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学案(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学案(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28 10:28:28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和野外考察,了解考察的目的、步骤和内容。(地理实践力)2.结合野外考察,学会分析考察中所见的地理现象及成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一、野外考察的目的
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在考察过程中,需运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和资料,对各观察点进行观察、测量、测试,有时还要采集标本和样品,进行填图、摄影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通过野外考察,对地表环境的综合认知可以得到提升。通过对所获得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地理综合思维能够得到强化。
3.培养协作精神
野外考察需要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二、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1.出行前的准备
步骤 具体要求
选定考察地点 尽量选择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等多个自然地理要素都相对比较典型的地点。还要考虑交通的便利性、环境的安全性等因素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对拟考察地点与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以及人类活动有个初步的认知
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 根据“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考察路线;然后应用网络电子地图进行模拟考察;最后确定考察的路线。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的界限前后,布置重点观察点位,必要时进行测量和采样;如果观察对象变化不显著,可以等间距布置观察点位
确定考察时间 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的考察时间,但要坚持“安全第一、易于考察”的原则
准备考察装备 定位置和行走的方向:准备地形图、罗盘、卫星定位仪等。
野外考察包:考察土壤需要准备小铲,考察岩石需要准备地质锤,还需准备笔记本、铅笔和相机等,另外带上一部智能手机
2.野外实地考察
(1)根据考察计划,沿着考察路线进行考察,在重点观察点进行详细观察。
(2)考察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要进行考察记录,包括时间、地点、经纬度、海拔,以及地形、植被、土壤、气候、地貌等观察要素,同时要进行摄影或者录像,重点部位需要采样。
(3)最好分工协作,几个人一组。
3.总结分析考察成果:撰写考察报告,探讨交流,完善调查成果。
三、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1.区域认知
气候 亚热带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形 丘陵山地,主峰海拔173米
水文 山上有泉,形成溪流
植被 保存较好,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有人工植被
土壤 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
  2.考察路线及重点点位
3.考察成果
点位 特征
山麓 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常绿阔叶树较多
山顶 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风化物,土层较薄,常绿阔叶树相对较少
山坡 较陡地带发现滑坡
河流 上游水量较小、流速较快
下游水量较大、流速较慢
1.某高中举办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工作的步骤是(  )
①绘制地图、统计图表等展示资料
②利用相机与GPS或地图做记录
③规划考察路线
④收集、整理考察地区的文献和图片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③④①②
答案:C
2.关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B.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C.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D.提高学生和谐社会的信念
解析:选D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理实践能力、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
小区域调查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三种。据此回答3~4题。
3.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  )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路线考察
4.关于野外实地考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是对地表事物或现象进行调查访问
B.是对某一问题通过查阅报纸书刊进行论证
C.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两种
D.典型地段考察是沿某一条选定的路线观察,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解析:3.A 4.C 第3题,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野外实地考察,A正确。第4题,野外实地考察主要是对地表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两种;典型地段考察是对某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路线考察是沿某一条选定的路线观察、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野外考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危险。关于考察中的安全问题,完成5~7题。
5.考察方案的各个环节中,对考察过程中队员的安全起不到作用的是(  )
A.考察时间的确定 B.考察路线的规划
C.考察装备的选择 D.考察成果的汇总
6.携带的智能手机在安全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是(  )
A.拍照留下考察对象特征
B.及时上网查询植被名称
C.摄影录像记录考察过程
D.遇险时及时拨打电话求助
7.考察地点选取时,符合安全性原则的做法是(  )
A.考察路线避开陡崖 B.考察时间避开雨季
C.准备更多的安全装备 D.带好手机以备求救
解析:5.D 6.D 7.A 第5题,考察成果的汇总是在考察基础上进行的,是考察后的环节,对考察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已经没有作用,选D。第6题,智能手机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协助考察过程中的活动,也可以在遇到危险时及时拨打电话报警求助,选D。第7题,题干要求考察地点的选取过程中需要关注安全性,A符合;B是考察时间选取时需注意;C、D是准备考察装备时需要关注的事项,与设问不符。
野外地理考察过程中,某队员拍摄了考察照片。据图回答8~9题。
8.该考察队员正在考察的对象是(  )
A.岩层 B.土壤
C.植被 D.气温
9.为得到良好的考察效果,该队员使用的最佳装备是(  )
A.罗盘 B.地质锤
C.小铲 D.照相机
解析:8.B 9.C 第8题,照片中的考察队员正在对地表的土壤进行挖掘、观察,考察的对象是土壤,选B。第9题,为考察土壤,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挖掘,最适合的工具是小铲,选C。
探究点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颁布后,引起了师生们的共同关注。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野外考察活动。
第一小组以“北京的河流”为主题进行野外考察,并撰写了研究报告。下图为北京市地形图。
第二小组以“北京的水资源”为主题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市供水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为2004年与2016年北京市供水总量及来源构成。
二、核心素养培优
1.下面是某同学的研究报告摘录,其中有些错误表述。请结合图,从中挑出三处。(地理实践力)
北京市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大多数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其中温榆河流经通州,与京杭运河相连。潮河与白河汇入官厅水库,潮白河先流经河北省再流经北京市,永定河流经北京城区西南,春季和冬季水量较大。
示例:错误:东高西低
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错误1:东南向西北流;错误2:官厅水库;错误3:春季和冬季水量较大。
2.与2004年相比,说出2016年北京市供水来源的变化及其对北京的有利影响。(地理实践力)
变化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提示:变化1:再生水用量增加 变化2:调水用量比重增加等。(符合实际即可) 有利影响:缓解用水紧张,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开采地下水,有利于地下水位回升,缓解地表沉陷等。(合理即可)
———————— 在探究中悟 ————————
1.野外考察方案设计
2.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步骤 内容
选定考察地点 我国亚热带北部某丘陵山地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位于亚热带北部,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主峰海拔173 m,山上有泉水出露,形成溪流;植被保存较好,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地方也有人工植被的成分;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
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 从北坡山麓开始爬向山顶,沿路观察植被、土壤及地貌的变化,在山顶观察不同坡向上的植被与土壤异同,然后从河流的另一侧沿着山路下坡
确定考察时间 根据考察的目的选择时间
准备考察装备 地形图、罗盘、卫星定位仪、小铲、地质锤、笔记本、相机、智能手机等
野外实地考察
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山麓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常绿阔叶树较多;山顶土壤母质为石灰岩,土层较薄,常绿阔叶树相对较少。在山坡较陡地带发现滑坡;河流上游水量较小、流速较快,下游水量较大、流速较慢
———————— 到实践中用 ————————
   下图是山东省某校地理考察小组计划考察的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确定了考察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地点。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图属于提前准备的________,该图可以用来初步了解考察地点的________要素信息。
(2)从图中四个考察地点的选取来看,其位置的共同特点是都沿________分布,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选取考察地点时考虑了________的基本原则。
(3)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分析,该地区南部的主要地形是________,甲地主要地形是________。
(4)根据考察的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推测,该考察小组考察的自然地理要素是________。
答案:(1)文献资料 地形
(2)公路线 交通便捷
(3)低山 丘陵
(4)地形
1.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提高地理实践能力、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
2.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步骤:选定考察地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确定考察时间;准备考察装备;野外实地考察;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PAGE
8第二课时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 1.结合生活实例示意图,分析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地理实践力)2.结合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及意义,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一、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一)波浪
1.含义:海洋上的波浪主要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面的波状起伏运动。
2.规律:风速越大,风浪越大。
3.与人类生产生活
(1)波浪对港口建筑、航运、船只停泊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2)波浪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的重新悬浮和污染的加剧。
(3)波浪还可用来发电。
(二)潮汐
1.含义: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
