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核心素养 1.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或景观图,分析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分析地形特征。(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地形图
(1)概念:地形图是一种按照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将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地图,通常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2)作用: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况,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等高线地形图
符号 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征
A 陡坡 等高线密集
B 缓坡 等高线稀疏
C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
D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E 鞍部 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
F 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G 冲沟 两组陡崖符号组成,向高处收缩
H 洼地 等高线呈状分布,数值中低周高
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
类型 地形特征 等高线特征
沙丘地貌 有凸出的小圆弧,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有缓坡和陡坡 等高线呈封闭新月形,迎风坡,等高线稀疏;背风坡,等高线密集
冲积扇地貌 从扇顶端到扇缘,地势逐渐降,厚度逐渐减,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等高线呈圆弧形,上密下疏;等高线数值从扇顶端到扇缘逐渐减小
峡谷地貌 狭长深窄的山谷,两侧地形坡度十分陡峭,呈V形 等高线密集,中间数值,两侧
三、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
1.判读地面喀斯特地貌类型
对照下面桂林市阳朔周边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该地3D景观图,指出图中的孤峰(上图中和下图中地)、峰林(上图中和下图中地)和峰丛(上图中和下图中地)。
2.判别山岭与谷地
在下面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根据高程表颜色判别图中海拔高低,颜色较深的表示海拔高,颜色浅的表示海拔低;对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和该地区立体图,可以看出该地有条大的谷地,相邻的两个谷地之间是平行分布的山岭。
3.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主要有、、等地貌类型。平坦的高原平面叫,平面被分割成长条状后称为,继续被沟谷切割,形成馒头状的山丘称为峁。
1.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相比较,前者优点是( )
A.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
B.能直观看出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状态
C.能直观看出沿某一方向坡度的大小
D.能够快速读出海拔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发展起来的,用颜色深浅表示海拔高低,可以直观判断地势高低起伏。
2.某校高一年级开展野外登山活动,为了解山地的情况,他们上网搜索了一幅图,这幅图属于( )
A.等高线地形图 B.分层设色地形图
C.地形剖面图 D.年等降水量线图
解析:选A 图中等值线表示海拔,说明其为等高线,该图使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属于等高线地形图。
图a是某校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用橡皮泥制作的一组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品,图b是同学们制作时使用的底图之一。读下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b制作出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b中地形部位标注错误的是( )
A.山脊 B.鞍部
C.山谷 D.陡崖
解析:3.B 4.C 第3题,观察图b可知,西南侧为陡崖,图丙和图丁中没有陡崖,排除C、D;东北侧山岭大致有向北和向东延伸的两条山脊,图甲只有一条大致向东延伸的山脊,不符合图b特征,排除A;图乙中西南侧有陡崖,有大致向北和向东延伸的两条山脊,与图b特征吻合,B符合题意。第4题,图b中标记山谷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明虚线所在位置比两侧高,不应是山谷,而是山脊,因此图b中山谷地形部位标注错误,C符合题意;图b中标记山脊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明虚线所在位置比两侧高,是山脊,标注正确,排除A;图b中标记鞍部的位置位于两个山岭之间的低洼地带,应是鞍部,标注正确,排除B;图b中标记陡崖的位置等高线重合,表明该地为陡崖,标注正确,排除D。故选C。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地区的地貌特点是( )
A.顶平身陡 B.形如新月
C.岭谷相间 D.地形平坦
6.该地位于( )
A.西北地区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横断山区
解析:5.C 6.D 第5题,该图为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图中所给的不同高程颜色对比,可以得出该地岭谷相间分布。第6题,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岭谷相间分布。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据此完成7~8题。
7.考察线路没有经过的地貌是( )
A.山脊 B.山顶
C.河谷 D.鞍部
8.此次地貌观察记录表的项目可能有( )
A.河谷的坡度;河谷的蒸发量
B.河谷的水深;河谷的蒸发量
C.河流径流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河谷的坡度;河谷的相对高度
解析:7.A 8.D 第7题,根据图示可知,虚线所经过路线有山谷、山顶、鞍部,但没有山脊,A符合题意。第8题,河谷蒸发量、河流径流量不属于地貌观察范畴,A、B、C选项错误;河谷坡度、相对高度则可以通过观察(观察方式包括看、测、算)获取,D选项正确。
探究点(一)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2020年暑假期间,北京某校师生到郊区进行了户外拓展活动。下图为拓展活动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师生拓展活动路线由H地到甲地,估算拓展活动路线途经地区的高差范围;并依次说出拓展路线经过①、②、③、④地的地形部位名称。(地理实践力)
提示:高差范围约400 m<ΔH<600 m。①山谷,②山峰,③鞍部,④山脊。
2.分析参加拓展活动的师生夜晚在甲地露营的理由。(综合思维)
提示:处于山脊,避开洪水和泥石流风险地带;等高线较稀疏,地势较平坦开阔。
3.图示区域建有不同等级的公路。说出图中与国道相比,乡道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乡道的分布特点:与国道相比,乡道数量更多(或密度更大);线路更弯曲(或多与等高线平行)。
原因:依地形建设道路,降低建设成本(难度);连接更多的居民点,方便居民出行。
———————— 在探究中悟 ————————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并以海平面作为0 m。
(2)一般来说,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相邻的等高线的海拔分别为500 m、600 m、700 m,则等高距为100 m。
(3)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它最终是闭合的,但由于受到图幅限制,在一幅图上等高线不一定全部闭合。
(4)两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能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间隔相近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6)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7)示坡线表示降坡的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称为降坡线。
2.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征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地、山峰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盆地、洼地 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四周高中部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
山脊、山脊线 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山谷线 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陡崖(或悬崖)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方法
