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30 23:1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夏商周)
“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劳身焦思,居外三十年,过家门而不敢入。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大禹治水
大禹是条虫?一桩上世纪的历史学公案
20世纪初,受西方现代科学影响,涌现出以顾颉刚为首的一批疑古学派,主张重新看待中国古代历史,认为“层累造成中国古史”。其中顾颉刚提出“大禹是虚构的人物,可能是一种动物(虫),是夏人的图腾”。
该观点引发轩然大波。更有甚者,借题发挥称华夏文明没有所谓“上下五千年”。中国最早出现的国家应为商。
1.中华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2.商是不是中国最早的国家?
对比项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出现时间
生产工具
代表性遗址
生活状况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元谋人
北京人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渔猎和采集、群居、
学会用火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
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结合几幅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分布广泛、临近水源,多集中于大河流域。
时期 区域 文化遗存 主要考古发现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5000年前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
长江流域
彩绘陶器、粟
养蚕缫丝、稻
黑陶(“蛋壳陶”)
玉器
祭坛和神庙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习近平:“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致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
——顾幼静讲座:印象良渚——良渚文化的特殊性
华夏文明和这些文化遗存有何关系?
材料: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了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了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性、多源性、统一性,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重难点突破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良渚文化
——刘斌《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马金口遗址
平民居住区
钟家村遗址
平民居住区
花园里遗址
平民居住区
莫角山遗址
贵族宫殿
反山遗址
贵族陵墓区
重难点突破二: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特点: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材料一:下表为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部分)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地下人群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结合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分析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禅让
禅让
黄帝战蚩尤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



2、夏朝的建立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1)建立:BC2070年
(2)政治: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关于启的即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
③夏部族对除生活以外的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依据学者观点制作
◎二里头早期宫殿复原想象图
龙山文化
4500-4000年前
殷墟遗址
文化断层
1959年-二里头-4000~3500年前
未发现破解文字
与文献相互对应
时间与地点一致!
填补了文化断层?
孤证不立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约BC1600年
(2)政治:
①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内外服制
(3)考古发现:甲骨文、青铜器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鸮尊 兽型觥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使,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利簋 拓片 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武王伐纣形势图
考古发掘
后世文献
相互印证
(2)政治:
材料:(武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分封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的对象包括哪些?
①分封制
(2)政治:
大宗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大夫
大宗

大宗
天子

小宗
诸侯
——《公羊传》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②宗法制
(3)衰亡: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建立东周
◎周公塑像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大盂鼎 大克鼎
(2)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对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了决定青铜器功用的铜与锡的配置比例。
——《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井田制示意图
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 晚期 木、石、骨、蚌为主
青铜农具极少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约前1600年
约前1046年
约前771年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早期国家
无中心的多元 (满天星斗) 有中心的多元
(月明星稀)
【课堂探究】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分析中国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时期)具有哪些特征?
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器基本具备
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内外服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
早期国家的特征
①建立了世袭王朝;
②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
③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
尚处于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诸多不完善:
①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取代,部族组织残留严重;
②国家管理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③选官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固化等级结构。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三皇五帝:炎黄部落联盟、禅让、“万邦”时代
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青铜器
西周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分封制
宗法制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西周灭亡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课堂总结】
原始社会的阶段划分
【随堂检测】
1. 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A. 早期人类的单一性 B.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C. 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 远古传说的神秘性
B
2. 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
A. 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 B. 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
C. 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 D. 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
3. 《白虎通·宗族》记载“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材料中反映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A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