2.成因引潮力→潮汐
3.影响
(1)潮汐影响航运: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
(2)潮汐可以用来发电,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建成了不少潮汐电站。
(三)洋流
1.含义: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海上航行 顺洋流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会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世界著名渔场主要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和海水上泛的海区
影响流经海域及附近地区的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影响近海污染物 加快污染物的扩散,降低污染浓度,同时扩大污染范围
二、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1.水循环含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
3.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陆上内循环 F植物蒸腾,I蒸发,D降水
海陆间大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H下渗,G地下径流
[温馨提示]
判断水循环类型的方法
看联系的圈层 海陆间大循环和陆上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看发生领域 海陆间大循环的发生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陆上内循环只包括陆地,海上内循环只包括海洋。陆地上外流区的水体,既参与陆上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看过程和环节 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其他两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和降水,海上内循环不存在下渗和径流环节
看参与水量 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陆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小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了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调节地表温度。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改造地表形态。
一、判断题
1.风力作用是波浪形成的唯一动力。(×)
2.一天中通常只能观察到一次海水涨落。(×)
3.暖流的水温一定比寒流的水温高。(×)
4.大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5.陆上内循环都分布在内陆地区。(×)
二、选择题
6.图示内容引起的海水运动形式是(  )
A.风浪        B.潮汐
C.洋流 D.波浪
7.海水运动的最基本形式是(  )
①波浪 ②潮汐 ③洋流 ④风暴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6.B 7.A 第6题,天体运动引起的海水运动是潮汐。第7题,波浪、潮汐、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读南美洲南部沿岸洋流示意图,回答8~9题。
8.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支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暖流
B.均为寒流
C.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D.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9.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①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B.②洋流随季节不同方向相反
C.①洋流是附近渔场的重要形成原因
D.②洋流不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
答案:8.D 9.C
下图为我国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回答10~11题。
10.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增加④环节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机井       B.修建水窖
C.植树造林 D.跨流域调水
解析:10.C 11.C 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环节分别表示水循环的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汽输送。“一江春水向东流”指河水流入海洋,即地表径流环节。第11题,④环节为下渗,森林具有拦蓄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的功能,植树造林能增加水分下渗。
探究点(一)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材料一 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外口宽度达100 km;溯江而上,河道越来越窄,在海宁附近河道急剧收缩,宽度已不足3 km。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水体涌积,后浪与前浪层层相叠,潮流高度暴涨。
材料二 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海水上涨势头更猛烈,往往能形成形如立墙、势若冲天的大潮。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又逢东南风盛行,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相遇,风助潮涌,潮借风威,于是就发生了“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这一时段,浙江海宁一带会吸引众多游客来观看这一天下奇观。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中秋节前后“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的成因。(综合思维)
提示:农历的十五前后,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天海水受到的天体引潮力最大。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外宽内窄,口大肚小,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潮流高度暴涨。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2.分析潮汐规律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人地协调观)
提示: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可以利用潮汐来发电。
———————— 在探究中悟 ————————
1.海浪的成因及特点
类型 主要成因及特点
风浪 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风浪传到无风海区或风停息后的波浪,称为涌浪;海浪传至浅水区,受海底摩擦作用,能量衰减,出现破碎和卷倒,称为近岸浪或拍岸浪
海啸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海水的波动,并因此形成的巨浪,能量巨大
风暴潮 ①在强风(台风、飓风、热带风暴)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的急剧升降。②当强风与海水涨潮同时发生时,海水水位暴涨,风暴潮来势倍增。③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受此袭击,能量巨大
[方法技巧]
海啸和风暴潮的差别
风暴潮 海啸
波长 波长不到1千米 波长长达几百千米
速度 传播速度比起海啸要慢得多 传播速度快,每小时可达700~900千米
2.潮汐的形成及利用
(1)潮汐活动规律及成因
活动周期 活动规律 成因
一天 两次潮汐 在地球上,当某地处于正对或背对月球时,此处的海水被月球引力“拉”起来,周围的海水也向着此处聚集堆积,就形成涨潮。大部分海域一天出现两次海水涨落
一月 两次大潮 当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的位置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在一起,易形成大潮
两次小潮 当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小,便产生小潮
(2)潮汐现象的影响和应用
①准确掌握海水潮汐规律对渔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②涨潮时,外海高盐度的海水被推向岸边,是提取海水晒盐的好机会。
③海上航运事业和潮汐关系更加密切,潮流影响着航行的方向和速度。
④掌握潮汐规律,能使港口增加大船只的通过能力;充分利用潮间带发展水产养殖业。
⑤潮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利用发电,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气候 全球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
大陆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洋流加速、逆洋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方法技巧]
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
在地图上,把海洋表层水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叫海水等温线。海水等温线可以反映各海区水温的分布状况。
1.判断与同纬度海水的温度关系
某海域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海域比同纬度的海水温度高;某海域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该海域比同纬度的相邻海域温度低。
2.判断南北半球
如果某海区越向北水温越高,说明该海区在南半球;如果某海区越向北水温越低,说明该海区在北半球。
3.判断季节
海水等温线的分布受季节和海陆分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夏季,海水温度比同纬度的陆地气温要低;冬季,海水温度比同纬度的陆地气温要高。夏季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冬季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
4.判断洋流性质及流向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洋流的流向与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一致。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高,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低,则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 到实践中用 ————————
风暴潮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夏季      B.夏、秋季
C.秋、冬季 D.冬、春季
2.引起该省超警戒风暴潮的灾害天气主要是(  )
A.寒潮 B.台风
C.洪涝 D.海底地震
解析:1.B 2.B 第1题,读图可知,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7~10月,夏、秋季节,B项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风暴潮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该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
潮汐发电利用了海水涨落的水位差,水位差最大时潮汐现象最明显。读潮汐电站示意图,完成3~4题。
3.若H表示潮汐发生时大坝两侧的水位差,H在一个月内达到最大的日期可能是农历(  )
A.初八 B.十六
C.二十一 D.二十五
4.我国沿海某地利用潮汐发电,一天可以发电(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解析:3.B 4.D 第3题,当H在一个月内最大时,表示大潮来临。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潮差最大,故B正确,A、C、D错误。第4题,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昼的称潮,夜间的称汐,合称潮汐。 一天之内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两次,每次涨落都会引起海水水位差异,可发电两次,共四次,故D正确,A、B、C错误。
下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洋流(  )
A.①洋流为自北向南流的暖流
B.②洋流为自南向北流的寒流
C.③洋流为自南向北流的暖流
D.④洋流为自北向南流的暖流
6.图示洋流中,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是(  )
A.①洋流和②洋流
B.②洋流和③洋流
C.③洋流和④洋流
D.①洋流和④洋流
解析:5.A 6.A 第5题,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①洋流为自北向南流的暖流,②洋流为自南向北流的暖流,③洋流为自南向北流的寒流,④洋流为自北向南流的寒流。第6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是暖流,即①洋流和②洋流。
探究点(二)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为什么我国中西部十多个省区大量建造集雨水窖、水池。(区域认知)
