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19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文档属性

名称 5.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19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8 20:4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同学们对于雨天有怎样的感受?
有喜有愁,其实古人对雨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如秦观的《浣溪沙》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飘飞着的花像梦一般自在无拘,漫天的潇潇细雨像愁绪一样细密)。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喜,可生万物,济世情怀。)
那么,我们接下来学习《定风波》这首词,看看苏轼对于雨有怎样的感受。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初读感知,梳理诗情
1.道中遇雨,苏轼与同行者感受有什么不同?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VS
二、品读字词,体会情感
1.品读上阙,找出在风雨之中苏轼的所见、所为、所感?其中体现了苏轼怎样的心态?
表现出他:欢快豪迈、从容坦然、洒脱不羁的心态。
所见:穿林打叶的狂风暴雨
所为:莫听、吟啸、徐行
所感: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品读字词,体会情感
2.品读下闋,在雨过天晴之后,苏轼的所见、所为、所感又是什么?结合诗句分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品读字词,体会情感
所见:“料峭春风”“山头斜照”
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
一语双关,既言自然风雨,又谈人生来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
所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所感:“也无风雨也无晴”
3.诗人要“归”于何处?
归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此心安处是吾乡”。
无论是打击和不幸也好,还是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 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达,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超脱。
三、研读诗歌,领悟思想。
4.“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怎样的精神境界?
苏轼在《观棋》中写到“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研读诗歌,领悟思想。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人生如弈棋,必定全力以赴,但结果有输有赢,不过分看重成败,苏轼重视的是过程,享受体验而不问结果,超然物外。
自古以来人们遇雨要么喜(如杜甫《春夜喜雨》),要么悲(如“路上行人欲断魂”)。
独有苏东坡面对雨是不悲不喜,高超物外,为诗歌艺术和民族精神史上增添新的审美境界。
那么,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让他变得如此超脱豁达呢?
四、延伸阅读,深入把握。
四、延伸阅读,深入把握。
拓展一
苏轼是唐初名臣苏味道之后裔,二十一岁就开始名动京师,随即成为北宋神宗朝最明亮的巨星的苏东坡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飞来一场横祸:“乌台诗案”,苏轼遭到严刑逼供,被迫对莫须有的罪名供认不讳,之后,他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无名无权,穷愁潦倒,人生跌落谷底深渊,此后一直到去世,起起伏伏,始终得不到新旧两党的接纳,甚至最后客死异乡。期间还经历了父母相继去世、两任妻子早逝、幼子夭亡的人间至悲至痛之事。
拓展二
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交厚,一日,苏轼做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四、延伸阅读,深入把握。
拓展三
元丰五 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写《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海南儋州,当地只能吃老鼠肉充饥,他对周围随从说不要把事情传出去,“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其泰然解颐如此。
四、延伸阅读,深入把握。
拓展四
苏轼自号铁冠道人,又自号东坡居士,其书画成就超拔于世,首提“士人画”,是“尚意”派的代表,对后世大写意画影响很大。
请观其书画:
四、延伸阅读,深入把握。
总结
苏轼的豁达除了个性因素,更多是历尽艰难困苦后沉淀淬炼出来的高贵品质。
深厚的学养,融儒释道思想于一身,让他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以摆脱世俗苦痛。
对艺术的追求让他冲破自我与世俗的枷锁,在灵魂上是自由的、乐观的。
爱好广泛,才干出众,深得朋友亲人的景仰和爱戴,又深得民心,理想信念有皈依。
可以说,元丰六年三月七日这场雨,洗涤了苏东坡的心灵,其意义不亚于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
五、课堂迁移
苏轼对待逆境的态度给我们什么启发,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两三 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苏轼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东坡突围》余秋雨 著
《苏东坡传》林语堂 著
书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