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A卷2021-2022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A卷2021-2022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29 10: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单元测试A卷(第四章)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6.0分)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图中 填“甲”或“乙”是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温泉的开发是人们利用地热的一种形式.冬天,温泉水面的上方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小水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立刻不见踪影,这是雪花 成水融入温泉水中.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 ,它有两种方式: 和 。
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冷冻的冰红茶,过一会儿发现瓶子全身“冒汗”,这是由于瓶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 现象;若不小心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这是因为地面上的冰红茶发生了 现象.
下列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
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______,______。
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汗”。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接着向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_的方法可以使气体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7-10小题为单选题,11-12小题为多选题,共14分)
年月份海南最低气温跌破,五指山水满乡出现结霜现象。霜的形成属于
A. 凝固现象 B. 汽化现象 C. 凝华现象 D. 液化现象
某液态物质在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这种物质
A. 是非晶体 B. 在时刻是固态
C. 在时刻是液态 D. 在时刻正在放热
世纪年代,为控制疟疾疫情,屠呦呦尝试用加热青蒿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效果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药物被破坏掉了.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
A. 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 B. 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的时间
C. 减小容器内的气压 D. 增大容器内的气压
下列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某同学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为,则该同学的体温一定不高于
B. 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C. 使用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用实验室温度计测液体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离开被测液体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B. 乙为固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 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D. 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表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 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 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 D. 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雨水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常先把一面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是为什么?
在医院打针时,护士都要先用酒精棉球在皮肤上消毒,皮肤擦拭酒精后会感觉到凉凉的,如图所示,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皮肤擦拭酒精后会感觉到凉凉的原因。
自制温度计的液柱随温度是均匀变化的。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温度计,当把它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当把它的玻璃泡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
用该温度计进行测量,当温度每升高时,液柱伸长多少厘米?
若用这支温度计测得某物体的温度为,则此时液柱的长度为多少厘米?
若液柱的长度为,则该处温度应标记为多少摄氏度?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8.0分)
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如图所示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如果采用方法读数结果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正确”,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固体的好处是______;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试管中固体物质的表面应______选填“高于”、“低于”烧杯中的水面的高度.
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______.
该同学按照正确方法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后画出了如图所示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______;段中点该物质处于______ 状态.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这是小明同学组装的实验装置。
小明同学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当温度上升到后,每隔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其中第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时间
温度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
分析实验数据或图象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在第到第的时间内,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保持水沸腾,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时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小明同学观察到实验中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形如图所示,图______选填“”或“”表示水正在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形。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如图乙所示是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特征可判断冰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当冰熔化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冰质量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冰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大约持续了________.
加热到第时,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_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
在加热过程中,杯口上方出现“白气”,“白气”是水蒸气________填一物态变化而成的.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三组同学在实验室做“水的沸腾”实验,如图甲所示,小华所在小组通过酒精灯对水加热,使水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
温度
在固定石棉网时,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______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位置。
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出现液体并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水沸腾时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持续沸腾。
在与其他组同学评估交流时:
在实验中,有小组把烧杯换成了纸锅,如图乙所示,发现水烧开了可纸锅没有烧着,对此以下解释正确的是______。
A.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C.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小红所在小组采用如图丙的实验装置,但老师看过之后认为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原因是:______。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热胀冷缩

可以
【解析】解: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体温计是用来测量体温的,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所以乙是体温计;体温计在下端有一个极细的缩口,离开人体后,液体遇冷收缩,使上方的液体不能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它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
2.【答案】液化
熔化
【解析】略
3.【答案】汽化
蒸发
沸腾
【解析】略
4.【答案】液化
汽化
【解析】解: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是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即地面上的冰红茶发生了汽化现象;
5.【答案】熔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解析】解: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是由固态的冰雪熔化成水,因此是熔化,熔化吸热;
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由于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罐液化而成,故是液化,液化放热;
故答案是:熔化;吸热;液化;放热
先判断每个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然后再确定是吸热还是放热。用到以下知识: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化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本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对各种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
6.【答案】压缩体积 液化
【解析】解:在注射器内,吸入适量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小孔,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液态乙醚消失,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然后推动活塞,又会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能进行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并能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7.【答案】
【解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选C。
8.【答案】
【解析】解:
由图知,该物质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在时刻该物质还没有开始凝固,处于液态,故B错误;在时刻是凝固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时不断放热,但温度没有降低,故C错误,D正确.