提示:我国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地处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2.分析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此工程的有利影响主要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主要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有利影响主要是涵养水源,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你对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地理实践力)
提示: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
———————— 在探究中悟 ————————
1.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各有特点,意义不同,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大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地理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地理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城市绿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轻城市内涝灾害
人工增雨:增大降雨量,缓解旱情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会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3.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
(1)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与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与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状况 植被能涵养水源,对地表径流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量小
蒸发量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较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小
(2)影响下渗的因素
(3)影响蒸发的因素
———————— 到实践中用 ————————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三大类水循环都必不可少的环节除降水外,还有(  )
A.①         B.②
C.③ D.⑤
2.若甲地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则下列水循环环节水量可能增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关于水循环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一,是联系海陆之间的主要纽带
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但它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水循环对太阳辐射能可起到传输作用,但不能起吸收和转化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D 2.A 3.A 第1题,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地表径流,②为地下径流,③为下渗,④为降水,⑤为蒸发。水循环三大类型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不存在下渗(③)和径流(①②),除降水外,三类水循环都存在蒸发(⑤)。故D正确。第2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甲地植被破坏,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减弱,会导致下渗量(③)减少,在降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地下径流(②)减少,地表径流(①)增多。故A正确。第3题,水循环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③错;在水循环过程中,当水在较温暖地区蒸发成气态时,吸收了大量热量,而在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时将这些热量释放出来,从而完成了热量的吸收和转化,④错。故选A。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C.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D.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5.下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②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4.D 5.C 第4题,根据水循环知识和图示信息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D正确。第5题,②为地表径流。当降水强度增大时,地表径流增大,A错误;下渗增强,地表径流减小,B错误;植被增加,其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地表径流减小,C正确;坡度增大,地表径流增大,D错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中的绿地、公园、湿地等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下图为重庆雨水花园实景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路牙石缺口的最直接作用是(  )
A.消除城市环境污染
B.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C.便于绿地中雨水及时排出
D.便于路面积水及时排入下沉式绿地中
7.下列关于雨水花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汽输送速度加快 B.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
C.地下径流不断减少 D.水循环的周期逐渐变短
解析:6.D 7.B 第6题,结合材料分析,重庆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的具体表现,主要功能为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读图可知,图中路牙石缺口连接了路面和绿地,因此其最直接作用是便于路面积水及时排入下沉式绿地中,而不是绿地的雨水及时排出,C错误,D正确;不能消除城市环境污染,A错误;路牙石缺口不能直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B错误。第7题,结合材料分析,雨水花园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有助于使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B正确;水汽输送主要通过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实现,雨水花园不会对水汽输送产生影响,A错误;有助于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C错误;有助于使水循环趋于稳定,D错误。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潮汐和洋流等。
2.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
3.按水温高低可将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4.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航运和海洋污染有影响。
5.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陆上内循环(蒸发、蒸腾、降水)和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6.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植树造林、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
7.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了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调节地表温度。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改造地表形态。
PAGE
16第一课时 水圈的组成、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结合图表资料,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规律。(区域认知)2.结合图表资料,综合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空分布,并分析其原因。(综合思维)
一、水圈的组成
存在形式 特点 意义
海洋水(96.538%) 海水是水圈的主体 在地表环境形成和演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陆地水(3.461%) 陆地淡水 主要包括冰川、地下淡水和其他淡水。绝大多数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陆地咸水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大气水(0.001%) 大气层中的水分
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1.海水温度
(1)热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分布规律
①水平分布:表层海水温度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海区,夏季温度较,冬季温度较。
②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温度变化大,一定深度以下变化不大;高纬度海区存在冷中间层。
(3)地理意义
①海洋水量多,热容量大,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
②海水比热容比陆地、大气都大,可调节大气温度变化。
③海水温度增高,体积膨胀会引起海平面一定幅度的上升。
④局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会引发气候的异常变化。
[温馨提示]
(1)海水的热量收支
①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②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③海水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④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时,海水温度不断升高,热量收入小于支出时,海水温度不断降低。
(2)海水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赤道附近
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对海洋表层水温影响较大。在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陆地温度要比海洋温度多得多,同时陆地上方大气吸收的热量也比海洋上方大气吸收的热量多得多,这些热量传递给同纬度的海域,导致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域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北纬10°附近。
2.海水盐度
(1)定义: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和蒸发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反之较。
②洋流:暖流经过海域盐度偏高;寒流经过海域盐度偏。
③陆地径流: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
④结冰与融冰:结冰的海区盐度会升高,融冰的海区盐度会降低。
(3)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全球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最高盐度海域是红海,达41‰;最低盐度海域是波罗的海,小于10‰。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海水蒸发可以制取食用盐和工业盐。
3.海水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盐度:盐度越大,密度越。
②温度:在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③压力:压力越大,密度越。
(3)分布
①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增大。
②密度最小的海域是波罗的海,最大的海域是红海。
③大河入海口附近一般密度较,但密度也可能因为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
④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力增大,海水的密度也增大。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影响船舶的吃水深度,进而影响核载重量。
②不同海域海水密度差异会产生密度流。
[温馨提示]
“海中断崖”及其影响
一般情况下,海水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时候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
一、判断题
1.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
2.沿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比内陆小。(√)
3.赤道海域因温度最高,蒸发强烈,盐度最高。(×)
