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金属的化学性质随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2金属的化学性质随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29 09:1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选择题(共16题)
1.将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有固体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剩余固体肯定含有银
B.剩余固体肯定是银和铜
C.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和
D.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亚铁离子,可能含有银离子和铜离子
2.高铁快速发展方便了出行。工业上可利用如下反应焊接钢轨:2Al+Fe2O32Fe+Al2O3.则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3.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 电解一定量的水 B. 氯酸钾制取氧气
C. 硫粉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D. 将锌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4.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硝酸亚铁、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滤渣中可能含有锌;
②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③滤液的颜色一定为无色;
④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硝酸锌和硝酸镁;
⑤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最后溶液一定变成浅绿色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5.如图所示的微观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有X、Y、Z三种金属,将X、Y和Z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Y表面产生气泡。将Z浸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在Z的表面有X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 Y Z B.X Z Y C.Y Z X D.Y X Z
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铁钉加入稀盐酸中:
C.铁钉加入稀硫酸中:
D.铁钉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8.将等质量的镁、铝、铁、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A.镁 B.铝 C.锌 D.一 样 多
9.学过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之后,小明想设计实验验证Mg、Zn、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够完成实验目的的
A.稀盐酸、Mg、Zn、Cu B.MgSO4溶液、Zn、Cu
C.Mg、ZnSO4溶液、Cu D.MgSO4溶液、Zn、CuSO4溶液
10.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都生成+2价的硫酸盐,其产生氢气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为甲>乙>丙
B.反应时消耗硫酸的质量一定相同
C.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甲>乙>丙
D.反应速率最快的是甲,最慢的是乙
11.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银和硝酸锌
B.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铜
C.若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和硝酸铜
D.若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渣中只有金属银
12.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所得滤渣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滤液中最多含有两种溶质
B.滤液中一定含有Zn (NO3)2,可能含有Fe (NO3)2
C.若反应后所得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Fe和Cu,一定没有Zn
D.滤渣的质量可能大于加入锌粉和铁粉混合物的质量
13.向CuCl2、ZnCl2、HCl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粉,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
A.ZnCl2、FeCl2 B.FeCl2、CuCl2 C.CuCl2、HCl D.ZnCl2、HCl
14.金属钴(Co)与铁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在化合物中钻元素常显+2、+3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Cl3读作“氯化亚钴
B.CoCl3中钴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金属铜不能与CoCl2溶液发生反应
D.CoCl2中钻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3.3%
15.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Cu++ H2SO4=CuSO4+ H2↑ B.Zn+2AgNO3=Zn(NO3)2+2Ag
C.Cu+FeSO4=CuSO4+Fe D.2Fe+6HCl=2FeCl3+3H2↑
16.往200gFeCl3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已知反应的先后顺序和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FeCl3+Fe=3FeCl2,CuCl2+Fe=FeCl2+Cu。图为加入铁粉的质量与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关系,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FeCl3为黄色溶液)
A.取D~E间的剩余固体加入盐酸,均有气泡产生 B.D点对应纵坐标为6.4
C.该200g溶液中的CuCl2质量分数为6.75% D.B点后溶液的颜色为浅绿色
二、综合题(共6题)
17.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利用金属导热性的实例之一是__________。
(2)铝制品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原因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合金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图中能表示锡铅合金熔点的是__________(选填“a”“b”或“c”)。
