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一上映,就受到普遍质疑和批评。不少人把它和1987版相比,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不忠实原著。而导演李少红则坚持认为其实她才是“忠实原著”的,有片中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为证。我觉得这种争论模糊了焦点。
②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影像艺术,和小说原著文字形式有别。亦步亦趋而不顾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不见得就叫“忠实原著”。
③哈姆雷特穿西装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不是。“铜钱头”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也不是。今日的作品和1987版不像,当然不会成为问题。时隔二十多年,摄像技术等进步如此之大,如果充当旧版的影子,又何必重拍?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则更不是问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变迁而有差异,但真正“美”的东西始终能得到认可。
④问题在于,号称“忠实原著”,实则暴露了导演和编剧用影像再现文字能力的贫乏、想像力的贫乏、运用镜头能力的贫乏、裁剪故事能力的贫乏,于是只好用旁白直接代替表演了事;问题在于号称吸取了昆剧的元素,昆剧的爱好者统统不买账,“铜钱头”从美感变成了恶谥;演员的扮相,“环肥燕瘦”的钗黛颠倒作“环瘦燕肥”,漱口成了吐口水,喷茶倒似弹射暗器……这就难以拿“忠实原著”来遮羞了。据我接触的“90后”们,只要看过原著的,就没有人喜欢这部剧的——他们还因自己莫名其妙成为挡箭牌,觉得十分冤屈呢。
⑤和莎剧一样,《红楼梦》在中国俨然成为产业。从《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种种续书始,对它的“翻修”就不曾停止过。严格来讲,大部分翻修都不太“忠实原著”。大浪淘沙,现在除了专门的研究者,那些续书因为思想的庸俗和文字的低劣,早被遗忘和淘汰。越剧《红楼梦》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突出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照旧被奉为经典,多少观众为黛玉之死一掬同情之泪。至于1987版电视剧产生于“探佚派”全盛时期,非但把后四十回统统砍去,换成了当时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情节大可商榷,即使对前八十回,也做了大胆裁剪扬弃,其实又何尝完全“忠实原著”?但是它的受众之广,影响之大,文化含量之高,只怕在国产剧中再无其匹。甚至因为新版的翻拍,让更多人愈发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这部呕心沥血的大制作。当年那批演员,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与原著难以拆分。
⑥所以我绝不排斥《红楼梦》再一次翻拍,参照RSC《哈姆雷特》的经验,即使演员裸体上场我都能够接受——只要他们演的确实是《红楼梦》,而不是被谑称为“天雷梦”的东西。
(节选自《文汇报》)
1.下列有关“忠实原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大赞同有些人的“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观点,因为那些人对“忠实原著”有误解。
B.作者也不赞同导演李少红的“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来作为“忠实原著”的解释。
C.作者认为,“忠实原著”就是要按照原著的故事情节或者原著的精神来具体演绎。
D.在作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原著”有时候也并不排除大胆裁剪扬弃的一些做法。
解析:C项,根据第⑤段分析可知该项表述是错误的。
答案:C
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新版剧用原著旁白代替表演算不上忠实于原著,只能表明编导能力有问题。
B.运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不应成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批判的依据。
C.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的做法本身无可非议。
D.文字能力、想像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是演员拍戏的最大的障碍。
解析:D项,“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应该是“编导”的问题。
答案:D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那种不顾电视剧特有的视听艺术特点而跟随原著亦步亦趋的做法并不见得就是忠实原著。
B.昆剧爱好者以及一些“90后”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创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否定。
C.那些不大“忠实原著”而思想庸俗和文字低劣的原著翻修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社会所淘汰。
D.越剧《红楼梦》以及1987版的电视剧都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
解析:D项,“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是越剧《红楼梦》,后者没有省略。
答案: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而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①,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②,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③,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水边高崖。②踞肆:傲慢放肆,这里形容“中峰”神态高傲舒展。③庄栗刻削:庄重严肃、峻峭挺拔。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远:永远
B.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薪:当成木柴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数:命运,气数
D.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服:佩服,这里为使动用法
解析:A项,远:远离。
答案:A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不属于“所感”“所敬”内容的一组是(3分)( )
①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
②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③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
④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⑤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⑥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①③④句皆是叙述树木的有关情况,并非议论性的感慨或抒情,②⑤是所感,⑥是所敬。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文中先强调树木生长成材很不容易,惨遭厄运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叙述成为家中木假山的树木是不幸中的不幸者。
B.第三段渐显寓意,在家中的三峰木假山中,中峰意气端重,左右二峰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犹如人的品格。
C.本文在咏木假山的背后蕴涵着作者的感喟与思考:树木的坎坷遭遇隐喻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受到的压抑与摧残。
D.文章多用排比句,而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具象生动,寄慨深远、耐人寻味。
解析:A项,“不幸中的不幸者”错,应是“不幸中的大幸者”。
答案:A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被好事的人看到,却被樵夫农民当做木柴的树木,哪里数得完呢?
