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习题1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凝练为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一百年来,在谈及绘画的色彩时,总有人认为中国画的色彩不及西方绘画丰富。这种认知,使我们与中国绵延数千年的人文艺术传统相互隔绝。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令世人叹为观止。这幅长卷诞生于宋朝,叫作“千里江山图”。在用色上,创作者以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为主要色彩着色,并在青绿颜料叠绘中寻求色彩微妙的变化画面层次分明,色彩照人。这一富有装饰性的鸿篇巨制是如何穿越近千年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从材料物性的角度分析,首先是载体的质量上乘。古人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说法。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温雅得和闺女一般。
D.十字堂是“佛罗伦司的西寺”“塔斯干的国葬院”,前面是但丁的造像。
2.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一九三六年夏天,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刚到青岛那天,我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浩瀚的大海便展开在我们的眼前了。参差不齐的帆严密地排在海边。太阳不见了,天上灰絮似的云影移动着。天连水,水连天。云翳在辽阔的天空中幻变成各式各样的形体: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山峰……”这是青岛海景给我的第一印象。
A.他轻轻哼起了《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B.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你一定是认错了。”
C.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一下、两下……夜已深了,丈夫依旧没有回来。
D.听了老师的解答,他陷入了深思:“原来如此……”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跳下车来,说了声:“王爷爷再见!”就往家里走。
B.据说这是稀世之宝——即一种难得的治病良药。
C.“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D.张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4.对下列两组对话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妻子:“你这两天怎么这么晚回来?”
丈夫:“我工作忙,净开会。”
(乙)妻子:“你……这两天怎么……这么晚回来……”
丈夫:“我?工作忙,净开会!”
A.(甲)组标点的使用,让我们感到妻子问得自然,丈夫答得从容。
B.(乙)组省略号的使用,表示妻子有意将声音延长,显示她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C.(乙)组问号和叹号的使用,表明丈夫情绪烦躁,心有不满。
D.(甲)组标点的使用,表明夫妻对话节奏平缓,情感平和;(乙)组标点的使用,说明夫妻对话节奏变化大,感情强烈。
5.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老杨同志,请您稍等一下!
B.多么壮观呀!贵州的黄果树瀑布。
C.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才成乞丐的呢?
D.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李老师说:“学习上要不断努力,否则就会退步。古语说得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B.汉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和其他文字大不相同之处是有超越时空的特色。
C.行动,要常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
D.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渲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7.下列各项中引号和文段中“国际博物馆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随着大众文化需求越来越细,公共文化资源开夜场成为趋势,国内博物馆夜间开放仍处于试水阶段。一些博物馆虽然在“国际博物馆日”等时段开放过夜场,却并未形成常态。
A.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他们为了维持他们的“秩序”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面具。
C.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她“豆腐西施”。
D.海伦学会了用手“说话”,她用这样的方式描绘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B.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C.目前,国外有偿疫苗那么紧缺,而我国还有极少数找各种理由不想打免费疫苗的民众,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D.“班级史话”,勾勒班级三年来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内容,侧重集体群像的刻画。如《记一次感恩主题班会》《一次难忘的运动会》等。
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间以海洋为载体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合作日益紧密。
A.当代青年应该牢记习总书记“奋斗的青春是最美的青春”的寄语。
B.美国政府对抗议种族歧视的游行采取武力驱离,是“民主”吗?