(1)两点或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其中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②两点的相对高度:
A.确定两点的海拔范围
B.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若两点都不在等高线上,则可用公式:
(n-1)d<h<(n+1)d
其中n为两点间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2)两地坡度=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两地间的水平距离
如下图A、B两地的坡度可表示为P=h/s。
(3)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处在数值不同的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其内部高度判断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下图A点的海拔低于10 m,B点的海拔高于20 m。
———————— 到实践中用 ————————
已知下图中等高距为100 m,X、Y为闭合等高线内的两点,a、b代表所在等高线的数值,粗实线代表河流。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河流流向是( )
A.自东北向西南 B.自西南向东北
C.自东南向西北 D.自西北向东南
2.闭合等高线内X点和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200 m B.300 m
C.400 m D.500 m
3.若某人在图中陡崖处探险攀岩,则其带的安全绳至少应为( )
A.150 m B.250 m
C.450 m D.550 m
解析:1.C 2.C 3.D 第1题,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图中指向标指示正北方向,图中河流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C对。第2题,图中等高距为100 m,X、Y为闭合等高线内的两点,a、b代表所在等高线的数值,闭合等高线内X点的海拔范围在a-100和a之间,Y点的海拔范围在b和b+100之间,两点的高差范围是b-a和b-a+200之间,图中b=a+300,相对高度范围是300~500 m,可能是400 m,C对。第3题,图中陡崖处有4条等高线相交,陡崖的相对高度是300~500 m,若某人在图中陡崖处探险攀岩,则其带的安全绳至少应为500 m,不小于陡崖的最大高度,D对,A、B、C错。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赴陕南某地研学旅行,为此收集当地的相关地理资料。下图为陕西省南部某地地形图(等高距为100 m)。读图,完成4~6题。
4.水磨河坝与红崖子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380 m B.440 m
C.560 m D.620 m
5.甲~丁四地中,地处沟谷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区域( )
A.盆地地形为主 B.地势南高北低
C.地表起伏较大 D.冰川地貌发育
解析:4.B 5.B 6.C 第4题,读图可知,水磨河坝的海拔大于700米,小于800米,红崖子的海拔高度是1 200米,两者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大于400米,小于500米,B符合题意。第5题,沟谷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发育河流,图中甲~丁四地中,地处沟谷的是乙地,其他三个地方都是山脊,B正确。第6题,该区域等高线密集,地表起伏较大,C正确。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位于陕西省,山地海拔低,没有冰川地貌发育,A、B、D错。
探究点(二)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
指出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并分析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综合思维)
提示:隔坡梯田。反坡梯田中的“反坡”坡向与整个斜坡的坡向相反,不利于水流顺坡向下,有利于水土的保持。
———————— 在探究中悟 ————————
1.火山
火山是岩浆活动中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锥状形态山体。火山停止喷发后,火山口内常积水而形成火山口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山口湖,火山口湖一般面积小、深度大。
图中等高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由示坡线可知,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升高,但中心处海拔又降低,故可示意为锥状火山,中心为火山口。
2.梯田
等高线稀疏、密集相间分布,稀疏处为梯田面,海拔相同,密集处为相邻两级梯田的高差。
3.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是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也称之为“方山”。外形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山壁如削、峭壁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地貌形态。远处观望,像是戴着礼帽的山头。其景观如下图。等高线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先密集后稀疏,中心附近有陡崖,中心处平坦。
4.地上河
地上河也称悬河,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水流变缓,加上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以及中上游来水泥沙含量大等原因,泥沙在河床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人们为了防洪而加固加高河堤,从而形成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地面的“地上河”,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河段等。
地上河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而低于两侧大堤,剖面示意图如图a,等高线、等潜水位线如图b,地上河的等高线也可以如图c所示。地上河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潜水位,河流永远补给地下潜水,其等潜水位线向下游弯曲。
5.凹坡和凸坡
凹坡是下部坡度缓,上部坡度陡的坡,等高线分布特征为下疏上密;凸坡是下部坡度陡,上部坡度缓的坡,等高线分布特征为下密上疏。掌握凹坡和凸坡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有助于突破两点间的“通视”问题。
6.黄土高原地貌类型
等高线图的中西部等高线密集处,为黄土墚和黄土沟谷,东南部为黄土塬地貌;在黄土墚的基础上,西南部出现黄土峁。
———————— 到实践中用 ————————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东部的地貌是( )
A.河口三角洲 B.冲积扇
C.峡谷 D.峡湾
2.形成东部地貌的过程中,最明显的时间是( )
A.1月 B.2月
C.6月 D.10月
解析:1.B 2.C 第1题,图中东部地貌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冲积扇,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某地区,河流的汛期在夏季,因此6月时河流堆积作用最明显。
在某山区,地貌学家新近命名了一种地貌类型——岱崮地貌。读岱崮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3~5题。
3.下列选项中,对岱崮地貌形态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顶平、身缓、麓陡
B.丘谷相间,连绵起伏
C.顶部平坦,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
D.四周高,中间低
4.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30 m B.50 m
C.70 m D.90 m
5.图中甲地在乙地的( )
A.正西方 B.东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解析:3.C 4.B 5.D 第3题,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地貌中心(顶部)平坦,周围等高线较密集,坡度大,峭壁如削,再往外,等高线由密到疏,坡度由陡到缓。第4题,根据等高线数值分析,可知陡崖为5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为10 m,故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50 m。第5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甲地在乙地的西南方。
1.山谷部位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海拔较两侧低,多发育河流,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
3.陡崖部位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4.沙丘地貌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缓坡为迎风坡。
5.冲积扇等高线呈圆弧形,数值从扇顶端到扇缘逐渐减小。
6.峡谷等高线密集,中间数值小,两侧大。
7.峰丛→峰林→孤峰,等高线环环相套,中间数值大。
8.岭谷相间地貌等高线数值较大,曲折较大,凸凹相间分布。
