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检测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汽油机的工作过程由四个冲程组成,其中正确的是( )
A. 吸气冲程,进气门开,排气门关,活塞向上运动
B. 压缩冲程,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动,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做功冲程,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 排气冲程,进气门、排气门都打开,活塞向上运动
2.下列图形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滑下滑梯
B.弯折铁丝
C.做功冲程
D.压缩空气点火
3.在“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分别使5 g的酒精和 5 g的碎纸片充分燃烧后,被它们加热的各 100 g、25 ℃ 的水的温度分别上升到80 ℃ 和 45 ℃ ,这说明( )
A. 酒精的热值比碎纸片的热值大
B. 酒精含有的热量比碎纸片大得多
C. 燃烧酒精总比燃烧碎纸片放出的热量多
D. 酒精的内能比碎纸片内能大得多
4.某机器工作时的能量流向图如图所示,据此推测该机器可能是( )
A. 热机
B. 电动机
C. 电热水器
D. 发电机
5.使用天然气比管道煤气烧开同一壶水用的时间短一些,这是因为天然气的( )
A. 比热容大
B. 密度小
C. 内能大
D. 热值大
6.烧开同样一壶水,若分别用干木柴和无烟煤做燃料且都完全燃烧,所需干木材与无烟煤的质量不同,是因为干木材和无烟煤具有不同的( )
A. 热量
B. 热值
C. 内能
D. 比热容
7.市场上有一种装有太阳能电风扇的帽子,如图所示,阳光照射太阳能电池板,扇叶快速转动,能 在炎热的夏季给人带来一丝凉意.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
A. 机械能→太阳能→电能
B. 太阳能→机械能→电能
C. 电能→太阳能→机械能
D. 太阳能→电能→机械能
8.目前,大连地区电能的主要来源是火力发电.关于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能→内能→动能→电能
B. 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 内能→机械能→电能
D. 化学能→内能→电能
9.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高温气体迅速膨胀而做功,此时气体的温度和内能的变化情况是( )
A. 温度降低,内能增大
B. 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 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D. 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10.关于四冲程内燃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燃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
B. 在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 在压缩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 四个冲程依次为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
11.从本质上看,内燃机的工作能量来源于( )
A.机械能 B.化学能
C.内能 D.化学能和内能
12.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关于下列现象中的能量转化,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电机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 给手机电池充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 电动机工作时,消耗的动能大部分转化为内能
D. 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主要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3.如图所示试管中装有水,用带玻璃管的胶塞塞住,在玻璃管口处放一个纸做的小叶轮,加热试管使水沸腾后,小叶轮转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叶轮的转动是热传递的结果
B. 小叶轮的转动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 小叶轮的转动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 内燃机中的压缩冲程与此相同
14.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很多.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摩擦生热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 摩擦起电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C. 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送到高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 燃料燃烧放热是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5.下列有关能量转化的实例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计空气阻力和摩擦,滚摆上升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 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干电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 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早期的蒸汽汽车模型,燃料燃烧使水温升高,水的________能增加,再转化为汽车的________能,使汽车前进.
17.汽油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活塞经历四个冲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旋转________圈,活塞往复________次,对外做功________次.
18.汽车刹车的过程,伴随着能量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散失到空气中,此过程能量的总和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缩小”).散失到空气中的内能无法自动转化为机械能再用来驱动骑车,这是因为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________性.
三、实验题(共3小题)
19.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小王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酒精和碎纸片的热值大小.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你认为图中器件的安装顺序是________(由下而上/由上而下).
(2)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以及方便比较,小王同学在实验中应保持________、________、以及两个烧杯都应相同.
(3)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碎纸片的热值是________J/Kg.
(4)通过实验得到的燃料热值与实际相比是偏________(大/小),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点)
20.比较酒精和碎纸片这两种燃料的热值,小明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将一定质量的酒精和碎纸片分别放入两个燃烧皿中,点燃它们,分别给装有质量相等的水的两个相 同烧杯加热,直至酒精和碎纸片完全燃烧.
(1)小明设计了一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其中①②两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2)实验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利用公式Q=cmΔt算出了水吸收的热量,结合“10 g酒精”这一数据,算出了酒精的热值,算出的酒精热值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21.某同学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自己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大小关系.他实验时组装了如图所示的两套规格完全相同的装置,并每隔1分钟记录了杯中水的温度(见表).
(1)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甲图中):先调整固定_______的位置(选填“A”或“B”).
(2)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实验时应控制两套装置中相同的量有加热时间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表中记录的数据,你认为煤油和菜籽油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煤油和菜籽油的燃烧速度相同)
(4)该同学实验前用天平测出了烧杯中水的质量及两油灯中燃料的质量,并记录的数据、利用公式Q吸=cm(t-t0)计算出了水吸收的热量,他认为通过这些数据能准确地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你认为他的计算结果是______的(选填“可靠”或“不可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2.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煤炉给10 kg的水加热,同时他们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加热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若在6 min内完全燃烧了0.2 kg的煤,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煤的热值约为3×107J/kg.求:
(1)煤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
(2)经过6 min时间加热,水所吸收的热量;
(3)煤炉烧水时的热效率.
