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 课件(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 课件(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8 17:5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通读古诗,了解古诗的主题。
2.了解作者。
3.认写字词、理解词语。
主题解说
  《马诗》这首诗通过咏马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
生平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他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去世时,年仅27岁。
文学成就:中唐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
期的一个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人
称“诗鬼”。
主要作品:《雁门太守行》《马诗二十三首》《梦天》等。
作者简介
主题解说
  《石灰吟》这首诗借石灰来抒发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节操。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
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著名的
诗人,明朝大臣。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
受人民爱戴。
主要作品:《岳忠武王祠》《荒村》《北风吹》等。
名言佳句: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主题解说
  《竹石》这首诗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波逐流。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早年家贫,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wéi)县知县。后来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主要成就:擅画兰竹。为“扬州八怪”之一。散文风格真率自然,富有风趣,《家书》传诵尤广。
主要作品:《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
他人评价: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徐悲鸿
会写字




写字指导
结构:左右
部首:纟
luò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底部“各”低。“纟”, 第一个撇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各”的第二笔横撇的撇尖伸至提画上侧,捺伸展。
结构:左右
部首:钅
chuí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钅”的第二笔是短横;“垂”的第四、五、六笔写成“艹”,“垂”的四个横之间间隙要匀称,第二横最长。
写字指导
结构:上下
部首:业
záo

书写指导:上宽下窄。“业”居上居中,两竖分列竖中线左
右,长横起笔于横中线;“凵”,从左、下、右包围“ ”。
写字指导
结构:上下
部首:火
fén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林”,主体居上半格,左低右高;“火”,长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末笔捺较长,捺脚超出上部。
写字指导
易错提示
正音:“锤”是翘舌音,读chuí,不读cuí;“凿”是平舌音,读záo。
写字:“焚”下部是“火”,不要写成“大”;“凿”下部里面是“ ”,不要写成“羊”;“锤”右边是四个横画,第二横最长。
词语听写
网络 千锤万凿 焚烧
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阶:阅读理解
马 诗
诗文解读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何时将要。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比喻