4.一般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水盐度较低。(√)
5.在封闭海区与开阔海洋之间的海峡,易产生密度流。(√)
二、选择题
海水的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据此回答6~7题。
6.海水热量支出的途径主要是(  )
A.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B.海水流动带走的热量
C.热对流带走的热量 D.长波辐射所带走的热量
7.大洋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为(  )
A.赤道附近海域    B.副热带海域
C.60°N海域 D.极地海域
解析:6.A 7.A 第6题,海水蒸发消耗的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第7题,受太阳辐射影响,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赤道附近海域水温最高。
读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回答8~9题。
8.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9.下列关于海水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
D.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解析:8.C 9.B 第8题,海水盐度由副热带向南北两侧递减,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可判断图中①②分别是温度、盐度随纬度变化曲线,则③为密度随纬度变化曲线;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第9题,由上题可知,③为密度随纬度变化曲线,从图中可看出,表层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A、C错误;由图可知,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海水由表层向深层温度降低,则密度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B正确;降水量、蒸发量、淡水汇入、洋流等都会影响海水密度,D错误。
海水的盐度是指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图示意2020年12月西北太平洋部分边缘海域海水盐度分布规律,该月一艘轮船满载货物从上海出发,沿图中虚线所示航线前往天津,用时3天。读图,完成 10~11 题。
10.12月份,黄海海区海水盐度整体由南向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河川径流 B.降水强度
C.海水温度 D.海区封闭
11.吃水深是指船角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大深度,在图示整个航程中,该轮船吃水深度变化规律是(  )
A.浅—深—较深 B.浅—较深—深
C.深—较深—浅 D.深—浅—较深
解析:10.C 11.D 第10题,12月份,黄海海区海水盐度整体由南向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水温度,C正确。河川径流对黄海影响不大,12月份降水少,海区没有封闭,A、B、D错误。第11题,吃水深度跟密度有关,盐度越高,密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浅。在图示整个航程中,在上海附近盐度受长江水稀释是最低的。读图可知,图示整个航程中盐度变化规律是很低—高—低,所以该轮船吃水深度变化规律是:深—浅—较深,D正确。A、B、C错误。
探究点(一)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材料一 海滨浴场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去处。我国海岸线绵长,拥有众多海滨浴场。
材料二 下图是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材料一中3个海域的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综合思维)
提示:葫芦岛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最大,厦门次之,西沙最小。
2.分析材料一中3个海域适宜人们游泳的时间长短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提示:葫芦岛适宜游泳的时间最短,厦门次之,西沙最长。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
3.家住济南的小王想利用寒假外出旅游,同时想在海滨浴场享受一下冬季游泳的乐趣,你认为他会选择哪个旅游地?理由是什么?(地理实践力)
提示:西沙。西沙冬季表层水温仍在25 ℃以上,适合游泳。
4.分析材料二图中显示出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综合思维)
提示: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 000 m以下水温随深度变化不大,并保持低温状态。
———————— 在探究中悟 ————————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项目 分布规律 原因
时间分布 同一海区表层海水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夏季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冬季反之
空间分布 水平方向 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纬度,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海区水温低 暖流水温高于周围海区,寒流水温低于周围海区
垂直方向 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水深1 000 m以下的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不大 太阳辐射是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先到达海水表面,越向深处海水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
注意:
①低纬度海区海洋表层由于风和海浪的搅拌作用,海水混合充分,与大气交换频繁,海水温度变化很大。
②中纬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受季节影响很大,深层海水受季节影响很小。
③高纬度地区海水中往往存在一个冷中间层,是冬季冷却的海水由于密度增大而下沉形成的。
[方法技巧]
图示海水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原因
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 海洋面积辽阔,水量多,热容量大,存储大部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
对大气温度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海水热容量大于土壤、岩石和大气,因此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陆地,变化过程滞后于陆地,更远远滞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
引起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变化,会导致海水体积的变化,影响海平面的升降
水温变化导致气候异常 局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引起气候异常变化
———————— 到实践中用 ————————
读中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回答 1~2 题。
1.在我国四大近海海域中,水温受大陆影响最大和水温年较差最小的分别是(  )
①渤海 ②黄海 ③东海 ④南海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2月黄海的等温线呈舌状向北凸出,8月长江口外有一高温水舌伸向东北,原因分别是(  )
①寒流 ②暖流 ③大陆的影响 ④径流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D 2.C 第1题,渤海是我国的内海,被大陆包围而受大陆影响最大;南海纬度最低,海洋面积最大,同时受大陆影响最小,故水温年较差最小。第2题,2月向北凸出,受日本暖流影响;8月向海洋凸出,受长江径流影响。
读海洋水温随纬度和深度变化曲线图,回答3~4题。
3.影响曲线②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水比热容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4.若曲线①表示的是某地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
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增
C.在水深1 000 m以下,水温变化不大
D.大陆架海区,水温随深度变化最小
解析:3.D 4.C 第3题,曲线②的特点是随着纬度增加,海水温度降低,故表示的应为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故曲线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第4题,读图中曲线①可知,该海域表层水温约25 ℃,可判断其不可能处于高纬度海区,A错误;由图可知,随着深度增加,海水温度递减,B错误;观察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可知,大致以1 000 m深度为界,0~1 000 m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而大陆架水深一般不超过200 m,D错误;由图可知,在水深1 000 m以下,水温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大,C正确。
探究点(二)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远处是浩瀚的大海,近处是广阔的滩涂,被分割成多个四四方方的区域,四周盐蒿草茂密,乍看之下黑黝黝的,宛如一块块淤泥地,实则却是盐民取之不竭的盐仓。这里可见一望无垠的银白色盐海,渠道纵横有序,盐田银光闪闪,景象十分美丽。6月至9月是太阳光线最强、气温最高的时候,同样也是晒盐的黄金时节。现在晒盐场面虽未像当时那般热火朝天,但阳光明媚的早晨还是能看见几个盐农的身影。此时的盐场也已不像夏季时的闷热潮湿,风景甚好,凉爽的微风中弥漫着淡淡的咸味。
二、核心素养培优
1.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海盐多数都是盐场晒制出来的,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什么?(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提示:降水量和蒸发量。
2.说明为什么在我国一般盐场多分布在北方地区,而南方相对较少,并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北方的降水量小于南方。
3.下图为世界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示意图。认真观察该图,说出世界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提示: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减。
———————— 在探究中悟 ————————
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及原因
规律 图示 原因
南北方向变化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递减 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海水温度渐低,盐度渐低
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炎热少雨,蒸发量>降水量
赤道附近盐度较低:温度很高,蒸发强烈,降水丰沛,降水量>蒸发量
北纬60°附近比南纬60°附近盐度低:北纬60°附近陆地面积广大,有较多的陆地淡水注入海洋,对海水起了稀释作用
东西方向变化 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同一纬度,暖流经过的海区蒸发较强,寒流经过的海区蒸发较弱
特殊分布 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 ①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②沿岸多干旱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淡水汇入;③海域较封闭,低盐度海水注入少
盐度最低的海区是波罗的海 ①降水较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②沿岸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汇入;③海域较闭塞,高盐度海水注入少
[方法技巧]
(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2)盐度分布差异成因分析思路
①先考虑纬度的差异,不同纬度海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不同,盐度也不同。
②同一纬度海区,则首先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受寒流影响的海域,海水蒸发减弱,盐度较低;受暖流影响的海域,蒸发量增大,盐度较高。其次考虑近海岸地区河流注入水量的大小。河水注入量较大的海域受河水稀释作用强,盐度较低;河水注入量较小的海域,盐度较高。
③高纬度海区结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盐度高,而结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盐度低。
④注意不同海域水体交换混合情况,若有高盐度海水流入,则盐度升高;若有低盐度海水流入,则盐度降低。
———————— 到实践中用 ————————
1.读海水表面温度、盐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条曲线中,表示海水温度的是________,表示海水盐度的是________。
(2)A点盐度低的原因是降水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蒸发量。
(3)B点盐度高的原因是什么?
