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劝 学
故都的秋
——悲凉与美
郁达夫
1. 了解作者郁达夫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
3.分析故都的秋的色味,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5-1945):原名____,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是新文学团体__________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文
“创造社”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故都” 指哪儿?
故都 = 北平
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朗读课文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sī
lǐn
zè
tuó
pì
tuí
Lú
正字音
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2)
快速默读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思考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3-12)
第三部分(13-14)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从原中找)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赏 景
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赏 景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03
04
05
小院秋景
秋槐落蕊
01
作者分别写了哪些画面来体现“清、静、悲凉”?
02
小院秋景图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意象:
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蓝朵为佳
淡红者最下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古都之秋的情怀。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小椭圆形的细叶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
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
画面内容 画面中心景物及其特点 描写手法
小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
五幅秋景图
牵牛花:蓝朵
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落蕊:无声无味
极细极软
视触结合、情景交融
秋蝉:衰弱、声残
以动衬静、渲染
秋雨:凉
闲人:叹凉
语言描写
枣子:淡绿微黄、红
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体 情
作者对他笔下这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又是什么情感呢?请加以分析。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一节)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最后一节)
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与眷恋。
探 究
郁达夫喜欢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郁达夫为什么喜欢秋的“悲凉”?
思考角度点拨:
1.作家个人人生经历
2.时代特点
3.作家审美追求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
第一,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中年母亲饿死、兄长被杀、妻子离异,孩子无人照管,真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因而作者尝到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与别人的不一样。
郁达夫为什么喜欢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主观方面:
第二,跟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
1933 年至 1936 年他一方面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一方面对革命非常失望,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他从上海迁居杭州,“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议论
人皆感秋
品秋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五幅秋景图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颂秋 悲秋?
一曲悲凉的颂歌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