C.从太空中看,地球就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晶球”。
D.2020年7月,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10.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习近平主席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我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是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文中“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A.表示对诗句的直接引用。
B.表示否定和讽刺。
C.“天下最难走的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路,而是指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特定称谓。
2.答案:C
解析: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A.表示引述有所省略。
B.项表示说话的断续。
C.表示列举的省略。
D.表示语意未尽。
3.答案:D
解析:A.“说了声”后不应用冒号。
B.破折号作用与“即”字重复,删去其一。
C.“呢”字后问号改为逗号,“同志们”后的句号改为问号。
4.答案:B
解析:B.“有意将声音延长,显示她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错误,看不出“有意”,有可能妻子内向、性格柔弱,心情复杂犹豫不决或者优柔寡断,不知道怎么问好,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或者断断续续,显示不出主导地位。再结合后文丈夫的回答分析,应该是不占主导。
5.答案:D
解析:A.“稍等”说明语气比较舒缓。既然是语气舒缓的祈使句,那么末尾就该用句号,而不是感叹号。
B.感叹句、祈使句的谓语前置时,感叹号要放末尾,因此“呀”后用逗号,“瀑布”后运用叹号。
C.选择问句虽然包括两项或两项以上,但仍然是一个句子,因此,各项之间该用逗号,只在末尾用问号。因此前句的“呢”后要用逗号。
6.答案:B
解析:A.冒号、后单引号使用错误。后单引号移至“嘛”的前边,“古语说得好”后的冒号去掉。
C.逗号使用错误。“指导”后应用分号。
D.问号使用错误。前半部分尽管有疑问代词“什么”,但并不是疑问句,而是一个陈述句;后半部分是一个带有选择问语气的复句。应将第一处的问号改为句号,第二处的问号改为逗号。
7.答案:C
解析:文段中“国际博物馆日”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为引用;
B.为反语讽刺;
C.为特定称谓;
D.为特殊含义。
8.答案:D
解析:A.“松骨峰战斗”是对前面“最壮烈的战斗”的解释,去掉双引号,前面加破折号“——”。
B.“攻击”后面内容是具体说明,“攻击”后逗号应为冒号。
C.“他们是怎么想的”作为“知道”的宾语,句子的一部分内容,不表反问。问号应为句号。
9.答案:D
解析:“一带一路”的双引号为特定称谓。
A.是对习总书记话的引用,表引用。
B.这样的行为其实是不民主的,表反语。
C.把地球比作水晶球,引号表特殊含义。
D.表特定称谓。
10.答案:D
解析:A.两个分句都是倒装句,故两个感叹号应改为逗号,分号、句号应改为感叹号。
B.“习近平主席说”后的冒号改为“的”,或者改为——习近平主席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经典咏流传”是文化节目名称,不能用双引号,应改用书名号。专题九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习题2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流去》一书出版后在读者中赢得了极佳的口碑。(甲)此书辑录了鲍鹏山用情最深的文章,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与那些肤浅的“心得”“感悟”完全不同,他的文章不玩当下流行的一个故事加一段大而无当的虚浮议论的写作套路,而是“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乙)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他所做的,不是无聊的无用的所谓的“学问”。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温暖,包容了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照见自己的生活,预见自己的命运。(丙)是的,风流去了,但是,咒语尚未解除,风流人物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断章》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精致而睿智,显示着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甲]世界上许多人和事,貌似彼此独立、无关,犹如“断章”,实际上却构成了一个互有关联的系统。“断章”本身也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即是“断章”,又是更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审美而言,或许唯有“断章”的风景,才具有欣赏性。[乙]正如作者所说,此诗是“写一刹那的意境。”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地点缀了风景,人可以见明月装饰自己的窗子,也可能反之。此际,没曾想在楼上赏景的人,[丙]不经意间成了一道令人梦绕魂牵的“风景”——在别人的梦境中,“你”是他的一轮皓月。由此可见,自然、社会、人生是一轴轴滚动的风景,层出不穷。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什么是基本功?画家李可染先生说得通透:“基本功是从艺术修炼的全过程中抽出最根本、最困难、最关键性的规律部分,只有这些最根本的规律被掌握被攻破了,以后在创作上遇到具体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艺术创作规律如此,推及各个行业也大概不差,基本功是在技艺传承中沉淀下来的、带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掌握它,才可以谈登堂入室,谈推陈出新。
[乙]然而,在一些捷径的诱惑下,有些年轻人偏离了下笨功夫、练基本功的正途。其实,那些所谓捷径通往的注定不是成功的彼岸,而且可能是泥潭和陷阱,即使暂时有了获益,却可能形成路径依赖。[丙]年轻人还是要有长远眼光,喜欢写作就要坚持深度思考、字斟句酌,喜欢表演就要坚持艺术学习、锤炼演技,喜欢设计就要殚精竭虑、锐意创新,如此才能慢慢积累优势,到达别人到不了的高度和境界。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只白鹤高雅地踮起足尖,将长喙伸向太阳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总是与其他的鹤擦肩而过,[甲]然后一个华丽转身,在笕中奔跑翻腾,掀起一阵忧郁的尘雾:这是白鹤的单人舞,高傲而又孤独。[乙]双人舞的风格则完全不同,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每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呼应的,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它们不停地追逐嬉戏、扇动着翅膀换位拍打,像是在拥抱与抚慰对方;那般缠绵悱恻、难舍难分;鹤在舞蹭时,在天地间释放了它求偶的全部渴望与爱意,忘我忘情如痴如醉,令观者惊羡而自愧不如。当鹤们一同起舞时,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场气势磅礴的壮美的集体舞开始了,整个笼子似乎都在震撼。[丙]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然而,眼前白鹤的狂舞却旁若无人,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5.下列各句中,顿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香梨啊……