9.黄土塬顶部平坦,呈台状;墚呈长条状的黄土山岗;峁呈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PAGE
14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识别主要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地理实践力)2.结合材料,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与分布以及风成地貌分布区的环境特征。(综合思维)3.结合材料,理解风成地貌区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一、敦煌概况
1.位置、范围: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2.自然地理特征:敦煌气候干旱,太阳辐射,昼夜温差,因此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风成地貌。
二、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概念: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
2.特点:顶平、身陡。
3.类型
类型 特点
风蚀垄 长条形
风蚀柱 孤立的石柱
风蚀蘑菇 “头大”“身小”
风蚀雅丹 垄槽相间
[温馨提示]
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空气中携带的沙尘等颗粒也越丰富,对岩体的风力侵蚀作用越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风蚀蘑菇等地貌。
三、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1.概念:沙丘是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的。
2.类型:纵向沙垄、金字塔形沙丘、新月形沙丘。
3.新月形沙丘的特点:迎风坡较,背风坡较。
[温馨提示]
(1)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也能看到风积地貌,如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爬升沙丘)。爬升沙丘的剖面图与风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风成地貌的形成与分布
①形成过程
②分布
一、判断题
1.敦煌“魔鬼城”属于风蚀地貌。(√)
2.所有沙丘的迎风坡都缓,背风坡都陡。(×)
3.雅丹是一种风力沉积地貌。(×)
4.风成地貌只分布在干旱地区。(×)
5.纵向沙垄的延伸方向与风向垂直。(×)
二、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读图,回答6~8题。
6.关于图示地区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坚硬 B.地表植被覆盖少
C.地貌季相变化明显 D.地表形态独特
7.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地形 D.气候
8.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解析:6.C 7.D 8.C 第6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地貌景观为风蚀地貌,岩石比较坚硬,A正确;植被覆盖少,B正确;地貌季相变化不明显,C错误;风蚀地貌形态独特,D正确。故选C。第7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风力作用显著,受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独特的风蚀地貌。故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气候。第8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植被覆盖少,多风蚀地貌,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气候相对湿润,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A、B、D错误。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图示地点最可能位于柴达木盆地。
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的新月形沙丘分布。下图为新疆一处受西北风影响形成的新月形沙丘示意图。读图,完成9~10 题。
9.照片拍摄者大致面朝( )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10.关于该沙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缓坡是迎风坡 B.陡坡是迎风坡
C.肯定不会移动 D.风向与缓坡坡向垂直
解析:9.A 10.A 第9题,沙丘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由图中沙丘形态可确定其迎风坡。由材料可知,该沙丘为西北风影响下形成的,其迎风坡方向为西北方向,可以进一步确定,照片拍摄者面向东方,故选A。第10题,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A正确,B错误;该沙丘既有可能是流动沙丘也有可能是固定沙丘,C错误;缓坡为迎风坡,但沙丘为新月形,不能说风向与缓坡坡向垂直,D错误。
探究点(一)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作为“干旱王国”的新疆,风力对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具有陡壁的小丘”,由于大自然的风蚀作用,“小丘”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因而逐渐形成向内凹陷的形态。如果“小丘”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这就是“雅丹地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罗布泊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这里雅丹地貌发育,雅丹地貌表现为垄槽相间的形态,如下图所示,其发育与盛行风的吹蚀密切相关。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罗布泊地区极端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青藏高原及山地阻挡,水汽来源少,地面蒸发旺盛。
2.列举风蚀地貌的其他类型。(综合思维)
提示:风蚀垄、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
3.若已知罗布泊地区经常吹东北风,推测雅丹地貌垄槽的伸展方向。(地理实践力)
提示:雅丹地貌的垄槽与盛行风向一致,可推知其伸展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
———————— 在探究中悟 ————————
风蚀地貌
1.影响风蚀作用的因素
因素 作用
风 风速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土壤的风蚀强度越烈。降水、湿度、温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风蚀的严重程度
土壤 干燥而松散的砂土、砂壤土和失去结构的黏土最易受风蚀
植被 植被可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弱贴近地面的风沙流速度,减小风力吹蚀和搬运的能力
2.风蚀地貌的类型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垄 高起的风蚀土墩,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导风向平行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孤立的石柱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头大、身小”),呈蘑菇状
风蚀雅丹 垄槽相间,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是多种风蚀地貌的组合
风蚀城堡 形似城堡,呈现许多层状墩台,墩台的顶部较平坦
风蚀壁龛 岩壁遭受风蚀后,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蜂窝状
[方法技巧]
根据雅丹地貌垄脊的走向判断风向
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迎风坡一侧因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如下图。
———————— 到实践中用 ————————
读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准噶尔盆地
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冬季温和干燥
3.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波浪侵蚀
解析:1.D 2.C 3.C 第1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结合选项可知,准噶尔盆地符合题意。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全年降水稀少,且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第3题,图中地貌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1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5.图2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解析:4.B 5.A 第4题,岩层成水平状说明该处发生过沉积作用,依据材料,前期为流水沉积,后经风力和流水侵蚀形成。故选B。第5题,雅丹地貌分布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故选A。