(2)我每每想起它们的曲折经历,就疑心有某种命运在这中间起作用。
(3)它们多么令人钦敬啊!多么令人感慨万端啊!
参考译文:
树木的生长,有的刚出芽就死掉了,有的长到合抱就夭折了;幸而长成栋梁之材,就又会被砍伐去;有的不幸被大风连根拔起,或被洪水冲走;有的折断有的腐烂;幸而能够不折断不腐烂,就会被人当做有用之材,遭受刀斧砍伐的灾难。而其中最为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间漂流沉沦,不知道经过几百年时间,它们被水流拍击、蛀虫咬噬之后,有的形状变成了山峰的样子,那它就会被好事的人拿去,把它加工成假山,从此以后,它就可以免除泥沙埋没的厄运,远离刀斧砍削的灾难。但是,在那些荒芜的江边高崖上,像这样形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不被好事的人看到,却被樵夫农民当做木柴的树木,哪里数得完呢?由此看来,那些最幸运的树木当中,又有许多不幸的存在。
我家有三座并在一起的木假山。我每每想起它们的曲折经历,就疑心有某种命运在这中间起作用。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合抱粗时没有死,没有被用作栋梁而遭砍伐;大风拔起洪水冲走它,仍不折断不腐烂,不折断不腐烂而且没有被人当做木材拿走,以致遭那刀斧之灾,从急流泥沙中出来,也没有被打柴人、种田人当做柴烧,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它所经历的一切,按理似乎不是偶然的巧合吧。
然而我喜爱木假山,不只是喜爱它像山的形状,而是还有感慨寄寓其间;不仅喜爱它而且又有敬意。我看那中间一座山峰,高大雄壮,居高临下,神情端庄凝重,仿佛颇有使它旁边的两座山峰顺服的气派。而旁边的两座山峰,却严肃谨慎,峭拔峻挺,气概威严,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在形势上顺服于中间高峰,但看它们高耸挺立的样子,绝没有曲从依附的意思。噫!它们多么令人钦敬啊!多么令人感慨万端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踏莎行·晚景
陈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8.此词上片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上片“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和“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槎牙老木乌鸢噪”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夕阳”“疏林”“芙蓉”“老木”“乌鸢”,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其景物特点就是孤寂荒凉。
答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
9.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抒发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关键在于理解“登楼望极群峰小”和“欲将归信问行人”这两句话。“望”什么呢?很可能是遥望故乡;而“归信”就更加明示了作者的情感就是思乡之情。全词主要内容是描写眼前之景,作者将自己的羁旅愁思寄托在景物之中;“欲将归信问行人”,兼具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答案:思乡之情。①环境烘托,环境越荒凉、越凄清,思乡之情就越发深重。(如答融情于景亦可)②行动表现,登楼远望群峰,结果连个可托归信的行人都难见到。(心理描写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2)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往者不可谏 (4)落英缤纷
乙 选考题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即刻脸上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个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我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于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地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警官出场的时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是因为他担心罪犯会伺机脱逃,自己完不成任务,这表明他忠于职守。
B.警官和罪犯坐到了唯一空着的位子上,正好和费尔吉德相对,这样的巧合,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C.见到费尔吉德时,警官想根据她对埃斯顿的反应,来决定自己怎样应对,所以一直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D.费尔吉德和埃斯顿谈得太多太久,以致警察听得很不耐烦,不得不借口去抽烟室过烟瘾,以结束他们的谈话。
E.临别时,费尔吉德说“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语带讥讽,表明她已经看出埃斯顿其实是罪犯。
(2)小说中“脸色阴沉”的警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交代埃斯顿不是警长,而是罪犯。其实前文已经做了多处暗示铺垫,请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描绘了众生相;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作品;还有人说,这是一篇艺术上非常精致的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D“警官听得很不耐烦”不够恰当,“不耐烦”的成分也许有,但警官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职责,也担心埃斯顿说多了容易显露真实身份;A原因主要是警官不想让人看出和他拷在一起的人是罪犯,这与“忠于职守”无关;E从小说中费尔吉德的语言和神情来看,他没有“看出埃斯顿其实是罪犯”,“语带讥讽”也错。
