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远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译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最得心应手的是指挥战争,而他的军旅诗词是纪实战争风云的精美华章,反映了他对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灵活驾驭。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毛泽东用“飞将军自重霄入”来称赞屡建奇功的黄公略,这是对《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偏师借重黄公略”的生动诠释,也表明他对古代名将李广的高度认可。而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项羽则起警示作用。1949年,在国共和谈破裂之际,毛泽东摒弃古代兵法“穷寇勿追”之说,力戒项羽沽名钓誉之误,断然否定“划江而治”主张,毅然决定发动渡江战役,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作的,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 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它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并没有关联。
D.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是非观,如“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对“焚书坑儒”事件的肯定态度。
D. 毛泽东的军旅诗词提到了汉代名将李广和西楚霸王项羽两位历史人物,一个是间接称赞,一个是直接批评,一褒一贬,用意迥然不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3分)
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4分)
▲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靠山(节选)
铁 流
这段时间也正是前线需要粮量最大,也最急的时候。
江苏宿迁县大兴区姊妹团团长朱永兰接到送粮任务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她急急赶回家中,对父亲朱寿全说:,我们要去前线送粮食了,夜里就走,你给我把车子收拾一下。朱寿全问:远程还是短程 永兰道:得好几天的行程呢。朱寿全看看女儿道:你一个女娃能行 永兰喝了口水说:在家里我也推过车子,咋就不行 前线急需粮食,现在还分什么男女
朱寿全知道女儿的脾气,说一不二,他张张嘴没说出什么来。收拾好了独轮车,朱寿全突然道:我也跟你们去。永兰说:你就不用去了,中队长说人数足够了!朱寿全道:这样的天气人越多越好,我年纪四十多了,可力气还是够用的。
队伍刚刚上路,天上就飘下了雨,大家都把雨布和外衣盖在粮食上。刚到睢宁地界的时候,阴沉的天空就落下了大片大片的雪花来,风很大,雪也越来越密集,漫天飞舞着。前几日的雪大都化了,泥路上只冻了表层,脚落在上面,泥水就一下子漫过了鞋子。大家开始试探着往前走,后来也管不了那么多了,都甩开了步子。下半夜,朱永兰和中队副队长高全忠带着一路人马到了张湾河,朱永兰说:你们先不要下来,我先试一试。说着提着马灯就往前走,河岸坡度很陡,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朱永兰刚走了几步,就踉跄几步,一下子滑了下去,河底里的淤泥顿时没过了她的膝盖。永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对岸,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回来。她大声说:河里没水,就是淤泥太深,我探了探,这段浅,还硬些,我在前边带路,抓紧过吧!高全忠对大家道:过了这道河,前边还有一段山路,老蒋的飞机一直盯着那地方,三天两头就炸几次。咱们过河后,都要快速跨过那段路去。他说着,就带着几个拉车的先下到了河底,大家七手八脚,才把一辆辆车子滑到了河床。
过一条并不多宽的河道竟然用去了两个多时辰。高全忠在村里当过民兵队长,这一次主要是负责安全的,他见大家都上岸,就喊道:天快亮了,大家先别松劲,抓紧过了前边那道山梁子。人们听了,顾不上歇息,又推上车子往前赶。东方已经有了一缕亮色,催得更急。大家上岸后,浑身都冻麻了,只顾得上张着大口喘气了,并没有留意自己的双脚,很多人脚上的鞋子已经被淤泥拔掉了,有的剩下一只鞋子。山路上,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碎石,朱永兰赤着双脚,她只觉得脚好像比之前轻快了,并不知道鞋子没了。有的人脚上的鞋子磨破了,走起路吧嗒吧嗒直响,朱永兰一边举着马灯,一面借着这节拍喊着顺口溜:同志们快点赶,不远就是收粮站,前方将士吃饱饭,才能齐心协力打老蒋!
