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归纳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符合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实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实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5: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
你从中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讲授新课
师生交流数学信息,探究问题: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
生探究后交流计算结果:
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
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144+96
=240(根)
(三)重难点精讲
(6+4)×24= × + ×
比一比,等号两边有什么联系?
生尝试探究后交流
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
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写几组这样的算式,算一算,再和同学说说有什么发现。
讨论后交流:
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交流后小结: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四)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五)随堂检测
1、在□里填数,在○里填运算符号。
(42+32)×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算式后面画“√”。
(28+16)×7 28×7+16×7
15×39+45×39 (15+45)×39
74×(20+1) 74×20+74
40×50+50×90 40×(50+90)
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64×8+36×8 25×17+25×3
(64+36)×8 25×(17+3)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
作业布置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236×3+236×7= □ ×( □ + □ )
m×153+m×47= □ ×( □ + □ )
2、预习第63、64页的有关内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