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方扶南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任务一
知人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因被诽谤诲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作者简介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者简介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诗题解析
1.李凭: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
2.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3.引:“引”、“行”、“歌”及“吟”,是古诗的四种体裁,“引”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任务二
解诗
1、自由朗读诗歌,了解音乐的内容。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找出描写音乐的句子。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赏析描写音乐的句子。
(提示:可从手法、练字等角度进行赏析)
空山凝云颓不流
颓,下垂,堆积的样子。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凭技艺高超,乐声动人。
整句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
江娥啼竹素女愁
“啼”“愁”,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从侧面写出乐声的感人肺腑。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以声写声“。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泣露香兰笑”是以形写声。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借指长安,当时的京城长安四面,每面有三个门,所以说是十二门。
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紫皇: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秋雨”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龙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结末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小结音乐描写的方法:
正面与侧面
拟人
通感
夸张
衬托
4、“吴丝蜀桐张高秋”有何作用?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是为了突出音乐的高雅、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高秋”点明了演奏的时间,也写出了演奏的环境。
4、“李凭中国弹箜篌。”有何作用?
“李凭”点出了演奏者。
“中国”点明了演奏的地点。
任务三
品诗
钱钟书说:“长吉词诡调激,色浓藻密”,概括出了李贺诗“构思奇特、想象诡异、手法新颖、意象跳跃、语言峭奇、瑰丽”等艺术特点。试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李贺诗歌艺术特点的理解。
构思奇特
前四句的写作顺序是琴—声—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想象诡异
通过石破天惊、梦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起舞、吴质不眠、露湿寒兔等想象从侧面来写音乐。
通过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想象正面来写音乐。
手法新颖
描写音乐时运用多种手法,如正面侧面、拟人、通感、夸张等写出音乐给人的不同感受
意象跳跃
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大量运用各种意象来模拟、形容音乐的声音和效果,但并不具有统一性,常常在一句中多次转换、跳跃。如从现实中的“昆山玉碎”到神话中的“凤凰叫”,从借指长安的“十二门”到天界的“紫皇”,从想象中的“女娲炼石”处写到一场从天而降的“秋雨”,又从广袤深海中的“老鱼”“瘦蛟”直上月宫,描写“吴质”和“寒兔”。在意象这样急促的驳杂跳跃中,形成了一种类似“蒙太奇”式的表达效果。场景不断转换,让读者跟随其描述上天入地,体会到一种奇幻迷蒙、目不暇接之感。
语言峭奇、瑰丽
峭奇,陡峭,奇绝,就是用词不按套路,喜欢用生僻词,用一般人不敢用的词,有点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感觉。如“叫”“逗”“老”“瘦”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