(4)金属钛在航天、军事、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常温下,钛不溶于水,不和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工业上常用金红石(含有TiO2)大规模生产钛,反应流程如下:
①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②请设计从Ti和Mg的混合物中获得纯净金属钛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
18.(1)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化学学习中,了解知识的发展历程,可以促进我们正确理解科学本质。
①我国古代发明了“曾青(即硫酸铜)得铁化为铜”的湿法炼铜法,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_____;
②十八世纪,化学家们研究发现某些金属与酸反应能生成一种气体,该气体被喻为“会制造水的物质”,对上述反应原理的认识加快了推翻燃素学说的进程。该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制造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现代以来,人们对金属的认识不断深入,助推多种新材料的研制与使用。2017年5月5日我国首架试飞成功的大型客机C919使用了多种新材料,其中有锂铝合金,在飞机制造中使用该材料说明其具有的特点有_____;(填序号)
A 硬度大 B 密度小 C 易导电 D 耐腐蚀
④ 金属材料中,有一类贮氢合金能够结合氢气形成金属化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释放出氢气,该贮运原理属于_____变化(选填“物理”、“化学”)。钢铁是制造轮船的主要金属材料,船身外通常装上一定数目比铁更活泼的金属块以防止腐蚀,该金属块可以是_____(选填“铜块”、“锌块”、“铅块”)。
(2)某金属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和铁粉分离回收铜,并获得硫酸亚铁晶体。其设计方案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2H2SO4(稀)+ O22CuSO4+2H2O
①步骤Ⅰ中分离得到固体A和蓝色溶液B的操作名称是_____。
②根据方案,能分析得出蓝色溶液B中的溶质有_____(填化学式)。
③写出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④铜制品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生成铜锈[Cu2(OH)2CO3]。根据铜锈主要成分的元素组成,可以判断出铜生锈除了具备铁生锈应有的条件外,还需要空气中的CO2共同参与反应,写出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9.从废弃金属(仅为铁、铜混合物)中回收金属铜的实验流程如图 a,其中所加盐酸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的关系如图 b 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操作 I 的名称为 _______。
⑵求废弃金属中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
20.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写元素符号,下同);熔点最低的金属是______。
(2)兴趣下组同学为了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请思考并回答题:
①写出A中的实验现象______。
②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小李认为仅通过A、B两组实验无法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还应再补充一组实验,请写出该实验的操作______。
(3)等质量相同表面积的镁条,等体积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比a、b曲线,引起a曲线压强迅速增大的因素可能有______。
(4)将5.4g铝粉在氧气中加热至反应完全,最多生成氧化铝质量是多少?(请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并把完整计算过程写出来)
21.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氩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利用下列连续装置进行实验,检测该无色气体中含有的成分并模拟金属冶炼。
观察到:
①A装置内有浑浊出现;
②C装置中没有浑浊出现;
③E中氧化铁粉末由红变黑,F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④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
友情提示:本实验中假设装置D、E、F、G、H的每个装置的吸收都是充分的,氢气也可还原氧化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含有_______________。
(2)由②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
(3)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F装置总质量 G、H装置总质量
反应前 156.6g 356.8g
反应一段时间后 159.3g 363.4g
写出装置E反应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1个即可)_______________。
(5)E中氧化铁的质量为20g,加热一段时间后,数据如上表,则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是多少克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2.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又一里程碑。钢铁、铝等材料为航空航天做出了重大贡献。
Ⅰ 铝的应用
(1)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是_______。
(2)为验证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以下选项中的溶液可行的是_______。
A 氯化钠溶液 B 稀盐酸 C 硫酸铜溶液
(3)焊接铁轨时,铝与氧化铁在高温下生成铁和氧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Ⅱ 氧化铝制备
氧化铝在增强性能材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厂用工业级硫酸铝铵[NH4Al(SO4)2 12H2O](含少量Fe、Si、Ca等杂质元素及不可溶性杂质)获得高纯氧化铝,其流程如图:
已知:NH4Al(SO4)2溶液呈酸性
(4)上述流程中结晶的目的是_______。
(5)步骤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H4Al(SO4)2+3NH3 H2O=Al(OH)3↓+2(NH4)2SO4.检验中间体Al(OH)3已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
(6)获得中间体Al(OH)3可采用正沉淀(氨气通入硫酸铝铵溶液中)和反沉淀(硫酸铝铵滴入氨水中)两种方法。为使Al(OH)3的析出率更高,应选用的方法是_______。(填“正沉淀”或“反沉淀”)
Ⅲ 探究铝碳酸镁的组成