探究点(二)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新月形沙丘因形状如新月而得名。它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并在图中用箭头标注风向。(综合思维)
提示: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画图略。
2.某中学地理研学团队到我国西北地区进行研学时,发现了由很多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的沙丘链。我国西北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朝什么方向延伸?(地理实践力)
提示: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大致与盛行风向垂直,故西北地区沙丘链多朝西南—东北方向延伸。
———————— 在探究中悟 ————————
1.沙丘的类型
类型 纵向沙垄 金字塔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
特征 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 形似金字塔状 形状类似新月
图示
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3.沙丘的移动规律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下图示意移动沙丘运动机制。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的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的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 到实践中用 ————————
下图为我国西北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中沙丘的主要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2.下列属于图中草方格沙障主要功能的是( )
①降低风速,有利于沙丘固定 ②截取水分减少蒸发,利于植被成活 ③提高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 ④增强吸收地下水能力,增加降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C 2.A 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风力强劲,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会形成沙丘。第2题,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摩擦,降低风速,截取水分,减少蒸发,利于沙丘固定和固沙植被成活,①②项正确。
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解析:3.B 4.C 第3题,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背风坡往往坡度较陡且向内凹,而迎风坡往往坡度较缓,如向外伸出的舌形;对于等高线图来讲,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侧吹,根据图上指向标所示方向可判定风向为西北风。第4题,图中所示地貌是风积地貌(沙丘)。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戈壁广布,所以此图所示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广泛。
1.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2.典型的风蚀地貌有风蚀垄、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雅丹。
3.典型的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等。
4.垄槽相间的称为风蚀雅丹,风蚀蘑菇有“头大、身小”的特点,新月形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
PAGE
10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识别常见的河流地貌类型。(地理实践力)2.结合材料,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分布地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结合材料,理解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一、澜沧江—湄公河概述
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最后注入海。
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位置 地貌景观 成因
源头处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
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
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
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区域 曲流 地形坡度较,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水流以侧向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
牛轭湖 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
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
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
[温馨提示]
(1)河道的侵蚀堆积作用
①平直河道:考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
②弯曲河道: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牛轭湖是由曲流演变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
①河流摆动形成弯曲;②河水侵蚀凹岸,河曲不断发展;③河流自动裁弯取直,河水从取直部位流走;④被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一、判断题
1.河流在上游河段只有河流侵蚀地貌,没有河流堆积地貌。(×)
2.河流冲积扇的组成物质由山口向下颗粒越来越大。(×)
3.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都会形成三角洲。(×)
4.曲流和牛轭湖多形成于地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上。(√)
5.黄土高原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均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二、选择题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促进了该流域六个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据此回答6~8题。
6.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为( )
A.澜沧江 B.怒江
C.红水河 D.雅鲁藏布江
7.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部分河段流域范围狭窄,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汇入难
B.河流流速快,水流下蚀作用强
C.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河流径流量小
D.河流两岸受高山束缚,支流短
8.如图为该河流某河段景观图(图中箭头为河流流向),图中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6.A 7.D 8.C 第6题,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出国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注入南海,在境外称为湄公河,选择A项。第7题,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部分河段流域范围狭窄,主要是由于流经横断山区,河流两岸受南北纵列的高山阻挡,D项正确。第8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理论,甲是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A错。丙为河流凹岸,以侵蚀(侧蚀)作用为主,C对。乙、丁侵蚀作用不明显,B、D错误。
读长江沿岸地貌图,完成9~10题。
9.图中地貌从源头到入海口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②③ B.④②③①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10.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9.A 10.B 第9题,读四幅景观图可知,图④景观显示的是雪山和高原,且河道窄,水流少,可判断为河流源头;图①景观显示的是高山和峡谷,且河道窄,可判断为上游河段;图②景观显示的是广阔的平原,且河道弯曲,可判断为河流中游河段;图③景观显示的是河汊纵横,且有海洋,可判断为河流下游河段的入海口。综上分析,A正确。第10题,读图可知,②③河段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故B正确;①④河段为流水侵蚀地貌,故A、C、D错误。
