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28 17:31:13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特征及其应用。(综合思维)2.结合具体案例,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实践力)
一、地理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用途
1.地理信息技术
(1)概述: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性技术,是地理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核心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
2.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用途
应用领域 作用
资源普查 调查资源数量、分布,对农作物进行估产
灾害监测与评价 监测灾害分布,估算受灾面积,提供决策依据
环境监测与评价 监测环境现状及变化,提供依据
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工程设计 工程勘察和测量,工程影响分析,城市布局优化
交通 定位、导航、规划线路,监测地壳运动
其他 事故救援、安全保障、科学研究
[温馨提示] 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别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二者属于包含关系。
二、遥感及其应用
1.遥感概述
(1)概念:是利用装在飞机、飞船、卫星上的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原理: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反射、发射电磁波,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3)环节
→→→
(4)特点:探测范围、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等。
(5)应用:资源评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
2.遥感影像中识别地物
色彩 水域为蓝色,人工建筑多呈灰色,植被呈色
形状 人工建筑、工程的边界往往棱角明显,形状规则;道路的宽度一般变化较小,而河流的宽度多变;道路相对比较顺直,而河流则弯弯曲曲等
3.遥感影像判读: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有的还应当结合实地调查进行判读。
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功能:获取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2)特点: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点。
(3)应用:大地测量、地面监测、交通导航等方面。
2.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应用:应用于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规划、决策和管理等方面。
四、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滑坡
1.卫星定位位移监测预警系统
(1)原理:通过在滑坡体和建筑物上设置的多个卫星定位监测桩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位移分析系统。一旦变形量超过预警阈值,系统将实时预警。
(2)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2.建立卫星定位位移监测预警系统的意义
(1)为研究滑坡变形特征、变形机制和危害程度等提供了翔实数据。
(2)通过监测预警的实时性,为及时处置滑坡险情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判断题
1.同一地区一年四季的遥感图像都是相同的。(×)
2.人们通过遥感可以比较迅速全面地了解灾区的情况。(√)
3.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指的就是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4.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任意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5.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在灾后对灾害作出评价,指导救灾。(√)
二、连线题
6.把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作用与对应的领域连接起来。
三、选择题
遥感技术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条认识地球的重要途径。可以这样说,遥感是碧空中的慧眼,有了它,人类就可以看得更广、更深。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遥感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遥感是人们利用肉眼在遥远的宇宙空间对地面事物进行感知
B.遥感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遥远的宇宙事物进行感知
C.遥感的关键装置是航空器或卫星
D.遥感技术能监测洪涝灾害的发展变化,便于人们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
8.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  )
A.只接收地面物体的反射波谱
B.只记录和接收地面物体的辐射波谱
C.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
D.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
解析:7.D 8.C 第7题,遥感是利用装在飞机、飞船、卫星上的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遥感技术是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第8题,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接收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2020年末,中尼双方共同宣布了珠峰的“新身高”。从1960年到2020年,我国三次完成了对世界最高峰的测量,每一次测量在技术上都有新的突破。如图示意三次珠峰测量的高度。据此完成9~10题。
9.为了更精准测量珠峰高度,队员们在珠峰安装了信号接收机,其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5G通信技术
10.有关珠峰测高“3S”技术的运用,正确的是(  )
A.利用RS可以绘制登顶珠峰的路线图
B.运用GIS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
C.运用GNSS可以为珠峰测量提供气象卫星云图
D.利用RS可以获取队员登顶珠峰的准确时间
解析:9.C 10.B 第9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定经度、纬度和高程,测量珠峰高度运用的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正确。第10题,利用GIS可以绘制登顶珠峰的路线图,A错。运用GIS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B正确。运用RS可以为珠峰测量提供气象卫星云图,C错。利用GNSS可以获取队员登顶珠峰的准确时间,D错。故选B。
探究点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2020年第8号台风“巴威”于8月24日凌晨2时由强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台风级,早晨5时其中心位于东海南部海面,距韩国济州偏南方大约680千米,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3米/秒),中心附近最低气压为97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50~260千米,十级风圈半径40~80千米。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巴威”有可能是2020年以来强度最强的西北太平洋台风,最强可达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下图为“巴威”移动路径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监测台风“巴威”应采用什么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实践力)
提示:遥感。
2.分析台湾一艘正行驶在南海上的渔船发出求救信号,台湾海事局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实践力)
提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3.要完成台风“巴威”未来120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的整个绘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有哪两种?(地理实践力)
提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4.试举出第3小题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地理实践力)
提示:利用遥感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灾损失,并为防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 在探究中悟 ————————
