国家进忠告。这是有原因的。你们曾经听我在各种各样的时候,在各种各样地点说过,有一种神物或灵机来到我的身上,这就是梅勒托诉状中讥笑的那个神。这是一种声音,我自幼就感到它的来临;它来的时候总是制止我去做打算要做的事情,但从来不命令我去干什么。就是这个灵机阻止了我从事政治活动;我想这是很对的。因为我可以断定,同胞们,我如果参加了政治活动的话,那我早就没命了,不会为你们或者为自己做出什么好事了。请不要因为我说出真相而生气,事实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刚正不阿,力排众议,企图阻止本邦做出很多不公道、不合法的事情,他的生命就不会安全,不管在这里还是在别的地方都是这样的。一个真想为正义而斗争的人如果要活着,哪怕是活一个短暂的时期,那就必须当老百姓,绝不能担任公职。
(有删改)
苏格拉底的这篇雅典法庭自辩词由其弟子柏拉图记录。苏格拉底在这篇自辩词中表达了自己的什么主张?
答:
参考答案:哪怕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劝人为善要有美德的做法,同时驳斥了法庭和原告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
三、时评鲜读
人民时评:敢于监督,为公平正义“把关”
张 璁
最近,一部检察题材的电视剧《巡回检察组》热播,其依托的背景,正是如今检察机关严防以权赎身、花钱买刑、提“钱”出狱等问题,创新深化监狱巡回检察,开展省内和跨省交叉巡回检察。去年最高检直接巡回检察3个监狱,发现并纠正了一批严重违规违法问题。实践证明,不断完善法律监督体系,提升法律监督能力和水平,检察机关才能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
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监督的坚守。据第十五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透露,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督促侦查机关立案数与撤案数,同比分别上升34%和58.3%,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提出抗诉数同比上升7.3%,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明显强化。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惩治和预防犯罪、对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等职责。从办案中对执法司法违法线索和问题的及时发现,到公益诉讼中对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的有效督促,再到以“火眼金睛”严格监督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检察机关把法律监督落实到每一个办案环节,为人民群众守住了公平正义。
做好法律监督,关键是要找准监督的“锚点”。实践中,部分检察人员说起诉讼办案觉得“实”,谈起法律监督觉得“虚”,办案和监督成了“两张皮”,监督从何下手反而成了难题。在党的领导下,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诉讼办案一身二任、职能一体两面。不在办案中监督,执法司法的违法问题、社会治理的堵点、人民群众的难点就无从发现,监督职责就无从落实。实践证明,纠正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办就是最直接、最刚性的监督。只有坚持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案件才会越办越好,监督才能越做越实。
做好新时代的检察工作,法律监督的理念要与时俱进。每一起案件都连着民心,每一次对公平正义的坚守,都在为社会的法治信仰添上一块基石。因此,检察机关既要成为犯罪的追诉者、正义的捍卫者,更要努力成为法治进步的引领者。近年来,检察机关通过办理一系列正当防卫案件,“法不能向不法低头”的法治价值充分彰显,社会正气得到弘扬;通过环境公益诉讼,既严惩犯罪,又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深入人心……今天的监督不能仅是就案论案、机械办案,还要考量向社会传递什么信息、带来怎样预期,真正做到打击犯罪同保障人权、追求效率同司法公正有机统一。
正人者先正己,法律监督更是如此。司法责任制改革后,检察官自由裁量权加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带来新的实践问题,务实有效监督管理面临挑战,对此必须不断健全检察权运行制约监督体系。面对检察履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检察公益诉讼拓展新领域等新要求新任务,检察机关必须对标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期待,不断查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检察队伍,为全面建成法治中国汇聚起磅礴伟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5日7版)
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全社会的热切期盼,也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更是法律监督的政治使命和社会使命。因此,必须提高法律监督的公信度,加大法律监督的力度,从而有效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PAGE
19(共65张PPT)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飞人应当坚持正义
一、语言运用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亏柏拉图的________,把当年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________地记述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得以领略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人________。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二十八岁,审判时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他大约早就开始记录老师的言论,据说有一次朗读给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听罢说道:“我的天,这个年轻人给我编了多少故事!”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他由于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 )。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就绝不会被判死刑。”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________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不过他倒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却惊人地多产,别人哪里还有复述的机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神来之笔 栩栩如生 风韵 甘愿
B.生花妙笔 栩栩如生 风采 宁愿
C.神来之笔 呼之欲出 风采 甘愿
D.生花妙笔 呼之欲出 风韵 宁愿
解析:选B “生花妙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神来之笔”,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根据语境内容分析,表达的是柏拉图的才能,所以应选“生花妙笔”。“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根据语境内容及横线后面的“记述”可知,应选“栩栩如生”。“风采”,风度神采。“风韵”,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也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根据语境内容分析,应选 “风采”。“宁愿”,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甘愿”,心甘情愿。根据语境内容分析,后文是转折的语意,所以应选“宁愿”。故选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B.在回忆录中把柏拉图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C.在回忆录中把色诺芬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D.在回忆录中把亚里士多德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解析:选A 根据前面的语境“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可知,描绘的对象是指苏格拉底。故选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解析:原句病因有二:一是句式杂糅,“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去掉“是”和文末的“的”;二是语序不当,应把“由于”放到第一个“他”前。
参考答案: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4.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
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向往正义,正义是我们心中的美好目标,我们追求正义,为维护正义不懈努力。我们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让这个社会充满友爱。然而,__________________。正义就在我们心中。
A.正义是伟大的,是高尚的,它是不需要用华美的语言去修饰,用精致的文字去点缀的
B.正义是伟大的,是高尚的,它是不需要用精致的文字去点缀,用华美的语言去修饰的
C.正义是高尚的,是伟大的,它是不需要用华美的语言去点缀,用精致的文字去修饰的
D.正义是高尚的,是伟大的,它是不需要用华美的语言去修饰,用精致的文字去点缀的
解析:选D “高尚的”是品质,“伟大的”是精神,所以语序为“正义是高尚的,是伟大的”;“用华美的语言去修饰”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用精致的文字去点缀”是从小的方面来说,由面及点,更加深刻。
5.阅读下面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关于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他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2)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解析: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可抓住文中“琳琅满目的货摊”与“我用不着的东西”来归纳,概括钱钟书的观点可抓住文中“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参考答案:(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
(2)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__①__,但由于两人的__②__,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充斥着谬误。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完全依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然而从11世纪起,在基督教会的扶持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得到了经院哲学家的重视,他们排斥阿基米德的物理学,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奉为经典,凡违反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学者均被视为“异端邪说”。但伽利略却__③__,相反他特别重视对阿基米德物理学的研究。
