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离子反应[1、2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c离子反应[1、2两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0-30 22:38:49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离子反应化学反应的基本分类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是否有离子参加是否有电子转移(或化合价升降)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的统称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结论:
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
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
②电解质的判断与溶液的溶解性无关。
③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离子的电荷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离子的电荷数目多。 2、强、弱电解质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3、物质的类别与强、弱电解质的关系离子化合物:在溶剂水的作用下完全电离共价化合物:水中完全电离,如强酸水中部分电离,如弱酸,弱碱水中不电离,如酒精可见,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化合物的分类强酸:HCl、HNO3、H2SO4、HBr、HI、HClO4
强碱:KOH、NaOH、Ca(OH)2、Ba(OH)2
绝大多数盐类:CaCl2、CuSO4、AgCl、BaSO4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弱酸:碳酸、氢氟酸、次氯酸等
弱碱:一水合氨、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
氢氧化铜、水等 值得注意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于水,但溶解部分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
CH3COOH、HF虽然极易溶于水,但仍属于弱电解质。4、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表示
弱电解质:不完全电离,用“ ”表示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硫酸、氯化钾、氢氟酸、次氯酸、一水合氨。强弱电解质的比较==弱强部分完全某些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弱碱、弱酸、水强碱、强酸、
大多数盐分子、水合离子水合离子强电解质思 考 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小 结课件22张PPT。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反应交流与讨论:见教材53页2、离子反应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基础——关键——途径——保证常见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
钾钠铵盐全能溶,硝酸盐类也全溶
盐酸盐溶除银汞,二氯化铅是微溶
再来看看硫酸盐,不溶水的钡和铅
微溶于水有三种,硫酸钙银和亚汞
看完盐类看碱类,只溶钾钠铵和钡 练一练: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1、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H+ + OH- == H2O2、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H+ + OH- == H2O3、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硝酸H+ + OH- == H2O4、氢氧化铜溶于盐酸Cu(OH)2 + 2H+ == Cu2+ + 2H2O启示: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
的某个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
类型的离子反应。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练一练:
把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1.2FeCl2+Cl2==2FeCl32Fe2++Cl2==2Fe3++2Cl-2.Br2+SO2+2H2O==2HBr+H2SO4Br2+SO2+2H2O==4H++2Br-+SO42-3.MnO2+4HCl==Cl2↑+MnCl2+2H2OMnO2+2Cl-+4H+==Cl2↑+Mn2++2H2O练一练: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SO2气体溶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SO2 + 2OH- == SO32- + H2O2、向氨水中加入稀盐酸NH3·H2O+H+==NH4++H2O3、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HCO3-+H+==H2O+CO2↑一、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
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例:1、NaHCO3与盐酸反应:HCO3-+H+==H2O+CO2↑2、KHSO4与BaCl2反应:SO42-+Ba2+==BaSO4↓几点注意:二、对于微溶物的处理:①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微溶物用化
学式。②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
(稀溶液),应写成离子形式。③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浊液或固
态,应写化学式。三、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
时离子方程式不同。例:1、少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Ca2++HCO3-+OH-==CaCO3↓+H2O2、足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1、⑴NaHCO3少量时:Ca2++HCO3-+OH-==CaCO3↓+H2O⑵ NaHCO3过量时:Ca2++2HCO3-+2OH-==CaCO3↓+CO32-+2H2O2、⑴KHSO4少量时:Ba2++SO42-+H++OH-==BaSO4 ↓ +H2O⑵ KHSO4过量时:Ba2++SO42-+2H++2OH-==BaSO4↓+2H2O思考: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混合?
KH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练 习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②碳酸钠溶液与醋酸溶液反应
③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
④实验室制取H2的反应
⑤检验Cl-的反应 离子反应的实质就是通过反应使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数目明显减少的过程。哪些因素可以使离子数目明显减少? 复分解反应⑴ 生成难溶物质,如 AgCl、BaSO4 、CuS、CaCO3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CO32- + Ca2+ = CaCO3⑵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 弱酸、弱碱、水等。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H+ + OH- = H2O⑶ 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如 CO2 、H2S、SO2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CO32- + 2H+ = H2O + CO2共同特点
反应后
离子浓度
减小氯化钙溶液和硝酸钠溶液混合情况:共同分析CaCl2 + 2NaNO3 = Ca(NO3)2 + 2NaClCa2+ + 2Cl- + 2Na+ + 2NO3- = Ca2+ + 2NO3- + 2Na+ + 2Cl-无沉淀生成 没有发生离子反应无气体生成无难电离物质生成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⑴ 置换反应: Cl2 + 2I - = 2Cl - + I2Zn + 2H+ = Zn2+ + H2⑵ 其它:Cl2 + 2OH- = Cl- + ClO- + H2OMnO2 + 4H+ +2Cl- = Mn2+ + Cl2 + 2H2O 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相对较强的氧化剂
与还原剂反应生成相对较弱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
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
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
存。⑴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
Ca2+与SO42-等6、离子共存问题⑵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
S2-、HS-、SO32-、HSO3-等⑶生成难电离物质:如:H+与Ac-、CO32-、S2-、SO32-等生成弱酸;OH-与NH4+生成的弱碱;H+与OH-生成水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
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
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⑴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
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Cu2+、Fe3+、Fe2+、
MnO4-等⑵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
应的离子。⑶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
应的离子。下列各组离子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a+、Mg2+、Cl-、OH- B.H+、Ca2+、CO32-、NO3-
C.Cu2+、K+、SO42-、NO3 -
D.Na+、HCO3 -、OH-、Ca2+练习:C小 结1、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概念
2、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4、离子共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