1.遥感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资源评估 矿产资源 蕴藏矿产的地方大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生物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
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 环境监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预警 监测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有利于防灾减灾
工程建设及规划 指导大型水利枢纽、港口、核电站、路网等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等 促使规划和建设更合理
其他 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 提供重要信息来源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民用领域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规划、决策和管理等方面。
(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举例说明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提供旅游景点分布及详情、商业网点的布局及特色、城市道路与建筑物的空间分布等信息
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 进行城市建筑物分布和城市地下管网分布的管理等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把有关道路状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信息显示出来,提供空间信息查询 查询某个加油站、立交桥的坐标位置或某个时间某路段的车流量
城市救灾防灾 在实时跟踪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并辅助开展灾后应急和恢复工作信息查询、路面质量查询等服务 建立防火区的火灾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救护路线模型和灾后损失评估模型等
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报等 对城市环境信息(大气、水、土地、植被、噪声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处理,实现环境信息的共享
[方法技巧]
地理信息技术手段的选取技巧
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查,主要考查其作用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因此,学生只要总体上抓住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就能对其选取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重点记住三种技术的主要区别:
(1)“点”与“面”判断遥感技术
卫星定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在地理信息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卫星定位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
(2)“想”与“看”区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的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对于大范围、大面积、人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遥感。
(3)关键词判断地理信息技术
①遥感:“获取”。
②卫星定位系统:“定位”“导航”“精确”“精密”“精准”等。
③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处理”“查询”“预测”等。
———————— 到实践中用 ————————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的发射,使减灾部门拥有了专门用于减灾工作的遥感卫星,对救灾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回答1~3题。
1.“环境减灾”卫星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直接应用的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数字地球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环境减灾”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地震 D.农作物病虫害
3.遥感能够帮助人们探测内生矿床,是因为(  )
A.内生矿大多分布在沉积岩内
B.煤炭大多分布在沉积岩内
C.许多内生矿分布在地质断裂带上
D.铁矿全都分布在地质断裂带上
解析:1.A 2.C 3.C 第1题,遥感主要用于对生态环境和灾害的大范围、全天候动态监测,为紧急救援、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其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特点。第2题,地震具有突发性,且发生在地下,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第3题,蕴藏内生矿的地方大部分位于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这些地区在遥感影像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内生矿大多分布在岩浆岩中,煤炭属于外生矿。
2020年疫情期间,安徽省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手段推出加强疫情防控的创新举措——安康码。系统通过获取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行程记录,综合用户填写的信息,形成红、黄、绿不同颜色的健康码。据此完成4~5题。
4.不同颜色安康码的生成与使用,运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GNSS和RS B.RS和GIS
C.GNSS和GIS D.GIS和数字地球
5.安康码能够辨别居民健康信息的原理是借助手机(  )
A.记录移动轨迹 B.共享他人信息
C.获取逐日体温 D.查询疫情分布
解析:4.C 5.A 第4题,材料信息表明,获取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行程记录,主要是通过行程交通信息和手机定位。手机定位要运用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即GNSS;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分析和表达信息(不同颜色的健康码的生成)运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即GIS;不同颜色的安康码的生成与使用,无需使用数字地球,不会直接运用遥感(RS),A、B、D错,C对。故选C。第5题,材料信息表明,安康码能够辨别居民健康信息的原理是借助手机记录的行程信息,A符合题意;安康码不能共享他人信息,B不符合题意;安康码不要求获取逐日体温信息,手机也无法获取逐日体温信息,C不符合题意;借助手机查询疫情分布,与安康码能够辨别居民健康信息无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回答6~7题。
6.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虚拟现实技术
7.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
A.监测和预报泥石流、滑坡
B.测量大地高程
C.监测和预报地震
D.研究电离层
解析:6.B 7.C 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变化,监测和预报地震,而各站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则需要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测量 。
在2020年上海进口博览会上,“智慧公卫城市”创新方案首次公开亮相。该方案提出对中国未来城市智慧公共卫生体系的整体构想,从监测、预警、响应和防控的维度设计、开发出三大创新解决方案,全方位构建智慧公卫城市,助力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挑战。据此完成8~9题。
8.“智慧公卫城市”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GNSS、RS B.GIS、RS
C.GIS、GNSS D.AR、RS
9.通过“智慧公卫城市”管理平台,可(  )
①预测传染病蔓延范围 ②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③探知传染病发生原因 ④规划急救交通路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8.C 9.C 第8题,GNSS具有定位和导航服务功能,GIS是指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空间实体和现象的特征要素进行表达、获取、处理、管理、分析与应用的计算机空间或时空信息系统,这两项地理信息技术均可以对疾病发生的过程及传播进行监测与预防。RS(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AR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并不能监测流行疾病,故A、B、D错误,C正确。第9题,由材料可知,“智慧公卫城市”管理平台可以监测、预警、响应和防控新发传染病,可以预测传染病蔓延范围,故①正确;通过对疾病进行监测,可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缓解医疗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故②正确;传染病发生原因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医学、生物学等多方面的配合,“智慧公卫城市”管理平台并不能探知传染病的发生原因,故③错误;“智慧公卫城市”管理平台通过GIS与GNSS技术监测疾病传染状况,可以规划出急救交通路线,缩短疾病治疗的时间,故④正确。
