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课件(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课件(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0-30 22:49:51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第
一单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课前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创新演练·大冲关 专

4
硫、






展考点一考点二设计1设计2设计3课堂10分钟练习 课下30分钟演练 课堂5分钟归纳 第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吸收SO2,防止污染淡蓝蓝紫碱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1.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有毒大易 2.化学性质
(1)漂白性:
①原理: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结合生成

②特点:不稳定,加热时无色物质会 ,恢复原来的颜色。
(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①与水反应: 。
H2SO3易被氧化: 。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分解SO2+H2O?? H2SO32H2SO3+O2===2H2SO42NaOH+SO2===Na2SO3+H2O、Ca(OH)2+SO2===CaSO3↓+H2O3.用途
制硫酸、制漂白剂、杀灭细菌和作防腐剂、消毒剂。
二、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1.SO2的来源
(1) 的燃烧;
(2) 的冶炼;
(3) 的废气。化石燃料含硫金属矿石硫酸厂2.酸雨的形成过程SO3+H2O===H2SO42H2SO3+O2===2H2SO4 3.酸雨的危害
(1) ,危害水生生物。
(2) ,降低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
4.酸雨的防治
(1)消除 ,研究开发 (如太阳能、核能、氢能)。
(2)对含硫燃料进行 处理。
(3)对含SO2废气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用石灰乳吸收SO2的反应方程式为:Ca(OH)2+SO2===CaSO3+H2O。酸化湖泊酸化土壤污染源新能源脱硫1.在书写SO2与水、SO2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应注
意什么问题?
2.久置的酸雨,其酸性为什么会增强?
答案:酸雨中的H2SO3为弱酸,被O2氧化后生成的H2SO4为强酸,所以酸性增强。答案:由于两反应都为可逆反应,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意用“??”表示。3.蜂窝煤中加入生石灰,为什么可以减少异味?
答案:煤中的S燃烧时生成的SO2有刺激性气味,SO2与CaO反应生成CaSO3。
4.SO2使溴水褪色,体现了其漂白性吗?
答案:不是,体现了其还原性。
5.如何除去CO2中的SO2?
答案:通过饱和NaHCO3溶液,发生的反应为NaHCO3+SO2===NaHSO3+CO2。6.连连看。
漂白剂     漂白原理
①漂白粉
②SO2 a.生成不稳定无色物质
③Na2O2 b.强氧化性
④活性炭 c.吸附性
答案:①-b ②-a ③-b ④-c?1.漂白原理分类2.SO2和Cl2漂白性的比较 [例1] 氯水和SO2都具有漂白作用,若将等物质的量的Cl2和SO2混合通入品红溶液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
①溶液很快褪色 ②溶液不褪色 ③出现沉淀 ④不出现沉淀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尽管氯水和SO2都具有漂白作用,但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而SO2具有还原性,若同时使用,它们将会发生如下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因此二者等物质的量混合时,会完全丧失漂白作用,溶液不会褪色,而生成的H2SO4会和BaCl2反应,生成不溶于水和酸的白色BaSO4沉淀。
[答案] C SO2不能漂白石蕊试液,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SO2漂白不稳定,受热还会变为原色,属暂时性漂白;氯气溶于水生成的HClO属于氧化性漂白,将有色物质氧化掉,属永久性漂白,原理不同。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例2] 下列事实各表现了SO2的什么性质,请将其代号填入每小题后的横线上。
a .易溶于水 b.水溶液呈酸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
e.漂白性
(1)SO2使品红溶液褪色____________。
(2)SO2使显红色的酚酞溶液褪色____________。
(3)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____________。 [解析](2)“显红色的酚酞溶液”说明溶液中有碱性物质,SO2使显红色的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是SO2与碱性物质发生了反应,此时利用的是SO2水溶液呈酸性。
(3)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由于SO2与KMnO4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利用的是其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
[答案](1)e (2)b (3)d (4)c (5)a (6)b SO2和CO2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所以当SO2和CO2同时存在时,要想证明CO2的存在,应先将SO2除去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实验装置及检验流程如下: 若A瓶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混合气体含有SO2。B瓶除去剩余的SO2,C瓶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SO2已除净。若D瓶生成了白色沉淀,证明原混合气体中含有CO2。点击此图片进入课堂10分钟练习 1.S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还原性,氧化性和漂白性。SO2可与Ca(OH)2反应生成盐和水:SO2+Ca(OH)2===CaSO3↓+H2O,表现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2与溴水反应,SO2+Br2+2H2O===2HBr+H2SO4,表现还原性。点击此图片进入课下30分钟演练课件31张PPT。第
一单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课前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创新演练·大冲关 专