9.【答案】
【解析】解:如果不降低气压,即使用微火加热,水沸腾时的温度仍为,并不能降温,故A方法不可行;如果不降低气压,即使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水沸腾时的温度仍为,并不能降温,故B方法不可行;减小容器内的气压,水的沸点会降低,故C方法可行;增大容器内的气压,水的沸点会升高,故D方法不可行.
10.【答案】
【解析】解:、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显示的示数为,说明体温计原来的示数小于等于,那么该同学的体温一定不高于,否则示数一定会比高,故A正确;
B、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而水的沸点在左右,超出体温计的量程,因此不能放入沸水中消毒,否则会造成体温计损坏,故B错误;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在左右,实验用温度计测温度时,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而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一般为,因此体温计不能用来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故C错误;
D、体温计由于下方有一小细弯管,离开人体后液柱不会下降,因此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而常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故D错误。
故选:。
常用温度计测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体温计由于下方有一小细弯管,离开人体后液柱不会下降,因此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而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一般为。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常温度计、体温计在使用方法上的不同和两种温度计在测量范围上的不同,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区分。
11.【答案】
【解析】解:物质的六种常见物态变化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到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到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物质由气态到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到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由图示可知,乙为固态、甲为液态、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升华过程,要吸热;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要放热;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要放热。
综上可知,AC正确。
故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到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到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物质由气态到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到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由物质的六种常见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物质的六种常见物态变化,知道物态变化中的前后状态及吸、放热情况是解题的关键,难度较大。
12.【答案】
【解析】解:、地表水吸热,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
、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当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后,会迅速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小冰晶。故BC错误;
D、小冰晶相互聚集变大变重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由于冰晶与空气摩擦,导致冰晶温度升高,同时遇到暖气流,冰晶就会熔化成为水滴便形成了雨。故D正确。
故选:。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都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都放热。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各种物态变化定义和水循环的理解,我们要能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3.【答案】答:因为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由于口腔里面存在有大量的水蒸气,如果将温度低的小镜子直接放入口腔,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会在小镜子的镜面上发生液化现象,医生难以检查到口腔里面的病情;将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烧一烧,使得镜面的温度升高,能够有效的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在镜面液化,医生就能够更清晰的看到口腔里面的情况。
【解析】口腔内有大量的水蒸气,热的水蒸气遇冷的物体容易液化,热是水蒸气遇热的物体不容易液化,烧一烧小镜子是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影响医生观察口腔病情。
通过医生检查患者的口腔,考查了液化现象,留心观察生活,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14.【答案】答:在医院打针时,护士先用酒精棉球在皮肤上擦拭,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这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酒精从皮肤上吸收热量,皮肤温度降低,所以皮肤有凉凉的感觉。
【解析】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
本题通过护士打针考查了汽化吸热,体现了生活处处皆物理。
15.【答案】解:在冰水混合物中,即温度为时,液柱的长度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即温度为时,液柱的长度是,两者之间的液柱的长度为;
则用该温度计进行测量时,当温度每升高时,液柱的伸长的长度为;
测得物体的温度为时,则液柱的长度为;
若液柱的长度为,则相对的刻度上升了,
则该处温度应标记为。
答:用该温度计进行测量,当温度每升高时,液柱伸长厘米;
若用这支温度计测得某物体的温度为,则此时液柱的长度为厘米;
若液柱的长度为,则该处温度应标记为。
【解析】已知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的长度和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柱的长度,两者之差表示,据此得到代表的实际温度,然后得到水银柱长度与实际温度的对应关系。
由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的长度和温度每升高时,液柱伸长量,利用数学知识计算:这支温度计测得某物体的温度为时液柱的长度为多少厘米?
