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21.1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资料中,最能印证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的是
A.新石器大量出土 B.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2.图1为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的是
A.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 B.时人可能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
C.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 D.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
3.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它墓葬则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了
A.贫富悬殊的现象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阶级压迫的现实 D.世袭王权的形成
4.吕思勉先生曾把古代中国历史依此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5.当赵国40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围在长平时,秦王下达了“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者,都要向防地报到”的命令,于是秦国大军迅速集结,最后坑杀了赵国的降兵40万人。秦王的命令与哪一制度的推行最有关联的是
A.宗法制度 B.募兵制度 C.军功爵制 D.户籍制度
6.俸禄是指官员的报酬。春秋晚期,诸侯逐渐实行谷禄制,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至战国,各诸侯国更是普遍施行谷禄制。秦国的官俸以“石”为级别计算官禄,而楚国用“担”来计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宗法制受到冲击 B.官僚制度遭到破坏
C.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D.官职制度发生变化
7.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第一次变法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一规定的实施
A.减轻了个体农民负担 B.削弱了贵族原有特权
C.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 D.消灭了奴隶制剥削制度
8.孔子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当时
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礼法思想逐渐融合
9.一位先秦思想家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这位思想家可归为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0.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皆产生剧变,各种思想学派也应运而生。其中有一学派认为,对政府而言,军人和农民是有用的,游士、儒者乃至商人,都是不事生产的“蠹民”,必须加以铲除。持这一看法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1._上达于皇帝的文书,须有“昧死再拜”“顿首死罪”“诚惶诚恐”等语词,自称“愚憨”“粪土”“叩头死罪”之类。文书各式上还形成了避讳、抬头等制度,这根源于
A.君主专制制度 B.文书格式的规定 C.宗法避讳制度 D.礼乐制度的发展
12.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政权先后在27郡设有盐官35处,在38郡设有铁官46处,全国各地的盐铁官都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后更名大司农)。这些措施旨在
A.盐铁收归官营 B.增加中央收入 C.加强中央集权 D.征讨边疆匈奴
13.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实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一方面解除功臣兵权,并“保其福禄”;另一方面,又重用文人儒士治理国家。上述举措
A.改变了藩镇割据状态 B.形成了君臣相安局面
C.消灭了豪强地主势力 D.反映了皇权专制无情
14.《史记》和《汉书》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近年来出土的大量简牍更是汉代的珍贵史料。要想确切了解西汉历史,最适当的方法是
A.只需研读《史记》和《汉书》 B.研读、考证出土的汉代简牍
C.将文献和简牍进行综合研究 D.向研究汉代历史的专家请教
15.“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作出此决定的是
A.盘庚 B.周平王 C.北魏孝文帝 D.宋高宗
16.隋朝统一全国后,曾对山东江南名门大姓的婚姻进行过抑制,但直到唐代,民间依然“修婚姻不及官品,而上阀阅”,前朝旧族仍然“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据此可知,唐代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门阀体制影响深远
C.科举制度不受社会重视 D.婚恋关系极端保守
17.汉朝除京城长安之外的18个都会中,北方地区拥有13个,江南地区只有吴县一个。唐朝著名的城市首推长安,其次洛阳,再次扬州、广州、泉州、益州、越州。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治中心南移趋势 B.南方经济地位日趋加强
C.城市经济职能为主 D.关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18.图2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中央政府架构简图。这一王朝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19.这个时代的士大夫认为,比起带领数十万军士北上收复失土,进入太庙献祭,状元及第的荣耀更为可贵。造成此时代风气的背景应是
A.商业繁荣兴盛,子弟若悉心培养将可跻身世族
B.外族强大,收复失土成为空想,不如归野乡间
C.初创立科举制,世族皆争相培养子弟求官致富
D.政府礼遇文人,排斥武将,士人拥有无上光荣
20.《马可·波罗行纪》记述,“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发生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封建”与“分封”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1)简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写出这一制度的消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异同。(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6分)
22.(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经营西域
材料一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西汉设立酒泉、武威两郡,并移民实边。……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从票侯赵破奴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破姑师国,俘虏楼兰王。在河西开设四郡,肃清东西交通的大道后,西汉便开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
——摘编自郭丽《西汉时期的西域开发及其民族关系》
材料二 一方面,中原地区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大量地行销到西域,成为西域人民的生活用品。另一方面,西域诸国的特产物品,如各种皮毛制品和葡萄、胡桃、石榴等水果,还有著名的汗血马及其他珍禽异兽,都先后传入中原内地。
——韩兆琦、赵国华《秦汉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经营西域的策略。(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经营西域的重大意义。(6分)
2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事堂
材料一 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人各有异,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以致贻误事机。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
——魏向东《也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
材料二 唐代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时已迁至中书省),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秘书机构。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插图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政事堂会议的参加者具有哪些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政事堂制度终结的标志并简要评价政事堂的设立。(6分)
24.(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材料一
普:“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
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
材料二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材料三 太宗时期对于官僚操检、社会风尚的重视程度,远较太祖为甚。《宋大事记讲义》的作者吕中,在讲到太祖朝的政治时,有“我朝以儒立国”“卒成一代文明之治”的说法。而事实上,“以儒立国”,最早也应是太宗后期的事。对于太祖规模弘阔而太宗规矩致密的特点,宋人有不少论述……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1)材料一中,宋太祖为什么夜不能寐?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初设计者采取的针对性措施。(5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太宗时期治国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