4
硫、






展考点一考点二设计1设计2设计3课堂10分钟练习 课下30分钟演练 课堂5分钟归纳 第
二课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1.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
2.请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Zn和稀硫酸: 。
②稀硫酸除铁锈:
。红Zn+H2SO4===ZnSO4+H2↑Fe2O3+3H2SO4===Fe2(SO4)3+3H2O③Fe(OH)3与稀硫酸:

④BaCl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⑤Na2CO3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2Fe(OH)3+3H2SO4===Fe2(SO4)3+6H2OBaCl2+H2SO4===BaSO4↓+2HClNa2CO3+H2SO4===Na2SO4+CO2↑+H2O一、硫酸的工业制法沸腾炉接触室8SO2+2Fe2O3吸收塔2SO3SO3+H2O===H2SO4酸的通性干燥剂2∶1 (3)强氧化性。
①和金属反应:
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成SO2。金属矿石1.工业上为什么不用水吸收SO3,而是用浓硫酸来吸收?
答案:为了防止形成酸雾,提高SO3的吸收率。
2.作为常用的气体干燥剂之一,浓硫酸是否可以干燥所
有的气体?
答案:(1)凡是不与浓硫酸反应的气体,都可以用浓硫酸干燥,如:H2、CO、CO2、O2、N2、SO2、HCl等;
(2)碱性气体NH3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它可以与H2SO4发生反应:2NH3+H2SO4===(NH4)2SO4,而被浓硫酸吸收;(3)还原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如:H2S、HI、HBr等,它们可以被浓硫酸氧化。
3.浓H2SO4与蔗糖的脱水实验时,为什么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答案:浓H2SO4与生成的炭反应,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4.浓H2SO4脱去了CuSO4·5H2O中的结晶水,体现了浓H2SO4
的什么性质?
答案:吸水性。
5.能否用铁制容器盛运浓H2SO4?
答案:能,铁遇浓H2S4钝化,形成保护层。1.浓硫酸和稀硫酸的组成与性质的比较 2.如何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1)吸水性:吸水指吸收物质中原本存在的H2O分子(包括游离的和结晶水合物的水分子),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
浓硫酸不仅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还可吸收混在气体中的水蒸气、混在固体中的湿存水、结晶水合物中的部分结晶水。
(2)脱水性:脱水指将许多有机物中H、O两种元素按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2∶1的比例(即H2O)脱去,从而使有机物炭化。 [例1] 在下列用途或反应中,硫酸表现出的性质为:(A)高沸点(难挥发性);(B)酸性;(C)吸水性;(D)脱水性;(E)强氧化性。试用字母填空:
(1)实验室制取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燥二氧化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硫酸溶解金属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浓硫酸可用钢瓶贮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浓硫酸可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浓硫酸加到浓盐酸中产生白雾: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室用稀H2SO4制H2,H2SO4表现酸性;干燥SO2及将浓H2SO4加到浓盐酸中产生白雾(溶解放热)均利用了浓H2SO4的吸水性;浓H2SO4溶解金属铜则表现强氧化性及酸性;浓H2SO4可用钢瓶贮运,是因钝化,是浓H2SO4强氧化性的表现;浓H2SO4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表现酸性,后变黑,是脱水性所致。
[答案] (1)B (2)C (3)B、E (4)E (5)B、D (6)AC 酸在化学反应中只要生成相应的盐,就可以认为体现了酸性。 [例2] 向50 mL 18 mol·L-1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  )
A.小于0.45 mol
B.等于0.45 mol
C.在0.45 mol和0.90 mol之间
D.大于0.90 mol[答案] A
点击此图片进入课堂10分钟练习点击此图片进入课下30分钟演练课件33张PPT。第
一单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课前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创新演练·大冲关 专