铝碳酸镁[AlxMgy(OH)z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某兴趣小组取一定量该药片用如图装置探究其组成。
已知:Al2O3溶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2NaOH=2NaAlO2+H2O
(7)实验开始时,先通一定量氮气,目的是_______。
(8)铝碳酸镁加热分解生成Al2O3、MgO、CO2和H2O,装置B和C中分别盛放浓H2SO4和浓NaOH溶液,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9)充分加热后,将装置A中剩余固体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24.0g,消耗NaOH的质量为8.0g,则x:y=__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
2.D
【分析】
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详解】
在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D。
3.C
【详解】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比是1:8,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利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最终固体质量变成0,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减小,但是最终不能减小到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4.A
【详解】
解: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锌;
①滤渣中可能含有锌,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滤渣中一定含有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的铜,一定含有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③滤液的颜色一定为无色,硝酸亚铁不一定完全反应,因此滤液可能是浅绿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④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硝酸锌和不能反应的硝酸镁,该选项说法正确;
⑤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只要溶液中含有硫酸亚铁,则溶液是浅绿色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A
【详解】
由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物是一种单质碳和一种化合物水,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氢气和另一种化合物一氧化碳,因此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A。
6.C
【详解】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生成氢气;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将X、Y和Z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Y表面产生气泡,说明Y位于氢的前面,X、Z位于氢的后面;将Z浸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在z的表面有X析出,说明Z位于X的前面,故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Y Z X。故选C。
7.C
【详解】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三氧化二铁,正确的方程式为:,故选项错误;
B、铁钉加入稀盐酸生成氯化亚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选项错误;
C、该方程式应用原理正确,化学式书写符合客观规律,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正确;
D、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镁与稀盐酸反应:,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
铝与稀盐酸反应:,每54份质量的铝产生6份质量的氢气;
铁与稀盐酸反应:,每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
锌与稀盐酸反应:,每65份质量的锌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
将等质量的镁、铝、铁、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最多的是铝。
故选B。
9.B
【详解】
A、镁、锌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且镁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镁、锌排在氢前,且镁比锌活泼,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故金属活动性:Mg>Zn>Cu,不符合题意;
B、锌、铜均与硫酸镁不反应,说明镁比锌、铜活泼,但是无法验证,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C、镁能与硫酸锌反应,说明镁比锌活泼,铜与硫酸锌不反应,说明锌比铜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D、锌与硫酸镁不反应,说明镁比锌活泼,锌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锌比铜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
解:A、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甲最先完成反应,其次为丙,而乙最后反应完全,因此可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为甲>丙>乙,故A不正确;
B、反应所放出氢气质量全部来自于稀硫酸,由于所放出氢气的质量不同,因此所消耗硫酸的质量一定不相同,故B不正确;
C、根据一定量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因此金属的质量及化合价均相同,所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反应放出氢气的多少成反应比,则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丙>乙>甲,故C不正确;
D、等质量的三种金属,甲最先完成反应,其次为丙,而乙最后反应完全,因此反应速率最快的是甲,最慢的是乙,故D正确;
故选:D。
11.D
【解析】
A、向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不含有锌,锌全部参加了反应,则滤液中可能有硝酸银,故A错误;B、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有锌,则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铜,故B错误;C、若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硝酸银,而硝酸铜与盐酸不反应,无法确定是否反应完,则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铜,故C错误;D、若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硝酸银剩余,硝酸铜还没有反应,则滤渣中只有金属银,故D正确。故选D。