23.小明买了一款大众轿车,发现尾部标有TSI,“SI”二个字母是红色的.大众轿车的TSI技术指机器双增压(涡轮和机械增压)分层喷射技术.属于大功率、低转速大扭矩的发动机.涡轮增压的原理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汽缸,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烧更多的燃料,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就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I”字母是红色的是1.4TSI,“SI”二个字母是红色的是1.8TSI,“TSI“”三个字母是红色的是2.0TSI.这辆汽车的最低油耗可达0.2 kg/(kW·h),已知汽油的热值为4.6×107J/kg.(温馨提示:最低油耗是指燃烧最少的汽油获得最大有用功的能量;0.2 kg/(kW·h)表示获得1 kW·h能量消耗0.2 kg汽油).
求:(1)0.2 kg的汽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2)该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最高可达多少?(结果保留整数)
24.如图所示,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受光面积1.2 m2,内装80 kg水,太阳每分钟辐射到1 m2面积上的热量是7.56×104J,如果60%的热量被水吸收,问:
(1)20 ℃的水晒3 h后水温是多少摄氏度?
(2)煤气的热值是4.2×107J/kg,若煤气灶的效率为40%,则烧热这些水(达到上一问中水的末温)需燃烧多少煤气?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如图所示的四个冲程组成: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根据气门的状态、活塞运动的方向确定冲程的种类.A项,吸气冲程,进气门开,排气门关,活塞向下运动,故A错误;B项,压缩冲程,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C项,做功冲程,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正确;D项,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都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故D错误.
2.【答案】C
【解析】A项,滑下滑梯时,与滑梯发生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不合题意;B项,弯折铁丝时,是通过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不合题意;C项,在内燃机的做功冲程中,燃气膨胀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符合题意;D项,压缩点火,属压缩气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不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则这种燃料的热值越大.5 g的酒精和5 g的碎纸片充分燃烧后,产生的热量被相同质量、相同初温的水吸收,酒精加热的水温上升的高,反映了酒精产生的热较多;说明酒精的热值比碎纸片的热值大,故A正确;热量是过程量,含有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故B错误;在质量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确定物体燃烧放出的热量,故C错误;内能是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等因素相关的物理量,与燃烧放热无关,故D错误.
4.【答案】B
【解析】如图该机器将一部分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还有一部分电能转化成了内能, A项,热机工作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不符合题意;B项,电动机是将大部分的电能转化为了机械能,还将一少部分电能转化为了内能,故B符合题意;C项,发电机工作时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故C不符合题意;D项,电热水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不产生机械能,故D不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因为天然气的热值大于煤气的热值,所以燃烧相同质量的天然气和煤气,天然气放热多,也就是放出相等的热量,燃烧天然气要少一些.
6.【答案】B
【解析】热值指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热值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烧开同样一壶水,说明水吸收的热量相同,即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相同,又因为完全燃烧的干木材与完全燃烧的无烟煤质量不同,说明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干木材和无烟煤放出的热量不同,即热值不同.
7.【答案】D
【解析】帽子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小电扇工作.小电扇工作时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扇叶的机械能.
8.【答案】B
【解析】火力发电是通过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水的内能,水蒸气膨胀做功转化为汽轮机的机械能,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9.【答案】D
【解析】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汽油机内部的高温气体迅速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气体的内能会减小,气体的温度会降低.
10.【答案】C
【解析】内燃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四个冲程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
四个冲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吸气和排气冲程不发生能量转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A项,内燃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故A正确;B项,做功冲程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正确;C项,压缩冲程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C错误;D项,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故D正确.
11.【答案】B
【解析】内燃机工作时,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燃气推动活塞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说从本质上来看,内燃机的工作能量来源于燃料的化学能.
12.【答案】D
【解析】A项,发电机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A错误;B项,给手机电池充电,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故B错误;C项,电动机工作时,消耗的动能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少部分转化为内能,故C错误;D项,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主要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正确.
13.【答案】B
【解析】燃料燃烧的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这种内能传递给水,水沸腾汽化为水蒸气,高温的水蒸气可以驱动叶轮转动,水蒸气自身的温度会降低,内能会减少,转化成了叶轮的机械能,是内能做功的结果;故选项AC错误,选项B正确;内燃机的压缩冲程是压缩空气做功,将机械能转为内能,故D错误.
14.【答案】B
【解析】A项,摩擦生热是克服摩擦做功,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正确;B项,摩擦起电是电子的转移,可以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C项,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送到高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正确;D项,燃料燃烧放热是把自身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D正确.
15.【答案】B
【解析】A项,滚摆在上升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和摩擦,机械能守恒,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叙述错误,符合题意;C项,干电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体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6.【答案】内 机械
【解析】燃料燃烧放出热量,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蒸汽通过对外做功,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蒸汽汽车前进.