4
硫、






展考点一考点二设计1设计2设计3课堂10分钟练习 课下30分钟演练 课堂5分钟归纳 第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SO2+2NaOH===Na2SO3+H2OH2SO4+BaCl2===BaSO4↓+2HClBaCl2白色沉淀===BaSO4↓一、硫
1.硫的存在
(1)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
(2)化合态:
①主要以 和 的形式存在。
②重要的化合物:硫化物硫酸盐FeS2Na2SO4·10H2O2.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黄不微易(2)化学性质:二、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1.常见的不同价态的硫的化合物
(1)-2价: 等。
(2)+4价: 等。
(3)+6价: 等。H2S、Na2S、FeSSO2、H2SO3、Na2SO3SO3、H2SO4、Na2SO4、BaSO4、CaSO4 2.硫及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含有相同价态的硫元素的物质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转化,而含有不同价态的硫元素的物质则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转化。1.连连看。
①CuSO4·5H2O       a.生石膏
②CaSO4·2H2O b.熟石膏
③2CaSO4·H2O c.绿矾
④FeSO4·7H2O d.胆矾
⑤BaSO4 e.明矾
⑥KAl(SO4)2·12 H2O f.芒硝
⑦Na2SO4·10 H2O g.重晶石
答案:①-d ②-a ③-b ④-c ⑤-g ⑥-e ⑦-f答案: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其中Fe为+3价,而上述反应中产物FeS中Fe只为+2价,说明Cl2氧化性强于S。答案:把硫粉撒在汞的表面。4.硫在足量O2中燃烧,可以生成SO3吗?
答案:不可以,只生成SO2,与O2的量无关。
5.SO2有还原性,浓H2SO4可以干燥SO2气体吗?
答案:可以,硫元素的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的转化
④2NaOH+SO2===Na2SO3+H2O;
⑤Na2SO3+H2SO4===Na2SO4+H2O+SO2↑;
⑥SO2+H2O??H2SO3;
⑦SO3+H2O===H2SO4;
⑧2NaOH+H2SO4===Na2SO4+2H2O;
⑨H2SO4+BaCl2===BaSO4↓+2HCl。 [例1] 已知A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H2O省略) 试回答: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由B和C反应生成A,由F的浓溶液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
B+C―→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浓)―→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和F的稀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S元素有-2、0、+4、+6四种价态,同一价态的硫形成的物质种类较多且各物质的性质比较丰富(特别是SO2、H2SO4),在转化过程中,要注意SO2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它是连接高价态硫和低价态硫的桥梁。
(2)硫单质与含硫化合物之间可发生连续氧化,用图示
表示如下: 1.关系式法
以化学方程式为基础,应用守恒关系,对多个相关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整合,建立不同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计量数关系式,以此进行相关计算。 [例2] 取1 g含SiO2的含硫矿石(FeS2)试样,在氧气中充分灼烧,残留固体的质量是0.84 g,若取1 000 t这种矿石,可以制得多少吨98%的硫酸(设生产过程中硫损失为2%)?[答案] 可以制得784 t 98%的硫酸。
点击此图片进入课堂10分钟练习1.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可归纳如下:2.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点击此图片进入课下30分钟演练课件32张PPT。课下30分钟演练 第
二单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前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创新演练·大冲关 专