B.这次海外追逃行动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广大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C.在这次会演中,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都会带来新剧目。
D.那时候,他们还都只是一些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E.退居二、三线的老干部都来了。
F.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6.下列各句中的逗号,和文中画线部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的逗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
A.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他不安分的人生。
B.他这才意识到,生活已远不是他在学校里想象的那样。
C.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D.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7.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两位老人都是懂壶的:四爷是沏茶高手,铁观音到了他手里,就被他赋予了更多的诗意;老李头自不必说,那壶出自他手,每一个气孔都是熟悉的。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幸福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C.时间很玄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绵绵岁月,悠悠历史。
D.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8.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一根网线、一个好的教育产品,就能实现学生与来自全国各地优质师资的实时互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触手可及。如何结合教育技术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化?怎样处理好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进行因材施教?随着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挑战也接踵而至。
A.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考,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B.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远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坠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C.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
D.贾政听了惊疑,问道:“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
9.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A.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B.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C.原来鲁镇是僻静的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D.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
1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岭间很是疏宽,四围合壁,托举起一个平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A.“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她——她希望有一天能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B.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篇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乙】句中“人性”后面的逗号运用错误。“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 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构成并列,为区分并列复句之间的层次,应将这里的逗号改为分号。
2.答案:B
解析:B.[乙]句中“写一刹那的意境”是“是”的宾语,作了句子成分,不独立成句,故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外。
3.答案:B
解析:B.句中的“捷径”有特殊含义,应加引号。
4.答案:B
解析:B.[乙]句中“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中的分号运用错误,前后句并非并列关系,“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每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呼应的,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是对“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具体解释,因此应改为冒号。
5.答案:E
解析:A.顿号均应改为逗号。并列词语后有“啊”“呀”“哇”“啦”等语气助词时,应用逗号。
B.固定的集合性并列词语间,尤其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间,不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中间不能用顿号分开。
C.句子内部的并列成分不属于同一层次,小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大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淮剧”后面的顿号、“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之间的顿号均应改为逗号。
D.用相邻的数字表示概数时,中间不能加顿号。“七八岁”之间不应加顿号。
F.并列词语之间如果有了“和”“与”“及”等连词,则连词前不能用顿号。去掉“和”前面的顿号。
6.答案:C
解析:例句的逗号是抒情的需要,要延长并列短语之间的停顿。
A.是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
B.是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
C.是抒情的需要,要延长并列短语之间的停顿。
D.是状语提前而需要停顿。
7.答案:B
解析:文中冒号的作用为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以引起下文的分说。
A.冒号用在“说”“说道”后面,引出说出的具体内容;
B.作用为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以引起下文的分说;