1.遥感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接收、处理、分析和应用几个环节,通过遥感影像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主要服务于资源评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应用于大地测量、地面监测、交通导航等许多方面。
3.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已应用于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规划、决策和管理等方面。
PAGE
10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掌握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地理实践力)2.结合材料,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人地协调观)
一、地震灾害的防避
1.防灾减灾基本措施
(1)社会行动:组织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健全灾害管理法规,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等。
(2)公民参与: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学习灾害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遇到突发灾害时,要沉着冷静地科学应对;尽力维护自身安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救助他人与财物;记住“十字要诀”,即学、、备、察、报、、断、抗、、保。
2.地震灾害的防避措施
(1)社会层面
①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
②做好地震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灾意识及能力等。
(2)个人层面
①地震前:了解当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②地震时: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
③地震后:要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
二、洪水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工程措施
(2)非工程措施:增强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提高防洪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等。
2.个人层面
洪水前 预先判定自身所处地点是否处在洪水警戒水位以下,并选定通向高地的最佳路线;留意洪水预报,接到洪水警报后尽快撤离;沿门框和窗框码放沙袋,尽可能将水拒之门外;关闭燃气和电路,准备应急的食物、饮用水、手电以及便于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等
洪水中 一旦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向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在户外突遇洪水袭来,立即向高处躲避;在室内要转移到上层房间,直至爬上屋顶,等待救援;如洪水持续上涨,暂避的地方难以自保,则要充分利用门板、桌椅、大块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逃生
洪水后 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不食用腐败的食物,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积极参加灾后生产与重建活动
三、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开展滑坡、泥石流风险性评估。
(2)对潜在性滑坡、重点区域和沟谷进行监测。
(3)采取工程整治措施。
2.个人层面
(1)滑坡
①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②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
③建造截水沟、排水沟、防水覆盖层,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面。
④通过削坡减载来减小下滑力;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
⑤科学逃离。
(2)泥石流
①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②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③保护和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
④雨季或者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
⑤科学逃生,及时发出泥石流预警信号。
一、判断题
1.在地震频发期间,要撤离到抗震能力强的房屋居住。(×)
2.降低洪水水位是防洪减灾的重要手段。(√)
3.泥石流具有很强的突发性,所以没法防避。(×)
4.在山区植树造林后就不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5.提高公民的防灾避灾意识是社会层面的工作。(√)
二、选择题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
B.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7.下列哪一措施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的作用(  )
A.加固房屋,提高抗震度    B.修建防洪大堤
C.植树造林 D.挖掘机井
解析:6.A 7.C 第6题,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第7题,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加固房屋、挖掘机井属于改变财物特性;修建防洪大堤属于阻隔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
自救和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和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8~10 题。
8.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灾   B.泥石流   
C.洪涝    D.寒潮
9.在自然灾害中,逃生方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B.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C.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
D.地震发生后,应立即返回家中抢救财产
10.北京市在太阳宫公园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该应急避难场所(  )
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C.适合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使用
解析:8.C 9.D 10.B 第8题,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发生水灾时要用上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主要灾害为洪涝,故C正确,A、B、D错误。第9题,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A正确;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B正确;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C正确;地震发生后,不可返回家中抢救财产,D不正确。第10题,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人类躲避灾害而提供的避难空间,这里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A错误;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措施、应急水电设施、应急厕所等基础设施配置,故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B正确;应急避难场所可设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和室内公共的场馆、交通便利的地区,而不是远郊区县,C错误;应急避难场所平常不可用作大型停车场,D错误。
探究点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我国“防灾减灾日”图标(如图)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蕴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具有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政府领导下的社会行动如何进行自然灾害的防避。(综合思维)