答案:(1)BC
(2)①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他认为虽然埃斯顿犯了罪,但还是应该维护他作为人的尊严,所以在人前尽力保护他;②温厚善良,损己利人。他为了让罪犯有些“面子”,不致给他造成心灵的重负,谎称自己是罪犯,罪犯是警长;③聪明机敏,善于应对。在罪犯刚要开口解释时,他抢先说话,替罪犯遮掩;当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手铐上时,为打消她的疑虑,他及时得体地解释;他以去抽烟为名,适时打断费尔吉德和埃斯顿的对话。
(3)①“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埃斯顿的难堪不安暗示他不光彩的身份;②“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埃斯顿说话吞吞吐吐,说明他对自己的假警长身份感到不安;③当姑娘问“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时,埃斯顿回答“我想不会是马上”,“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暗示他其实是罪犯,要长时间在内森维茨服刑;④“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不自然的笑表现的是内心的不安,身份的尴尬。⑤“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说明他明白警官让他离开的意思,而他不是警长。(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这篇小说描绘了众生相,并以此深刻体现了作者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品中写到了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物,揭示了他们的关系,通过不同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形象。特别突出了警官这个人物,为了维护罪犯的人格尊严,不致给他造成心灵的重负,竟然谎称罪犯是警长,而自己是罪犯,他的行为启迪人们尊重别人,关怀别人,理解别人,努力营造温情的社会氛围。
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小说体现了人文精神。警官认为埃斯顿虽然犯了罪,但还应该有作为人的尊严。他心存善意,付出温情,为了让罪犯有些“面子”,不致给他造成心灵的重负,他谎称自己是罪犯,罪犯是警长,替罪犯遮掩。他理解他人的处境,为他人着想,用心良苦,是人性深处的亮丽风景,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关怀人的现实生活的人文理想。
观点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非常精致的小说。小说情节内容的设置颇为精彩,让人物在车厢里邂逅,由握手引出被拷着的手,形象地展示出人物瞬间的心理变化;结尾出人意料,借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的对话抖包袱,巧妙地交代真相,与前文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人物的语言描写十分巧妙,警官以罪犯的身份、罪犯以警长的身份说的话,虚虚实实,若即若离,看似幽默,实则温情。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名人之后的平凡人生
孙郁
周海婴:鲁迅之子,81岁。
年轻的时候对周海婴有种神秘感:鲁迅之子,会是什么样子呢?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都有点消极,比如其学习平平,缺乏才气,曾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等等。都有点惋惜的口吻,言外之意,鲁迅的后代已不复周家当年的气象了。
其实我们用打量鲁迅的眼光来看他的后人,可能有点问题。思想和艺术很难遗传,这个现象不知道医学怎样解释。周海婴自应有他的路。他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在国家广播事业局工作,退休前担任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逃不出父亲的光环,有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舆论的问题。
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认识周海婴先生。第一次见面是一个下午,他开着一辆很小的卧车到鲁迅博物馆来。门卫的老大爷不认识他,将其拦住。海婴很生气,说这是我的家,怎么不让进呢。我便前去解释,彼此方得以释然。看到他高高的个子,一身笔挺的西装,觉得有点港台人的气质。那时候大陆人的着装很土,而鲁迅之子的悠然、贵族气,显然呈现着他和常人的距离。
后来总是在会议上见面。那些关于鲁迅的会议,他从不发言,手里带着相机,不时在会场走动,倒仿佛是个专业的摄影师。他游离于学界和文坛,反显得轻松、自如。
我真正与他有了接触,是做了鲁迅博物馆馆长之后。周先生住在木樨地,家里的摆设很文气,书房里多是与鲁迅相关的书籍。各类木雕、铜像,还有书法作品,显得古雅。他对鲁迅博物馆的现状很关心,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把博物馆当成了自己的家。慢慢地,我和他们一家人也渐渐亲近起来。
他在谈天的时候,偶然说些笑话,幽默的语句不时出来。他说话把别人逗笑了,自己并不笑。据前人回忆鲁迅,也有类似的感受,那么这是父亲的遗传也说不定。他是很直截了当的人,快言快语。也常得罪人,说话偶尔带刺。有时候与人不高兴了,马上红脸,愤愤的样子。
许多年间,他为了维护鲁迅的版权和多家出版社发生纠纷,官司不断。我总觉得出版社和他沟通不够,有着隔阂在。有人因此说海婴看重金钱,批评也偶尔出现过。但他认准了,就坚持,有时甚至写文论争。这种韧性,似乎也有鲁老夫子的痕迹,在坚守自己立场的方面,他许多时候让我想起鲁迅的性格来。
周海婴对鲁迅文本几乎不能说些什么。1936年父亲去世,他才七岁,但他对母亲是感情极深的。他在母亲那里,得到了最美的爱,风雨之间,一同走过了童年。由于母亲的支持,他学过财会,上过无线电夜校,在辅仁大学社会系念过书,后来转到北大物理系,最终选择了科技的行当。晚年他的一件心事,是出版母亲的文集,特别是那些被删改的集子。
