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课件+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课件+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9 11:53:40

文档简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语言运用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革命导师们__①__,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对待著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共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一个事例当中的许多生动的例子。1848年《宣言》发表后,在45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宣言》的七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曾对《宣言》的个别论点作了修改。例如,《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这是因为,《宣言》发表以后人们对于社会的史前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摩尔根的调查研究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__②__。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作了这个说明,修改了《宣言》的旧提法。《宣言》还有一个说法,说到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1872年,两位革命导师在他们共同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说明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修改”。(《列宁选集》第3卷第201页)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有误,下列修改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B.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C.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D.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解析:选A 整个引文出处应该放到双引号外边,排除C、D两项。画线部分属于引文里面的引用,里面的引语应该用单引号,排除B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法上有问题,请把它改成正确的句子。
答:                                    
                                    
                                    
                                    
解析:根据“革命导师们……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的语意,可知“对待著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共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犯了主客倒置的逻辑错误。另外,“就是一个事例当中的许多生动的例子”犯了语序不当的错误。
参考答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许多事例当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                                    
                                    
                                    
                                    
参考答案:①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并非从来就有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
②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真理
③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
④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⑤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互为转化
⑥没有谬误,也显不出真理
A.⑤①⑥②④③      B.①⑥⑤③②④
C.①③⑥⑤②④ D.⑤③①⑥④②
解析:选B 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结合“真理”“谬误”的关系判断①⑥在一起。由“转化”“因为”等可知⑤③衔接。结合“范围”可以判断②④衔接。
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1年1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主导的全球新冠疫苗计划已落实20亿剂疫苗合同,将于疫苗交付后立即分配给参与计划的各经济体。世卫组织同时呼吁疫苗生产商优先向该计划供应,并实现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新冠疫苗在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间的公平分配正成为主要挑战。他呼吁疫苗制造商通过全球新冠疫苗计划优先供应和推出疫苗,并敦促那些已订购了超过自身所需疫苗数量并控制全球疫苗供应的国家立即向该计划捐赠或发放疫苗。
答:                                    
                                    
                                    
                                    
解析:本材料一共四句话,第一句交代时间为2021年1月8日,主体事件为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新冠疫苗计划已落实20亿剂疫苗合同。第二句话主要讲世卫组织同时呼吁疫苗生产商优先向该计划供应,并实现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第三句话主要讲遇到的挑战。第四句话为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发出的呼吁,主要从疫苗制造商和超需订购并控制全球疫苗供应的国家方面分析概括。根据以上分析,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2021年1月8日,世卫组织宣布全球新冠疫苗计划已落实20亿剂疫苗合同,并呼吁疫苗制造商和超需订购并控制全球疫苗供应的国家助力实现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节选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节选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光明日报》)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解析:选A B项,材料二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C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材料三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
7.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解析:选D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具体体现之一,不是其“根本目标”。
8.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解析:选D D项说的是人类通过实践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突出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意义,无法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9.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答:                                    
                                    
                                    
                                    