提示:首先,要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健全灾害管理法规,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工程。其次,要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预警、救援能力,并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等。
2.分析野外遇到泥石流时怎样防避。(地理实践力)
提示: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雨季或者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即使要去,也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 在探究中悟 ————————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做好防洪准备,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 到实践中用 ————————
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很强破坏性的灾害。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所示区域发生泥石流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2.下列关于遇到泥石流时的逃生方法,说明正确的有(  )
①如果在山区遇到泥石流,不要顾及随身物品,不要背很重的行李
②不要往空旷地或树木稀疏的地方逃生
③选择在陡峻的山坡下面或者是爬树躲避
④在遇到强降雨出现泥石流的时候,不要往土层较厚的地带逃生
⑤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⑥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解析:1.C 2.D 第1题,观察图可知,图中c所示区域有大量砾石伴随着流水形成了泥石流现象。故选择C项。第2题,泥石流发生时,坡度越大的山坡越危险,泥石流可能摧毁沿途植被,③错。顺着滚石的方向往山下跑,容易被滚石砸伤或砸死,⑤错。故选D项。
某地遭遇暴雨导致部分道路被淹,无法通行,小李一家被困,通过查找资料,小李发现附近5千米范围内有四个应急避难场所,下图为小李所在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以下哪个标识代表小李所查找的应急避难场所(  )
4.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小李一家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  )
A.市民广场 B.第一中学
C.奥体中心 D.森林公园
解析:3.B 4.C 第3题,A是应急厕所标志,B是应急逃生场所标志,C是应急逃生通道标志,D是停车场标志,B项正确。第4题,根据示意图可知,小李一家以路
程最短为原则,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最近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奥体中心,C项正确。小李一家如果去市民广场应急避难所,路程远且经过积水地区,A项不符合要求。如果去第一中学应急避难所,路程最近但路上有积水区,B项不符合要求。如果去森林公园应急避难所,路程远,D项不符合要求。
某游客在外出旅游时,拍下了某地建造的格栅坝的照片(如下图)。读图,回答5~6题。
5.上图中所示的格栅坝,主要是用来(  )
A.建设高速公路
B.建造高脚屋
C.预防泥石流
D.防止山体滑坡
6.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青海省 B.上海市
C.云南省 D.江苏省
解析:5.C 6.C 第5题,格栅坝可拦截石头等大块物质,主要用来预防泥石流。第6题,我国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因此,该区域最可能位于云南省。
1.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首先要尽力维护自身安全。
2.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3.防避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4.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应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5.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沟谷处,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6.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大致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高处逃生。
PAGE
8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识别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危害。(地理实践力)2.结合材料,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产生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影响损失大小的因素:与自然异变的强度和速度、发生地人口密度、产业布局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种类: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和泥石流。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概念: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2)形成: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错动,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人类活动也可诱发地震。
(3)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为等震线。
②震级和烈度
含义 特点 影响因素
震级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 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倍 取决于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
烈度 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烈度从震中向四周逐渐减小 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地面组成和房屋结构等有关
(4)造成的危害: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5)分布规律
①地震发生地带:板块边界和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
②地震分布地带
2.洪涝
(1)洪水形成: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
(2)洪灾涝灾: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形成洪灾,洪水或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形成涝灾。
(3)影响因素: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以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剧洪涝灾害。
3.滑坡、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发生条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触发因素 大量松散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以及暴雨、快速融水或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
发生区域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暴雨频发的山区
危害 短时间内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一、判断题
1.烈度与震中距有关,震中距小的地区,其烈度一定大。(×)
2.发生滑坡的地区,一定会发生泥石流。(×)
3.泥石流一般形成于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中。(√)
4.季风气候区的洪涝灾害与季风稳定有关。(×)
5.洪水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选择题
6.下列关于洪水和洪灾,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暴雨和大暴雨就不会造成洪灾
B.无论什么地区,只要发生洪水就会形成洪灾
C.洪水发生的区域越大,洪灾就越严重
D.经济越发达,洪水造成的损失越严重
解析:选D 冰雪快速融化、海啸等也会引起洪灾;如果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就不会形成洪灾;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越大;经济越发达,洪水造成的损失越严重。
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7~8题。
7.图中灾害类型是(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8.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具有突发性
解析:7.C 8.D 第7题,图中两侧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下滑堵塞道路,应为滑坡。第8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A错;降水会诱发或加剧滑坡灾害,我国夏秋季降水较多,故滑坡多发生于我国夏秋季,B错;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都会诱发或加剧滑坡灾害,C错;滑坡具有突发性,D对。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9~10题。
