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恐龙世界》
1.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编写本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恐龙的特征,进而发挥想象力,运用绘画的表现方法,在创作中自由表达个性与创意。 本课教学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探究空间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触摸实物模型、欣赏大量图片、观看模拟视频等,为丰富学生的创作提供多种视觉和触觉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养成探究生命奥秘的意识,学会掌握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恐龙,了解恐龙的种类及生活环境,分析恐龙的外形特点,能够用绘画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恐龙。
2.学生在观察、触摸、分析、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环境。采用组合作探究分析恐龙的造型特点。结合图片、视频创设情境,利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3.学生在愉快的实践过程中,感受美术的趣味性和表现方法的丰富性。培养探究恐龙世界奥秘的兴趣,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同时树立正确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教学难点: 恐龙的动态造型及合理地组织画面。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恐龙图片,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恐龙相关知识。板书课题:《恐龙世界》。 (二)探究新知:
1、播放恐龙视频片段,领略恐龙世界的风采。
2、观看恐龙小资料,了解恐龙的历史。
3、出示恐龙蛋化石、骨骼化石图片。
提问:(1)你认识它们吗?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图回答)师小结:所有的恐龙形象都是考古学家通过挖掘出来的恐龙化石演变出来的,目前,科学家发现了3300多种恐龙。恐龙是个庞大的家族,种类很多,形态多样,有天上飞的,有地上爬的,还有水力游的。根据它们牙齿还可以分为食植类和食肉类。
4、(课件)分析食植类和食肉类恐龙的特征。
5、组织学生小组探究(每组重点讨论一种恐龙)。
(1)请学生观察恐龙图片,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分析恐龙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汇报: ①这是什么恐龙?② 外形有什么特点?③它属于哪一类?
6、出示图片,分析几种有代表性的恐龙,概括其外形特征。 观察图片,学习概括不同恐龙的外形特征。 (1)霸王龙——牙齿很厉害,凶猛、残暴。 (2)三角龙——头部有三个角。 (3)剑龙——背上有骨板,很威武。 (4)马门溪龙——体型庞大、脖子很长、头小。
(三)技法指导:
1、出示教师范作:《马门溪龙》。 教师小结绘画方法及步骤。 (1)先画主体,概括恐龙外形。 (2)刻画细节,突出恐龙的特点。 (3)添画环境,表现恐龙的生活。
2、欣赏同龄学生作品。提问:这些作品分别是用哪种方法表现恐龙的?——学生欣赏作品,感受线描画有更多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力;色彩画可以通过丰富而鲜艳的色彩,更真实地表现恐龙的生活环境;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我们创作时可以借用这些形式,注意表现情节。(四)艺术实践:
1、作业要求:发挥你的想象力,抓住恐龙的特征,注意添画出恐龙生活的环境。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展示评价:
1. 谁的恐龙画得最生动?为什么?
(六)情感升华: 师总结:大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描绘出了“恐龙世界”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恐龙世界 1.先画主体,概括恐龙外形。 2.刻画细节,突出恐龙的特点。 3.添画环境,表现恐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