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教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8 21:3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上《荷塘月色》教学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 化,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掌握赏析散文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欣赏散文的优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探寻作者的精神家园;理解作者“淡淡的 喜悦” “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富有韵味的语言,理解作者的复杂情绪。
【作家名片】
朱自清(原名自华,1898年11月22 H-1948年8月12日),字佩弦,号秋实,出生 于江苏省东海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诗作清 新明快,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表作为《春》《背影》等,被誉为“白话 美术文的模范”。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 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散文泰斗
(-)开启导航(读以明意,诵以体文)
作家怀着什么心情漫步荷塘?行踪是什么?
(二)愉快启程(理清轮廓,自拟标题)
作者从小路到荷塘,心情如何?为4—6段拟定标题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 生情,缘情造景。
(三)沿途赏景(研读品味,郢匠挥斤)
是怎样的美景让他在池塘中独自宁静,在夜幕下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 思?
【小组讨论,快速抢答】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
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 更见风致了。(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一一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 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蛭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提示】鉴赏写景句子的三把钥匙:修辞手法、写景手法、语言风格。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庾复等。
写景手法:高低;远近;虚实;正侧;动静;多种感官结合等。
语言风格: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
【测评夯基】红杏枝头春意闹
【名家评论】
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 ——王哲甫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郁达夫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 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 ——金志华
【限时练笔】
想象一下当你手执某个季节的第一杯奶茶,走在雨中的校园复圣公园的荷塘或某处风景 胜地,你会有哪些见闻和感受,写一下适合发朋友圈的文案。
二、民主战士
(四) 路肩沉思(知人论世,励志明理)
你能感受到作者漫步于荷塘什么样的情感?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想要超脱现实而不得的无奈与痛苦。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 ),二是( )。空间上呈现一个圆形,而在情感
上绕了 一圈也回到了原点。那大家想一下,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 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背景提示】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此 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四一二“政变后新文化运 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自己也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 “暂时逃避的一法” (《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 “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 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思考探究】
结合同一时期的闻一多鲁迅郁达夫,说明心历路程的不同及其原因?
闻一多《红烛》《最后一次演讲》
鲁迅《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郁达夫《故都的秋》《沉沦》
(五) 抵达有获(学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假如真有时光机,你想对朱自清说什么?请为他写一曲人物颂歌。
【名家评论】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 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 包含在里面才是。 余树森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 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江泽民
三、德才兼备的文学大师
【积累素材,学以致用】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年少时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经常一个人躲进书房读书,面对不太好懂的经 史子集,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顽强的毅力去攻读,慢慢地萌发了对文学的兴趣。上中学 的时候,他曾对《聊斋志异》很感兴趣,用尽千方百计找书来看,还将自己喜欢的情节熟读 成诵,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大学时期,他在一次逛书店时偶然遇到了一部新版的《韦 伯斯特大字典》,定价14元。朱自清爱不释手,但钱不够,思来想去,他决定忍痛割爱, 将父亲在他结婚时做给他的皮大蹩拿到了当铺,换回了心心念念的书籍。正所谓“读书破万 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因为孜孜不倦,勤奋苦读,朱自清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他 日后成为文学大师奠定了基础。勤学固然不易,但将读书的习惯贯穿生命更是难得。唐人李 商隐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传已久,朱自清反其意用之,写下了 “但得夕阳无 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句子,鞭策自己珍惜光阴,笔耕不辍。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 还在日记中订下了严格的阅读计划,要求自己除了周末外每天坚持读一本中文或英文书。可 以说,朱自清将书视为了自己的生命,既然人生能在阅读中不断充实,那么又何须悲哎光阴 似箭,盛年不再呢?
适用主题:锲而不舍、努力与回报、勤奋等
严谨负责,为人师表
尽管朱自清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使他名声鹊起,但他本人仍保持着品辨毫厘的创作态度, 对描写对象几乎达到了辎铢必较的地步。《荷塘月色》发表后,一位读者在来信中提到“蝉 在夜晚是不叫的”,多位好友也表示支持这一观点。朱自清很重视这一建议,但他没有轻信 众人的经验,而是亲身观察,最后发现月夜蝉鸣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并做了《关于“月夜蝉 声”》一文作答。在朱自清的眼中,只有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才能不在所谓经验的 “障眼法”面前乱了阵脚,从而做出错误的结论。朱自清不仅在学问上谦虚谨慎,在教学中 也始终保持着不轻下断语,勇于承认不足的态度。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时以严格负责闻 名,发现自己讲错或者不妥之处,一定慎重地提出更正。一次他在讲授张天翼时,称作家是 浙江人,后来了解到还有其他说法,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立马声明更正,请求学生们的原谅, 后来还与好友吴组细通信讨论这一问题。
除了传授知识,朱自清也以其高尚的人格成为学生们的表率。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为了 勉励自己保持志向和清白,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 改名朱自清。解放战争时期,他虽然生活困苦,饥寒交迫,饱受病痛折磨,但仍坚决地拒绝 了美国供给国民政府作救济之用的“美援面粉”。两个月后,他因营养不良病逝,临终前还 反复嘱咐妻子无论生活多困难也不能接受“美援面粉”。不受嗟来之食,不贪生怕死、趋炎 附势,朱自清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格和尊严的价值,也给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适用主题:勇于实践、谦虚谨慎、尊严和人格等
四、课后作业
阅读季羡林《清塘荷韵》,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 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