C.冒号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D.冒号用在“说”“想”“证明”“宣布”等词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8.答案:D
解析:A.表反问。
B.表选择。
C.表设问。
D.和文中问号都表疑问。
9.答案:C
解析:A.用在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B.提示下面是某人说的话,直接引语。
C.和文中冒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D.冒号表示承上总结归纳。
10.答案:D
解析:D项和文中破折号均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声音延长;B.表示引出下文;C.表示语义转折。专题九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点1 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
1.顿号
顿号的形式为“、”。顿号是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间的停顿停顿较短。一般为词语、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高考中对顿号的考查大多是考查其在多层次并列短语中的使用。关于顿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如果句子内部并列成分不属于同一层次,则小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大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
(2)固定的集合性并列词语间,尤其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间,不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则不必使用顿号。
(3)用相邻的数字表示概数时,中间不能加顿号;不表示概数的相邻数字之间应该使用顿号。
(4)并列词语或句子之间有了“和”“与”“或”“及”“或者”“甚至”“以至”“但是”“而且”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5)互相包含的成分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
2.逗号
逗号的形式为“,”。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长些。逗号是人们使用范围最广的标点。关于逗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如主语较长,或需要强调主语,或主语后有语气词时,主谓之间应用逗号。
(2)谓语、宾语之间停顿较长或主谓短语作宾语,应该使用逗号。
(3)强调的成分(句首状语、主谓倒装、后置状语、后置定语等)和其他成分之间,如需停顿都要用逗号。
(4)并列成分不属于同一层次,大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
(5)句子间的并列应该用逗号。
(6)名词加“呀”就变成了句子,也应该用逗号。
3.分号
分号的形式为“;”。分号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关于分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复句内部用分号的前提是前后已有逗号出现。只有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那么并列分句之间必须用分号。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可用分号。
(3)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
4.冒号
冒号的形式为“:”。关于冒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冒号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2)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时,一般使用冒号。间接转述别人的话时一般不能用冒号。
(3)将说话人的话分为两部分,说话人放在中间时,“某某说”之后不使用冒号。
(4)冒号提示下文一般提示到句号处。
(5)一个句子中一般不使用两个冒号。
(6)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例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两位老人都是懂壶的:四爷是沏茶高手,铁观音到了他手里,就被他赋予了更多的诗意;老李头自不必说,那壶出自他手,每一个气孔都是熟悉的。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幸福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C.时间很玄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绵绵岁月,悠悠历史。
D.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冒号的作用为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以引起下文的分说。
A.冒号用在“说”“说道”后面,引出说出的具体内容;
B.作用为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以引起下文的分说;
C.冒号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D.冒号用在“说”“想”“证明”“宣布”等词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考点2 句末点号——句号、叹号、问号
1.句号
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的停顿,一般停顿较长。关于句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陈述句以及语气较缓和的祈使句末尾,用句号。
(2)如果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什么”“怎么”“谁”之类的疑问代词,或句末加有“呢”之类的助词,但句意并没有发问和要求回答,也不能视为问句,末尾仍用句号。
2.叹号
叹号的形式为“!”。关于叹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叹号表示一句感情强烈的话结束后的停顿,有时语气较强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2)主谓倒装的带有感叹语气和较强祈使语气的句子,感叹号放在句末。
3.问号
问号的形式为“?”。关于问号的用法如下。
(1)问号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
(2)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
(3)选择问句中,如果要强调每个选项的独立性,可以在每个选项后都用问号。但这种情况很难把握,一般不会在高考卷中出现。
(4)不是选择问句,有几个问句就使用几个问号。
(5)当只有句子的某一成分或部分有疑问,而整个句子不表疑问时,句末不使用问号。
(6)主谓倒装的问句,问号应该用在句末。
【例2】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一根网线、一个好的教育产品,就能实现学生与来自全国各地优质师资的实时互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触手可及。如何结合教育技术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化?怎样处理好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进行因材施教?随着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挑战也接踵而至。
