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故都的秋
邱县一中 高一语文
教学步骤
1 绘制故都秋图,浅尝秋意
2 赏秋色听秋声,细品秋味
3 对比南北之秋,体会秋心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是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知人论世)
郁达夫,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气质;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古都北平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还有对人生的感受。文中的秋景有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因此本文可以看作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活动一 绘制故都秋图,浅尝秋意
阅读《故都的秋》,作者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五幅秋景图,尝试着找出并用四字词给每个图景命名。
秋景图
秋
院
清
晨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鸣
秋
雨
话
凉
秋
果
奇
景
你认为作者选取的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现得最好?
活动二 赏秋色,听秋声,品秋味
作者描绘了五幅图景众多景物,给我们呈现了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首先找一找作者笔下故都的秋都是什么色彩的?
赏秋色:清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纹丝
灰沉沉的天底下
枣子颗儿…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秋草 落蕊 树影
思考:这些颜色有什么特点?
(枯黄)
(灰白)
(灰暗)
作者笔下秋色都是以冷色调为主。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时的北京不是没有繁华之处,更不是没有繁华之色。作者这里偏爱冷色调,这跟他当时悲凉的心境是有关的。
思考:清、静、悲凉的故都,是不是完全的寂然无声?如果不是,找一找里面的声音。
听秋声:静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打扫街道的窸窣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息列索落的下雨声
雨后熟人的互答声
思考:这些声音似乎在热闹时不会容易听到。那么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些声音?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上述声音是细小的,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本就静寂冷清。
无论是颜色上的清冷色调,还是声音上的以动衬静,无一不是作者当时心境悲凉的体现。正是在这种悲凉的心境下,作者看到的都是破败的院落,枯黄的衰草,听到的是秋蝉的残鸣,话秋时的凄凉。
活动三 对比南北之秋,体味作者的对故都秋的热爱
思考:文章明明写北国之秋,却一再提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文中写到几次?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 、“静”、“悲凉”
感受:“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
感受:“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 不到十足 ”
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限向往之情,感人至深。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1.温和味润
稀饭
馍馍
2.清淡味浅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4.机巧灵秀
味短
3.鲜嫩味淡
浓烈味烈
厚重味深
醇美味浓
朴实沉稳
味久
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式的比喻,在对比中说明南国之秋在色与味上不及北国之秋。开篇以“想要饱尝”开始,饱尝完后更是直抒胸臆,“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抒发自己对北国之秋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牛刀小试
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值初冬时节,我们心中也该有一些关于冬的感想吧。请同学们试着对校园冬景进行描绘,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教学楼盖上了白玉瓦,冬青树变成珊瑚枝……同学们在楼前堆雪人,打雪仗。欢声笑语,十分热闹。风吹来了,树上的雪飘飘悠悠的落下来,像满天晨雾,又像洁白盛开的鲜花,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神秘感。
落光了树叶的柳树挂满了亮晶晶的银条,槐树披上了洁白的婚纱,榆树穿上了美丽的银装。太阳出来了,把地上的雪照的更加洁白晶莹。雪,这冬天的使者,给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