                                    
解析:该题目有着比较明确的考查角度:一是论证结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层进式结构等,二者都属于总分式结构,且分述部分为并列式结构;二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二者都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但材料二注重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二者在论证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在论证方法上,都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不同点: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重在引用名言,侧重于道理论证;材料二注重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
10.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根据材料一的结构可以看出,材料一侧重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的深刻性;材料二立足于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侧重探讨“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材料三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决定中国的发展节奏,另一方面可以促成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从三个“是否”的实际内容方面重点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的深刻性;②材料二侧重探讨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③材料三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对中国的发展节奏和对中国国情、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方面的意义。
PAGE
8(共58张PPT)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理论本身只不过是一行行的文字与符号,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焕发它的青春与活力,而它结出的果实便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拂去真理身上的尘埃,驱散真理头顶的阴霾,挺起真理的脊梁…… 1.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2.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特点,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学习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并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写法。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胡福明,生于1935年7月,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2001年退休。荣获“江苏社科名家”称号。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胡福明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二、人物评价
胡福明以共产党员的巨大勇气和知识分子的强烈担当,勇开思想先河,勇立时代潮头,冲破“两个凡是”思想禁锢。作为主要起草人,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对于重新确立起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写作背景
1976年10月,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党内、政府和军队中的全部领导职务。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时期,中央党校也作出规定,研究党的历史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的有关指示,二是以实践为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情境活动]
在中国邮政2018年发行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中,第一枚“高举旗帜”邮票画面选取了深圳“拓荒牛”雕塑。除此之外,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票样,小岗村大包干雕塑,以及麦田、港口、建筑和塔吊等元素均有展现,画面远方依稀可见的文字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则邮票有怎样的寓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正确而深刻的理论能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全国各族人民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旗帜指引下,锐意进取,改革开放,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 论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代表媒体编辑部和媒体主办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时事政治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称为“本台评论”。媒体的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
特约评论员文章
特约评论员文章是报刊约请有关权威人士就某一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发表看法的评论,是评论员文章的特殊形式。论及的内容大都是事关全局和举足轻重的大问题,具有极强的专题性、理论性和政论性,往往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它一般要求多侧面、多角度地展开论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禁锢(gù)       (2)舆论(yú)
(3)谬误(miù) (4)考茨基(cí)
(5)无稽之谈(jī) (6)永葆青春(bǎo)
(7)篡党夺权(cuàn) (8)胡诌(zhōu)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炮 (2)模
(3)难 (4)擂
2.语境辨析法
(5)一棵棵泡(pāo)桐树上都挂满了彩色灯泡(pào),到处充满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二、写准字形
(1) (2) (3)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争论不休:讨论不出结果谁也不肯停下来。
(2)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
(3)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4)今天华强北商业街里的人们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使整条街都热闹非凡。
辨析: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此处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制订VS制定
课本原句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
辨析   “制订”是经过研究商讨而约定,强调从无约到有约的过程。“制定”是结果确定下来,强调不可轻易改变的状态。“制定”体现的是权威性,而“制订”体现的是创造性。
即境活用   大家通过充分讨论,制订出了关于考勤量化的建议,试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反响,再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
2.原形VS原型
课本原句   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
辨析   “原形”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原来的形状,二是指本来面目(含贬义)。而“原型”的意思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即境活用   影片中的原型,是一个刚刚受到审判的贪官。在金钱面前,他原形毕露,现出了贪婪的本性。
[NO.1文本初读]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                                    
                                    
参考答案:①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必要性 ②革命导师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学习策略] 理解文章内容需要筛选整合,要抓住观点句、中心句。筛选是对文中相关信息搜寻归拢,整合是从相关信息中提炼出某种共同的东西,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带给人的共性认识、启示等。
1.文章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哪两类同志的疑惑和担心来展开议论的?
答:                                    
                                    
                                    
                                    
                                    
参考答案:①第一类人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②第二类人担心强调实践的作用,会不会影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2.第三部分列举重印按语时毛主席写说明一事,主要是为了强调什么?
答:                                    
                                    
                                    
                                    
参考答案:毛主席一贯严格要求不断用革命实践来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路线,他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而是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的正确性。正是毛主席这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才保证了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
3.文章第四部分,作者认为怎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答:                                    
                                    
                                    
                                    