(4)C、D两点纬度相同,C点盐度低于D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甲 乙
(2)大于
(3)B点位于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高。
(4)C点所在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大,有大量陆地淡水注入海洋,盐度低;D点所在纬度地区则以海洋为主,盐度较高。
读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回答2~3题。
2.世界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
A.赤道海区      B.副热带海区
C.极地海区 D.中纬度海区
3.下列关于甲、乙、丙、丁海区盐度及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海区:盐度较高 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B.乙海区:盐度最高 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C.丙海区:盐度较低 降水丰富,蒸发量小
D.丁海区:盐度最低 降水最多,蒸发量小
解析:2.B 3.B 第2题,副热带一般是指南、北回归线附近。读图可知,副热带海区表层盐度最高,故B项正确。第3题,读图可知,甲海区位于60°S附近,盐度较低,主要是因为纬度高,蒸发量小,A项错误;乙海区盐度最高,主要是因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B项正确;丙海区盐度较低,主要是因为降水量大,但该海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C项错误;丁海区盐度最低,主要是因为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但降水不是最多的,D项错误。
探究点(三)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轮船上的“吃水线”又被称为“生命线”。为了安全航行,远洋轮船船体上都有几条水平横线分别表示该船在不同水域和不同季节所允许的满载时的“吃水深度”,如图所示。其中FW表示淡水线,S表示夏季海洋线,W表示冬季海洋线。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吃水深度”是海水哪种物理性质的体现?(综合思维)
提示:海水密度。
2.“冬季海洋线”在“夏季海洋线”下方的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冬季海水温度较低,海水密度大,吃水深度浅;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密度小,吃水深度深。
———————— 在探究中悟 ————————
海水的密度
(1)海水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水的盐度、温度、压力及其变化。
因素 相关性
盐度 盐度越大,密度越大
温度 在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压力 压力越大,密度越大
水中杂质 水中如挟带泥沙,则密度会增大
(2)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原因
垂直方向 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增大
水平方向 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红海海水盐度最高,波罗的海海水盐度最低
红海海水密度最大
波罗的海海水密度最小
(3)海水密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对海洋航行的影响: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同一艘船的吃水深度不同。远洋航运中,标准吨位船只的核载重量要考虑不同海区海水密度的差异,以确保航运安全。
②对海水运动的影响:海水的密度差异会产生密度流。若某海区海水密度较大,海水下沉,海水从底层流入相邻海区,相邻海区表层海水流入补充。
③海水密度的差异也会产生密度流。如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方法技巧]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和深度的相互关系
(1)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则密度越大;压力越大,密度也越大。
(2)在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3)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增大,故深层海水一般比浅层海水密度大。
(4)对于表层海水来说,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
(5)一般来说,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盐度较低,密度也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为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
———————— 到实践中用 ————————
新华社亚丁湾2020年9月25日电,中国海军第35、36批护航编队近日在亚丁湾顺利完成任务交接,这标志着第35批护航编队已圆满完成护航任务,第36批护航编队正式担负起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读图,回答1~2题。
1.亚丁湾与红海的海水密度大小(  )
A.亚丁湾>红海 B.亚丁湾=红海
C.亚丁湾<红海 D.无法判断
2.舰船从亚丁湾驶入红海后,因海水密度的不同,轮船的吃水深度会(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解析:1.C 2.B 第1题,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因此红海和亚丁湾海水性质差异主要表现在其盐度不同,红海盐度大于亚丁湾,故红海的密度大于亚丁湾,故C正确,A、B、D错误。第2题,据上题可知,红海的海水密度大于亚丁湾,亚丁湾的海水密度比红海小,由于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所以舰船从亚丁湾驶入红海后,吃水深度会减小,船体略微上浮,故B正确,A、C、D错误。
下图是世界大洋海水密度(单位:g/cm3)随纬度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世界大洋海水密度(  )
A.赤道地区海水密度垂直差异大
B.赤道附近海区海水密度最高
C.南北纬30°附近的表层海水密度最高
D.南极附近海区海水密度垂直差异大
4.南半球深层海水密度比北半球普遍偏高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南极大陆附近冷海水不断下沉,低温海水沿海床向低纬运动
B.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径流量大,对海水有一定的稀释作用
C.北极地区为海洋,接受低纬输送的热量多,深层水温较高
D.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海洋深度深,深层海水受到的压力大
解析:3.A 4.D 第3题,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压力。结合图示赤道地区海水密度线在不同深度较密集,说明海水密度垂直差异大,A对;结合图示可看出赤道附近海水密度较低(1.023 g/cm3左右),B错;结合图示可看出,南极附近的海水密度最高,C错;南极附近海水密度线在固定的区间,说明海水密度垂直差异小,D错。第4题,一般来说,海洋越深,密度越大,根据图中的海床深度可推算海洋的深度,南半球的深度并不比北半球深,如图中南纬60°海洋深度比北半球同纬度浅,但南纬60°的密度大于北纬60°,据此可推算D错。故本题选D。
1.海水是水圈的主体,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很有限。
2.表层海水温度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一定深度以下变化不大。
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蒸发量、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
4.波罗的海是世界上海水盐度最低的海区,红海是世界上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区。
5.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密度则越大;压力越大,密度也越大。
PAGE
16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素养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主要植被类型。(地理实践力)2.运用图文材料,分析植被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一、认识生物圈
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1)影响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作用。
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
二、识别植被类型
1.概述
(1)概念:把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2)类型
①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
②人工植被:有果园、麦地、人工树林等。
2.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1)森林植被
①常绿阔叶林
组成 常绿的阔叶树
特点 四季常青,树冠浑圆,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分布 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常见树种 樟树、椰子树
②落叶阔叶林
组成 落叶的阔叶树
特点 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分布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常见树种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
③针叶林
组成 针叶树
特点 叶子呈针状,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
分布 分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常见树种 明亮针叶林:由落叶松等组成;暗针叶林:由云杉、冷杉组成
(2)草原植被
类型 景观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草原 成片的高草中点缀着零星的树木。季草原葱郁,季一片凋萎,植被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上,年降水量在500~1_000 mm
温带草原 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夏绿冬枯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 mm
(3)荒漠植被
类型 景观特征 植被特征 主要目的
主要包括热带亚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植物覆盖稀疏、种类单一的地面景观 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状或无叶 减少蒸腾
肉质或叶 贮存水分
茎叶覆盖茸毛 抵抗灼热
根系发达 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温馨提示]
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遇到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①气候
②土壤
③地形:海拔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
(2)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下功能: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一、判断题
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基础。(√)
2.自然植被有森林、草原、荒漠、花园等。(×)
3.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在暖温带气候区。(×)
4.降水丰富的地区形成森林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5.水生植物的叶片硕大、鲜绿,根系发达。(×)
二、连线题
6.把荒漠中植被的生态特征与对应的生态意义用直线连接起来。
三、选择题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C.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的环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解析:选D 生物圈是地球所有生物体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8.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生物的呼吸作用
C.动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析:选D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为其他生物活动提供能量。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图是我国西北内陆某典型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以该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草原     B.温带草原
C.森林 D.温带荒漠
10.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当地年降水出现了增多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9.D 10.D 第9题,结合图示可知,该植物地上部分退化而根系发达,说明其生存环境水分缺乏,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因而形成了荒漠景观。第10题,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探究点(一)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2021年暑假,小明一家随旅行社到非洲旅游,期间在朋友圈发了许多照片,与朋友分享,其中有两幅如下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图甲所示植被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植被特征的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2.分析图乙所示植被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植被特征的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 在探究中悟 ————————
1.热带雨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区分
(1)特征对比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适应气候区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植被特征 都是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茂密森林
植物全年生长旺盛,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茎花、板根等现象
(2)图示对比
热带雨林 板根 板根是高大乔木的一种特殊结构,可避免由于树冠宽大、树身上部沉重而导致的不稳问题,有效地增强并支持了地上部分,也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
茎花 又称“老茎生花”,是指花和花序(包括花谢后形成的果实)直接在乔木树干上形成
常绿阔叶林 革质叶片 角质层厚并带有光亮,能反光
  2.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的区分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景观
气候区 热带草原气候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分干湿季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植被特征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少有矮小的灌木
3.草原与荒漠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热带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无
温带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分布有较为矮小的灌木 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地区
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干旱的形态与结构 无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4.主要植被及其植物的形态特征
植被 植物及其形态特征
森林 多年生乔木为主,树型较高大,树冠呈伞状
灌丛 耐旱灌木为主,植株多簇生,无明显主干
草原 旱生草本植物为主,冬季或干季大都枯萎
荒漠 植物稀少,叶子退化为刺,根深而叶稀疏
———————— 到实践中用 ————————
森林的类型特征和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区域亚寒带针叶林空间分布及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亚寒带针叶林(  )
A.植物垂直结构复杂  B.抗寒能力强但抗旱弱
C.春季发芽秋季落叶 D.树冠多呈尖塔状形态
2.图中针叶林的分布地区(  )
A.集中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夏季温暖短促,冬季寒冷漫长
C.夏季炎热多雨,无明显干季
D.全年降水丰沛但气温较低
解析:1.D 2.B 第1题,亚寒带针叶林树冠多呈尖塔状形态,D正确。植物垂直结构简单,A错误。抗寒、抗旱能力强,B错误。春季发芽秋季不落叶,C错误。第2题,针叶林的分布地区夏季温暖短促,冬季寒冷漫长,B对。集中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A错误。夏季有少量降水,有明显干季,C错误。全年降水较少,气温较低,D错误。
3.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1、图2植被名称及所属的气候类型。
(2)图示植被类型中,我国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图3和图4所示植被主要有哪些共同特征?
