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坡山麓
沿途观察:植被、士壤、地貌的变化
顶
观察ε不同坡向植被、土壤的异同
流的另一侧沿山路下坡
4
项个河汤北做
不柔水
官水库三陵水库
T京潮市
河
温
榆
桥水库
40
北京河《河
习E
水
河
河
京北
北
省
杭省
定
天津入币
八河2河、
22
Z地下水
26
17%
地表水
再生水
调水
2004年
2016年
(供水总量346亿m3)(供水总量388亿m3)
选定考察地点选择地点要典型,交通要便利,环境要安全
搜集相关文献查阅文献|日的是对考察地的自然地理
资料
上网搜索情况及人类活动初步了解
路线规划要遵循“便捷、安全、典型”的原
规划考察路线,
则,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观察对象发生显
选取观察点位
著变化的界限前后选取观察点位
确定专时间充分考考察地点的自然环境特,根
据季节变化特征选择合适的考察时间
雅备考察装备谁备必要的装备,能定位导航,上网查
考察过程中要重点观察地形、植被、土壤
野外实地考察水文状况,记录好观察时间地点地理
要素呈现的状态,重点部位要进行采样
总结分析考察7/撰写考察报告说明考察目的和意义、地点
时间、阐述路线、重要点位、所用工具、考察
成果
过程。整理考察成果,得出考察结论(共19张PPT)
单元整合与评估
保湿
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
减少次生盐渍化
覆
减少地表侵蚀
保土保肥
膜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
调节地温、冬季保温
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膜
膜有反光、压草的特性
抑制杂草和病虫害
滞留地表径流,延长下渗时间
保
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
减轻次生盐渍化
覆
减轻地表侵蚀
保土保肥
太阳辐射无法进入
减少地面接受阳光
周节地温
腐烂后进入土壤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
保湿,减轻次生盐渍化
覆/表面粗糙,减少土壤侵蚀
保土保肥
砂
砂石间隙大,渗水作用强增湿减轻次生盐渍化
减小地表比热容,白天增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
温更快,夜晚降温更快
有机物积累
①1③气温低,蒸发弱
降水多
④地势低,排水不畅
②来水多
地
⑤不易下渗
沼泽湿地的成因示意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若尔盖湿地
①1③蒸发旺盛
降水少
④人类大量引水
②来水
地面
⑤下渗多
内流河断流原因示意我国最大的内流
塔里木河
①降水
③蒸发旺盛
②大水漫灌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地
⑤下渗多
⑥地下水位
地盐碱化成因示意
土地盐碱化景观
水
多↓③地表径流增多
地
②地面硬化,下渗减少
城市内涝成因示意
城市内涝景
雨水花园绿色屋顶
森林
绿地
生物滞留
湖泊
啁造水路
e
雨水再生利用(共55张PPT)
第二课时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陆地
潮
海洋
潮
南汇
金山卫
乍浦
海宁。洋
浦
东海
杭州市
盐官
杭
江萧山
钱塘
慈溪
舟
镇海
钱塘江口位置示意图
度k
钱塘江大潮
15~200km/h
1000m
风暴潮形成的波
700~900km/h
0.5m
100000m
海啸形成的波
10℃
18℃
12℃
16℃
14℃
14℃
16℃
12℃
图甲
图乙
16℃
10℃C
14℃
12℃
12℃
14℃
北半球暖流
南半球暖流
14℃
16℃
16℃
14℃
18℃
12℃
北半球寒流
南半球寒流
长出水
34
678910
2月份
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硬化地面)(大
稀疏
短
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
沙质土壤)(小
茂密
利于地表水下渗
蒸发旺盛,蒸发量大
强
光照气温风速」湿度裸露的水域面积
弱
低
大
蒸发微弱,蒸发量小
大
大
小
小
大
弱
强
降水强度
下渗
B
②
大
大
小
小
植被
坡度(共58张PPT)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一课时 水圈的组成、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温度/℃
30
20
10
10
S60°40。20°0。20°40°60°N
大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
40°N
渤海
315
日本海
天津
32
3y32.5
34
黄
海
35°N
31.5
33
31
33
30
34
35
上海O3o
长
30°N
东海
120°E
130°E
深度温度/℃
/km01020300102001020