4
硫、






展考点一考点二设计1设计2设计3课堂10分钟练习 课堂5分钟归纳 第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78%稳定分离液态空气法沸点3NO2+H2O===2HNO3+NO三、NO和NO2的性质无色红棕色无味刺激性气味四、氮氧化物的来源、危害和防治
1.来源
氮肥的生产、 的冶炼和 的排放。
2.危害
(1)形成 。
(2)产生 。
(3)破坏 。
3.防治
(1)使用 能源,减少氮氧化物排放。
(2)转化 。
(3)废气处理。金属汽车尾气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汽车尾气洁净 1.为什么“雷雨发庄稼”?
答案:在电闪雷鸣的雨天,由于放电,空气中的N2和O2
反应生成了NO,NO又被O2氧化成NO2,NO2在雨水中
与水反应生成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土壤中,并与土壤中
的矿物质作用生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完成自然固
氮的过程,这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原因。2.连连看。
气体       收集方法
①SO2 a.排水法
②Cl2
③NO b.向上排空气法
④NO2
⑤N2 c.向下排空气法
⑥H2
答案:①-b ②-b ③-a ④-b ⑤-a ⑥-ac 3.汽车尾气中的NO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汽车的火花塞放电,使N2和O2发生反应生成了NO。
4.哪些方法可以区别NO和NO2两种气体?
答案:①观察颜色;②看溶于水后体积变化情况。
5.如何区分红棕色的NO2和Br2蒸气?
答案:溶于水或AgNO3溶液。溶于水得无色溶液的是NO2,和AgNO3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的是Br2。1.有关化学方程式
2NO+O2===2NO2 ①
3NO2+H2O===2HNO3+NO ②
4NO2+O2+2H2O===4HNO3 ③
4NO+3O2+2H2O===4HNO3 ④2.不同情况及剩余气体的体积 3.用电子守恒法判断
当NO2或NO转化为HNO3时要失去电子,若上述两种气体与O2混合,O2得电子,且得失电子数必然相等,这是电子守恒法解答此类题目的依据。 [例1] 将充满NO2和O2混合气体的10 mL量筒,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反应后,最后剩余1 mL气体,问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的体积各是多少?
[解析] NO2和O2混合物溶于水后发生如下反应:
4NO2+O2+2H2O===4HNO3
当V(NO2)∶V(O2)=4∶1时恰好反应完全。现剩余1 mL气体,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NO是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所生成的,所以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①若O2剩余,则参加反应的NO2和O2为9 mL。 根据4NO2+O2+2H2O===4HNO3,
得V(NO2)=9 mL×=7.2 mL,
V(O2)=9 mL×+1 mL=2.8 mL。
②若NO剩余,即NO2过量,则由3NO2+H2O===HNO3+NO知,过量的NO2为3 mL,则4NO2+O2+2H2O===4HNO3中反应的NO2和O2共7 mL。 [答案] 若O2过量,则V(NO2)=7.2 mL,V(O2)=2.8 mL;若NO2过量,则V(NO2)=8.6 mL,V(O2)=1.4 mL。
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1)根据NOx、O2的体积及反应③④判断哪种气体
过量。
(2)若只已知总体积及剩余体积,则剩余气体可能为O2或NO。 (1)酸雨——主要是由SO2和氮氧化物造成的;能使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等。
(2)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造成的;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
(3)臭氧空洞——主要是氮氧化物、氟氯代烃等的排放引起的;使地球上的生物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加剧。 (4)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大气中CO2含量的不断增加造成的;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5)白色污染——形成原因是聚乙烯塑料的大量使用,随意丢弃;会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 (6)赤潮和水华——形成原因是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和某些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使水体中的N、P等植物营养成分大量富集,导致藻类过度繁殖,鱼类死亡,水质恶化,若发生在淡水中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水中称为“赤潮”。
(7)水俣病——含汞的工业废水引起的水体污染,可使鱼类中毒,人食用中毒后的鱼会造成人体汞中毒。 [例2]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化学过程是:当汽车尾气产生的NO2在日光照射下分解成NO和O时,即开始光化学烟雾的循环,不断地产生O3,这个循环包括下列三个化学方程式,请补充化学方程式②。
(1)①NO2===NO+O;②____________;
③O+O2===O3。
(2)写出以上三个化学方程式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 [解析] (1)题目明确指出:光化学烟雾的循环过程包括①、②、③三个化学反应。由此可推断:反应①NO2===NO+O中的生成物NO是反应②中的反应物。若要反应③O+O2===O3不断地发生,就需要反应①不断地产生O,故反应②的生成物必定是NO2,否则无法实现“循环过程”,反应②为2NO+O2===2NO2。
(2)叠加①、②、③三个化学方程式,即得结果:3O2===2O3。
[答案] (1)2NO+O2===2NO2 (2)3O2===2O3 常见非金属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2)氮的氧化物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引起臭氧空洞。
(3)一氧化碳有毒,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4)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但大气中其含量的不断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点击此图片进入课堂10分钟练习点击此图片进入课下30分钟演练课件39张PPT。课下30分钟演练 第
二单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前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创新演练·大冲关 专