解析:第(1)题,根据图1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可判断为热带草原,其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图2为低矮的草原,可判断为温带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第(2)题,我国主要位于温带地区,内蒙古、新疆广泛分布着温带草原和荒漠。第(3)题,根据图3中的仙人掌和图4中的骆驼确定两图为荒漠植被,回答该题应从荒漠地区降水稀少,植物耐旱或短生命植物角度描述。
答案:(1)图1为热带草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图2为温带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在我国广泛分布,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西部和新疆。
(3)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探究点(二)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红树林因由红树科植物组成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海岸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红树林植物具有以下特点:(1)支柱根和板状根。红树林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状的稳固支架,纵横交错,有些树种发育明显的板状根,高30~50 cm。(2)呼吸根。红树林发育各种形状的凸出地面的呼吸根,呼吸根的外表具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可贮藏空气,呼吸根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3)“胎生”。红树林植物的种子在还没有离开母树的果实时就开始萌发,长出绿色棒状的胚轴,长13~30 cm,下端粗大,顶端渐尖,到一定时候就和果实一起落下或脱离果实坠入淤泥中,数小时后即可扎根,生长成为独立的植株。胚轴组织疏松,含有空气,可以长期漂浮在海上而不失生命力。(4)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将具有关联性特点的内容进行连线。(地理实践力)
支柱根      周期性潮汐运动
呼吸根,胎生 土壤富含盐分
腺体 海岸风浪大
提示:
2.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综合思维)
提示:红树林能够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和空气,防风消浪,保护海岸等。
———————— 在探究中悟 ————————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影响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嫰,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 到实践中用 ————————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回答1~2题。
1.该漫画反映植被适应的环境特征是(  )
A.高寒          B.干旱
C.温暖 D.湿润
2.该漫画反映植被适应环境特征的习性是(  )
A.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B.茎叶覆盖茸毛
C.具有肉质茎或叶 D.叶片为革质
解析:1.B 2.A 第1题,读图,图中植被矮小,根系却很发达。说明该地气候干旱,植被矮小以减少蒸腾;根系发达,以吸收更多水分。第2题,读图可知,该植被植株矮小,以减小蒸发;根系发达,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读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4.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解析:3.A 4.C 第3题,胡杨种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地景观属于亚寒带针叶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地区的描述。丙地景观属于热带季雨林,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丁地景观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山所处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第4题,甲地植被根系发达,是由当地水资源不足造成的,植被向土壤深处寻找水源;乙地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丁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3.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等。
4.草原植被主要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两大类。
5.荒漠植被主要分为热带亚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两类。
6.自然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植被可以指示环境特征。
PAGE
13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等图文材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分析相关现象的形成原因。(综合思维)2.运用示意图结合实验、生产生活案例理解大气受热原理,并用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地理实践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与太阳辐射
(1)大气对A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温馨提示]
(1)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五分之一左右。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却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二分之一左右。
2.大气与地面辐射
(1)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辐射热量,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
(2)75 %~95 %的B地面辐射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C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由此可见,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地面的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温馨提示]
(1)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2)太阳的温度>地面温度>大气温度,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
3.大气的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温馨提示]
大气逆辐射并非只出现在夜晚,也不是夜晚大气逆辐射就强于白天。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在一天中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白天大气逆辐射更强。只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增温作用不明显;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大气逆辐射只有晚上存在的误解。
一、判断题
1.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2.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3.大气逆辐射只有在白天存在。(×)
4.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5.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表辐射也就越强。(√)
二、选择题
天气预报APP功能越来越贴心,很多平台为爱美女士增加了紫外线指数预报功能。读某日拉萨和杭州紫外线指数天气预报图,完成6~7题。
6.太阳紫外线只有近1%可达地面,与其最相关的是(  )
A.紫外光波长最长
B.紫外光辐射能力最弱
C.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D.大部分被云层反射
7.造成图示拉萨和杭州紫外线指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差异      B.海拔差异
C.天气状况 D.海陆位置
解析:6.C 7.C 第6题,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对地面起到保护作用。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杭州天气晴转多云,拉萨阵雪转小雪。晴朗的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故选C。
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8~10题。
8.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  )
A.①辐射 B.②辐射
C.③辐射 D.④辐射
9.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但近地面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主要是因为(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10.图中箭头④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削弱作用
C.地面反射作用 D.地面削弱作用
解析:8.B 9.B 10.B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图中各数字代表的辐射,①代表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第8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第9题,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辐射强,但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第10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
探究点(一)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2021年2月27日,“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 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100克珍贵的月壤与嫦娥五号返回器原件等40余件展品一道,讲述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过的17年不凡历程。
二、核心素养培优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理实践力)
提示:
2.分别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和近地面的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大气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有保温作用。
3.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其温度很高;夜晚无大气逆辐射,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散失热量多,使其温度很低。
———————— 在探究中悟 ————————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应用
(1)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利用削弱作用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自然现象 热力作用 具体原因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削弱作用 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反射作用 云层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朝霞和夕阳多为黄红色 散射作用 蓝紫光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人眼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注:箭头粗细表示能量的多少。
三个过程 形成机制 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大气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少部分能量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成为大气逆辐射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核心归纳: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
———————— 到实践中用 ————————
两小儿辩日的远近,一曰:太阳刚出时像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曰: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下图为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长短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早晨凉而中午热”,用大气热力原理来解释是由于太阳辐射处于(  )
A.①经过的大气路径短  B.②受到的大气散射多
C.①地面的反射比较强 D.②到达地面的辐射多
2.与霞出现在①时相关的是(  )
A.大气反射 B.大气吸收
C.大气散射 D.大气辐射
解析: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①②时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不同,所经过的大气路径长短不同,受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度不同。①经过的大气路径长,A错误。②经过的大气路径短,受到的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辐射多,B错误,D正确。地面的反射作用与下垫面有关,C错误。第2题,霞指日出、日落时天空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是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霞分为朝霞和晚霞。所以①时,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较小,为日出或者日落时,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出现朝霞或晚霞,C正确。
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D 4.C 第3题,“冬之日,夏之云”比喻某事物是人正合适的,正需要的。“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得夏季温度适宜。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正确。第4题,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霜下得晚。③表示大气逆辐射,C正确。
探究点(二)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寒冬季节的晴天,当你走进门窗关闭的封闭阳台,会感到异常温暖。
二、核心素养培优
1.结合图1、图2,分析封闭阳台温度较高的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玻璃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玻璃阻截地面长波辐射,阻止阳台内(暖)外(冷)空气以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使得阳台内温度高于阳台外。
2.中纬度地区的植物园采取什么措施可以使热带植物安全越冬?(地理实践力)
提示:适宜的时间移入温室;加盖薄膜、草帘等。
———————— 在探究中悟 ————————
  1.大气的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3)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4)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5)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技巧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等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小于陆地。