2
3456
纬度
低高
暖
洋
海水
低
深深
流寒
温度
流
低
高
浅/
冬夏
季节(同一纬度
天津
天津0
海
海
广
20°
2月
8月
红沙特阿拉伯
苏
海
阿
少必少
也
丁
亚
索马里
埃塞俄比亚(共44张PPT)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通过
①绿色植物
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光合作用
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
影响水体组成
通过使化学元素
③各种生物
影响土壤形成
新陈代谢发生迁移
影响岩石风化
刺状叶
抵抗灼热
肉质茎
吸收水分
覆盖茸毛
减少蒸腾
根系发达
贮存水分
茎花
亚寒带针叶林
支柱根
周期性潮汐运动
呼吸根,胎生
土壤富含盐分
腺体
海岸风浪大(共40张PPT)
第二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A
大气上界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大气吸收
B
收
地面增温地间多多
大气上界
大气」射
吸收
地面
吸收
射向地面地面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太阳
反射辐射
大气上界
辐
吸收大阳
大气射
辐射
地/吸收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
吸收射
射向地面
地面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太阳辐射
7%0.40pm
50%
0.76μm43%
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线大气
上界
大气分子、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上层大气和臭氧汽、云、浮尘水汽、云和浮尘
吸收
散射、反
射、吸收
吸收
地0
对流层大气直接吸收的
太阳辐射能量很少
然,,短波辐射C>长波辐射
射向字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辐射太阳辐射
大气上界
大气
夲°地
辐
大气辐射射地
地面吸收
程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上界
④(共56张PPT)
第三课时 大气的运动
地面冷
空气的
同一水平面
大气的
上升或
上产生气压
热不均
水平
下沉
差异
运动
热力环流
F1
气压/hPa
1020
风向
1022
1024
hPa
水平气
力作用,风向
1008
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
1010
地转
高空两力平衡时风向
522
风向风力
偏向力
平行于等压线
530
近地面三力平衡时,风向
1008
摩擦力
斜穿等压线
1010
篝火
箐火
A
B
77777777777
箐火
箐火
赫
森林
沙漠
森林
沙漠
白天沙漠增温比森林快,
夜晚沙漠降温比森林快,
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森
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沙
林吹向沙漠
漠吹向森林
的垂
近地面冷引
造同一水平
直运动(上
面上存在
热不均起
致
升或下沉)
气压差异
形热力
平运动成环
厦门港
湾
归线
鹿耳
峡
西
东
西
东
海洋
陆地
海洋
陆地
A
B
西
东
西
东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98
010km
B
010km
98
50 km
D
050km
010
005
005060
005
010
近拉酵重庆
005
南海诸岛(共36张PPT)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氩约0934%
氧化碳约0033%
其他约0.033%
氧21%
氮78%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km以下)
140
120
100
C
80
樾60
B
20
了A
100-50050100℃
120高度/km
100
高层大气
80
60
40
平流层
20
对流层
0100-50050100温度/℃
高高度/km
主要靠氧原子吸高少
低小层
收紫外线增温
大
50
流平流运动
主要靠臭氧天气晴朗
层
吸收大量紫
12
外线增温
对
流
天气
低↑高↑)低↑高
层。对流运动
高大0
多变
多
气压空气
80-60-40-2002040
温度水汽、
尘埃
密度
温度/℃
高度
6时14时
吸收CO2
0
6时/14时
放出CO2
气温
光照强度
表示逆温层的变化
光合作用量变化
6时14时时间
地表附近大气污染物质浓度的变化
学
高度
高度
个高度
高度
个高度
O
气温
气温
无逆温
逆温生成
逆温消失
高度
高度
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