天空突然响起了飞机的引擎声,车子大都走进了安全地带,王大强年纪大跟在后面,高全忠接过他的车子,一边推着一边说:你快跑,跟上大家。正说着,国民党的轰炸机已经到了上空,飞机打了个盘旋后,就俯冲下来接着从机头射出了一串串子弹,又扔下了一颗炸弹。那炸弹与空气摩擦,发出疹人的嗤嗤声。泥地太滑,车子跑不快,这时前面的人喊:快放下车子,快放下车子!高全忠舍不得放了车子,还是挣扎着往前跑,最后连人带车滑到了路边的一条沟里。飞机又投下了一颗炸弹,高全忠下意识地扑在车子上的粮食上。爆炸声过后,高全忠头部被一块弹片击中了,血流如注。朱永兰他们跑了过来,见高全忠已经不行了,嘴里冒了一股股的血,他眯着眼艰难地说:粮一一食,粮食。永兰急忙道:高队长,你放心,粮食都好好的!高全忠嘴角嘌动着,点点头,闭上了眼睛。
不远就是黄庄,为了防备飞机轰炸朱永兰带着一百多号民夫来到了这里,黄庄的乡亲们看到支前的民工都往家里领。朱永兰大家在房间歌息,自己和住进了乡亲们的牛棚。这时很多人才发现自己还光着脚,脚都肿了,血淋淋的。缓过劲来后,又是一阵阵钻心的疼。乡亲们给大家煮了姜汤,又烧了一锅锅热水洗脚,还找来了一些鞋子。
永兰向房东借了把剪子,回到牛棚对朱寿全说:,把你身上的马褂脱下来吧 朱寿全一时不知干什么,疑感地看着女儿。永兰说:好几个人没鞋了,绞几块布给大家包脚,这布经磨。朱寿全当年在澡堂里给人搓澡,一个有钱的主顾是他的常客。他每次都把主顾伺候得很受用,主顾就把自己的马褂送给了他。朱寿全一直没舍得穿,这次他怕遇上大风雪,觉得马褂压风,就带了出来。听女儿这样一说,他还有些不舍,永兰笑道:,等咱们解放了,别说马褂啦,就是牛褂也有的是。女儿一句话把朱寿全逗笑了,他脱下马褂道:就是不舍得也得拿出来,打老蒋的事大,这算啥
(选自《当代》2021年第3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开篇“最大”“也最急”渲染出前线粮食告急的情势,也是百姓紧急支前送粮情节的前奏。
B .朱寿全知道女儿要去前线送粮时不仅问讯半天,还要跟着前去只因为很疼爱自己的女儿。
C .送粮路上,队伍遇上了恶劣天气,先是下雨,后是刮了大风下了大雪,道路变得泥泞不堪。
D .运粮的队伍在黄庄休息,黄庄乡亲们又是煮姜汤又是烧洗脚水突出了他们高涨的革命热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行文,写出了朱永兰等人的一次支前送粮的过程,这种叙事方式能使文章脉络清晰析。
B .过张湾河时,高全忠就提醒乡亲们路上有一段山路是蒋军飞机轰炸的重点,这也为后文写他牺牲埋下伏笔。
C .末尾写朱寿全舍不得将主顾送给他的马褂绞成布给大伙包脚,说明他还是有农民的劣根性,思想觉悟不够。
D .小说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如朱永兰在过张湾河之前先去探路等,让朱永兰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很有感染力。
8. 文中详写高全忠牺牲的经过,有什么作用 (4分)
▲
9. 请探究小说标题“靠山”的意蕴和效果 (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节选自《潜夫论》,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B.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C.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D.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
五经,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B.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
D.君子,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
▲
14.课内翻译(7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
▲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此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指臧武仲。《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防:武仲的封地。武仲凭借其封地来要挟鲁君。③宁子:指宁武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首联以反问的句式明确有力地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使用典故,说明世人的可悲:他们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C.颈联以萤火虫发光但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然呈球状但不是珍珠说明人们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尾联紧承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水进行对比,指出大火、明珠处境的悲哀。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流露出些许失意的情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 ▲ ”。两句也有类似的表达和情绪流露。
(2)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 , ▲ ”。
(3)在《劝学》中,荀子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 ▲ , ▲ ”的论断。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历史可助证这个看法:一个雄图大略的皇权,为了________,筑城修河,这些原不能说是什么虐政,正可视作一笔投资,和罗斯福造田纳西工程性质可以有相类之处。但是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却受不住这种工程的费用,没有足够的剩余,致使百姓__________,与汝偕亡地和皇权为难了。( )。尽管如此,陈胜、吴广之流_______,天下大乱了。人民死亡遍地,人口减少了。于是乱久必合,又形成一个没有比休息更能引诱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养到一定程度,皇权逐渐笼络了一些力量,雄图大略又刺激了皇帝,循环又因而复始。
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___________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乡土社会是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能关门自给,于是我们很可以想象同意权力的范围也可以小到“关门”的程度。
(选自鹭江出版社《乡土中国》,有删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开疆辟土 怨声载道 揭竿而起 天高皇帝远
B.坐收渔利 怨声载道 铤而走险 民少相公多
C.开疆辟土 民怨沸腾 铤而走险 天高皇帝远
D.坐收渔利 民怨沸腾 揭竿而起 民少相公多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对内的压力被这种有为的皇权加强,从而维护皇权的统治
B.这种有为的皇权把对内的压力加强,用来维护皇权的统治
C.这种有为的皇权不能不加强对内的压力,以维护皇权的统治
D.对内的压力被这种有为的皇权加强,以维护皇权的统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养到一定程度,一些力量逐渐被皇权笼络,它被刺激了的雄图大略,又因而循环复始。
B.养到一定程度,一些力量逐渐被皇权累积,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又因而循环复始。
C.养到一定程度,皇权逐渐累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循环又因而复始。
D.养到一定程度,皇权逐渐笼络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循环又因而复始。
(2)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 《红楼梦》中“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分别写的是哪两个人物?( ▲ )(3分)
A.贾探春 贾迎春 B.贾探春 薛宝钗
C.史湘云 贾迎春 D.史湘云 薛宝钗