点睛: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向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不含有锌,锌全部参加了反应,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锌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锌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故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锌等。
12.C
【详解】
A、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有铁,而硝酸铜完全反应,则滤液中最多含有两种溶质:硝酸锌,硝酸亚铁,选项A正确;
B、锌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若锌不能完全置换出铜,则铁与铜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故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含有Fe(NO3)2,选项B正确;
C、若反应后所得滤液呈无色,说明铁没有和硝酸铜反应。则滤渣中一定含有Fe和Cu,可能含有Zn,选项C不正确;
D、锌置换铜,溶液质量增加,滤渣质量减小,铁置换铜,溶液质量减小,滤渣质量增加,故滤渣的质量可能大于加入锌粉和铁粉混合物的质量,选项D正确。
故选C。
13.A
【详解】
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不能与氯化锌反应;
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不反应的氯化锌和生成的氯化亚铁;
故选A。
14.C
【分析】
A.该化合物中Co元素显+3价;
B.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确定Co元素化合价;
C.金属Co和Fe化学性质相似,所以Co的金属活动性大于Cu;
D.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计算Co元素质量分数。
【详解】
A.该化合物中Co元素显+3价,所以CoCl3读作“氯化钻”,故A错误;
B.CoCl3中钻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B错误;
C.金属Co和Fe化学性质相似,所以Co的金属活动性大于Cu,则金属铜不能与CoCl2溶液发生反应,故C正确;
D.CoCl2中钻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 ≠ 33.3% ,故D错误;
故选C。
15.B
【详解】
A、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的后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选项错误;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位于银的前面,则锌的活动性比银强,所以锌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选项正确;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铁的后面,则铜的活动性比铁弱,不能与铁盐溶液反应,选项错误;
D、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选项错误,故选B。
16.A
【详解】
A、A点以前是铁与氯化铁反应,说明与氯化铁反应的铁为5.6g;A-B段是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D点剩余固体只有铜,加入盐酸无气泡,错误;B、B点处与氯化铜反应铁的质量为11.2g-5.6g=5.6g,设生成铜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氯化铜的质量为y,
Fe+CuCl2═FeCl2+Cu
56 135 64
5.6g y x
= x=6.4g,故此时生成铜为6.4g,也就是D点的坐标为6.4g,正确;C、由D点的坐标为6.4g,则DE间的固体质量为5.6g,而BC间的质量也为5.6g,则说明B点后铁粉再未参加反应,氯化铜已恰好反应完全, = y=13.5g,由此可知反应的氯化铜的质量为13.5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100%=6.75%,正确;D、A-B段是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氯化亚铁呈浅绿色,正确。故选A。
17.
(1)铁制成锅具
(2)4Al+3O2=2Al2O3
(3)a
(4) TiO2+2C+2Cl2TiCl4+2CO 往Ti和Mg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将固体洗涤、干燥
【解析】
(1)
利用金属导热性的实例之一是: 铁制成锅具
(2)
铝制品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原因是:铝和氧气常温下就能反应生成氧化铝。
故填:4Al+3O2=2Al2O3
(3)
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其纯金属的熔点,所以图中能表示锡铅合金熔点的是a
(4)
①反应Ⅰ是二氧化钛和氯气、碳粉在高温条件下生成四氯化钛和一氧化碳;
故填:TiO2+2C+2Cl2TiCl4+2CO
②请设计从Ti和Mg的混合物中获得纯净金属钛的实验方案:往Ti和Mg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将固体洗涤、干燥
18.
ABD 化学 锌块 过滤 H2SO4、CuSO4.
【详解】
(1)①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锂铝合金能用于制造飞机,说明硬度大、密度小,耐腐蚀。
故选ABD;
④贮氢合金能够结合氢气形成金属化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释放出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锌比铁活泼,铁比铜、铅活泼,故该金属块可以是锌;
(2)①步骤Ⅰ中分离得到固体A和蓝色溶液B的操作名称是过滤,因为过滤可实现固液分离;
②铜能与稀硫酸、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蓝色溶液中加入铁,产生气体,说明稀硫酸过量,故蓝色溶液B中的溶质有CuSO4、H2SO4;
③步骤Ⅲ中加入稀硫酸,是为了除去铁、铜混合物中的铁,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铜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水反应生成铜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1)过滤(2)80 %
【详解】
本题考查了混合物的分离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图示找出废弃金属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是解题的基础。
⑴操作I是将溶液与固体分开,该操作的名称为过滤;
⑵设:生成0.2g的氢气需铁的质量为x。
Fe+2HCl=FeCl2+H2↑
56 2
X 0.2g
x=5.6g
废弃金属中铜的质量分数=×100%=80%。
20.