探究点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材料一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材料二 下面是胡玢的《庐山桑落洲》诗句:“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三峡是怎样形成的。(综合思维)
提示:三峡地区是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2.说明三峡地区的地貌是河流地貌中的哪种?(地理实践力)
提示:河流侵蚀地貌。
3.分析“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综合思维)
提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4.说明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段?(地理实践力)
提示: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
———————— 在探究中悟 ————————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上游大多为山地和高原,落差大,水流急,对河道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往往形成峡谷和瀑布地貌。在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也各不相同。
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
a.初期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b.中期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 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c.后期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2.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1)凹岸、凸岸的判断(如下图)
(2)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3)凹岸、凸岸的应用
3.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河流地貌示意图
———————— 到实践中用 ————————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荆江段河道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长江上游,流量大
B.落差大,下蚀作用强
C.地形平坦,侧蚀作用强
D.位于长江上游,流速快
2.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
A.加速洪水下泄 B.增加河床淤积
C.减少上游来水量 D.增加径流量
解析:1.C 2.A 第1题,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河床坡度较小,河流的向下侵蚀作用减弱,而向两侧侵蚀的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发生弯曲。故选C。第2题,裁弯取直使得水流速度加快,可以加快河水的下泄,提高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河床淤积,故A正确,B错误。裁弯取直并不会减少上游来水量,故C错误。径流量主要受流域面积和当地气候等因素影响,与裁弯取直无关,D错误。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某地研学过程中所做的纪录片段:“……为从更大视角下观察这里,我们借助无人机进行了航拍,可以看到河流非常宽广,令人心旷神怡。这里视野开阔,河心岛、休闲步道尽收眼底,河道北侧一带有大面积浅滩出露,芦苇丛生,我们在浅滩处对地表层进行了取样……”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理兴趣小组研学地点的河谷特征是( )
A.呈宽而浅的槽形 B.谷深大于谷宽
C.河床坡度较大 D.呈现U字形
4.该地理兴趣小组所采样品的物质组成主要是( )
A.砾石 B.粗砂
C.细砂 D.淤泥
解析:3.A 4.C 第3题,根据材料“河道北侧一带有大面积浅滩出露,芦苇丛生”可知,该地理兴趣小组研学地点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A正确,B、C、D错误。第4题,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坡度较缓,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浅滩,沉积物颗粒较细,以细砂为主,C正确,
5.图Ⅰ为某河流地貌示意图,图Ⅱ为四幅河流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Ⅱ中,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是______(填序号),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是______。(填序号)
(2)在图Ⅰ中的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图Ⅱ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________(填序号),乙________(填序号),丙________(填序号),丁________(填序号)。
(3)读图Ⅱ中的图①,描述该类地貌景观的特点。
(4)水流搬运砾石、砂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等颗粒物的能力会随流速减慢而减弱,使得图Ⅱ中的图②景观具有明显的成层结构,大小颗粒物有序排列。据此,参照图例,用铅笔将沿MN一线的剖面图绘制在图Ⅲ中。
解析:第(1)题,据图Ⅱ分析可知,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是峡谷①,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是冲积扇②、河口三角洲③和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④。第(2)题,对照图Ⅰ和图Ⅱ可知,甲、乙、丙、丁四地对应的分别是①②④③。第(3)题,从物质组成、形状和地势等方面描述其地貌特点。第(4)题,从M到N颗粒物由大到小,厚度也是由大到小,即由砾石到淤泥质黏土,其厚度逐渐变薄。
答案:(1)① ②③④ (2)① ② ④ ③
(3)由较坚硬的岩石组成,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呈“V”形谷。
(4)画图如下:
1.河流地貌主要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大类。
2.“V”形河谷,位于河流上游;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冲积平原,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
3.曲流河段“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牛轭湖是河流自动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形似“C”形的弯月。
5.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
PAGE
10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掌握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剖面结构。(地理实践力)2.结合材料,理解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综合思维)3.结合材料,掌握不同地区土壤的特点。(区域认知)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如下图所示:
3.土壤剖面的意义
(1)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层次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
(2)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4.土壤的物质组成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2.人类活动
[温馨提示]
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一、判断题
1.东北地区比江南地区的土壤形成快,所以黑土很肥沃。(×)
2.森林和草原下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一样的。(×)
3.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层次越明显。(√)
4.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说明植被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5.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是从基岩直接获得的。(×)
二、选择题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据此回答6~7题。
6.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有( )
A.岩石、有机质、水分、空气
B.砾石、矿物质、水分、空气
C.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D.岩石、砾石、有机质、水分
7.土壤肥力取决于( )
A.土壤中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
B.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之间的协调程度
C.矿物质含量
D.储蓄的水量