22.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8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想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人心是更加辽阔的世界,你又如何到达?还好,读书就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能了解世界,更能走进内心,尤其是能让你知道你是谁,你到底要什么,你打算去哪儿。坦白地说,读书不会让这个世界一夜之间变好,但是会让你慢慢变好。如果你慢慢变好了,世界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好一点儿呢?”白岩松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1.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革命诗词的作者并不只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C.“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沁园春﹒雪》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D.“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于文无据。由原文“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原文是“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其中“商量”表怀疑,并不是肯定的结论。
3.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意思是“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乐观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B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两句诗节选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写于1923年12月,党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杨开慧正在娘家坐月子,而毛泽东奉命要到外地工作。于是,他写了这首词赠给爱妻杨开慧。此句句意是“像昆仑山崩倒悬崖绝壁,像台风横扫整个宇宙一样”,诗中,“昆仑崩绝壁”和“台风扫寰宇”,表达了作者(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诗人运用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这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 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意思是“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D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意思是“军马踏在山路上发也细碎的哒哒声,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深沉悲壮”,此暗示了战斗的壮烈。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
故选 B 。
4.答案: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烧儒”人云亦云。②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每点2分)
(从“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不盲从,善于分辨;从“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时比较全面、客观。)
5. 答案:①首先,指出革命诗词的总体特点,进而提出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的观点;②接着,从不同角度解读毛泽东革命诗词的特点和意义;③最后,强调了毛泽东诗词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可以为后人提供前进动力。(每点2分。)
(第一段主要是说“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第二、三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
第四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第五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第六段主要是说“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
由此可见,主要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安排。)
6. B
解析:“只因为很疼爱自己的女儿”不当。从后文“这样的天气人越多越好,我年纪四十多了,可力气还是够用的”可知,朱寿全要跟着去,更主要的也是想成为支持前线的后方民众中的一员,做出自己的努力。故选: B 。
7. C
解析:“还是有农民的劣根性,思想觉悟不够”不合文意,从小说最后一句话“就是不舍得也得拿出来,打老蒋的事大,这算啥”可看出他是有一定的觉悟的。
故选: C 。
8. ①刻画了高全忠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革命者形象。②烘托出运粮途中的艰苦程度,从而赞美了以高全忠为代表的广大支前百姓对解放战争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突出主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王大强年纪大跟在后面,高全忠接过他的车子,一边推着一边说:你快跑,跟上大家”表现高全忠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高全忠舍不得放了车子,还是挣扎着往前跑”“他眯着眼艰难地说:粮一一食,粮食”,表现高全忠宁死也要保护为解放军送的粮食的高尚精神。高全忠的牺牲,烘托出支前百姓为解放军送粮过程的艰苦和所做的巨大牺牲,突出了主题。
9.意蕴:①解放军战士是人民的靠山,解放军战士代表人民推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权。②人民是前线解放军战士的靠山,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强大后盾。
效果:①以“靠山”为题,产生悬念,激发读者对标题内涵的思考;②解放军战士和人民互为靠山,以“靠山”为题,意味深长。(意蕴每点2分,效果答出两点中的一点即可得两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①文中除标题外,并未出现“靠山”一词,但我们却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靠山”一词的深刻意蕴:解放军舍生忘死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为老百姓争取和平幸福的生活,是老百姓的“靠山”;而老百姓全力支援前线,为解放军送粮,百姓又是人民军队的“靠山”,是军队的强大后援。②以“靠山”为题,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简洁明了,却一语揭示全文的主题:解放军与人民互为“靠山”,含义深刻,意味深长,歌颂了军民鱼水情。
10.C(“未必尽照”的意思是“未必能洞察一切”,语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聪明无蔽”“心智无滞”结构对称,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项。故选C。)
11.C(结合语境可知,文中的“学士”如果是掌管文学的官员,则不能达到“以万计”的数量,后文“究涂者”译为穷尽学问之途的人,前后联系可知,这里的“学士”是指学者,求学的人。)
12.B(“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错,原文“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是说:人需学习,就如同东西需修治一样。第2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是为了论证人需学习。)
13.(4分)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
(耀,照耀;假,依靠、借助;明,变得明亮;判断句,分别1分)
14.(7分)(1)(3分)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所以”,用来、凭借、靠;“受”,传授、教授;判断句,分别1分。)
(2)(4分)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定语后置句2分;“上”“下”名词作状语1分;“黄泉”1分;判断句式,分别1分。)
【参考译文】天地之间宝贵的是人,圣人崇尚的是道义,德行道义成就的是智慧,明智的人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圣明的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了智慧;虽然存在极有才能的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了能力。极其圣明的人尚且要等到学习请教以后,他们的智慧才渊博,他们的德行才伟大,又何况是平常的人呢?