A.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考,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B.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远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坠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C.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
D.贾政听了惊疑,问道:“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反问。
B.表选择。
C.表设问。
D.和文中问号都表疑问。
考点3 常考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连接号、专名号、间隔号、分隔号十种。常用设题的往往是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五种。
1.引号
引号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直接引用、突出强调、讽刺和否定以及特定称谓等。
使用引号应注意下列几点。
(1)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用双引号,里边的用单引号。
(2)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引文不完整,或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除问号、感叹号外)放在引号的外面。
(3)如果只引述他人话语的大意,不用引号。
2.括号
(1)句内括号和点号连用
括号里的话是注释句子里的词语或分句的,句内括号应处在句子里的词语或分句后。如果被注释的分句后边有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后面。句内括号里的语句可以使用各种标点,但句末不能使用标点(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
(2)句外括号和点号连用
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一个或几个)的,句外括号要放在全句句末标点之后,括号里边的语句末尾是否用句号由括号内的语段结构决定:若语段较长、内容复杂,应用句号。
3.破折号
破折号的作用主要有解释说明,意思的递进,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声音的延长,总结上文,等等。
4.省略号
省略号的形式为“……”。省略号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连用两个省略号(即十二连点)来表示。关于省略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一般表示引文等方面的省略。省略号前,若是句意完整的句子,句号、叹号和问号应保留,否则不用任何标点;省略号后,除了后引号与括号外,一般不用任何标点。
(2)表示列举的省略,一般列举三项后才使用省略号。
(3)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或语言的中断。
(4)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同时使用。
5.书名号
书名号的形式有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关于书名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书名号标示书名、卷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文件名等,还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不属于这些情况的不能使用书名号。
(2)书名与篇(章、卷)连用,先写书名,后写篇(章、卷)名,中间用间隔号隔开,然后加上书名号。
(3)当书名号中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荷花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都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为其赐名“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季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了。
B.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C.“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季荷”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讽刺否定。
C项与题干中引号作用相同。
变式训练
1.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泥人张》节选自《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C.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D.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的词的一大特点是多用典故。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C.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同学。只不过占全班的十分之二、三。至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用说了。
D.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淅淅沥沥飘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的是水还是泪?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B.面对这个问题,他很快陷入了沉思,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有关部门会不会及时处理,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互相推诿?
C.《春蕾杯》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作文导报》承办的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及各职高、中专学生的作文赛事。
D.我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它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嶂,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
D.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5.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
B.王老师走进初三(6)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和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方法”。
D.请以《我和祖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800字以内,严禁抄袭。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B.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C.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的感受?