解析:6.C 7.B 第6题,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砾石是岩石破碎物,可为土壤形成提供矿物质。第7题,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之间协调程度,并不是某一种组成能决定的。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9.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形
解析:8.D 9.B 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为: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D正确,A、B、C错误。第9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B正确,A、C、D错误。
10.我国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红壤,其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 )
A.植被丰富,提供有机质多
B.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C.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D.人口稀少,土壤破坏较小
解析:选C 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都较高,但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探究点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
二、核心素养培优
1.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区在哪里?(区域认知)
提示:黄土高原地区。
2.分析土壤的形成除生物因素外,还有哪些?(综合思维)
提示:成土母质、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等。
3.分析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不同?(综合思维)
提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巨大。
———————— 在探究中悟 ————————
1.土壤的垂直剖面
发育成熟土壤的垂直剖面:从地面向下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和母岩层。
2.土壤的组成
(1)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2)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
理想物质组成 相态 体积百分比 作用 图示
矿物质 固相 40% 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 10% 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 液相 20%~30% 此消彼长 影响热量
空气 气相 20%~30%
3.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形成 土壤的发育起始于岩石的风化,坚硬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地位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
案例 基于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含砂较多,基于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黏土较多
(2)气候
影响 气候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
地位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案例 常年温暖湿润的地区,岩石的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比较快
干燥、寒冷地区,岩石风化速度慢,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比较慢
(3)生物——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结构,形成肥力。
②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A.绿色植物有选择性地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土壤。
B.不同的植被类型,归还土壤的养分数量及形式不同,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不同。
(4)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高度 山区,高度不同→气温、降水不同→气候和植被不同→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
坡度 陡峭山坡 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加速地表松散物质的迁移,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地势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谷地 沉积物的堆积形成较厚的土层
坡向 坡向不同→温度、水分、光照不同→植被不同→土壤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
(5)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
时间 土壤发育阶段 特点
随时间推移 岩石风化崩解 形成成土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低等生物作用 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土壤分层形成 有机质更加丰富,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
成熟土壤形成 从地面向下形成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
说明: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比较缓慢,在坚硬岩石形成的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才能形成土壤。
(6)人类活动
举例 影响
有利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
不利影响 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4.我国不同颜色的土壤分布
类型 主要分布区 形成原因
黑色土壤 东北地区到内蒙古东部 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 在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环境中,土壤中的铁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所以常常呈白色
黄色土壤 中部黄土高原地区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土壤,多呈黄色
———————— 到实践中用 ————————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完成1~2题。
1.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在( )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2.土壤有机质不包括( )
A.矿物质 B.枯枝落叶
C.动物残体 D.腐殖质
解析:1.C 2.A 第1题,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的组成比例常常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就会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如果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则会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则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组成比例一般在20%~30%之间变化。第2题,土壤有机质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3~4 题。
3.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成土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成土母质
4.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解析:3.B 4.B 第3题,生物选择性地吸收成土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是形成土壤最活跃的因素;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所以气候是比较活跃的因素,故B项正确;地形只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形成新的物质,成土母质在生物和气候因素作用下才发生变化,故A、C、D项错误。第4题,缓坡的自然植被不一定比陡坡茂密,故A项错误;缓坡水土流失缓慢,有机质积累多,所以其土壤肥力一般较陡坡高,故B项正确;生物残体分解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与坡度无关,故C项错误;缓坡矿物养分流失慢,故D项错误。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5~7题。
