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 六 单 元 辛 亥 革 命 与 中 华 民 国 的 建 立
第19课
《经过盟军的努力,龙被征服了》
1900年的法国明信片
世纪危局
“国势至此,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舍此更无他策。”
——1901年8月20日离开西安回銮前四天清政府以慈禧太后发布的文告
“老佛爷的小心思”
清末新政
(1901--1905)
破局
●
清末新政(1901—1905)
除旧 布新
政治 废旧机构删改律法 创办新式中央机构、制新刑律、政刑分离。
经济 减少宫廷日常费用 设立商部奖励工商、颁布商法、发展铁路。
军事 停止武举裁汰旧军 设立各种军事学堂、编练新军、统一编制。
文教 废除科举取士制度 设立各种新式学堂、颁布学制、派留学生。
“新政” 加重了捐税, 因而大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对立面; 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 因而造就了成批的反封建志士; 新军淘汰了绿营练勇 ,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王朝的武装力量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人民大学出版社 307页
‘小心思’难解‘大危局’
你认为新政是否能挽救危局?
“革命党的大动作”
辛亥革命
(1894----1912)
破局
●
“八国联军之破北京,……国势危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孙中山《建国方略》1917-1919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
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革命对象: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
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1906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革命目标:
你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有哪些积极意义?
满清贵族统治
君主专制体制
财富分配机制
国家为人民共有
政治为人民共管
利益为人民共享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革命党 5 革命党 18.5%
新军 将领 13 旧官僚
70.4%
巡抚 3
布政史 1
提督 1
总参议 1
咨议局议长 3 立宪派 11.1%
独立各省都督身份
因停战期满,双方同意继续停战7天;同时西方列强要求双方须尽快达成协议。
11月 1日
11月 2日
11月 10日
11月 27日
12月 4日
12月 18日
12月 20日
清政府授袁世凯为总理大臣。
北洋军攻取汉口。
袁世凯三次遣使拜见黎元洪,建议和谈。
北洋军攻取汉阳;袁世凯停止进攻,签署临时停战协定。
袁世凯提议:延长停战时间,扩大停战范围,同时建议双方组成代表团讨论大局。
双方代表在上海公共租界正式开始谈判。
1911年
1912年
1月 1日
4月 5日
1月 2日
1月 15日
2月 12日
2月 13日
2月 15日
3月 10日
3月 11日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宣称此前双方达成的协议无效。
孙中山公开表示,
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正式解职。
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孙中山提出辞职咨文并提出三项条件。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定都南京;南京就职;遵守约法】
参议院决议临时政府迁设北京
(1911年12月26日)晚间复集总理寓所,会商政府组织方案,宋教仁主张内阁制,总理力持不可。
——居正《辛亥札记》第110页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言论、集会、信仰、请愿、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民国变局
1912年
3月5日
《新陈代谢》
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
中华民国成,清朝灭;
总统成,皇帝灭;
新内阁兴,旧内阁灭;
新官制兴,旧官制灭;
新教育兴,旧教育灭;
枪炮兴,弓矢灭;
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
剪发兴,辫子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天足兴,纤足灭;
放足鞋兴,菱鞋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
请依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你认为哪种变化更有价值?请阐述你的理由。
你认为文中省略部分还应包含哪些内容?
—— 1912年10月10日,《真相画报》发表马星驰的系列漫画《一年来之回顾》
官僚:昔,匿迹销声;
今,争夸经验。
国民:昔,延颈企踵,渴望共和;
今,小民无米为炊。
漫画反映出辛亥革命存在哪些历史局限?
政治:昔,推倒专制;
今,死灰复燃。
外交:昔,承认为交战国;
今,协议处分支那。
章太炎
邹 容
陈天华
黄 兴
孙中山
宋教仁
秋 瑾
林觉民
徐锡麟
毛泽东
朱 德
董必武
林伯渠
……
天下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