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比较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南宋的社会背景,陆游的生平及其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3.感受陆游客居京城时的别样心境;体会诗人有志难伸的忧愤;领悟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1. 知人论世,鉴赏诗歌中诗人的形象;
2. 诗中气壮山河的战争场景,明快的春景、貌似闲适的生活景象背后寄托的惆怅和郁闷,不同意境背后深藏的悲愤和牢骚。
三、教学难点
1.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是时刻盼望着杀敌报国、收复中原,有着终生不渝之爱国情怀的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是善于从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热爱生活的陆游;“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那是深藏爱情悲痛,一生忠贞的陆游。家国情怀,民族担当,我们看到了陆游的坚定如山,热情奔放,也看到了陆游的闲情雅致,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别样的陆游。
(二)诗人形象
1. 阅读《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圈画能表现诗人状态的词,整体把握诗人的形象。
《书愤》:中原北望,镜中衰鬓;
《临安春雨初霁》: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
2. 按小组分角色扮演这两个形象:
①一个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诗人,坚定地抒发着早年恢复中原之志。②一个悠闲自适,百无聊赖的诗人,正在写草书,烹茶、品茶,对着江南春雨,抒写书斋的闲情逸趣。
(三)思想情感
背景补充:这两首诗都是诗人62岁时所作,罢官六年后诗人重新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在西湖边的客栈里等候孝宗召见。孝宗召见时说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可见,诗人在京城中不被重用,内心苦闷愤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一是四十五岁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居家;二是四十六岁入蜀从军,到六十五岁罢官东归;三是六十六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作诗。
1. 同年的作品塑造出不同的形象,两首诗传达出的情感一样吗?
教师点拨:勾画《书愤》中的情感词:愤(悲愤、愤懑)
2. 细读文本,明晰诗人所愤之事。
(1)“世事”具体包括哪些事?
明确:“早岁”回忆早年(虚写);“那知”对自己年少轻狂的唏嘘;“世事艰”①早年经历的坎坷;②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
(2)“中原北望”由注释看出国土沦陷,诗中的“气”指什么?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把“气”比作“山”,说明两者有相似点,山具有巍峨、起伏、坚固等特点,亦即“气”应是一种豪气、浩然正气。由此看到一个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诗人。
3.《临安春雨初霁》又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慨?用怎样的形式来表达愤慨?
明确:“薄”人情冷漠,世味淡薄;“客”羁旅风霜的苦闷。
①开门见山。讽刺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②以问句的形式,诗人自问自悔,表达自己进入仕途有着不得已的无奈。
4. 体会陆游的爱国情。
两首诗情感相同,都表达不能报国立功,收复中原的忧愤。无论是满屏的悲愤,还是雨过天晴后的闲适,透过文字,我们都能看到陆游满腔爱国心。临安城春色明媚,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在表面升平气象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但自己壮志难酬,无能为力。他是不是就此消沉,沉浸在无聊的“闲”“戏”之中?
明确: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陆游成了高高耸立在中华历史上一座不朽的爱国丰碑。
(四)表达技巧
1.《书愤》用哪些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生:借景抒情
明确:(1)列锦。这里没有景物描写,颔联六个名词叠加,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列锦。
举例: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景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②杨柳岸晓风残月。名词排列,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2)化用典故。颈联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自称“万里长城”,自比,表达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但一个“空”字,又隐现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失落感。“已”这一副词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
2. 《临安春雨初霁》诗人又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明确:(1)以乐景衬哀情。用明媚的春光反衬其落寞的情怀,在京城无事可做,整夜听雨的郁闷惆怅。①听春雨(想象明朝叫卖杏花的声音);②闲作草;③戏分茶。通过写草书,烹茶、品茶等行为,表面上写的是闲适恬静的生活,实则暗含无限的牢骚和感慨。
(2)化用典故。尾联化用“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人用“莫叹”来自我解嘲,反用其意,在京城闲居无聊,不如回乡躬耕,表达诗人对京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五)主旨
1.《书愤》借用诸葛亮《出师表》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陆游在很多诗篇中都借用诸葛亮的典故。
①《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抒怀》)
②《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
③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明确: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自勉——至死都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批判——无人领军。
尾联表明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悲愤而不绝望。
2. 《临安春雨初霁》中面对这份淡薄的人世情味,诗人的态度怎样?
明确:①急于回家。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②莫叹。自我劝解,表明他高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
尾联抒发了意欲辞严州不就职而回乡躬耕的忧愤之情,牢骚更甚,内心极为失望。
(六)总结:
对比鉴赏,完成表格。
(七)布置作业
陆游由愤展现其志,同学们也会遇到一些郁结于心之事,但仍在追梦的路上,请同学们自创诗歌,把自己的不满用诗表达出来。
学生习作展示
书愤·小树洞
浮生梦华几招摇?望海无边空寂寥。
朝饮寒露夜品愁,云边暮雾待风晓。
天净干云明归途,霜吹浓霾冻心闹。
忆梦故乡路十里,青砖红梁杏桃饶。
——高二(8)班刘世杰
书愤
终日奋笔夜难眠,可怜仍无榜上弦。
遥想豆蔻慕词工,而今追忆渐惘然。
心系陶潜南山暖,身堪重负思难断。
朦胧惊解杜工部,茫茫天地一风帆。
——高二(8)班栾其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