5.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6.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盐渍化 低等植物着生
B.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生长
C.风化作用 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
D.微生物着生 风化作用
7.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
A.岩石的风化 原始土壤的形成
B.岩石的风化 人类活动的参与
C.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聚集
D.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的流失
解析:5.A 6.C 7.C 第5、6题,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A),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的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B),故第5题选A,第6题选C。第7题,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并且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在地表聚集。
1.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从地面向下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3.气候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4.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形成土壤肥力,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5.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PAGE
10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识别喀斯特地貌及其主要地貌类型。(地理实践力)2.结合材料,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分布地区。(综合思维)3.结合材料,理解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一、桂林山水
1.位置: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2.含义: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的“四绝”。
3.所属地貌类型: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概念: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3)发育条件
[温馨提示]
(1)喀斯特作用
化学反应方程式 作用
CaCO3+CO2+H2O===Ca(HCO3)2 溶蚀作用
Ca(HCO3)2===CaCO3↓+CO2↑+H2O 淀积作用
(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特征
喀斯特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其特征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三主三辅”,即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以溶蚀为主,以淀积为辅。
4.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具体特征
岩石条件 石灰岩广布,并且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生物条件 植被茂盛
水文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
二、喀斯特地貌
1.类型
喀斯特地貌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丘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溶蚀
石钟乳、石笋、石柱 淀积
[温馨提示]
(1)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丛是基座相连的喀斯特山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溶蚀、演化而形成的;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2)各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2.利用
(1)有利影响:许多喀斯特地貌区已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便利。
(2)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及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一、判断题
1.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比温带地区典型。(√)
2.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3.峰林、石柱、峰丛均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
4.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是溶沟→峰丛→峰林→孤峰。(√)
5.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选择题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是描述桂林山水的是( )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
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C.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
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7.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关桂林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好
B.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
C.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多地下暗河
D.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解析:6.C 7.B 第6题,“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徐霞客对桂林山清水秀景色的描写。第7题,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B错误。
有同学制作了某种地貌模型(如图),该地貌在我国某高原有集中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8.模型中展示出来的地貌景观有( )
①孤峰 ②溶洞 ③牛轭湖 ④天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该模型展示的地貌景观属于( )
A.冰川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喀斯特地貌
10.该地貌集中分布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解析:8.A 9.D 10.C 第8题,根据所学可知,模型中展示出来的地貌景观有孤峰和溶洞,①②正确;图中未展示出牛轭湖和天坑,③④错误。故选A。第9题,孤峰和溶洞都属于喀斯特地貌,D正确,A、B、C错误。第10题,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我国石灰岩广布的云贵高原,C正确,A、B、D错误。
探究点(一)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分布最为典型的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反应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所以我国的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溶蚀速度比北方快;再加上我国的亚热带地区的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温带要高几倍,经土壤进入水中的二氧化碳多,喀斯特作用强,所以喀斯特地貌典型。
2.概括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综合思维)
提示: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且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溶蚀力、流动性强;生物条件: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 在探究中悟 ————————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的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对桂林山水形成的影响
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 到实践中用 ————————
