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二课时)
(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现实意义.
2.能够构建一元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联系
2.会运用二次不等式模型求解范围及最值等问题及化归思想的呈现
三、教学方法
“问题链”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展开”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判别式Δ=b2-4ac Δ>0 Δ=0 Δ<0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x1
ax2+bx+c>0(a>0)的解集 {x|xx2} R
ax2+bx+c<0(a>0)的解集 {x|x12.变式探究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本质
问题1:现在,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质上去,为什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是这个是形式?如果是一元高次不等式呢,我们又将如何解决?
【活动预设】
引导学生回归问题本质,运用乘法的性质来重新认识一元二次不等式,让理解力强的同学能举一反三解决三次不等式.
【设计意图】
从感知个例到分析通例,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认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本质,加深外延的理解,为后续高次不等式的学习作铺垫.
1.不等式的解集为 ( )
A.
B.
C.
D.
【预设的答案】B
问题2:若上述不等式改为三次不等式如::,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求解呢?问题的本质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的答案】或
当我们将因式看作一个整体时,上述问题就归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本质上去了,其本质是两同号因式相乘结果为正,两异号因式相乘结果为负。
分式不等式
问题3:在明确了问题的本质后,如果两个因式相乘与相除有什么不同呢,在具体的求解中我们又要注意些什么?
【活动预设】
引导学生回归问题本质,既然乘法与除法在结果上有相似性,那么对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进行迁移就可以解决分式不等式
【设计意图】
从感知个例到分析通例,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认识分式不等式的本质,并理解乘法与除法的区别在于:分母不能为零
2.解下列不等式:
(1)<0; (2)≤1.
【预设的答案】解 (1)<0 (2x-5)(x+4)<0 -4∴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2)∵≤1,∴-1≤0,
∴≤0,即≥0.
此不等式等价于(x-4)≥0且x-≠0,解得x<或x≥4,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反思感悟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先通过移项、通分整理,再化成整式不等式来解.如果能判断出分母的正负,直接去分母即可.
跟踪训练1 解下列不等式:
(1)≥0;(2)>1.
【预设的答案】 (1)原不等式可化为
解得∴x<-或x≥,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2)方法一 原不等式可化为或
解得或
∴-3∴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方法二 原不等式可化为>0,
化简得>0,即<0,
∴(2x+1)(x+3)<0,解得-3∴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问题4:在理解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联系后,能否提炼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解题核心?
【活动预设】
引导学生回归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决恒成立问题.
【设计意图】
从感知个例到分析通例,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认识恒成立问题,渗透数形结合这一思想,加深对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三者的联系的理解,为后续函数的学习作铺垫.
3.
(1)若对 x∈R不等式x2+mx>4x+m-4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x2>4x+m-4在R上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预设的答案】解 (1)原不等式可化为x2+(m-4)x+4-m>0,
∴Δ=(m-4)2-4(4-m)=m2-4m<0,
∴0∴m的取值范围为{m|0(2)原不等式可化为x2-4x+4=(x-2)2>m恒成立,
∴m<0,
∴m的取值范围为{m|m<0}.
[素养提升] 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情况:
ax2+bx+c>0(a≠0)恒成立
ax2+bx+c≤0(a≠0)恒成立
1.知识清单:
(1)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2)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①选取合适的字母表示题目中的未知数;
②由题目中给出的不等关系,列出关于未知数的不等式(组);
③求解所列出的不等式(组);
④结合题目的实际意义确定答案.
2.方法归纳:转化、恒等变形.
3.常见误区: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实际意义.2.3.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一课时)
(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一、教学目标
1.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会结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存在性及实根的个数,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
2.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不等式。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现实意义。能借助一元二次函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能用集合表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3.借助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存在性及实根的个数,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
2.能借助一元二次函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能用集合表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三、教学过程
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
用函数理解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用一元二次函数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通过梳理初中数学的相关内容,理解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整体性。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1.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在初中,我们从一次函数的角度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次不等式,发现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这种联系可以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对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否也有这样的联系呢
问题1:【数学情境】园艺师打算在绿地上用栅栏围一个矩形区域种植花卉.若栅栏的长度是24m,围成的矩形区域的面积要大于,则这个矩形的边长为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求不等式”这样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源于实际生活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
1.2探究典例,形成概念
问题2: 【数学情境】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从一次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想方法.类似地,能否从二次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而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呢?
