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领袖毛泽东及长征的历史知识,会背诵默写全诗。
理解诗意和主题思想;体会诗歌夸张的语言和写法。
学习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词语我来读一读:逶迤( wēiyí )磅礴(pángbó )
桥横( héng )
岷( Mín )山 尽(jìn )开颜
磅:⒈一磅(bàng )⒉磅(páng )礴
横:⒈纵横( héng )⒉蛮横( hèng )
奔腾 ( téng )藤( téng )条
岷( Mín )山 泯( mǐn )灭我会积累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走,滚动。
三军:本诗指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开颜:欢悦。颜,脸;脸上的表情。长征之路:艰难险阻,行程二万五。诗人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造了大量的诗词。我们会背诵他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地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题目解读:“七律”表明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这首诗是红军二万五里战略转移和抗日战场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颂歌,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①“远征难”概括红军长征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表现了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②“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全篇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格调。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这怎么可能?
修辞——夸张
夸张是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夸大(如:白发三千丈)或缩小(如本诗的颔联)的描述。夸张的作用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颔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有何目的? 诗人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的微不足道。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水拍:极写金沙江的波涛翻滚、声势浩大。
暖:既写出了金沙江的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景色,又写出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后一片沸腾的景象。
寒:与“暖”相对比,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喜”承上启下,一方面表现出红军的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对革命前景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开颜”形象地描绘出红军战士欢快高兴的样子。全诗结构展示:主题归纳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