答:①
②
③
解析:第一空,依据上文“以……为代表”的句式,联系下文中出现的“阿基米德”,可以得出第一空应填写“以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第二空,联系下文中“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完全依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这些句子是对两者观点和方法的论述,可以得出第二空应填“观点和方法不同”;第三空,联系上文,出现了两种对立学说,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又出现了第三个人物伽利略,第三空后面提示语是“相反他特别重视对阿基米德物理学的研究”可见,第三空是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的反对。所以,第三空应填“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抱怀疑态度”。
参考答案:①以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 ②观点和方法不同 ③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抱怀疑态度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材料一: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划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结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徳”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方案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摘编自《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材料二: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对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不过,情况未必那么悲观。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那么,这个基础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我认为需要检讨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是有问题的。如果道德行为需要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一定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可能说建立一个新道德就马上建立一个新道德。但是,中国社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不断地革命加上改革,老是在动荡中,或者老是在变动中,这就使得所有人都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变的,包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都是传统的。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包括要有诚信、不要杀人、不要放火、不要偷盗,哪一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所以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不在于形成一套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道德,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我们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新伦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应当用比较有强度的、有基础的道德来制约市场经济发展,要使市场经济能够服从最基本的心理规范。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利润,市场经济必然唯利是图,不可能从市场经济的内部产生出不讲利润的道德。如果资本主义有道德,那么它一定是外在的东西,基本上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在人类千百年文明历史中所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西方社会的道德,基本上是以基督教、天主教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产生道德,市场经济最大的动机就是追求利润。现在对我们道德冲击最大的不是集权主义,而是市场经济这匹脱缰的野马。
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是家庭。以家庭为中心,是一个比较能有效克制恶性个人主义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道德主体承担单位,像西方那样,明确规定基本的道德主体承担单位就是赤裸裸的个人,然后大家在赤裸裸的个人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为规范,这在中国社会是不适用的。因为儒家的基础和基督教的基础不一样,基督教不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赤裸裸的个人。如果我们要进行道德重建,首先要确定道德重建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我们不是把道德重建的全部重心放在重建家庭、保护家庭之上,如果连一个家庭都不能建立起来,我们谈亲情、谈同情、谈爱心都是空的,都是大话、废话。
与重视家庭、保护家庭最切近的是儒家传统。这方面有很多错误的看法需要澄清。比如,最近十年来,某些似乎很了解现代社会的人把“亲亲相隐”批得一塌糊涂。而事实上已经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订,就是明确引入“亲亲相隐”原则。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西方的法律制度,就知道“亲亲相隐”在所有西方国家都是一个原则。事实上中国传统对这个问题的考虑远比西方早而深刻,但现在西方做得比我们好。
(摘编自《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
7.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的问题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崇高性论证”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
D.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从个体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出发,论证缺少道德的危害和讲道德的重要性。
解析:选B B项,“人们这样问之前”时间错乱,材料一第3段是说“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
8.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应是传统道德,正是传统道德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使其不至于道德底线崩溃。
B.道德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C.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和西方是全然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生硬移植西方道德。
D.传统道德一经形成,就应当永恒不变,这样的社会才可能运转得良好。
解析:选D D项,“传统道德一经形成,就应当永恒不变”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3段中说的是“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而不是说“永恒不变”。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本家做慈善主要靠传统中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驱动,而不是靠市场经济的内部自发产生的基本道德规范驱动。
B.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主张,是矫枉过正,在今天值得反思和检讨。
C.人类之所以讲道德,是因为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现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D.儒家的“亲亲相隐”原则体现了儒家对天伦之情的重视和维护,但在当代中国却遭遇误解,这可能与百年中国激进的反传统有关。
解析:选C C项,“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偷换概念,材料一第4段是说“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选项偷换为“讲道德”。
10.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
解析: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道德重建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在论证当代中国应如何进行道德重建时,作者通过对中西方最基本的道德单位的对比,使论证更充分有力。
参考答案:①文章整体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②文章首先提出中国的道德基础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有哪些问题,分析过程中既有对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道德重建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③最后,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当代中国应如何进行道德重建。
11.有人说,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维持得越好,这个社会就相对运行得越好。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答: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若同意此观点,可以从良好的传统道德对社会的作用方面入手,适当举例;若不同意此观点,则可以从传统道德的弊端等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①传统道德是指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传承的道德成果的总和。②有良好的传统道德维持,社会运行才能更好。正如疫情期间,大量的医护人员支援疫情严重的地区,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远离家乡和亲人,最终使疫情得到控制。③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人人自私自利,试问社会能够运行良好吗?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