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段最为美丽,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据此完成1~3题。
1.构成桂林山水景观的主体要素所属的圈层是( )
A.水圈和大气圈 B.大气圈和岩石圈
C.岩石圈和水圈 D.水圈和生物圈
2.桂林的奇山秀水是一种独特的( )
A.冰川地貌 B.海洋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火山地貌
3.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
①岩石条件 ②地形条件 ③气候条件 ④生物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1.C 2.C 3.B 第1题,构成桂林山水景观的主体要素所属的圈层是岩石圈(山)和水圈(水),C正确,A、B、D错误。第2题,桂林的奇山秀水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C正确,A、B、D错误。第3题,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①岩石条件,石灰岩;③气候条件,高温多雨;④生物条件,据测算,桂林及东西两面的山区的降水量都在1 500毫米以上,这样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①③④对。地形条件对桂林山水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②错。故选B。
下图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桂林山水景观图,该景观具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据此回答4~6题。
4.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溶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5.下列有关该景观区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B.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C.完全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D.形成于石灰岩广布的干旱地区
6.下列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桂林地区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B.受夏季风影响大,风力作用显著
C.桂林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D.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
解析:4.A 5.B 6.B 第4题,图示景观位于我国南方石灰岩分布区,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第5题,喀斯特地貌是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进行溶蚀和淀积所形成的地貌,不是冰川作用的结果,A项错误;喀斯特地貌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B项正确;喀斯特地貌除溶蚀作用外,还有流水的冲蚀、塌陷等物理过程,C项错误;干旱地区缺水,很难形成喀斯特地貌,D项错误。第6题,桂林山水的形成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降水充沛,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桂林山水的成因与风力作用无关。
探究点(二)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喀斯特地貌特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类岩石)经以溶蚀为主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下图为某地位置示意图(图甲)和该地气温与降水资料图(图乙)。
二、核心素养培优
1.根据图甲,试判断该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并描述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综合思维)
提示:喀斯特地貌。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下水埋藏深。
2.该地区虽然处在湿润地区,但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形成“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使得该地区缺水严重。试分析其原因。(地理实践力)
提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通过溶洞流入地下暗河;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地表水容易流失。
———————— 在探究中悟 ————————
一、地面喀斯特地貌
类型 概念
溶沟 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
石芽 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石林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
峰林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
孤峰 单个孤立山峰
峰丛 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类型 概念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笋和石钟乳连接在一起
三、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喀斯特矿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喀斯特矿水还有医疗作用,合理开采和利用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2)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
(3)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4)喀斯特地貌区矿产资源较丰富。石灰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主要用作建筑原料。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和一些矿产的生成和富集有密切关系。例如,溶蚀残留的铝土可以富集成铝土矿。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藏。
(5)有些溶洞可作为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地下溶洞往往是储存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场所。
2.不利影响
(1)喀斯特地区有许多溶洞和暗河,因此在喀斯特地区修水库时要注意渗漏问题,修筑铁路和桥梁时要注意地基的塌陷问题。
(2)喀斯特地区地形崎岖,给铁路、公路的修筑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
(3)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基岩浅,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破坏等不合理的开发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且很难恢复,易形成石质荒漠化。
(4)喀斯特地貌由于溶洞和地下暗河发育,容易导致地表缺水,再加上地表崎岖不平,平地少,土壤贫瘠,影响农业生产。
(5)喀斯特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
———————— 到实践中用 ————————
读下图,回答1~3题。
1.该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青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3.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解析:1.C 2.C 3.D 第1题,从图中信息“石钟乳、石笋”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滇——云南、黔——贵州、桂——广西是典型地区,C项正确。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而形成的,A项错误;花岗岩不是可溶性岩石,B项错误;该地位于山区,气候湿润,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土壤贫瘠,C项正确;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的流动性强,溶蚀作用强,地表水渗漏严重,地下水较丰富,D项错误。第3题,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石钟乳、石笋等是在溶洞内发育形成的,故应先有溶洞,后有石钟乳。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先有石灰岩,后有流水侵蚀形成的溶洞,先有上层,后有下层。从溶洞顶部下渗的水淀积后,形成石钟乳和石笋,D项正确。
1.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2.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决定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3.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4.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