若说他与鲁迅最大的差异,是没有像父亲那样沉浸在思想与文学的思考里。可是鲁迅希望的青年轻松且合理的度日状态,他是有的。他享受了鲁迅给他带来的各种荣誉,也自如无伪地度过一生。这是鲁迅精神的果实呢,还是一种偏离,都颇可思量。从鲁迅到周海婴,有两代人反差极大的空间。中国文化的流变和生存状况的流变,均于此折射出来。
没有创作经验的周海婴,在晚年最大的事情是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这本书披露的史料很是珍贵,有的是有分量的。一个儿子眼里的父亲,及社会变迁史,总让我们有新奇的感觉。
在他80岁的时候,周海婴之子令飞邀我一起为海婴策划了摄影展,一时颇有影响。之后,上百名朋友为他做八十大寿的活动,萧军的后人、胡风的后人、冯雪峰的后人等都参加了。那一切都是民间的,没有官方的痕迹。而且他晚年,与历经苦难的鲁迅友人的后代来往甚多。这一点,是有鲁迅的脾气的。鲁迅属于民间,他也活跃于民间。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许多从奴隶之路走来的人,在他那里继续了一个故事。
在海婴那里,我们看到了鲁迅精神的片断。这是一个家族生命的延续,在多难而复杂的八十余年的生活里,他恪守了鲁迅希望的“不做空头文学家”的原则,没有偏离父亲的遗嘱,一直真实地活着。
(选自《〈新世纪〉周刊》2011年1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周海婴年轻的时候,学习平平,缺乏才气,曾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人们对其有点惋惜之余感叹鲁迅的后代已不复周家当年的气象了。
B.上个世纪80年代周海婴开着一辆很小的卧车到鲁迅博物馆来,门卫的老大爷居然不认识他,将其拦住,觉得他是个港台人,西装笔挺,有贵族气质。
C.周海婴先生家里的摆设很文气,书房里多是与鲁迅相关的书籍。他对鲁迅博物馆的现状很关心,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他似乎把博物馆当成了自己的家。这说明他还是关注鲁迅,毕竟他是鲁迅之子,逃不出父亲的巨大光环。
D.周海婴喜欢摄影,鲁迅的会议他从不发言,手里带着相机,不时在会场走动。晚年活跃于民间,与历经苦难的鲁迅友人的后代来往甚多。
E.鲁迅某些精神的片段,在周海婴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周海婴恪守了鲁迅希望的“不做空头文学家”的原则,成为一个实干的文学家,晚年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讲述了一个儿子眼里的父亲以及社会变迁史。
(2)文中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给周海婴哪些有益的影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名人之后,周海婴如何对待父亲鲁迅的光环,请作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说他“学习平平,缺乏才气”只是传说。B觉得有港台人的气质,是作者认为,而非门卫。E“成为一个实干的文学家”错,《鲁迅与我七十年》只是一本传记式回忆录,他是科技人员,不是文学家。
答案:(1)CD
(2)内容上写出人们对鲁迅后人的身世和发展的猜想,使周海婴在本文“出场”之前有几分神秘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先抑后扬,为下文展现一个真实而平凡的周海婴作好铺垫。
(3)鲁迅让他享受了各种荣誉;鲁迅性格的影响,让他坚守自己立场;鲁迅希望青年“不做空头文学家”,轻松合理真实生活,而周海婴一直恪守着父亲的教诲;鲁迅属于民间,他也活跃于民间。
(4)作为鲁迅之子,鲁迅的巨大成就,他无法超越,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享受了父亲带给他的各种荣誉。书房里多是与鲁迅相关的书籍;他对鲁迅博物馆的现状很关心,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没有创作经验的周海婴,在晚年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周海婴虽没有像父亲那样沉浸于思想与文学的思考,但他恪守了父亲的遗嘱,不做空头文学家,走自己的路,他选择了科技的行当,一直真实地活着,在国家广播事业局工作。他其实走出了父亲的光环,只是舆论不这么认为。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娜在2011年法网女单决赛中力克对手夺得冠军,成为第一个获得法网女单比赛冠军的亚洲选手,消息传来,大家无不拍手称快。
B.艾宾浩斯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既然如此,我们要及时复习,等到学习的东西成了残羹冷炙,复习就费力了。
C.火箭与蓝网的中国赛上,球迷自然希望看到姚明更多的出场时间,所以阿德尔曼顺水推舟,首次增加了姚明的出场时间,这也让火箭管理层、队医无话可说。
D.同志们,张秋枫同志来帮助我们抢修线路,现在我们一起修通了线路,战胜了雪灾,他就要离开这里完璧归赵了,让我们用代表我们谢意的酒来为他送行吧。
解析:C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使用正确。A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形容正义伸张或公愤消除时高兴满意的样子。语境不适。B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用在句中,不合语境。D完璧归赵: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在句中用对象错误。
答案:C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在今年半年时间内,湖北民院大学生肖正华接连出版了《沉潜》《公章》和《官方新闻》3部长篇小说共计75万余字。目前,这三部小说全部上市。
B.土家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柳子戏也是一种开放性剧种,其服装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成分,由原来的土制戏服逐步演变成与汉人服饰文化相近的戏服。
C.根据实况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自去年11月至今,恩施州降水持续偏少。与历年同期比较,州内大部分地区同比少4—6成,以鹤峰、巴东最为明显。