(1) Al Hg
(2) 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3)a中酸的浓度大于b,酸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或a中酸的浓度大于b,反应时放出热量更多,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4)设生成Al2O3的质量为x。
x=10.2g
答:生成Al2O3的质量为10.2g
【分析】
(1)
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故填:Al;Hg。
(2)
①A中的反应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实验现象为: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②B中反应是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
③仅通过A、B两组实验分别证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铁的活动性强于银,无法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还应再补充一组实验来证明铜和银的活动性,该实验的操作为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故填: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3)
等质量相同表面积的镁条,等体积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比a、b曲线,引起a曲线压强迅速增大的因素可能有a中酸的浓度大于b,酸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或a中酸的浓度大于b,反应时放出热量更多,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故填:a中酸的浓度大于b,酸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或a中酸的浓度大于b,反应时放出热量更多,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4)
见答案(4)
21.二氧化碳 氢气 氩气 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吸收干净 或 F装置中总质量增加:159.3g-156.6g =2.7g,说明E装置中,生成水为2.7g
设与氢气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为x。
x=8g;
G、H装置中总质量增加:363.4g-356.8g=6.6g,说明GH装置中产生了二氧化碳6.6g。据此可以算出一氧化碳还原的氧化铁的质量。
设与一氧化碳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为y。
y=8g;
所以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是8g+8g=16g。
答: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是16克。
【分析】
(1)根据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2)根据氧化铁由红变黑,结合F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分析原混合物含有的气体;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说明充分反应后,还有氩气。
(3)根据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是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数据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
【详解】
(1)①A装置内有浑浊出现,根据二氧化碳使石灰水溶液变浑浊分析,混合气体中肯定有二氧化碳气体;
(2)③E中氧化铁粉末由红变黑,说明通过气体中可能有一氧化碳和氢气;而F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说明通入E中气体中有氢气。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被B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吸收,氢气、一氧化碳与E装置中的氧化铁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又被G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剩下气体为氩气。
(3)B装置为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C装置为石灰水溶液,其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已经吸收干净。
(4)实验中装置D、E、F、G、H的每个装置的吸收都是充分的,F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该装置吸收了E装置产生的水汽,说明反应中有水生成;GH装置中总质量增加,故有E装置中有二氧化碳生成。故有氢气与一氧化碳参与反应。;
(5)见答案。
22.铝在空气中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起到保护作用 BC 纯化,获得更纯净的硫酸铝铵固体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氯化钡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已涤干净 反沉淀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铝碳酸镁加热分解生成Al2O3、MgO、CO2和H2O,CO2被氢氧化钠吸收,H2O被浓硫酸吸收,Al2O3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AlO2和水,故剩余24.0g固体均为MgO。
设固体中Al2O3的质量为x.
则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为:
则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详解】
(1)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但却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起到保护作用。
(2)A、金属铝和铜氯化钠溶液都不会发生反应,此选项错误;
B、铝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和稀盐酸反应,此选项正确;
C、铝可以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铝能将铜在溶液中置换出来,此选项正确。
故②选BC。
(3)焊接铁轨时,发生铝热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4)将硫酸铝铵溶解后,然后进行结晶,可以除去其中的一些不溶性杂质,使硫酸铝铵进一步纯化,获得更纯净的硫酸铝铵固体;故④填:纯化,获得更纯净的硫酸铝铵固体。
(5)氢氧化铝是不溶性固体,在反应过程中将氢氧化铝过滤后,可以会混有一些硫酸根离子,进行多次洗涤后将硫酸根离子除去,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形成硫酸钡沉淀,所以可以用氯化钡溶液检测硫酸根离子是否除去;故⑤填: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氯化钡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已涤干净。
(6)将硫酸铝滴入氨水中,这时铝离子就会和氨水充分接触,提高沉淀析出率;故⑥填:反沉淀。
(7)实验开始时,先通一定量氮气,是将加热器中的空气排进,避免空气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⑦填: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8)装置C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其化学方程是我为:。
(9)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