17.【答案】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2 2 1
【解析】(1)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压缩冲程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只有做功冲程对外做功,其它三个冲程都是依靠惯性来完成的.
(2)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动2周.
18.【答案】不变 方向
【解析】据能量的守恒定律可知,汽车刹车的过程,伴随着能量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散失到空气中,此过程能量的总和是不变的;散失到空气中的内能无法自动转化为机械能再用来驱动骑车,这是因为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
19.【答案】(1)由下而上 (2)酒精和碎纸片的质量;两杯水的质量 (3)1.2×106 (4)小 存在热损失或者燃料没有完全燃烧
【解析】(1)图中器件的安装顺序是由下而上;
(2)为了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和碎纸片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必须控制二者的质量相等、烧杯内水的质量相等、两个烧杯相同;
(3)相同质量的酒精和碎纸片燃烧放热,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将水的温度升高20 ℃,碎纸片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将水的温度升高10 ℃,可见酒精的热值是碎纸片的2倍,所以碎纸片的热值为1.2×106J/kg;
(4)因为烧杯、空气也吸收热量,并且燃料不可能完全燃烧,所以测得的热值会偏小.
20.【答案】(1)①加热后的水温/℃ ②10 g碎纸片 (2)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能被水全部吸收
【解析】(1)①需要记录加热前后水的温度,用来计算水吸收的热量;
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酒精和碎纸片的质量必须相等;
(2)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能被水全部吸收,故算出的酒精热值要小于真实值.
21.【答案】(1)B (2)初温 质量 (3)煤油 (4)不可靠 燃料完全燃烧的热不能全部被水吸收
【解析】(1)实验前,首先调整好实验装置,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调整铁架台的高度,根据烧杯和烧杯中水的高度调整温度计的高度,所以应先调整、固定B的位置;
(2)实验时应控制两套装置中相同的量,加热时间,水的质量,水的初温.
(3)甲、乙两个装置中,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由Q=cmΔt知,末温高的吸收的热量较多;
在相同的加热设备下,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燃料相同,由Q=qm知,水温上升高的,对应的燃料的热值较大,所以是煤油的热值大;
(4)要考虑实验的严密性,实验时有可能燃料并没有完全燃烧,或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并没有全部传递给水,有热量损失,所以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
22.【答案】解:(1)煤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
Q放=mq=0.2 kg×3×107J/kg=6×106J,
(2)由图可知,经过6 min时间加热后水温由20 ℃达到80 ℃,
则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
=4.2×103J/(kg·℃)×10 kg×(80 ℃﹣20 ℃)
=2.52×106J;
(3)煤炉烧水时的热效率:
η=×100%=×100%=42%;
答:(1)煤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6×106J;
(2)经过6min时间加热,水所吸收的热量为2.52×106J;
(3)煤炉烧水时的热效率为42%.
【解析】(1)已知煤的质量和热值,利用Q放=mq可求得煤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
(2)由图象可知,经过6 min时间加热,水升高的温度值,利用吸热公式Q吸=cmΔt求水吸收的热量;
(3)利用η=×100%计算煤炉的热效率.
23.【答案】解:(1)0.2 kg的汽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Q放=mq=0.2 kg×4.6×107J/kg=9.2×106J;
(2)根据题意可知,
完全燃烧0.2 kg汽油获得的能量为W=1kW·h=3.6×106J,
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η=×100%=×100%≈39%
答:(1)0.2 kg的汽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9.2×106J;
(2)该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最高可达39%.
【解析】(1)根据Q=mq求出汽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2)根据题意可知消耗0.2 kg汽油获得的最大有用功的能量为1 kW·h=3.6×106J,
根据η=求出发动机的效率.
24.【答案】解:(1)∵太阳每分钟辐射到1 m2面积上的热量是7.56×104J,
∴太阳能热水器3 h得到太阳的辐射热量为:Q=1.2 m2×3×60 min×7.56×104J/(m2·min)=16329600 J,
而Q吸=Qη=16329600 J×60%=9797760 J,
又∵C=4.2×103J/(kg·℃),m=80 kg,
∴Δt===29.2 ℃,
从而可知t=Δt+t0=29.2 ℃+20 ℃=49.2 ℃.
(2)∵Q吸=9797760 J,η热=40%,
∴煤气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Q放===24494400 J,
又∵q气=4.2×107J/kg,
∴m气===0.5832 kg.
答:(1)20 ℃的水晒3 h后水温是49.2 ℃.(2)烧热这些水需燃烧0.5832 kg煤气.
【解析】(1)已知太阳每分钟辐射到1 m2面积上的热量是7.56×104J,便可以计算出太阳能热水器3 h得到太阳的辐射热量Q,已知60%的热量被水吸收,从而可利用公式Q吸=Qη求出水吸收的热量,已知水的质量和比热容,可利用公式Δt=计算出温度变化,已知水的初温,可利用公式t=Δt+t0计算出末温.
(2)已知水吸收的热量和煤气灶的效率,可利用公式Q放=计算出煤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已知煤气的热值,可利用公式m气=计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