D.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也要增强忧患意识,要在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中用好机遇,还要在主动适应环境中抓住机遇。
解析:A结构混乱,可把“了”改为“的”,或在“长篇小说”后加逗号,并在“共计”前加上“它们”,或把“湖北民院……75万余字”改为“湖北民院大学生肖正华接连出版了《沉潜》《公章》和《官方新闻》3部共计75万余字的长篇小说”。C成分赘余,“同比”与“与历年同期比较”重复,应删去。D语序不当,先“抓住机遇”再“用好机遇”。
答案:B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①“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
②可是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③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的捷径,不重视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④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热情勤奋结果就越可怕
⑤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
⑥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
A.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④⑥⑤②①
C.⑥②④③⑤① D.⑥③②①④⑤
解析: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③①⑥三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②⑤④论述思考的重要性。③句从正反两面论说学习的意义,①句从反面承接③句,⑥句从正面承接①句论说学习对思考的作用;②句用“可是”转入对“思考的意义”的阐发,⑤句用“它”紧承②句阐述思考的意义,④句从反面强调思考的意义。所以最恰当的排序就是③①⑥②⑤④。
答案:A
16.将下面一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不得改变句子原意。(5分)
下飞机后直奔吉福兹所在的亚利桑那大学医学中心看望了六名遇害人的家属的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米歇尔于晚间在当地的一个悼念仪式上发表了讲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然后提取出句子的主干,使之成为短句,其他的附加成分也变成短句,但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含意。
答案:示例: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米歇尔下飞机后直奔吉福兹所在的亚利桑那大学医学中心,然后看望了六名遇害人的家属,并于晚间在当地的一个悼念仪式上发表了讲话。
17.最近几天,“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让很多人感到了真爱的朴素与力量。7月2日,在杭州滨江区的白金海岸小区,一名两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刚好从楼下经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如果吴菊萍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请为她拟一段颁奖词,80字左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拟写颁奖词,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段,了解人物的事迹;其次要注意颁奖词的特点,如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等;最后,要注意题干中的字数要求。
答案:“最美妈妈”美在何处?美在她平凡而又非凡的“母爱”,美在她朴实无华的真情,美在她真实可亲的人格。在生死进退的一刹那,吴菊萍奋勇救女孩的义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性的大爱。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4月24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来临之际,作为清华明星学生的蒋方舟写了一封给清华的信,自称到了大三还没有融入大学校园,表达了对大学的不满,称清华人是“愤青少,领导多”,认为“北大、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
对于蒋方舟的言论,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表示“会认真反思”,她认为有这样的能让人认真对待和改进的言论不是坏事。同时她也认为,对于清华的理解,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和改变。
另一位校领导邓卫表示,“清华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丰富多彩才是完整的清华。”他认为学生在成长中会有各种的思考,很正常,“这一切正是因为热爱,爱之深,责之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写作指导】 材料写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蒋方舟给清华写信,校方对此予以回应。两方面的内容前后关联,有多维指向,为作文提供了多个立意的角度。
从蒋方舟的角度看,可有下面的立意:敢于讲真话,不随世俗;社会需要多元的认知;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责之切正因为爱之深;批评是珍贵的礼物;让世界真正丰富多彩。
从学校的角度看,可有下面的立意:大学的精神在于包容;营造包容的社会氛围;学校应该培养有头脑会思考的人才;正确对待批评;敞开心胸,接受批评,是进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