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
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辉煌的初盛唐军事行动
629年,李靖灭东突厥;
643年,李靖灭吐谷浑;
647年,王玄策灭中印度;
657年,苏定方灭西突厥;
663年,刘仁轨在白村江大破日本、百济联军;
715 年,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璟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 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717 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 镇,被唐朝再次击败。 722 年,吐蕃大军攻打唐朝属国小勃律,北庭节度 使张孝嵩率疏勒副使张思礼以步骑四千救援,大败吐蕃军。
747年,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并兼安西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率军翻越茫茫葱岭,击败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斩杀国王、王后、王子。
封丘作 唐·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并且愿意为之不懈追求的人,就算在现实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他也不曾像王维那样去求仙访道或面对空门。失望、挫折、压抑、冷落,从来没有动摇过诗人为实现抱负而积极追求进取的心志。他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洋溢着热情奔放的乐观情绪:“寄言燕雀莫相忌,自有云霄万里高!”“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高适像
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在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为虏所败。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适见到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你我相看 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
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
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
突出壮志豪情。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 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 1、所“感”唐家声威。 2、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3、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阳关博物馆前塑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诗的发端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敌军入侵,唐军将士辞家参战。
燕歌行诗意图·当代画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两层含义:(1)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主要感情:赞颂)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这两句写出官兵处境险恶。
匈奴骑兵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成为千古绝唱,不言而喻,正是将帅与士卒之间这种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从内部瓦解了官军的战斗力。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愤慨)
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 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空”: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唐玄宗曾下令让宫女们为边关将士缝制新棉衣,作为皇上的赏赐。有个前方兵士领到一个短袍,一摸口袋里有张纸,打开一看是一首诗: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也,重结身后缘。
兵士不敢留,报给了统帅 ;统帅又把它送进宫,呈给皇上。唐玄宗看了,并不生气,让人把诗抄成许多份在宫里传阅,告诉大家 :“谁写的,不要隐瞒,我决不怪罪 。”不多久,有个宫女来见皇上,说是自己写的。皇上很可怜她这一番心思,对她说 :“不要‘重结身后缘 ’,让你结今生缘好了,你就嫁得那个兵士吧 !”宫女及在旁的人听了,都感动得哭了。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边城遥远,难可度越。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的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气氛的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广引弓图·当代画
为什么这首诗歌能成为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