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充分燃烧,可节约能源又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B.液氧是纯净物
C.物体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可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D.水煮沸后可降低水的硬度
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B.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
3.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下图所示。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下列关于甲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B.天然气是化石燃料中比较清洁的燃料
C.点燃之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D.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
5.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使温度高于240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①中,a、b中均无明显现象
B.实验过程②中,a中无现象,b中红磷燃烧
C.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实验过程①,能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6.下列公共标识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
A. B.
C. D.
7.“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探究方法。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
实验① 实验②
A
人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B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
气体的分子间隔较大,易于压缩
D
二氧化锰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A.A B.B C.C D.D
8.下列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达不到实验目的的是( )
方案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中的 CO2 含量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
B 鉴别 CO 和 H2 点燃后,检验燃烧产物
C 验证燃烧的条件之一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
D 除去 CaCl2 溶液中少量的盐酸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待没有气泡产生后,过滤
A.A B.B C.C D.D
9.下列各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B.探究CO2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C.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
10.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C.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A.A B.B C.C D.D
11.科学贵在创新,以下是对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B C D
改进后实验
目的 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防止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不用酒精灯点燃,使测定结果更精确 现象更明显
A.A B.B C.C D.D
12.氧气是生命活动的必需气体。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制备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B.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氧气
C.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是化学变化
D.利用如图装置可比较和CuO对分解的影响
13.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C D
实验装置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截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烧杯中的水:①加热铜片;②隔绝空气
A.A B.B C.C D.D
14.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蜡烛火焰被吹灭,说明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15.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探究与是否发生反应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木炭粉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16.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B.验证分子运动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非选择题(共7题)
17.近几年雾霾天气频发。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12月12日22时哈尔滨启动重污染天气二级预警,实施机动车临时限行。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______、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为了减缓汽车尾气带来的污染,你可以做到的措施有______。
18.美国宣布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紧密相关,请你说出一个关于大气污染的例子______,并简单说明产生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______。
19.根据下列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实验净化水的方法有过滤和 _____ 。
(2)图乙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 ,该实验( I )的实验目的是 _____ 。
(3)图丙实验中,当打开K1和K2后,迅速从a处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mL.关闭K1和K2,发现白磷燃烧(白磷过量),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 。白磷熄灭后,打开K2,发现量筒中的部分水又压回瓶中,最后量筒中水的体积约为 _____ mL。
20.科学实践活动课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表演了魔术。先向烧杯中倒入无水乙醇,将布手帕放入其中,完全浸透,取出手帕,轻轻挤干,用镊子夹住,从下方点燃,片刻后,手帕烧成灰烬(如图1所示)。之后,再向另一只烧杯中倒入白酒,取另一块材质、大小完全相同的手帕重复上述操作,火焰熄灭后,手帕依然完好如初(如图2所示)。
已知:白酒由乙醇和水组成。
(1)白酒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布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有 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运用了________的研究方法。
21.燃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一)利用图1装置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若挤压左侧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40℃以上。
①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
(2)若挤压右侧滴管2,一段时间后,微热燃烧管至80℃。
③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④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结论,对应的现象是_______。
(二)根据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
(4)把冷的白瓷碟子从上方移近蜡烛火焰,过一会在碟子上出现炭黑。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
(5)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提供充足的_______都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
22.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①写出一个双球管中可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相同质量的磷、铁、硫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
(2)某同学按如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由此得出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
(3)如图,将CO2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取0.5 g二氧化锰和一定量的氯酸钾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5.4g ,求原氯酸钾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
23.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通常与空气中氧气有关。某校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展开探究。
(1)甲组:探究可燃物异常燃烧的原因
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请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提出问题: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
推理:棉花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①可能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②可能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③可能_____。