———————— 到实践中用 ————————
图Ⅰ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能量最强部分是红外波段
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C.③是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源
D.④表示地面辐射
2.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是(  )
A.增强①       B.削弱②
C.增强③ D.削弱④
解析:1.C 2.B 第1题,①表示未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是可见光波段,②表示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第2题,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是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2020年冬至前后,福建南平、龙岩、宁德、三明等地的高海拔地区出现了雾凇景观。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美景煞是好看,让人宛如进入冰雪童话世界,吸引了不少游人和摄影爱好者专程前往“打卡”(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雾凇的形成是因为(  )
A.①较弱 B.②较强
C.③较弱 D.④较强
4.游人和摄影爱好者“打卡”的最佳时间是(  )
A.晴朗微风的清晨 B.晴朗温暖的午后
C.风雨交加的子夜 D.细雨蒙蒙的傍晚
解析:3.C 4.A 第3题,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读图可知,图中①是被大气反射回去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雾凇,即③大气逆辐射较弱与雾凇形成有关,故C正确,A、B、D错误。第4题,雾凇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晴朗微风的清晨,昼夜温差大,地面气温低,微风天气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故A项正确。晴朗温暖的午后不利于水汽的凝结,故B项错误。风雨交加的夜晚,不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故C项错误。细雨蒙蒙的傍晚,昼夜温差较小,气温条件不利于雾凇形成,故D项错误。
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
3.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4.地面的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5.大气的两大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PAGE
10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 1.运用示意图等资料分析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并解释相关现象。(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运用等压线、等压面图等资料,判断风向、风力大小,并绘制风向、等压面、热力环流等图。(地理实践力)
一、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2.形成过程(如图)
(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2)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3)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如图中用箭头标出的空气的运动方向,其形成过程如下图:
[温馨提示]
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即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状况: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2.温度高的地区不一定是低压,温度低的地区不一定是高压: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海拔高低、气温高低和空气垂直运动。海拔高,气压低;海拔低,气压高。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气流下沉,气压高;气流上升,气压低。因此判断气压高低,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气流不一定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主要受地面温度变化影响,有可能由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区。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形成过程:地表受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2.风的形成原因
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
符号 F1 F2 F3
类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与风向相反 总是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偏转,南半球向偏转
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斜交
[温馨提示]
图示影响风力及风向的因素(以北半球为例)
一、判断题
1.近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4.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5.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二、选择题
坝上草原篝火晚会是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参与晚会的游客发现,篝火越大,烟气上升越高。据此回答6~7题。
6.篝火越大,烟气上升越高的主要原因是篝火附近(  )
A.风力大      B.亮度大
C.气温高 D.气压高
7.下图中能够反映篝火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  )
解析:6.C 7.B 第6题,点燃篝火,人为制造了同一水平面的温度差异,会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篝火越大,附近温度越高。故C正确。第7题,篝火中心温度高,气流上升;周边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的空气从气压较高的四周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高空空气则从气压较高的篝火上空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周边上空,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下图为同一水平面上的近地面风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图中表示地转偏向力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决定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此图表示的是(  )
A.北半球近地面 B.南半球近地面
C.北半球高空 D.南半球高空
解析:8.C 9.A 10.A 第8题,图中表示地转偏向力的箭头是③,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为风向,④为摩擦力。第9题,决定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即①。第10题,从图中可知,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30°~45°,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为北半球近地面风。
探究点(一)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二、核心素养培优
1.诸葛孔明发明的如此简陋的设施是怎么升空的呢?孔明灯里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综合思维)
提示: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热力环流。
2.假如你在家乡山东的除夕夜放了一个孔明灯,孔明灯升空后一般会飘向哪个方向?为什么?(地理实践力)
提示:向东南方向飘。因为山东冬季多吹西北风,故孔明灯会飘向东南方。
3.我国南方有“稻草烧塔”祈求来年丰收的习俗。稻草燃烧过程中塔中心火势猛,静风条件下灰烬会落在火塔的外围。稻草燃烧过程中气流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地理实践力)
提示:地面冷热不均。
———————— 在探究中悟 ————————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高低空间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1)海陆风
形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形成 白天山坡比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升温快,山坡气流上升,气压低,气流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降温快,山坡气流下沉,气压高,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影响 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在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山谷和盆地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形成 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空气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通过热力环流进入市区
(4)沙漠与森林之间的热力环流
[方法技巧]
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2)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热低压、冷高压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大小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
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甲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乙地。
———————— 到实践中用 ————————
《台海使槎录》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变化。“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下图示意鹿耳门港和厦门港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下图能反映厦门港“早西”(早晨吹西风)的热力环流是(  )
2.清代我国商船每日早晚借助风力(顺风)进出鹿耳门港的规律是(  )
①早晨出港 ②早晨进港 ③傍晚出港 ④傍晚进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1.C 2.B 第1题,厦门港位于海陆交界处,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受地面辐射散失热量的影响,夜间陆地气温不断降低,到早晨(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空气冷却下沉,气压较高,A、D错误;与此同时,海洋热量散失较慢,气压较低,近地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西边的陆地吹向东边的海洋,为西风,C正确,B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鹿耳门港位于台湾岛西南部,西部濒临台湾海峡,根据材料可知,该港口早上吹东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利于商船出港,①对,②错;傍晚吹西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利于商船进港,③错,④对。B正确,A、C、D错误。
截至2020年2月初,澳大利亚东南部爆发的林火已燃烧了5个多月。消防人员常采用喷水、喷洒灭火剂、覆土、扑打和砍伐隔离带等方式扑灭森林大火,也会用“点倒火”方式快速灭火。下图为“点倒火”灭火方式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点倒火”灭火方式前(  )
①吹西风 ②吹东风 ③风力较大 ④风力较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采用“点倒火”方式灭火时,下列热力环流状况正确的是(  )
解析:3.C 4.B 第3题,“点倒火”的灭火方式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吹西风或静风气象条件下,水平气流流向火场,适时点倒火,有助于倒火与山火相向蔓延,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和氧气消耗殆尽,山火熄灭,①④正确;吹东风或风力较大时,不利于倒火与山火相向蔓延,无法达到灭火的效果,②③错误。故选C。第4题,山火导致火场气温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火场,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当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和氧气都已燃烧殆尽,山火自然熄灭。故选B。
如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若该区域等压面弯曲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温度高,气压低
B.近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乙地
C.乙地温度低,气压高
D.甲地空气上升,乙空气地下沉
6.若甲地位于海洋,乙地位于陆地,则此时(  )
A.为白天,吹海风 B.为白天,吹陆风
C.为夜晚,吹海风 D.为夜晚,吹陆风
解析:5.B 6.A 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甲地等压面向上凸出,为高压,说明甲地温度低,空气下沉;乙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说明乙地温度高,空气上升,所以近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乙地。第6题,据等压面弯曲情况及题干可知,甲地温度低,气压高,为海洋,乙地温度高,气压低,为陆地,说明此时为白天,吹海风。
探究点(二)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唐] 李 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抓住叶、花、浪、竹四种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现象,间接地表现了风的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核心素养培优
1.风是如何形成的?(综合思维)
提示:由于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差异,产生了气压梯度力,促使空气由气压较高处向较低处运动,由此形成了风。
2.结合日常观察思考,诗中所写的“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时,风速会有何变化?(地理实践力)
提示:当风过江时,风速较大,但当风吹过竹林时,风速会降低。
———————— 在探究中悟 ————————
1.影响风的三种力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为零 不影响风速大小 北半球使风向右偏,南半球使风向左偏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
2.三种不同受力情况对风向的影响
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力不同,风的表现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类型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理想状态的风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
高空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南半球反之
[方法技巧]
1.风向判断“三部曲”
(1)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若等压线较平直,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等压线较弯曲,该点恰好在等压线上,则过该点作所在等压线的切线,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该点不在等压线上,需大致画出该点经过的等压线)。
