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奇思妙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了解绘画中图形组合的方法。技能: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创意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习图像组合方法。开展游戏与探究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开阔思路鼓励学生富有新意的完成奇思妙想的线描作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习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图形组合方法。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教学难点:发散学生思维,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巧妙地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出示鞋子和橙子的照片并提问:如何把两者巧妙地组合在同一画面中?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畅想多种组合方法。
教师出示两者创意组合之后的火车头教具,创设情境,学生搭乘奇思妙想号探究物体组合的方法,出示课题《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兴趣 ,初步感受奇思妙想的创意组合。(二)讲授新课,探究图像创意组合方法
1. 学一学。继续创设乘坐“奇思妙想号”小火车探究物体组合方法的情境。学习图像创
意组合的方法。
第一站:巨石边
教师活动:出示《比利牛斯山之城》局部——巨石,提出问题:这块石头会出现在哪里?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完整作品,并介绍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特点,同时归纳图形组合方法——改变位置法,教师板书。教师继续展示马格利特的作品《元神经》,并让学生归纳图形组合方法——改变大小法,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欣赏名家画作,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感受图像组合的奇妙之处。第二站:金银岛
教师出示《金银岛》下半部分,提出问题:植物的上半部分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概括图形组合方法——共同体,教师板书。
教师展示大象与圆号,大树与书本的图片,让同学们利用共同体的图形方法把两者组合在一起。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应用,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站:奇妙博物馆教师出示马列维奇的作品《莫斯科的英国人》,提出问题:画面中都有那些物体?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画面运用了什么样的图形组合方法?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小结并归纳图形组合方法——自由组合法,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欣赏名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散学生思维找出图案之间的关系,感受艺术家用无关联的图像进行组合的大胆创意。
第四站:奇幻放映室教师播放《爱丽丝梦游仙境》片段,提出问题:视频中的花朵运用了什么样的图形组合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图形组合方法——拟人法,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图形组合方法,同时出示几幅创意组合的作品,学生尝试回答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课本中多幅线描作品,让学生回答作品都用了怎样的图形组合方法,运用了什么绘画方法?学生讨论回答,运用了拟人的组合方法,运用了线描的绘画方法。教师小结线描的特点——运用点、线、面装饰画面或者表现黑白灰关系。
【设计意图】了解多种创意组合方法和线描表现方法。
(三)教师示范,学习创作过程继续创设情境——“奇思妙想”体验站。
课件展示教师微视频《苹果、食人花、火车》的组合作品。(播放教师示范微课)回顾创作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示范,可在短时间内清晰的展示教师创作过程,使学生明确奇思妙想的创作过程和创作表现方法,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四)艺术实践,创作体验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1.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生活中的物品用写生或记忆的方法进行巧妙的组合,创作一幅有趣的,富有想象力的线描作品。 2.注意线条的疏密、粗细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艺术实践体验奇思妙想的创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自我创作的水平,感受绘画创作带来的乐趣。
(五)欣赏评价,提升审美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1.自我评价对照自我评价表给自己作品评价。
2.互相夸一夸,你认为哪幅作品组合的最有创意,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3.教师点评学生作品肯定学生奇思妙想的能力,鼓励学生不断发杨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评价同伴作品,感受他人的奇思妙想,锻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奇思妙想的生活用品;奇思妙想的建筑艺术;奇思妙想的广告艺术;奇思妙想的电影艺术。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奇思妙想给我们生活带来种种改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美与奇趣!古有“嫦娥奔月”的奇思妙想,今有嫦娥号探月卫星登上月球,
所以我们要大胆发挥想象、创新能力,在生活中、在不久的将来去实现自己心中的“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受生活中奇思妙想的魅力,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和眼界。将创意的思维延伸到课外,进入到生活。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