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8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8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共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9 14:1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理数的乘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有理数乘法的实际背景,认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经历有理数乘法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在探究和交流活动中,促进观察、猜想和归纳概括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确定积的符号。
【教学准备】
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看下面问题。(投影显示。)
(1)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走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由学生讨论解答,引入用乘法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那如果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请同学们用数轴来表示这个事实。
学生动手画,一学生板演。
(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该题与小学乘法紧密相连,简单而又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板书:,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6米处。
(2)小虫向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2分钟,那么结果有何变化?
列出算式:,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6米处。
再用数轴来表示一下,(学生动手画。)
思考。
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有什么发现?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后,把这一结论用投影仪演示。
结论为: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为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得出做铺垫。)
2.试一试。
根据比较算式与而得到的结论,试试计算下列两式。
(1) (2)
(由学生灵活应用自己得出的结论。此两题重在尝试和探索,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可适时点拨。)
此外,如果有一个因数是0时,所得的积还是0。
如。
3.概括。
根据以上四个算式,请同学们总结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由学生小姐讨论后,总结归纳。)
(投影显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例如:
……………………………..同号两数相乘
…………………...…得正
………………………………..把绝对值相乘
所以。
…………………………………异号两数相乘
…………………………..得负
…………………………………把绝对值相乘
所以。
二、展开。
例1:计算:
(1); (2); (3)。
解:
(1)
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2)
同号得正,绝对值相乘

(3)
同号得正,绝对值相乘

例2:计算:
(1); (2); (3)。
解:
(1);
(2);
(3)。
三、课堂小结。
1.经历了有理数乘法法则这一知识规律的发现过程,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计算。
2.这堂课运用了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为下节课乘法运算律打下基础。
(让学生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所做、所听、所感,让知识系统化、合理化,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训练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有分配律的意义和运算中的价值。
(2)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运算律的探究过程,在探究和交流活动中,促进观察、猜想和归纳概括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经历观察、比较、推断、归纳形成一般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规律探索的过程,逐步形成数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准备】
投影胶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计算,说出你的所有的运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引进了负数以后,请同学们考虑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
二、展开。
1.探索。
(1)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尝试计算,得出结论。)
(投影显示。)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
(2)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又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尝试计算,得出结论。)
(投影显示。)有理数乘法的结合律:。
2.例题。
(投影显示。)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想一想:三个数相乘,积为负,那么其中可能有几个因数为负数?四个数相乘,积为正,那么其中是否可能有负数?
(学生通过“想一想”,能更深的体会和加深这一结论,激发学习兴致。)
试一试:
(投影显示。)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零。
例:计算:
(1);
(2)。
解:
(1)
运用交换律
运用结合律

(2)
运用交换律
运用结合律

3.再探索。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尝试计算,得出结论。)
(投影显示。)有理数乘法的分配律:。
4.例题。
计算 。
解:
运用分配律

三、课堂小结。
1.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2.围绕有理数乘法运算解题。
3.学习有理数乘法运算是为了简化运算,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