因此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他的工具。士人想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东西需要修治一样。那瑚簋一类的祭器、朝拜和祭祀时的礼服,它们的原始材料只不过是山野中的树木、蚕茧的丝罢了。而技艺灵巧的倕给木头弹上墨线并用斧头来加工,女工们为蚕丝加上五彩并用织布机来制作,它们便成了宗庙祭祀的器具和色彩夺目的礼服,可以供奉给鬼神,可以进献给天子诸侯。因而君子整日自强不息,提高德行、勤修事业,不单单是为了使自己知识渊博,而且是要怀念阐发先人的好名声,使父母的声名得到显扬。道是因学习而成,并且蕴藏于书籍之中;学习因勤奋而长进,因停止而荒废。如今的学者常常以万计,可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没有几十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计划,或者是因为丧乱错过了学习的年龄,这便是人们违背最初的志愿,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因此,成就了功名、建立了业绩,其美德声誉流传四方的人,不过是因为他们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孔子的教导罢了。
因此,造父飞速奔跑,一百步就会疲劳停顿,凭借车马,坐着就能到千里之外;水兵在成排的船上是安全的,解开系船的大绳,就会被淹死,但若是各人都依靠船桨,坐着也能渡过江河。因而,君子的天性在世上并非独一无二的,只不过是善于依靠外物罢了。人的天性不会有百倍的差别,但是他们的才智却会有万倍的差异。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性,一定是由所凭借的东西造成的。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但一经学习,则耳聪目明无所遮蔽,心智开阔无所凝滞,往前能够综理帝王的是非得失,往后能够确立百世之则。这是道的明察,而君子则能依靠它而使自己聪明起来。
因此,道对于心灵的意义,就如同火对于人眼一样。在深深的陷坑或者深宅幽室里,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等到点燃了蜡烛,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显露无遗。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因此,在黑暗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比灯火更好的;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了。典籍,就是经书,是从前的圣人撰写的。从前的圣人悟到道的精华,将它用来立身处世,同时想要让贤人能自我勉励来进入道。因此圣人撰写经典传给后世的贤人,如同技艺灵巧的倕为后世工匠留下了规矩准绳等工具一样。
15.D
16.①对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的强烈愤慨。②对当时朝廷是非不分的不满。③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每点2分)
解析:15.此联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16. 白居易的七律《放言》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共有五首,此诗为第一首。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被揭穿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颈联两句说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尾联紧承颈联,明示辨伪之法。这首诗连珠式地运用反问句、否定句等,起伏跌宕,充满不可遏制的激情。
17.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 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开疆辟土”指开拓疆域,扩展领土,不含贬义。“坐收渔利”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根据语境“一个雄图大略的皇权,为了”,应用“开疆辟士”。
第二处,“怨声载道"指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民怨沸腾”指人民的怨声就像开水在翻滚一样,形容人民对腐败黑暗的反动统治怨恨到了极点,不能作“百姓”的谓语。所以此处应选“怨声载道”。
第三处,“揭竿而起"指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即人民起义。“铤而走险”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从上下文和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陈涉起义属于人民起义,应选“揭竿而起”。
第四处,“天高皇帝远"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权力达不到。现泛指机构离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民少相公多”指百姓少而官僚甚多,养不过来。此处表示乡土社会远离横暴权力的经济拘束,应选“天高皇帝”。故选A
