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学案
复习要点:
1、 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及意义。
2、 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及句型特点。
3、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4、 链接中考,分析本课在中考的题型特点。
复习过程:
一、 积累字词(注意用法)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相与步于中庭(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4、念无与为乐者( )
5、相与步于中庭 ( ) 6、但少闲人 ( )
二、课文知识(信手拈来)
1、《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 ),字( ),号( ),北宋( )家,( )家 。他和父亲( )、弟弟( )同列与“唐宋八大家” ,被后人合称为( )。
2、字词解释:(一)、念无与为乐者 ( )(二)、遂至承天寺( ) (三)、怀民亦未寝( )
3、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理解填空(注意语言)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3)本文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四、体会情感(结合议论)
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
真题回放:(2009.山东泰安中考试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粗体字。(4分)
(1)陶后鲜有闻( )(2)濯清涟而不妖( )
(3)亭亭净植 ( )(4)相与步于中庭(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分)
考题预测(2011.中考预测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歌女)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风铃)及佛灯隐现林杪(树枝末端)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两脚盘腿打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造访)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1、解释下列粗体词语。(2分)
(1)欣然起行( )(2)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3、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3分)
4、承天寺的夜色和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
反思小结
聪明的你,复习完本课后,请谈谈你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