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一
类型 成 因 举 例
自然植被 自然形成 森林 、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
人工植被 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 农作物、人工林 、人工草场、城市绿地
一、主要植被 :
1 . 植被分类 :
类型 分 布 植被特点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降水丰富 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全年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有丰富木质大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状根
2 . 主要植被:
类型 分 布 植被特点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群落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无茎花、板状根
类型 分 布 植被特点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类型 分 布 植被特点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 ,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温带海洋气候 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降水量较多
类型 分 布 植被特点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寒冷、漫长 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植被类型 分布地区 植被特点
草原 热带草原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
温带草原 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季相变化明显
植被类型 分布地区 植被特点
荒漠 热带荒漠 干旱地区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植物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长有肉质茎叶,以储藏水分。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温带荒漠
二、植被与环境:
主要影响因素 植被分布 地带性规律
气候
(气
温) 从赤道向两极,由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植被有规律地变化:在北半球大陆东岸,自南向北自然植被依次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在北半球大陆西岸,自南向北依气候次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 .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
主要影响因素 植被分布 地带性规律
气候
(降水) 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布规律。欧亚大陆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植被也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在欧亚大陆自东向西,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植被分布 地带性规律
地形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一般的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闻叶林→山地料叶林→山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土壤 酸性土壤: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碱性土壤:碱蓬等 碱性土壤
环境污染 矮牵牛花能指示 SO,污染
SO,污染
2 .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砍伐森林
开垦坡地
过度放牧
植被
减少
空气质量变差
土壤贫瘠化
水土流失
整个地理环境退化
三、成土因素 :
1 . 成土母质与土壤:
岩石
成
土
母
质
质地
化学成分
颗粒大小
化学元素和养分
土
壤
物质基础
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
2 . 生物与土壤:
(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有
机
质
来
源
岩石表面慢慢形成“年化幼”土壤
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
、生物风化
高等植物生长
苔藓类生物
生物 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苔藓大量繁殖
增加有机质,进一步促进土壤形成
(2)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生
物
微生物
森林
植物
有
机
质
土
壤
动物
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草类
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
落叶
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排泄物、分泌物、残体
3 . 气候与土壤:
气
候
水分
热量
水热状况
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蒸发
降水
温度
动植物、微生物活动
外力作用地貌
岩石风化过程
直接
土
壤
形
成
间接
决定
决定
4 . 地形与土壤:
地
形
地势
坡度
气候、植被
水流速度
光热、水分条件
坡向
物质迁移速度
阳坡
光热条件差,
水分状况好
平地
阴坡
土壤
陡坡
山区
光热条件好,
水分状况差
容易发育形成深厚的土壤
很难发育形成深厚的土壤
土壤垂直分化
土壤
5 . 人类活动与土壤 :
自
然
土
壤
耕耘
灌溉
收获
施肥
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
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耕
作
土
壤
四 、土壤剖面 :
土壤层 特 点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土壤层 特 点
耕作层(表土层或熟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亚表土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