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30 17:4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东夷
北狄
南蛮
西戎
朝拜天子(朝礼)、祭祀(祭礼)、丧葬(凶礼)、成人(冠礼)、结婚(昏礼)、敬老酒会(乡礼)……无不有着明确的礼仪规范。
——参考孔子《礼记》
上层建筑
井田制
(土地国有 集体生产)
分封制、宗法制
木石骨蚌农具
铁犁牛耕
水利工程
春 秋
战 国
西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1、经济发展
上层建筑
井田制
(土地国有 集体生产)
分封制、宗法制
木石骨蚌农具
铁犁牛耕
农业发展
水利工程
春 秋
战 国
公田不治
私田开拓
新兴地主 兴起
自耕农
传统贵族 没落
井田制逐渐瓦解
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土地私有 一家一户)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西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
礼崩乐坏
工商业繁荣
1、经济发展
燕国:乐毅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改革的主题和高潮。
——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2、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措施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分封,行县制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小家庭政策
什伍连坐,纠察告发
强兵之策
富国之策
集权之策
积极性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史记·商君列传》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 魏策三》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
——《吴子 · 料敌》
“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商君书 · 兵守篇》
“虎狼之秦”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三、百家争鸣
1、时代背景
③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①经济:私田出现,破坏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阶层:旧贵族等级体系瓦解和私学兴起,促使
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春秋时期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政治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
主张周礼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六经
《论语》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
朴素辩证法
朴素唯物史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人性善
“仁政”
人性恶
隆礼重法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
兼爱、非攻、尚贤
依法治国
中央集权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邹衍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
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
十分深远。
4、百家争鸣的意义
课堂总结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与战国、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经济发展:农业、工商业
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