先计算出液柱的长度为时,相对的刻度上升的液柱高度,再根据温度每升高时,液柱的伸长量,计算出则该处温度应标记的度数。
对于温度计未知读数问题,我们要先求出温度计上长代表的实际温度,然后乘以温度计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求出物体的实际温度。
16.【答案】偏大 晶体 均匀受热 低于 高 液体
【解析】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所以方法正确.采用方法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相交点的温度高于视线与刻度线相交点,因此采用方法读数结果会偏大.
由于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为晶体.
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试管中固体物质的表面应低于烧杯中的水面的高度.
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由于容器底的温度较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偏高.
段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所对应温度即为物质的熔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所以该物质的凝固点也是;
段该物质处于温度升高阶段,未达到熔点,故处于固态,吸热,温度升高,段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但必须从外界需要吸热.由图象可知该晶体的熔化过程用了分钟;
点后随时间温度逐渐降低,段为晶体的凝固过程,点开始凝固,因此段中点为液体.
故答案为:偏大;晶体;均匀受热;低于;高;;;液体.
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视线与刻度线相交点为读出的温度值;
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为使固体能够均匀受热,需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并且使物质全部浸没在热水中.
在测量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若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则测得不单是液体的温度,还包括容器壁或容器底的温度.
从图象可看出,对应温度为开始加热时的温度,然后随时间温度逐渐升高,段温度不变,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对应温度为熔点,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并存状态,需要吸收热量.点后随时间温度逐渐降低,段为晶体的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并存状态,需要放出热量.
此题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在熔化过程中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所以需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并能通过图象得出物理信息:晶体的熔点、熔化和凝固过程所用时间以及各段物质对应状态等.
17.【答案】自下而上 吸热
【解析】解:
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明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
温度计的分度值为,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上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由记录的数据可见,水的温度升高到后,就不再变化了,因此此时水的沸点是;当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了沸腾,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故答案为:自下而上;;见上图;;吸收;。
因为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从下向上固定实验器材的位置;
温度计在使用前要先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水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一定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水的沸点;水的沸腾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根据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本题考查有关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水的沸腾图象的画法、水的沸腾特点等,难易程度适中。
18.【答案】晶体;减少;
吸收;;
固液共存;
液化;

【解析】
【分析】
此题是考查晶体熔化图象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注意培养自己对图象的分析能力。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当冰熔化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冰熔化一部分,冰的质量减少;
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温度不变;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为熔化过程。
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完全熔化后为液态;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利用试管加热固态物质时,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可以使物体能够均匀受热,还能减慢冰温度上升的速度。
【解答】
晶体和非晶体的最大区别在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根据冰的图象特征可知冰有固定的熔点,冰是晶体;
当冰熔化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冰熔化一部分,冰的质量减少;
冰在加热后到第这段时间虽然不断的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是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冰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完全熔化后为液态;由图象知加热到第时,是冰的熔化过程,熔化过程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杯口上方出现“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实验中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目的是能使试管受热均匀,由于水的温度上升缓慢,所以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故答案为:晶体;减少;吸收;;固液共存;液化;慢。
19.【答案】外焰 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不变 停止加热 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中的水不会沸腾
【解析】解:
先安装下面器材,再安装上面器材,便于调节器材间的距离。因为外焰温度较高,所以在固定石棉网时,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位置;
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是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
由表格知,当水的温度达到时,温度不变,说明此时是水的沸腾过程,沸点是;
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收热量,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所以应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能够继续沸腾;
因为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故选D;
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不变;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中水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外焰;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不变;停止加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中的水不会沸腾。
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安装装置时,先从下到上,方便调节;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可以撤去酒精灯,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即可得出结论;
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而纸的燃点大约是;
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
水的沸腾实验是初中热学中重要的实验,一般考查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沸点、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沸腾的条件、沸腾的特点、加热时间比较长的原因、器材、水沸腾的图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读数等等。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