4
硫、






展考点一考点二设计1设计2设计3课堂10分钟练习 课堂5分钟归纳 第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氮肥磷肥钾肥湿润蓝无色刺激性小极易700易液化NH3+H2O?? NH3·H2O喷泉实验:
装置如图:
操作:打开橡胶管上的止水夹,
挤压胶头滴管。
现象: 。产生红色喷泉 (2)与酸反应: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H2SO4===(NH4)2SO4。
4.氨的用途
液氨用作 、制硝酸等;氨水可作 ,但氨易挥发,因此常将氨制备成各种固态铵盐加以使用。NH3+HCl===NH4Cl制冷剂化肥白易3.常见的氮肥氯铵碳铵硝铵(NH4)2SO4NH4ClNH4HCO3NH4NO3KNO3CO(NH2)24.铵盐的保存与施用
(1) 保存并放在阴凉通风处。
(2)避免铵态氮肥与 性肥料混合施用。
三、氮的固定
(1)定义:将 态的氮转化为 态的氮。
(2)方式: 固氮、 固氮和 固氮。密封碱游离化合生物自然工业1.氨水中的溶质包括哪些微粒?2.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时,
有何现象,若靠近蘸有浓H2SO4的玻璃棒时,有何现象?
答案:前者产生白烟,因为浓盐酸挥发出的HCl与NH3反应生成NH4Cl固体(白烟),后者不产生白烟,因为H2SO4不易挥发。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答案:①气密性好,②氨气干燥,③氨气足量。
4.能否用加热的方法分离I2和NH4Cl固体?
答案:不能。I2加热易升华,NH4Cl受热分解生成的NH3
和HCl又可以生成NH4Cl。
5.已知草木灰显碱性,能否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答案:不能,碱与铵盐反应放出NH3,使肥效降低。1.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3.重要提示
(1)NH3是中学化学中唯一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常用此性质检验NH3的存在。
(2)氨水溶液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答案] A
两种制取氨气的简易方法 1.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烧瓶内外形成气压差,由于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小于烧瓶外的压强,故液体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产生气压差的方法有:
(1)减小烧瓶内气压,如液体将气体吸收或反应等;
(2)增大烧瓶外压强。2.常见装置图 (1)图甲装置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气体极易溶解于烧杯和滴管中的液体,使烧瓶内的压强突然减小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几种常见情况: (2)图乙装置形成“喷泉”可采用使烧瓶受热的方法,瓶内气体膨胀,打开止水夹,气体与液体接触而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压强差而形成“喷泉”。
(3)图丙装置下部锥形瓶中的物质相互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锥形瓶中压入到烧瓶中形成“喷泉”。 [例2]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氨气,并用烧瓶收集。
(1)将制得的氨气通过________(填药品)可得干燥氨气,收集时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
(2)甲同学把制得的氨气组成如图Ⅰ所示装置,则引发喷泉实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液体未充满烧瓶,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认为如果组装成图Ⅱ所示装置,也能完成喷泉实验。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________,若正确,请写出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若不正确,则不用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组成图Ⅲ装置,并在锥形瓶内加入少量药品后塞上塞子同样引发了喷泉,则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举一例加入的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氨气是碱性气体,能与酸反应,也能与CaCl2反应,故干燥时应选用碱性干燥剂如碱石灰、固体NaOH等;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收集时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
(2)喷泉实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烧瓶内外产生了气压差,由于内部压强小于外部压强,故液体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若液体未充满烧瓶,则说明NH3不纯,可能是在收集时混入空气,也可能烧瓶轻微漏气。 (3)(4)对于如图所示三种装置在打开止水夹时由于导管内的空气阻断了烧瓶内的氨气和烧杯中水的直接接触,均不能使NH3溶于水而产生喷泉。
图Ⅱ可加热烧瓶,使NH3体积膨胀排出导管内的空气;图Ⅲ可加大锥形瓶内气体压强使液体沿导管上升排出导管内的空气,从而使NH3迅速溶于水造成压强差引发喷泉。 [答案] (1)碱石灰(或固体NaOH) 向下排空气
(2)打开弹簧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水迅速进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制取的NH3不纯(或烧瓶轻微漏气)
(3)正确 打开弹簧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
(4)增大锥形瓶内压强,使其大于烧瓶内压强而产生气压差
CaCO3和盐酸(或Zn和稀H2SO4等) 解答本题要明确以下三点:
(1)实验室里氨气的干燥和收集方法。
(2)喷泉实验引发的本质原因是使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
(3)氨水的溶质视为NH3。点击此图片进入课堂10分钟练习点击此图片进入课下30分钟演练课件43张PPT。考点一课下30分钟演练 第
二单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前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创新演练·大冲关 专