参考答案:文中认为,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任务驱动二 把握文本的论证方式
[学习策略] 把握文本的论证方式需要思考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如何安排,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等等。
4.下列对课文第二、三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部分分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根源。
B.第三部分从革命导师们是怎样做的入手,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由,进一步论述了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C.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四人帮”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反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没有好下场的。
D.第三部分第一段第一句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紧承上面部分,导师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引出下面的论述,导师们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
解析:选C 是为了证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会削弱理论的意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也就是说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四个小标题,这四个标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试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第一个标题提出了全文的观点;第二个标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是论证的第一个层次;第三个标题指明“革命导师”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在行动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论证的第二个层次;第四个标题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联系实际,发出倡议。四个小标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了层进式结构。
6.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做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本文主要使用了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引证法,全篇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的言论广泛引用,极具权威性和论辩性;例证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哥白尼太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宣言》等被实践证实、证明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7.这篇特约评论员文章,破立结合,试做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总标题和第一个小标题部分提出了本文的观点,这是“立”;第二个小标题部分有“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列举有的人的错误认识或者错误观点,提供批驳的靶子,然后进行分析批驳,揭示其片面、错误之处,这是“破”。全文以立论为主,立中有破,破立结合,增加了论证的力量。
任务驱动三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纵览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B.“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从实践上否定了“两个凡是”。
C.这场讨论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
D.由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来指导实践,因此它具有了更大的力量。
解析:选B 应为“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
9.“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够逐步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请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
答:                                    
                                    