(2)确定地转偏向力。分清所示南北半球,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确定最终风向。近地面:在三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30°~45°)。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北半球)
高空风(北半球)
2.风力的判断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1)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单位:hPa),风力:A>B>C>D。
(2)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例如,下图(单位:hPa)中A处的风力大于B处,C处的风力大于D处。
(3)不同图中,等压线疏密和等压差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单位:hPa)中B处风力大于D处。
———————— 到实践中用 ————————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能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解析:1.D 2.C 第1题,近地面空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第2题,近地面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A、D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B项错误;高空大气运动可忽略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C项正确。
下图为2020年9月7日17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城市中,风力最大的是(  )
A.广州   B.上海   
C.重庆    D.拉萨
4.此时长春的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解析:3.D 4.A 第3题,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从图中看,拉萨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D正确。第4题,根据图中的等压线数值,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长春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30°~45°,可画出长春的风向为偏北风。A正确。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为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5~6题。
5.若该图表示北半球高空,且P1数值小于P2数值,则O点的风向可能为(  )
A.③ B.④
C.⑦ D.⑧
6.若该图表示南半球近地面,且P1数值大于P2数值,则O点的风向可能为(  )
A.③ B.④
C.⑥ D.⑦
解析:5.C 6.C 第5题,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图中箭头④⑤⑥都是错误的,它们表示空气由低压流向高压;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图中箭头②③向左偏,①没有偏,只有箭头⑦⑧向右偏,该图表示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⑦正确。第6题,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图中箭头①②⑧都是错误的,它们表示空气由低压流向高压;在南半球气流向左偏,图中箭头③④向右偏,⑤没有偏,只有箭头⑥⑦向左偏,该图表示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⑥正确。
1.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2.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
3.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都是热力环流形成的。
4.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风基本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PAGE
15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 1.运用大气组成示意图,分析并说明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综合思维)2.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各层大气的特征、原因及对人类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一、大气圈的组成
干洁空气
低层大气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氮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 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臭氧 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①影响人的呼吸系统②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③可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
[温馨提示]
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不变;大气中水汽和杂质的含量却是因时因地而异。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水汽主要聚集在大气的底层,一般是夏季多于冬季,低纬多于高纬。杂质也多集中于大气的底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化。杂质一般是陆上比海上多,城市比乡村多,早晨和夜间比午后多,冬季比夏季多。
二、大气圈的分层
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A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
B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以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航空,臭氧层有保护作用
C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
(1)对流层高度
①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而高纬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
②同一地区,对流层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白天大于夜晚,晴天大于阴天。
(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原因是平流层中20~40 km的高度,存在着臭氧层,臭氧层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平流层上部臭氧吸收的紫外线较多,获得热量较多,气温较高,下部臭氧吸收紫外线较少,获得热量较少,气温较低。
一、判断题
1.二氧化碳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2.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因地因时而异。(√)
3.宇宙飞船升空过程中,所穿越大气的温度一直降低。(×)
4.平流层大气热量来自地面。(×)
5.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二、选择题
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6~7题。
6.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
7.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解析:6.C 7.D 第6题,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第7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携带月球样本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地点,返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分为三层。下图示意地球大气气温垂直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8.嫦娥五号返回器降落过程中气温随高度下降的变化规律是(  )
A.对流层上升 B.高层大气先升后降
C.平流层上升 D.总体波状上升
9.嫦娥五号返回器穿过的对流层大气(  )
A.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B.水汽杂质含量少
C.以水平气流运动为主 D.与人类关系密切
10.影响地面与嫦娥五号联系信号强弱的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臭氧层
解析:8.A 9.D 10.C 第8题,结合大气垂直分层中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可知,高层大气中是先降后升,平流层是下降,对流层是上升,A正确,B、C错误,气温从高层大气到对流层中没有总体波状上升的变化,D错误。第9题,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A错误;对流层大气中杂质较多,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B错误;对流层大气以垂直对流运动为主,C错误;对流层大气天气变化大,与人类关系密切,D正确。第10题,地面与嫦娥五号联系主要是通过无线电短波通信,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无线电短波被电离层反射回到地面控制系统,当电离层受到干扰,地面与嫦娥五号联系信号可能减弱,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A、B、D错误,C正确。
探究点(一)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2021年4月3日是清明假期第一天,王老师携家人从济南乘飞机到昆明去旅游。飞机起飞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这种天气变化。(区域认知)
提示:起飞时细雨蒙蒙是由于飞机仍在对流层大气中,当飞机穿过对流层,进入平流层飞行时,天气晴好。
2.分析有利于飞机飞行的大气层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综合思维)
提示: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且该层无云雨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3.思考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能不能拨打电话。为什么?(地理实践力)
提示:不能。在飞机上拨打电话会干扰飞机的通信、导航、操作系统及飞机与地面的无线信号联系。
———————— 在探究中悟 ————————
大气的垂直分层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季。一般为8~16 km,平均12 km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同一地区的对流层高度,夏季高于冬季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顶部距地面约50 k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航空的理想空域
以水平运动为主 呈现出下冷上热,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部到3 000 km的高空 大气密度很小 距地面远,受地球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有时会出现通信中断现象
———————— 到实践中用 ————————
 
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地面温度为28 ℃时,3 000 m高度的大气温度为________,当对流层的层顶温度为-44 ℃,则该地大致位于________纬度地区。
(3)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________层(填字母),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对流层底部平均气温应在十几摄氏度范围内
(2)10 ℃ 中
(3)A 因为对流层气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大气中的水分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凝结,易成云致雨
(4)高空飞行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水汽、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等,有利于高空飞行
探究点(二)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材料一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大气很稳定,对流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只能滞留在近地面。张华居住在某重工业城市,他习惯于在清晨的林荫道上跑步。
材料二 下图为某地烟气流照片。
二、核心素养培优
 张华选择的锻炼时间是否科学?请你帮他分析原因,并说出他应该在什么时候锻炼身体最适宜。(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提示:不科学。清晨,大气逆温层存在,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导致近地面污染物浓度较高。日出前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大量CO2,导致清晨林荫道上的空气中CO2含量较高,故应把锻炼时间改为下午。
———————— 在探究中悟 ————————
逆温及其影响
1.逆温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0.6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远,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3.逆温的影响
(1)不利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2)有利影响
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 到实践中用 ————————
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凌晨
2.下列哪一现象与逆温有关(  )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解析:1.A 2.A 第1题,由材料可知,辐射逆温主要是由于夜晚的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使得近地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而形成,可推知逆温最强时即为地面降温最强之时(即日出前后),此后地面逐渐升温,逆温现象逐渐减弱并由地面向高空方向消失,直至午后完全恢复。而c显示逆温现象尚存,但地面已经恢复正常气温变化,可知在日出之后,午后之前,即上午。A对,B、C、D错。第2题,清晨,地面气温最低使近地面和高空形成逆温,从而使烟雾不易扩散而笼罩山村,其他现象与逆温现象无关,A正确,B、C、D错误。
读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5题。
3.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属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外层
4.②地区气温分布特征最可能导致(  )
A.对流作用增强
B.水平运动为主
C.湍流作用增强
D.太阳辐射增多
5.①地区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解析:3.A 4.B 5.B 第3题,该地高度只有10 km,属于对流层。第4题,②区出现逆温,以水平运动为主。第5题,由于①层上部为逆温层,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导致污染物含量较高。
1.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3.臭氧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故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5.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6.平流层是航空的理想空域,臭氧主要分布于该层。
PAG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