4
硫、






展考点二设计1设计2设计3课堂10分钟练习 课堂5分钟归纳 第
三课

硝酸的性质考点三 1.NO2溶于水发生反应: 。
2.NO、O2按体积比4∶3混合通入水中,发生反应:

3.NO2、O2按体积比4∶1混合通入水中,发生反应:

4.浓硫酸具有 性,在加热条件下可与Cu、C等反应,H2SO4本身被还原成 。3NO2+H2O===2HNO3+NO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强氧化SO2无挥发69%NO2黄铁铝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氮肥炸药硝酸盐2NO+O2===2NO23NO2+H2O===2HNO3+NO1.浓HNO3、浓硫酸、浓盐酸在空气中放置浓度都变小,其
原理是否相同?
答案:不同,浓HNO3、浓盐酸易挥发出HNO3和HCl气体,而浓H2SO4是因为具有吸水性。
2.如何除去浓HNO3中的NO2?
答案:通入足量空气,使O2与NO2、H2O反应。
3.硝酸与Zn反应生成H2吗?
答案:HNO3为强氧化性酸,与Zn反应不产生H2而生成氮的氧化物。4.盛放HNO3为何要用棕色瓶?
答案:HNO3见光易分解。
5.如何除去镀在铁表面的铜?
答案:用浓HNO3,铜与浓HNO3反应而溶解,而铁遇浓HNO3发生钝化。
6.浓HNO3与Cu、C的反应,表现的性质是否相同?
答案:不完全相同,与C反应只表现强氧化性,与Cu反应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酸性。 1.表现
(1)浓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2)与非金属单质C、S、P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非金属元素被氧化到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
(3)金属与HNO3反应一般不生成H2,浓HNO3一般被还原为NO2,稀HNO3一般被还原为NO,极稀HNO3可被还原生成NH4NO3。 (4)在利用HNO3的酸性时,要考虑它的强氧化性。如FeO与稀硝酸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是3FeO+10HNO3(稀)===3Fe(NO3)3+NO+5H2O,而不是FeO+2HNO3(稀)===Fe(NO3)2+H2O。
(5)硝酸与铁反应时的产物:2.规律
(1)温度越高,硝酸浓度越大,其氧化性越强。
(2)与硝酸反应时,还原剂一般被氧化成最高价态。 [例1] 已知NO2和NO能与NaOH发生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
2NO2+2NaOH===NaNO3+NaNO2+H2O
NO2+NO+2NaOH===2NaNO2+H2O
该反应常用于NO、NO2的尾气处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演示铜片分别与浓HNO3、稀HNO3的反应,在Y形管一侧加入约5 mL的蒸馏水,另一侧加入1 mL的浓硝酸和几块铜片。 首先进行Cu与浓HNO3的反应,放入铜片后,反应剧烈,Y形管内充满了红棕色气体。然后再进行Cu与稀 HNO3的反应。 (1)为了开始进行Cu与稀HNO3的反应,需要的操作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证明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而不是N2,需要的简单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完成后,C中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写化学式)。已知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某同学为了验证亚硝酸盐的存在,在C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后,滴入几滴淀粉-KI溶液,结果溶液变蓝,他认为有亚硝酸盐存在。你认为他的方法合理吗?________,若不合理,请用离子方程式来说明不合理的理由(无需文字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把Cu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集合在一套装置中能验证Cu与浓硝酸的反应产物及Cu与稀硝酸的反应产物,题中由浓硝酸变为稀硝酸,只需加水即可,故可将Y形管倾斜,使少量水进入另一侧。
(3)判断无色气体是NO,可使NO与O2接触,利用反应2NO+O2===2NO2,产生红棕色的NO2气体来证明。 呈现强氧化性的酸有浓H2SO4,浓、稀HNO3,原因是它们获得电子的是酸根中+6价硫原子和+5价氮原子,其还原产物为硫、氮的低价物质,即任何情况下都没有H2生成。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如稀H2SO4,其得电子的是H+,而不是酸根部分,能被H+氧化的金属单质与其反应时,H+被还原生成H2,即不会生成硫的低价物质。 [例2] 将32.64 g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请回答:
(1)NO的体积为________ L,NO2的体积为________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 mL a mol·L-1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 mol·L-1。 解答有关硝酸作氧化剂的题目时,一是明确反应中硝酸扮演两种角色:氧化剂和酸(生成硝酸盐);二是把握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等关系列等式;三是运用极限法、讨论法等方法灵活处理。 1.遵循的原则
(1)原子守恒原则:反应物和生成物各元素及其原子个数不变。
(2)电子守恒原则:氧化剂所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所失电子总数。
(3)电荷守恒原则: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所带电荷总数等于生成物所带电荷总数。 “三定”——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计量数,
Cu+2HNO3(浓)——Cu(NO3)2+2NO2↑+H2O
“四查”——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并检查原子个数是否相等,配平后将短线改为等号。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1)写出并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中硝酸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
(3)反应中若产生0.2 mol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mol。 [答案] (1)14HNO3+3Cu2O===6Cu(NO3)2+2NO↑+7H2O
(2)酸性 氧化性 (3)0.6 根据化合价升降只能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需运用观察法、奇偶法、守恒法等来确定。点击此图片进入课堂10分钟练习点击此图片进入课下30分钟演练课件24张PPT。专题复习方案与全优评估归纳·整合·串联整合·迁移·发散检测·发现·闯关考点一考点二 专