                                    
参考答案:“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指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必然王国”指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境界,“自由王国”指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境界。在本段中,“必然王国”是指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的发展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完成新的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去认识,去研究;“自由王国”是指获得了经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从而顺利地进行新的长征并不断取得胜利。本段中引入这两个概念,提出要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而不是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旨在进一步凸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现实意义,对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改革开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大讨论有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文本内容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这场大讨论有着多方面的历史意义,如对破除思想禁锢,促进思想解放,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的意义;对中国改革开放方针确立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及国民的思想状态的深刻影响等。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场讨论,成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哲学宣言,不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凝聚了思想共识,而且确立了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理论原则和思维模式。
(示例二)这场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既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奏,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奏,使中国在道路探索上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
(示例三)这场讨论,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解放思想的力量、实事求是的精神,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演进,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过渡。
[NO.3思维拓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是中国当代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大事件。学习了此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启示一)思想的力量不在如何艰深和高远,而在脚踏实地,思考现实,破解难题。社会在不断发展,思想、理论必须不断创新。但也要看到,人们的思想不是线性发展的。在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往往出现教条主义盛行、社会陷入认识误区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匡正时弊,呼吁重视人类认识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重温人类思想成果,就更为重要。
(启示二)思想或理论不应该高居于象牙之塔庙堂之上。思想和理论的精髓就存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就蕴含在生活常识和普遍人性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事求是就是尊重群众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就是强调恪守常识、尊重人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判断是非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
[写作实践]
破立结合,论证有力
在文章第二部分,多处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这一部分开始就针对“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个反面观点,指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接着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这样做到了破立结合,矫正了部分同志的不正确认识,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写法指导]
如何做到破立结合
先破后立,是写议论文的常用方式。写时评文时,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结构方式。这种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文章更容易出彩。
“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与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在“破”与“立”之间,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做到“破立结合”,可以从下面两点入手:
1.引述现象,为立论作依据
例如:时下,一些名曲、名句出于商业目的被大肆窜改,而不同艺术类别的鉴赏、引用、结合必须服从于一个崇高的主旨——美。席勒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以音乐,广为传唱;世界名曲被作为广告歌曲,两者同样是艺术主题的再创造,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引)前者是审美的升华,后者却是审美的毁灭。(破)而只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让我们在成长中获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培养性情。(立)
2.摘引不当言论,为立论作依据
例如: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边引边破)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立)
[针对练笔]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佛系青年凡事不愿出头,看淡一切,随遇而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悟自己的小幸福。如果你对这种生活观点不认同的话,请以“拒绝佛系”为题,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
拒绝佛系
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看来,不做出头鸟的思想,还真有一定的渊源。现在一些佛系青年认定,“你”有你的大目标,“我”有我的小确幸。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更愿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感悟个人的喜怒哀乐。这样的生活哲学看似淡泊,但实际上却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借口。
试想,如果人人都不愿出头,不敢出头,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没有第一个钻木取火的人,也许我们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没有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精神,中华民族又怎会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地震、洪水等灾难来临时,没有消防武警官兵冲在前面替我们负重前行,哪来的岁月静好?
因此,我们要拒绝佛系,敢为人先。恩格斯说:“年轻一代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应以“鲲鹏水击三千里”的魄力勇立潮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放飞梦想;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绽放芳华,唯有如此,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类文赏读]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它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理论指导,对当今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应投身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洪流中,在实践中认识真理,以真理的力量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一、美文悦读
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黄小希
5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近期热播。在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之际,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织中聆听伟人故事、感受人格魅力、品尝真理味道,我们对于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真理的味道为何如此甘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①
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堪称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壮丽的日出。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它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②
现实充分证明,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实践上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③
世界东方,百年沧桑。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真理养分滋养古老大地,孕育甘甜果实。这甘甜,是一个饱经磨难的民族自危难中奋起、于困境中重生后的苦尽甘来。这甘甜,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国家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自信豪迈。这甘甜,是一个牢记初心的政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变成现实的幸福喜悦……④
今天,“中国号”巨轮高扬的风帆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熠熠生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光辉的思想及其开启的盛世气象让世人清晰地看到,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社会主义并没有进入“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在心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手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是对的,历史没有也不可能终结,“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放眼全球,面向未来。真理的甘甜,在一种制度、一种路径、一种理念所预示的光明前景中更显醇厚绵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为真理而奋斗的人生是壮美的。沿着伟人的足迹,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伟大理论的指引下,在新时代领路人的带领下,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实践伟力开创美好明天。⑤
①从对话节目谈起,开篇新颖。
②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深刻体现了真理的力量。
③点题。形象概括《共产党宣言》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历史意义。
④紧扣“甘甜”,排比手法,富有气势。
⑤呼告式结尾,激情澎湃,鼓舞人心。
①这甘甜,是一个饱经磨难的民族自危难中奋起、于困境中重生后的苦尽甘来。这甘甜,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国家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自信豪迈。这甘甜,是一个牢记初心的政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变成现实的幸福喜悦……
②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为真理而奋斗的人生是壮美的。
二、思辨阅读
实践出真知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这话一点不错,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我们对于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并不陌生。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全部活埋,堪称世间悲剧,原因也只是在于赵王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让历史留下了遗憾的一笔。假使赵王善于用人,用的是廉颇而不是赵括,我想历史将会改写。这是血的教训,我们应时刻铭记在心,时刻警告自己,要善于实践。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了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知道了其形状,过了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中,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岁能游”,十五岁就能“没”了。假如北方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鲁班被茅草上的小细齿割破手指,还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鲁班从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铁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最红的两位京剧演员,一次,两人在东西两座戏台上演同一出戏来竞技。两人扮演的都是奸相严嵩。结果观看马伶演出的观众逐渐被李伶卓越的演唱舞技吸引而去。马伶含羞而退。他连夜出走,投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在宰相顾秉谦的门下当了一名差役。因为顾秉谦与严嵩一样都是奸臣,马伶悉心伺候,更细心揣摩顾宰相的行为举止。三年过后,马伶回到金陵,与李伶相约再行竞技。结果李伶的观众都成了马伶的戏迷,他们被马伶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表演所折服。正是马伶长达三年的实践活动,为他赢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穿过历史的长河,让我们回到现在。
毛泽东用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实践人们发现无产阶级才是领导人民取得政权的核心力量;通过实践人们逐渐淘汰了旧的社会工具,使得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古往今来,哪个成才的人没有经过实践?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法拉第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一次次实践得来的吗?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故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
理论与实践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请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反过来,实践对理论具有检验作用,对理论可以进行纠错、补充和修正,使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
三、时评鲜读
学习百年党史,感悟真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百年党史中感悟真理力量。
真理的光芒照亮前进的方向。回首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
回望来时路,启航新征程。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昭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只有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环顾当今世界,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选自求是网,2021年2月24日)
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学史明理,首要的是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PAGE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