比喻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展现出边疆战场上的清冷悲凉。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照映下犹如皑皑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诗的前两句创设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月似钩”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也是古时的一种弯刀,在“大漠”“燕山”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金络脑”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品析“快走踏清秋”的妙处。
  “踏清秋”三字,搭配新奇,“清秋”时节草黄马肥,正好策马奔腾,前面冠以“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了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寄寓了诗人希望遇明主、得重用、建功业的愿望。
苍茫辽远
怀才不遇
写景
马 诗
抒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借马自喻
借景抒情
结构图示
石灰吟
诗文解读
平常。
古代诗歌的一种。
指高尚的节操。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全,全然。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夸张
平常
写石灰的炼制过程。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石,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坚强不屈的精神。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双关
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不怕牺牲、洁身自好的品质。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以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吟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合,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
状物
喻人
特征
情操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结构图示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堂堂正正
坚韧不屈
竹 石
诗文解读
你。
任凭。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xiè
jìng
拟人
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破裂的岩石,暗喻艰苦的环境。
勇于直面困难的精神。
写竹子生长环境恶劣。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咬”字,充分表现了竹子倔强和坚韧的性格。“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状物
言志
特点
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结构图示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石
顽强斗争
坚韧不拔
学习内容
1.对比阅读三首古诗,了解三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
第三阶:方法学用
   题目 不同点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事物 马 石灰 竹
写法 表面写马,实际是诗人 借马抒情。 表面写石灰,实际是诗人用石灰自喻。 表面写竹子,实际是诗人以竹自喻。
情感 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借竹子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对比阅读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咏物诗,诗人都是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托物言志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作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现自己的某种精神或品格。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如课文中的三首古诗,诗人借写“马”来表达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愿望;借写“石灰”来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崇高的品格;借写“竹子”来抒写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的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托物言志
  那么,怎样在文章中托物言志呢?
  1.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要相契合。托物言志,“物”是表,“志”是实。因此,要选好描摹的物,这种物必须能够代表某种高尚的节操。
  2.所抒发的志向必须以所写之物为依托。托物言志,情、智、理、趣无论侧重于哪一面,都要借助鲜明的物象,否则,所言之志便无从寄托。例如,可以通过赞美野花的朴实无华来表达自己要做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的志向。描绘了野花的特点,赞颂了其品格后,结尾可点明:“我愿做一朵无名的野花,为大地增添一分春色。”
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
2.随堂检测。
 (1)生字检测。
 (2)词语检测。
 (3)课文内容检测。
第四阶:课后练习
课后习题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子,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朗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以相对加快一些,“快走”可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
课后习题1
急切与向往之情。朗读《石灰吟》时,“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可以读得有力度一些,“若等闲”可以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的从容之意。第三句语调可昂扬一些,最后一句可以读得坚定、有力,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朗读《竹石》时,“咬定”
“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还坚劲”语调略微上扬,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可以读得舒缓、从容一些,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
  ◇背诵课文。
  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直到读熟。把诗句内容变成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入境悟情。背诵《马诗》时,先抓住景物特点(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再抓住抒情句中的重点字词“何当”“踏”等来背诵。背诵《石灰吟》时,抓住石灰所经历的磨难,从“千锤万凿”到“烈火焚烧”,再到“粉骨碎身”的过程来背诵。背诵《竹石》时,抓住竹子生活的环境“咬定青山”“破岩中”,再结合竹子所受的打击“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来背诵。
  默写需要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时,注意“劲”的左上角不要写成“又”。另外,最后一句是“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要写成“任尔东南西北风”。
  ◇默写《竹石》。
课后习题2
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驰骋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课后习题3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马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石灰吟》表达了诗人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的人生志向。《竹石》借竹子的傲气,表达自己永远坚定操守、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志向。
  三首诗都是借助某一事物抒发诗人的情感。
随堂检测
一、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1.燕山(  ) 燕子(  ) 燕尾服(  )
燕麦(  ) 燕国(  )
①yān ②yàn
2.苍劲(  ) 劲旅(  ) 使劲(  )
劲头(  ) 劲舞(  )
①jìn ②jìng










二、选择正确的解释。
1.“何当金络脑”中的“何当”的意思是(  )。
A.何时将要  B.为什么当  C.为何,当时  D.怎么当
2.“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等闲”的意思是(  )。
A.稍等 B.平常 C.空闲 D.休闲
3.“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清白”指(  )。
A.清清楚楚 B.高尚的节操 C. 清一色是白色 D. 纯白
4.“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任”的意思是(  )。
A.任务 B.任何 C.任凭 D.责任
A
B
B
C
随堂检测
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将诗句中的词语与表达的内容用直线连一连。
沙如雪
月似钩
金络脑
随堂检测
寄托了诗人渴望能被人重用、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
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视觉上写出了月下沙漠的颜色,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2.对“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表面写石灰的烧制过程,实际上是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质。
B.即使石灰石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C.主人咏石灰,“清白”只有一个含义——指石灰洁白的本色。
C
随堂检测
四、诗词填空。
大漠沙如雪, 。
粉骨碎身浑不怕, 。
,任尔东西南北风。
燕山月似钩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随堂检测
学习内容
1.岁寒三友。
2.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
3.郑燮开仓放粮遭罢官的故事。
第五阶: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放,故称“岁寒三友”。
松树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气节的象征。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象征着高洁、不屈。
岁寒三友
课外拓展
  一次于谦进京奏事,同僚劝他说:“你不献一些金银珠宝攀附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送点人情啊。”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从此“两袖清风”的成语便流传下来。他曾作过《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意思是手帕、蘑菇、线香等本身是供百姓享用,但是却遭贪官污吏搜刮,导致民众遭殃,我什么也不带,两袖清风去觐见天子,免得百姓不满。
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
课外拓展
  郑燮曾写过《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写他在任上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燮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作画,成就此篇,送与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他又上书请示开仓放赈,救济百姓。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结果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
郑燮开仓放粮遭罢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