实验验证:
验证内容 操作 现象 结论
猜想① 取上图甲中烧杯进行实验,点燃蜡烛,放置稍长时间(不倒入二氧化碳) 棉球不燃烧 猜想①不成立
猜想②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足量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后,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猜想②成立
猜想③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足量过氧化钠,充分振荡后,用手触摸瓶壁 ________; 猜想③成立
(2)乙组:探究某可燃物的组成
将含碳氢元素的气态燃料1.6g放入足量氧气中燃烧,并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如下图装置(忽略所有影响因素),实验中测得有关数据如下:(提示:干燥剂用于吸收水分)
实验前 实验后
装置Ⅰ总质量 105.0g 106.8g
装置Ⅱ总质量 286.1g 288.3g
①验结束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g;
②请通过计算确定该燃料中﹙______﹚﹙填是还是否﹚含有氧元素(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③根据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推算,理论上Ⅱ中能得到碳酸钙质量是﹙_______﹚克。
参考答案
1.C
【解析】A. 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减少了一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充分燃烧能放出更多的热量,可节约能源,A正确。
B. 液氧只含氧气分子,为纯净物,B正确。
C. 物体热胀冷缩,说明分子间的间距可随温度改变而改变,C错误。
D. 加热煮沸或蒸馏能降低水的硬度,D正确。
故选C。
2.C
【分析】
燃烧条件:物质是可燃物、有氧气参与、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详解】
A、①白磷在空气中,②白磷在水中,则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故A正确;
B、热水通过铜把温度传给了白磷,则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故B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不但起提高温度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隔绝氧气的作用,故C不正确;
D、相同的温度和氧气浓度,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则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故D正确。故选C。
3.A
【详解】
①中的白磷既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又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没有燃烧;
②中的白磷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没有燃烧;
③中的白磷虽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
④中的白磷温度既达到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因此白磷燃烧;
则②④两个实验对比可证明燃烧与温度有关。
故选:A。
4.D
【详解】
A、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天然气是化石燃料中比较清洁的燃料,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甲烷具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之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
A、在实验①中,a处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也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b处的红磷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通N2,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所以此处的红磷不燃烧,正确; B、实验②中a处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b处的红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又达到了其着火点,所以发生了燃烧,正确; C、实验②中b处的红磷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然后通O2,燃烧,而a处没有燃烧,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D、实验①中b通N2,不燃烧;实验②中b通O2,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错误。故选D。
6.D
【解析】
消防安全主要是防火,故答案为D。
7.C
【详解】
A、向空气和人呼出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不能得出人呼出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将蔗糖加入水中,搅拌能加速溶解,与温度无关,不符合题意;
C、推注射器活塞,空气比水更易压缩,说明气体的分子间隔较大,易于压缩,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无法验证二氧化锰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
A、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插入空气样品的木条正常燃烧,插入呼出气体样品的木条熄灭,可以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在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氢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水,点燃后,检验燃烧产物,可以鉴别CO和H2,故B正确;
C、用玻璃棒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蘸取酒精的可以燃烧,蘸取水的不能燃烧,可以验证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是可燃物,故C正确;
D、盐酸和过量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待没有气泡产生后,过滤,可以除去过量的碳酸钙,可以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D正确。故选A。
9.B
【详解】
A.实验中,相互对照的两个实验温度应不同,然后通过观察现象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B. CO2能溶于水 ,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瓶变瘪;
C. 有催化剂的试管中反应速率较快,证明,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率; D. 氨水和酚酞试液在两个不同的烧杯中,但是一段时间后,
B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选B。
10.A
【详解】
A、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生成水用干冷的烧杯,通过该实验只能证明甲烷燃烧生成水,故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光四射,有力地证明了铁能在氧气中燃烧,故正确;
C、铜片上的白磷可以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故正确;
D、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后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正确.
故选A.
11.B
【详解】
A、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白烟的成分是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会影响人体健康,改进后实验中,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不会逸散到空气中,不会产生污染,选项A正确;
B、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还氧化铜时,有一部分一氧化碳没有参加反应,但一氧化碳不与碱溶液反应,所以改进后的装置仍然不能消除没有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选项B不正确;
C、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检查装置气密性后,需再将打开瓶塞,可能会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好,同时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到塞紧瓶塞这一过程中,由于红磷燃烧放热会将装置中的部分空气排出,带来实验误差,改进后,用放大镜聚焦引燃红磷,一可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二也可排除瓶内空气被排出的情况,可以使实验更精确,选项C正确;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弹簧夹夹住胶管,通过长颈漏斗向其中加水,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长颈漏斗中可以保持一段稳定的液柱,选项D正确。故选B。
12.A
【详解】
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说法正确;
B、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法不正确;
C、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是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的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说法不正确;
D、由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利用如图装置不可比较和CuO对分解的影响,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3.A
【详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故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硫,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进入装置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故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集气瓶底部的水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试管,不符合题意;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烧杯中水的作用为加热铜片,提供热量,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底的白磷不燃烧,这时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D