【活动预设】通过图象解决不等式求解问题,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函数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引例中的具体问题入手,树立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推广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做准备。
教师的讲授:
下面,我们先考察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
(
图2.3-1)
)如图2.3-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图象与x轴的有两个交点.我们知道,这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因此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是(2,0)和(10,0).
一般地,对于二次函数,我们把使的实数x叫做二次函数的零点.于是,二次函数的两个零点就是.从图2.3-1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两个零点将x轴分成三段.相应地,当x<2或x>10时,函数图像位于x轴上方,此时y>0,即;当2<x<10时,函数图像位于x轴下方,此时y<0,即.所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是
因为,因此当围成的矩形的一条边长x满足2<x<10,围成的矩形区域的面积大于.
问题3: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吗?
【设计意图】从实例推广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解法,引导学生从图象的角度加深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教师的讲授:
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因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相应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所以先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再根据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相关位置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设,它的根按照可分为三种情况.相应地,二次函数(a>0)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也分为三种情况.因此,我们分三种情况来讨论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表2.3-1)
判别式Δ=b2-4ac Δ>0 Δ=0 Δ<0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x1ax2+bx+c>0(a>0)的解集 {x|xx2} R
ax2+bx+c<0(a>0)的解集 {x|x1问题4: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函数有什么关系?
【活动预设】根据图表给出的信息追问,让学生关联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关注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就是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在x轴上方的点的横坐标x的集合;ax2+bx+c<0(a>0)的解集就是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在x轴下方的点的横坐标x的集合.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让学生从数和形两个角度深刻地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3.具体感知,理性分析
问题5:【数学情境】
求不等式的解集.
(2)求不等式的解集.
【活动预设】根据图象不同交点情况分析此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具体分析感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也规范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书写.
【预设的答案】(1) (2)
问题6:【数学情境】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的不等式,该怎样求解呢?
【活动预设】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2x2+x-6<0;
(2)-x2+6x-9≥0;
(1)原不等式可化为2x2-x+6>0.
因为方程2x2-x+6=0的判别式Δ=(-1)2-4×2×6<0,所以函数y=2x2-x+6的图象开口向上,与x轴无交点(如图所示).
观察图象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R.
(2)原不等式可化为x2-6x+9≤0,即(x-3)2≤0,函数y=(x-3)2的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3}.
(学生)反思感悟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化为一端为0的形式(习惯上二次项系数大于0).
(2)求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或判断出方程没有实根.
(3)画出相应二次函数示意草图,方程有根的将根标在图中.
(4)观察图象中位于x轴上方或下方的部分,对比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写出解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际分析二次项系数为负数和时的情况,为结尾用框图总结三类情况作铺垫
问题7 :含参数的不等式问题如何求解?
解关于x的不等式x2-(3a-1)x+(2a2-2)>0.
学生:原不等式可化为[x-(a+1)][x-2(a-1)]>0,
讨论a+1与2(a-1)的大小.
(1)当a+1>2(a-1),即a<3时,不等式的解为x>a+1或x<2(a-1).
(2)当a+1=2(a-1),即a=3时,不等式的解为x≠4.
(3)当a+1<2(a-1),即a>3时,不等式的解为x>2(a-1)或x综上,当a<3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x>a+1或x<2(a-1)},
当a=3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x≠4},
当a>3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x>2(a-1)或x【设计意图】通过含参数不等式的求解,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严谨性训练,体会数学的分类讨论思想。
问题8:如果已经知道不等式的解集,反过来求不等式是什么怎么办?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为{x|2学生:由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为{x|2且2和3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5,=6.
由a<0知c<0,=-,
故不等式cx2+bx+a<0,
即x2+x+>0,即x2-x+>0,
解得x<或x>,
所以不等式cx2+bx+a<0的解集为.
【设计意图】逆向思考问题,已知不等式的解集求一元二次不等式,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作业
P53页练习
1.知识清单: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2)二次函数的零点.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及应用.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