D.飞机在6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中间用顿号错误,因两个约数中间不用顿号,故应删掉顿号。
B.“(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放在句号外错误,此括号属于句内括号,是注释句中“《俗世奇人》出处的,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应改为:《泥人张》节选自《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D.“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中间用分号错误,分号应改为逗号,分号在句子中间起到分隔的作用,在这里“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是与“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并列的,在句子中间没有其他标点符号时,用逗号即可。
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A.括号里的句号移到外面;
C.概数之间不用顿号,将“二、三”中的顿号去掉;
D.句中没有疑问语气,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
3.【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该不是问句,而是陈述句,故问号错用,应使用句号。
C.“春蕾怀”是活动名不是书刊名,不能用书名号而要用引号。
D.逗号应在后引号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内容,逗号应在后引号外。
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是老师总结的话,说话人在句子中间,后面用逗号,“说”字的后面应用逗号。
B.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问号一般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句中一般不能使用。
C.第二个,第四个逗号应改为分号,分述列举,并列关系的分句间应使用分号。
5.【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应该改为“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倒装问句问号打在句末。
C.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法律法规文件名用书名号,即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方法》。
D.书名号改引号,题目名称不用书名号。
6.【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句中直接引用诗人西格夫里 萨松的话,故“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引号里面。
C.巨魔的问号应改为句号。因为这不是问句,只是一个陈述句。
D.“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中的顿号删除。因为概数之间不需要顿号。(共44张PPT)
专题九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点1 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
1.顿号
顿号的形式为“、”。顿号是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间的停顿停顿较短。一般为词语、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高考中对顿号的考查大多是考查其在多层次并列短语中的使用。关于顿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如果句子内部并列成分不属于同一层次,则小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大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
(2)固定的集合性并列词语间,尤其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间,不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则不必使用顿号。
(3)用相邻的数字表示概数时,中间不能加顿号;不表示概数的相邻数字之间应该使用顿号。
(4)并列词语或句子之间有了“和”“与”“或”“及”“或者”“甚至”“以至”“但是”“而且”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5)互相包含的成分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
2.逗号
逗号的形式为“,”。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长些。逗号是人们使用范围最广的标点。关于逗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如主语较长,或需要强调主语,或主语后有语气词时,主谓之间应用逗号。
(2)谓语、宾语之间停顿较长或主谓短语作宾语,应该使用逗号。
(3)强调的成分(句首状语、主谓倒装、后置状语、后置定语等)和其他成分之间,如需停顿都要用逗号。
(4)并列成分不属于同一层次,大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
(5)句子间的并列应该用逗号。
(6)名词加“呀”就变成了句子,也应该用逗号。
3.分号
分号的形式为“;”。分号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关于分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复句内部用分号的前提是前后已有逗号出现。只有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那么并列分句之间必须用分号。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可用分号。
(3)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
4.冒号
冒号的形式为“:”。关于冒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冒号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2)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时,一般使用冒号。间接转述别人的话时一般不能用冒号。
(3)将说话人的话分为两部分,说话人放在中间时,“某某说”之后不使用冒号。
(4)冒号提示下文一般提示到句号处。
(5)一个句子中一般不使用两个冒号。
(6)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例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两位老人都是懂壶的:四爷是沏茶高手,铁观音到了他手里,就被他赋予了更多的诗意;老李头自不必说,那壶出自他手,每一个气孔都是熟悉的。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幸福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C.时间很玄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绵绵岁月,悠悠历史。
D.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冒号的作用为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以引起下文的分说。
A.冒号用在“说”“说道”后面,引出说出的具体内容;
B.作用为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以引起下文的分说;
C.冒号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D.冒号用在“说”“想”“证明”“宣布”等词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考点2 句末点号——句号、叹号、问号
1.句号
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的停顿,一般停顿较长。关于句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陈述句以及语气较缓和的祈使句末尾,用句号。
(2)如果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什么”“怎么”“谁”之类的疑问代词,或句末加有“呢”之类的助词,但句意并没有发问和要求回答,也不能视为问句,末尾仍用句号。
2.叹号
叹号的形式为“!”。关于叹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叹号表示一句感情强烈的话结束后的停顿,有时语气较强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2)主谓倒装的带有感叹语气和较强祈使语气的句子,感叹号放在句末。
3.问号
问号的形式为“?”。关于问号的用法如下。
(1)问号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
(2)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
(3)选择问句中,如果要强调每个选项的独立性,可以在每个选项后都用问号。但这种情况很难把握,一般不会在高考卷中出现。
(4)不是选择问句,有几个问句就使用几个问号。
(5)当只有句子的某一成分或部分有疑问,而整个句子不表疑问时,句末不使用问号。
(6)主谓倒装的问句,问号应该用在句末。
【例2】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一根网线、一个好的教育产品,就能实现学生与来自全国各地优质师资的实时互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触手可及。如何结合教育技术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化?怎样处理好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进行因材施教?随着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挑战也接踵而至。
