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凉州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高 一 历 史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2.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些规定
A.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 B.提高了军机大臣的地位
C.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 D.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
3.伯里克利说:“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由此可见伯里克利主张
A.法律至上 B.注重保护私有产权
C.主权在民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面临着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最核心的是( )
A.农民起义高涨 B.中央政权软弱无力
C.南北矛盾尖锐 D.战争债务负担沉重
5.1890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4%是贵族,1900年为44.6%,到1914年时,这一比例达到了55.5%,这反映出近代德国( )
A.专制统治强化 B.政治民主化滞后
C.军国主义盛行 D.没有代议制特征
6.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并颁布《权利法案》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人民利益 B.限制国王权利
C.促进经济发展 D.防止专制独裁
7.鲁迅《阿Q正传》这样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这说明( )
A.没有动员下层人民群众 B.不敢提出反帝目标
C.在反封建方面很不彻底 D.没有革命理论指导
8.与甲午战争相比,抗日战争中最大的变化是 ( )
A.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C.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D.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战
9.如左图所示,臣子对皇上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这样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纪念碑、纪念实物等都可以生动地再 现历史,右图纪念碑、纪念舰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抵制西方文明 B.发展资本主义
C.反对封建统治 D.反对外来侵略
11.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辛亥革命“不结果实”的表现是( )
A.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 B.三民主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2.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 最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13.列宁认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的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列宁的这一认识体现于
A.《共产党宣言》 B.《土地法令》 C.《四月提纲》 D.《和平法令》
14.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 )
A. 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B. 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C.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战争条件 D. 一战激化俄国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发生
15.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共同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16.《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间职权的划分,应按照各项事务的性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法令加以规定,使之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新中国初期,符合这一规定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 2015年11月7日,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实现了跨越66年时空的握手,双方就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推进两岸交流等问题交换意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 )
A.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 提出“一国两制”
C. 坚持“九二共识” D. 实现两岸“三通”
18. 1949年2月,毛泽东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曾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子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这实际上是哪一外交方针的萌芽(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 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 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 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 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20.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21.1992年在西欧各国的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画面:一名瘦小的法国拳击手,被美国橄榄球队员和日本相扑选手打得狼狈不堪,这时,11个穿着欧洲各国传统服装的小伙子跑来帮他,把美国、日本的两个不可一世的家伙打得抱头鼠窜。由材料可知
A.欧盟实力超越美国和日本 B.欧洲因联合而实力增强
C.美、日、欧三足鼎立瓦解 D.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22.右图反映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美国的霸权地位基本终结B.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大大加强
C.多极化格局取代一超多强局面
D.世界政治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
A.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扩大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起平坐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 D.发展中国家放弃了彼此间的合作
24.美国实施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 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
C.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D.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社会经济
25.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80年代又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己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26.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7.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
C.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 D.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28.《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29.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0.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畅销海外的手工业产品有( )
A.丝绸 B.钟表 C.象牙制品 D.青铜器
二、材料题(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13分,共40分)
3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主题,结合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1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四:本公约各缔约国……协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的是哪些 (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杜鲁门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9分)
(3)这四段材料反映了战后初期美国的政策是什么 (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6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6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3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DCABB 6-10 :BADAD 11-15:DBCDA 16-20:BCBBC
21-25:BBACC 26-30:BDCDA
二、材料题e
31.主题: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
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中国工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由于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0分)
32.(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3分)
(2)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9分)
(3)“冷战”(遏制)政策(3分)
33.(1)小农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6分)
(2)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脆弱,发展艰难;男耕女织;自给自足。(5分)
(3)生产、生活非常脆弱;遭受自然、政府、地主、商人的压迫剥削。(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