9.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10.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
A.地势起伏大 B.位于山区
C.植被覆盖差 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解析:9.D 10.D 第9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10题,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山区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有水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
探究点(一)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我国近70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两次地震灾害。尽管两次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差不多,但是两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却相差很大。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远远小于唐山地震,而直接经济损失却远远大于唐山地震。
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及灾害损失的比较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
震级/里氏 7.8级 8.0级
震源深度 12 km 14 km
震中烈度 11度 11度
死亡或失踪人数 24万多人 8.7万多人
直接经济损失 30亿元左右 8 000多亿元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综合思维)
提示: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从而形成地震。
2.探讨材料中两次地震灾害的损失差异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地理实践力)
提示: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少于唐山地震,说明人们防震减灾能力提高;汶川地震经济损失大于唐山地震,说明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密度增大。
———————— 在探究中悟 ————————
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2.震级和烈度的不同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比较项目 震级 烈度
定义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单位 级 度
影响因素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影响
分类依据 根据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根据地面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3.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我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和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4.我国地震灾情
特点: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 到实践中用 ————————
北京时间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千岛群岛(当地时间大约13时)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5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读震中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岩石圈       B.软流层
C.下地幔 D.内核
2.本次地震破坏程度较大的原因是(  )
A.震级较高 B.震源较深
C.震中距小 D.发生突然
解析:1.A 2.A 第1题,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千米,本次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位于岩石圈,故A正确,B、C、D错误。第2题,震级越高,则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大,本次地震的震级是7.5级,震级较高,破坏程度较大,故A正确,B、C、D错误。
某年5月22日0时05分,山东省文登区(37.2°N,121.9°E)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关于此次地震的等震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处大
C.通常情况下,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通常情况下,甲地为地震烈度最大区
4.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解析:3.D 4.D 第3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大区,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第4题,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探究点(二)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2020年6月起到7月中旬,长江流域的平均降雨量是从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的。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多雨中心位于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800毫米。截至7月13日早7时,此次降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已经致使全国27个省区市3 873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倒塌房屋2.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61.6亿元。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洪涝灾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区域认知)
提示: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其中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2.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因季风具有不稳定性,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洪涝灾害。
3.探讨怎样防治洪涝灾害?(地理实践力)
提示:通过加强监测预报、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以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等。
———————— 在探究中悟 ————————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
形成原因 主要影响
自 流域状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然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原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因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
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方法技巧]
洪灾的形成原因可分为三大部分:
①短时间内大量“来水”;
②无足够空间“容水”;
③无法及时“去水”。
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容水”“去水”既与自然因素有关,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①造成短时间内大量“来水”的原因
如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汛期长,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上中游干支流同时大量汇水。淮河流域则是由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引起短时间内大量“来水”。
②无足够空间“容水”的原因
流域中下游无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或湖泊数量少、容积小。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造成湖泊萎缩、上游地区滥伐森林造成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淮河下游地区少湖泊、围湖造田等,使洪水无处容纳,造成漫溢或溃堤。
③无法及时“去水”的原因
———————— 到实践中用 ————————