【详解】
试题分析: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锈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中含有氢元素,D错误。故选D。
15.B
【详解】
A、白磷着火点低可以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只能探究一个条件,A错误。
B、小干花和二氧化碳接触不变色,和水接触不变色,和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接触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B正确。
C、铜粉和氧气接触加热生成氧化铜,不符合题意,C错误。
D、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跑到空气中天平不平衡,无法验证质量守恒,D错误。
故选:B。
16.D
【详解】
A、实验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不能说明生成水,此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不能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此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装置不是密封装置,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能够扩散到装置外,装置外的气体可以进入锥形瓶,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此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过程中,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烧杯中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此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7.二氧化碳 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
【详解】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为了减缓汽车尾气带来的污染,为减少汽车尾气带来的污染,我们应该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
18.雾霾天气频频出现 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
【详解】
雾霾天气频频出现,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故填:雾霾天气频频出现;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
19.吸附 CO2+H2O=H2CO3 证明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实验对照 与氧气接触 160
【详解】
(1)图中纱布、小卵石、石英砂可以起过滤作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甲实验净化水的方法是过滤和吸附;故填:吸附;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实验(I)的目的是证明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实验对照;故填:CO2+H2O=H2CO3;证明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实验对照;
(3)图丙实验中,当打开K1和K2后,迅速从a处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mL.关闭K1和K2,发现白磷燃烧(白磷过量),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实验中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mL,即A瓶内空气的体积为200mL,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足量的白磷燃烧后消耗氧气的体积为:40mL,白磷熄灭后,打开K2,发现量筒中的部分水(40mL)又压回瓶中,最后量筒中水的体积约为200mL﹣40mL=160mL;故填:与氧气接触;160。
20.混合物 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对比
【详解】
(1)白酒中含有水和酒精,属于混合物;
(2)虽然酒精燃烧能放出热量,但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手帕不能燃烧;
(3)本实验过无水乙醇和白酒两种不同液体,进行了对比对照的研究。
21.
(1) 可燃物没有与氧气接触
(2) 燃烧管内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3)调大
(4)碳##C
(5)氧气2
【分析】
(1)
①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故均不燃烧;
(2)
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与氧气接触,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3)
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说明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
(4)
把冷的白瓷碟子从上方移近蜡烛火焰,过一会在碟子上出现炭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5)
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提供充足的氧气都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
22.CaCO3+2HCl=CaCl2+H2 O +CO2↑或2H2O22H2O+O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P、S、Fe 不正确 参加反应的碳酸钠和盐酸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或由于生成的CO2气体逸出,使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等) 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 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4.5g
【详解】
(1)①双球管中涉及两个反应,分别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以及水,另一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CaCl2+H2 O +CO2↑或2H2O22H2O+O2↑;
②挤压右滴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都有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③相同质量的磷、铁、硫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设消耗的可燃物的质量均为m,对应的消耗的氧气的质量分别为x、y、z。
x≈1.29m;
y≈0.38m;
z=m。
相同质量的磷、铁、硫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P、S、Fe 。
(2)某同学按如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由此得出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正确,其原因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钠和盐酸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或由于生成的CO2气体逸出,使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等)。
(3)如图,将CO2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由此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剩余固体中氯化钾的质量为:15.4g-0.5g=14.9g,
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a,
a=24.5g。
2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该反应放热 棉球不燃烧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瓶中 木条复燃 2.2g 是 5g
【详解】
(1)甲组:探究可燃物异常燃烧的原因。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本身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棉花燃烧。推理:棉花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猜想与假设:①可能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②可能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③可能该反应放热。
验证内容 操作 现象 结论
猜想① 取上图甲中烧杯进行实验,点燃蜡烛,放置稍长时间(不倒入二氧化碳) 棉球不燃烧 猜想①不成立
猜想②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足量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后,将带火星木条伸入瓶中; 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猜想②成立
猜想③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足量过氧化钠,充分振荡后,用手触摸瓶壁 烫手,该反应放热; 猜想③成立
(2)乙组:探究某可燃物的组成。含碳氢元素的气态燃料1.6g放入足量氧气中燃烧,并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如下图装置。根据图表信息知,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88.3g-286.1g=2.2g,干燥剂吸收水分,生成是质量为∶106.8g-105.0g=1.8g。②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2.2g× ×100%=0.6g,水中氢元素质量为∶1.8g× ×100%=0.2g, 1.6g>0.6g+0.2g, 通过计算确定该燃料中是含有氧元素。③根据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推算,理论上Ⅱ中能得到碳酸钙质量是∶C→CaCO3 ,12→1OO, = ,=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