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走进 天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地点
内容
写景抒情散文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听读课文,思考: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感情。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问题探究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还写了最让作者思念的北国之景,有何作用?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较。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
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
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
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味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 白干
稀饭 ——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喻体
比喻
味烈
味深
味浓
味久
对比
烘托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廿四桥的明月
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
荔枝湾的残荷
问题探究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还写了最让作者思念的北国之景,有何作用?
用以衬托故都的秋“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能够让人玩味到十足,借以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的思念之情。
读12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思考题:
结尾怎么写的?这样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愿付出生命
不远千里
眷恋、热爱、痴迷
总起(1-2)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分写(3-12)
总结(13-14)
记叙
议论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静、悲凉
(五幅秋景图)
秋 景 图
秋
院
静
观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声
秋
雨
话
凉
秋
果
奇
景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所写之景(3-11自然段)
秋院静观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一椽破屋 ——
破壁腰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清爽
静谧
衰败 沧桑感
悠闲
清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残破
品秋味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蓝朵为佳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思考与探讨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秋槐落蕊图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
思考与探讨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宁静、寂寞、凄凉情怀。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文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秋天给人的那种既细腻又清闲且有些落寞的
情感体验。
秋蝉残声图
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
思考与探讨
秋雨话凉图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思考与探讨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秋果奇景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思考与探讨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情景交融)
从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景中,你看到了秋在何处吗?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秋,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秋,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秋,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秋,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长亭送别(节选)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淮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曹雪芹:“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回顾写景抒情散文鉴赏要点:
1、把握散文“文眼”,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 然一体”的艺术手法。
3、领会“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