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溜索
阿城
部编2016版
九下第二单元第7课
导入新课
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它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在云南怒江之上,两岸的居民主要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手段作为交通工具。
什么是溜索?它的作用是什么?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阅读课文,请围绕“溜索”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1-4段:溜索前的准备。
5-20段:描写汉子、牛溜索、溜驮子、“我”和首领溜索的情况。
21-25段:顺利抵达对岸,我对溜索的感受。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跳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表现怒江之险的?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环境描写,渲染怒江的深远、喧闹,让我心颤不已。作者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角、听觉、内心感受多角度描写,使人身临其境。
视角: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
听觉:隐隐喧声腾上来
内心感受:着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除了环境描写,作者还用哪些方法表现怒江之险的?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正面描写,通过直接对对山谷的描写,突出山谷的险恶。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除了环境描写,作者还用哪些方法表现怒江之险的?
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侧面烘托,通过牛马的表现及我的感受,烘托出峡谷的险恶。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知识点归纳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渲染气氛
烘托心情
展示人物性格
交代故事发生时间等背景
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主题。
抓人物描写,绘人物形象
物:牛马、鹰
人:汉子、“我”、领队
主要人物:领队
小说涉及人物众多,请说说有哪些人物,主要任务是谁?
抓人物描写,绘人物形象
小说多次写空中的鹰,请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内容分析。
溜索前(第2段):“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烘托怒江峡谷的凶险。“扎”字写出鹰飞翔速度迅疾,而“扎进”的是“那侧的声音里”,不是“水”,暗示怒江峡谷深不可测,怒江势极雄豪,声如雷霆。照应后句“马帮像得到信号”,“一只大鹰”就是“过怒江溜索”的信号了。
溜索中(第11段):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烘托峡谷之深不可测,也衬托瘦小汉子的勇敢、淡定、娴熟。
溜索后(第24段):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写首领和几个汉子望鹰从壁上刁蛇,侧面表现他们的“眼尖”和精明。
抓人物描写,绘人物形象
溜索前(第2段):“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烘托怒江峡谷的凶险。“扎”字写出鹰飞翔速度迅疾,而“扎进”的是“那侧的声音里”,不是“水”,暗示怒江峡谷深不可测,怒江势极雄豪,声如雷霆。照应后句“马帮像得到信号”,“一只大鹰”就是“过怒江溜索”的信号了。
溜索中(第11段):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烘托峡谷之深不可测,也衬托瘦小汉子的勇敢、淡定、娴熟。
溜索后(第24段):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写首领和几个汉子望鹰从壁上刁蛇,侧面表现他们的“眼尖”和精明。
小说多次写空中的鹰,请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内容分析。
抓人物描写,绘人物形象
4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15段: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25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对牛的描写,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本文多次写牛,分析其作用?
抓人物描写,绘人物形象
(1)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2)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3)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4)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5)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6)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首领是小说的主人公,试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抓人物描写,绘人物形象
分析“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⑴以“我”为视角,第一人称,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⑵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⑶衬托作用,“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品语言艺术,析艺术特色
文章有很多有韵味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修辞的角度)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把握情节,探究主题
本文写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文中孕育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写骏马、雄鹰、高山、峡谷,表达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写首领、汉子们,体现对勇敢无畏、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写牛的恐惧,体现对平庸、畏难的厌恶和鄙视;
本文描写的生存画面,张扬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把握情节,探究主题
读完本文,对你的生活有何启示?
飞渡峡谷的情形,表明人在自然面前要勇于接受挑战,并最终战胜困难;
马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他人的品质;
动物形象,隐喻像雄鹰一样飞翔,骏马一样勇往直前,不应该像牛一样畏缩不前;
我与首领的对比,表明人要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课文小结
小说记述了“我”跟随马帮,乘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表现了以首领为代表的马帮汉子们勇敢、沉着、冷静,赞美了他们在艰险环境中的无畏精神和豪迈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