4
硫、






展 氮及其化合物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常以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与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NH3的制取和性质,Cu与浓、稀HNO3的反应,NO、NO2污染空气的治理是考查的重点。HNO3的氧化性更是贯穿于各类题目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考题印证]
1.(2011·安徽高考,有改动)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
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解析:稀硝酸与铁粉反应,铁首先被氧化成Fe3+,过量铁粉将Fe3+还原,最终得到Fe2+,滴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A项错误;I-具有还原性,只能被氧化,B项错误;Al箔能与稀HN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C项错误;浓氨水显碱性,使红色石蕊试纸显蓝色,D项正确。
答案:D2.(2011·全国高考,有改动)请回答下列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
有关问题。
(1)实验室欲制取适量NO气体,下图中最适宜完成该实验的简易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2)根据所选的装置完成下表(不需要的可不填):(3)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一氧化氮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不与水反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选用装置 Ⅰ,A装置中盛放铜片和稀硝酸,B装置中盛放水,C装置接收排出的水。答案:(1)Ⅰ
(2)(3)反应开始时,A中铜表面出现无色小气泡,反应速率逐渐加快;A管上部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棕红色,随反应的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A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浅蓝色;B中的水面逐渐下降,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C中[考题印证]
3.(2011·北京高考)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
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实验操作和现象: (1)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 中白色沉淀是________,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________性。
(3)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
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
②进行实验,B中现象: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中氧气的干扰;乙同学在装置A、B之间增加盛有饱和亚硫酸氢钠的洗气瓶D,排除白色酸雾的干扰; 甲、乙两同学的实验中,B中均有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钡沉淀生成,甲是酸雾引起的,乙是氧气引起的,根据甲同学得到的沉淀多,说明酸雾的量远大于装置中氧气的量。合并甲、乙两同学的装置实验,既除去了氧气又除去了酸雾,装置B 中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二氧化硫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点击此图片进入
检测·发现·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