2020年7月长江流域汛情严峻,险情不断。湖北是长江流域防汛压力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其省级行政中心武汉的汛情受到多方面影响,呈现出江汛、山洪、湖涝、城市渍水汇集的特点。下图为武汉和长江水位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2020年7月,武汉防汛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台风引发暴雨    B.梅雨降水量偏多
C.夏季风势力强 D.长江流域面积广
2.武汉“湖涝”严重,其上涨的湖水来源主要是(  )
①地表径流 ②大气降水
③地下水 ④冰雪融水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1.B 2.D 第1题,受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6~7月正值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此次长江汛期是由于入梅以来降水时间长,雨量大导致的,B选项正确;台风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对武汉的影响并不大,A选项错误;夏季风势力强,雨带将迅速北进,长江流域降水将偏少,C选项错误;此次长江汛情严峻,与长江流域面积广有关,但是本次武汉汛情的发生主要是由降水导致的,D选项错误。第2题,由于湖泊低于周边地势,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可以直接注入湖泊,增大湖泊水量,①正确;雨季时,大气降水多,直接抬高湖泊水位,②正确;长江水位高,可通过地下透水砂层渗入湖中,减少湖水下渗量,③正确;附近无高大山脉,故无冰雪融水补给,④错误。D选项正确。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雨量在50~99.9 mm称为暴雨,降雨量在100~249.9 mm称为大暴雨,降雨量大于等于250 mm称为特大暴雨。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mm)分布图。
(1)分析图中河流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共同原因。
(2)简述河流中下游洪水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严重;中下游平原人口和城市密集。第(2)题,洪水造成的危害主要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方面分析。
答案:(1)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严重;中下游平原人口和城市密集。
(2)造成人员伤亡;淹没农田、林木、道路、建筑、桥梁等。(回答合理即可)
探究点(三)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中新网成都2020年8月14日电,记者14日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受持续降雨影响,广元市旺苍县东河镇金石村二社境内发生一起高位山体滑坡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造成1人遇难,2人失联。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我国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国家的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66%,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到重力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
2.说明我国哪些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区域认知)
提示: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是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3.分析我国滑坡的分布的特点。(综合思维)
提示: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两线之间为滑坡分布密集区。
4.分析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是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提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原因是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地貌等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强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 在探究中悟 ————————
1.滑坡、泥石流
灾害 滑坡 泥石流
图示
定义 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指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影响因素或形成条件 自然因素 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较陡的坡面;②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③触发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①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②较大的沟谷坡度;③由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如对植被的破坏、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等,都可能触发或者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
危害 在短时间内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相同点 ①具有突发性;②破坏力巨大;③主要发生在山区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体积 较大 较小
是否有水参与 可以无水参与 必须有水参与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 到实践中用 ————————
读我国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1~3题。
1.我国发生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2.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的地形为(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3.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①地震 ②泥石流 ③滑坡 ④塌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1.B 2.C 3.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发生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第2题,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地区主要为
山区,平原地区发生少。第3题,植被破坏后,地面因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如图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回答4~5题。
4.如果人们急功近利,大肆采伐本区林木,则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地震 ②泥石流 ③滑坡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解析:4.B 5.D 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区位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林木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如果大肆采伐本区林木,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第5题,丁村位于陡崖下,该处最可能发生滑坡,因此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是丁村。
1.造成地震破坏程度不同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地面组成和房屋结构等。
2.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人员伤亡,引发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
3.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的年际变化是形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4.洪涝灾害的成因:来水量大、排水不畅、调蓄能力差。
5.影响滑坡活动的因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坡);岩土软弱面(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触发因素(降水等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6.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由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
PAGE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