A.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考,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B.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远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坠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C.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
D.贾政听了惊疑,问道:“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反问。
B.表选择。
C.表设问。
D.和文中问号都表疑问。
考点3 常考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连接号、专名号、间隔号、分隔号十种。常用设题的往往是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五种。
1.引号
引号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直接引用、突出强调、讽刺和否定以及特定称谓等。
使用引号应注意下列几点。
(1)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用双引号,里边的用单引号。
(2)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引文不完整,或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除问号、感叹号外)放在引号的外面。
(3)如果只引述他人话语的大意,不用引号。
2.括号
(1)句内括号和点号连用
括号里的话是注释句子里的词语或分句的,句内括号应处在句子里的词语或分句后。如果被注释的分句后边有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后面。句内括号里的语句可以使用各种标点,但句末不能使用标点(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
(2)句外括号和点号连用
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一个或几个)的,句外括号要放在全句句末标点之后,括号里边的语句末尾是否用句号由括号内的语段结构决定:若语段较长、内容复杂,应用句号。
3.破折号
破折号的作用主要有解释说明,意思的递进,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声音的延长,总结上文,等等。
4.省略号
省略号的形式为“……”。省略号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连用两个省略号(即十二连点)来表示。关于省略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一般表示引文等方面的省略。省略号前,若是句意完整的句子,句号、叹号和问号应保留,否则不用任何标点;省略号后,除了后引号与括号外,一般不用任何标点。
(2)表示列举的省略,一般列举三项后才使用省略号。
(3)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或语言的中断。
(4)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同时使用。
5.书名号
书名号的形式有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关于书名号的用法说明如下。
(1)书名号标示书名、卷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文件名等,还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不属于这些情况的不能使用书名号。
(2)书名与篇(章、卷)连用,先写书名,后写篇(章、卷)名,中间用间隔号隔开,然后加上书名号。
(3)当书名号中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荷花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都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为其赐名“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季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了。
B.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C.“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季荷”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讽刺否定。
C项与题干中引号作用相同。
变式训练
1.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泥人张》节选自《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C.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D.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中间用顿号错误,因两个约数中间不用顿号,故应删掉顿号。
B.“(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放在句号外错误,此括号属于句内括号,是注释句中“《俗世奇人》出处的,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应改为:《泥人张》节选自《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D.“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中间用分号错误,分号应改为逗号,分号在句子中间起到分隔的作用,在这里“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是与“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并列的,在句子中间没有其他标点符号时,用逗号即可。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的词的一大特点是多用典故。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C.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同学。只不过占全班的十分之二、三。至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用说了。
D.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淅淅沥沥飘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的是水还是泪?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A.括号里的句号移到外面;
C.概数之间不用顿号,将“二、三”中的顿号去掉;
D.句中没有疑问语气,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B.面对这个问题,他很快陷入了沉思,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有关部门会不会及时处理,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互相推诿?
C.《春蕾杯》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作文导报》承办的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及各职高、中专学生的作文赛事。
D.我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它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该不是问句,而是陈述句,故问号错用,应使用句号。
C.“春蕾怀”是活动名不是书刊名,不能用书名号而要用引号。
D.逗号应在后引号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内容,逗号应在后引号外。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嶂,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
D.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是老师总结的话,说话人在句子中间,后面用逗号,“说”字的后面应用逗号。
B.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问号一般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句中一般不能使用。
C.第二个,第四个逗号应改为分号,分述列举,并列关系的分句间应使用分号。
5.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
B.王老师走进初三(6)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和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方法”。
D.请以《我和祖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800字以内,严禁抄袭。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应该改为“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倒装问句问号打在句末。
C.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法律法规文件名用书名号,即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方法》。
D.书名号改引号,题目名称不用书名号。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B.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C.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的感受?
D.飞机在6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句中直接引用诗人西格夫里 萨松的话,故“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引号里面。
C.巨魔的问号应改为句号。因为这不是问句,只是一个陈述句。
D.“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中的顿号删除。因为概数之间不需要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