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8 10: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而认识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书愤
南宋·陆游
1. 理解诗歌内容,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者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南宋爱国词人的情怀。
学习目标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王安石的弟子,父亲陆宰是经学家和藏书家。他从小也刻苦习武,擅长骑马射箭。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三败考场:16岁科考失败;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后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被罢免;
45岁:任夔州通判。
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下,开始了他在南郑的军旅生活。八个月后,王炎被宋朝廷召回,陆游改任。
52岁时:因“燕饮颓放”被罢官……
84岁:因支持韩佗胄北伐,被去除一切职务和俸禄;
85岁: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知人论世
陆游履历:出生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
出生于两宋之交1125年。靖康之难的前一年。
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及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的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
陆游履历:阻力
陆游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
范成大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主和派诋毁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自号“放翁”。
陆游为礼部郎中,何澹弹劾他“喜论恢复”“不合时宜”,朝廷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罢官。
陆游履历:军旅生活
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巡逻。
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
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事实践。
陆游履历:晚年
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他的大量诗歌既表达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临终之际陆游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写作背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书:书写
愤:愤慨,愤懑
标题含义:书写心中郁愤之情
书 愤
解 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陆游
诵读诗歌
初读:吟咏成韵
.
朗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
“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书 愤 陆游
诵读诗歌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我杀敌豪情有如山涌。
  当年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徒然自许是塞上的长城,对镜自照两鬓早已斑白。
《出师表》一文真是名扬后世啊,,千百年来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翻 译
合作探究
书愤
所“书”何事?
如何抒“愤”?
所抒何“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何事?
合作探究一:结合全诗,作者所“书”何事?
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 具体指什么?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白描)
(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
(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坏境
(瓜州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
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这两句是有什么特点?暗示了什么?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事
“书”何事?
合作探究一:结合全诗,作者所“书”何事?
六个名词排列在一起,就勾勒出了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这种艺术手法叫列锦。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何事?
合作探究一:结合全诗,作者所“书”何事?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内容情感)
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的雄心壮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书”何事?
合作探究一:结合全诗,作者所“书”何事?
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何事?
合作探究一:结合全诗,作者所“书”何事?
“已”,已经,刻画诗人功业未就人却已衰老的现实,生动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
试指出“空”和“已”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空”,徒,白白。1.表明自己壮志未酬,2.抒发失落愤懑之情,3,照应上文“那知世事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
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书”何事?
合作探究一:结合全诗,作者所“书”何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合作探究一:全诗来看作者所“书”何事?
“书”何事?
合作探究二:作者因这些事而生哪些“愤” ?(找诗中字眼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抒何“愤”?
合作探究二:全诗来看作者因这些事而生哪些愤?
1.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抒何“愤”?
国土沦陷
报国无门
无人领军
壮志未酬
年华空老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直抒胸臆:艰,道出辛酸与坎坷,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白描:纯意象的组合。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环境(夜雪、秋风)、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用典: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合作探究三:诗人如何抒“愤”?
合作探究三:诗人如何抒“愤”?
除了用典,这首诗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对比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诸葛亮积极进取——投降派苟且偷安。
合作探究三:诗人如何抒“愤”?
除了用典、对比,这首诗还用了哪些手法?
虚实结合、融情于景
1.首联、颔联是虚,颈联是实
2.颔联使用了六个名词,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小 结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陆游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是一个民族战士。
拓展延伸: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总结归纳:时代的悲剧
共同的情结,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相同的际遇,陆游是“已先斑”“鬢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书愤》理解性默写
1.《书愤》在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愤》中慨叹自己年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楼船夜雪瓜洲渡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铁马秋风大散关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来宣泄内心的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美梅花精神的同时,又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展示了自己的高洁人格。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