19. C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括号前的“百姓…….和皇权为难了”和括号后的“尽管如此"可以看出,括号中的文字应为皇权的压制与目的。 B .采用“把”字句,弱化了肯定语气;
AD .采用被动句,主语换成了“压力”,更加弱化了肯定语
故选 C 。
20. C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养到一定程度,皇权逐渐笼络了一些力量,雄图大略又刺激了皇帝,循环又因而复始”,第一个问题“皇权…..累积……力量,雄图大略……刺激皇帝……循环复始”结构混乱,第二个问题“雄途大略.….循环又因而复始”搭配不当。
A .“它被刺激了的雄图大略….循环复始”搭配不当;
B.“皇权……累积……力量,雄图大略……刺激皇帝……铁环复始”结构混乱;
D .笼络了一些力量”搭配不当。
故选 C
21.A
解析:这两处肖像描写皆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分别写的是贾探春、贾迎春。
22. 答案: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每点4分)
解析:“改写成一句话”就是要求改写后的句子是一个长句,有一套“主干”成分。这就要求在确定主语“《红楼梦》”或“曹雪芹”后根据三个语句的内容确定谓语中心词“是”,再确定与主语相搭配的宾语中心词“长篇小说”或“作者”;将句子主干确定后再将其他内容作为宾语中心词的修饰或限制成分(定语),按逻辑顺序排列进去即可。
23.(60分)【解析】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是有关白岩松说的一段话,他告诉我们:读书像是一场旅行,它能带人了解世界,也能走进人的内心,让人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读书的作用有许多,作文时,可结合读书给人所带来的变化及其所具有的价值来分析。另外,可就读什么、怎样阅读等内容进行书写。
参考立意:
①读书是心的旅行,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收获智慧。
②读书是自主发展、健康生活、健全人格的途径。
③读书改变世界。
④要学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范文】
书,心灵的港湾
脱离喧闹,繁杂的生活,走进哪里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看电影 去歌厅 不,这不适合我。而有书的世界,更适宜我。
读书之乐,莫过于从中寻找抚慰心灵的意境,愈久愈深。书中的秦汉明月,唐宋歌舞曲,明清的悲歌,将世事的沧桑,人生的百态尽展眼底。曹雪芹的会悟,罗贯中的情怀,吴承恩的独思,施耐庵的不平,把我完全带入其中情境。平生悟出以书为乐,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份沉静,少了一分匆忙,多了一分闲适,少了一分庸懒,多了一分孺雅。
读书之益,增长知识,获得乐趣。读史书,犹发展开一部历史画卷,向我们倾诉它的心声,品味它的沧桑变化,读诗词如同触摸文人骚客心灵轨迹,感动他们的壮志情怀。读美文名作,如游览名胜古迹。陶醉于它的诗情画意。冰心的淡雅,巴金的深情,席幕容的愁怀,一一呈现给我们,心灵与情境想融,这是美好的。读书,让我沉醉,如饮甘露。读书之喜,书是良师,书是益友。读古老的经典如同见了以前的朋友。读新篇论文如同遇到新知己。
你能与书对话,书本当中的智慧能与你娓娓道来,忘记一切烦恼,只有一分恬静,学识的心境,一颗祈求安慰的心灵,让书教你如何安详宁静,去书中寻找答案吧。书是益友,悲伤时,书给你安慰,痛苦时,书给你鼓励,消极时,书给你振作,迷茫时,书给你方向。书像一舵风轮,给你无限动力,提供你无限养料,滋润你,伴你成长,益人心知,令人遐想。书看透人生,悟出真谛,它,能给你的,很多。
我们的心灵只有在文化的浸泡下,才能滋养。读书,要有心,用心扑在书上面,你会快乐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切记,只有善待这笔财富的人,才能真正的拥有它。书提供线索,让我们的人生有方向,书提供喜悦,忙里偷闲地乐上一把。
聆听鲁迅的教导,感悟毛泽东的壮志,感谢这些文学家,给我们创作了好的文章,让我们从书中领悟到参透的道理。
书中的语句,很神秘吧!只有会阅读,并且爱读书的人才能走进书的世界,感知世界。
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有情有意的,还数我们这些爱好者,书中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像海绵一样,一点一点吸取经验,充实生活,拥抱生活。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修身,养息,增知,获趣,为何不好呢 我很乐意沉浸在书香内。
没有读书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 48~60, 其中一等上54~60, 一等下 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 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0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言素养较差者,视为三等卷或以下。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2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完篇,最高不超过15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