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一、基础巩固
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
D.土壤侵蚀
2.甲、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土地生产能力高
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第3~4题。
3.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 )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4.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石坎梯地”是汉中山区坡耕地整治常采用的一种模式。结合我国汉中地区周边地形图及“石坎梯地”景观图,完成第5~6题。
5.汉中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地盐碱化 D.黑土肥力下降
6.“石坎梯地”在保持水土方面所起的作用有( )
①有效拦截雨水 ②减缓地表径流流速 ③增加下渗 ④防风固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示意我国30°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第7~9题。
7.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9.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石漠化
C.丙地区土地沙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
B.河流下游水位上升
C.河流下游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11.导致新疆和田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萨赫勒地区(下图阴影部分)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1)说明萨赫勒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该地区该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潜在自然条件。
(2)萨赫勒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较突出,分析造成此现象的人为原因。
(3)请你为萨赫勒地区缓解水资源短缺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能力提升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读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过滤风沙,使沙土变细 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B.减轻沙坡头土地沙化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读图,完成第5~7题。
5.下列现象中是形成我国西南地区石质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的是( )
A.风化作用显著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冲刷 D.风蚀作用显著
6.形成石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开山取石
C.陡坡开荒 D.交通建设
7.石漠化发展的后果是( )
A.土地资源的丧失
B.地下水资源更加丰富
C.农业从种植业为主向牧业为主转变
D.耕作方式由水田向旱地转变
8.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域处于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根据该区域黄土的成因推测其土壤颗粒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分析图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3)有人建议该区域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根据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范围和广度可以看出,生态环境问题大多出现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由此并结合图例分析该图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第2题,甲为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对黄土高原特征的描述。故B项错误。
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为0.05—0.65的地区(不包括极地地区和副极地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包括侵蚀、盐渍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湿润程度受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读图可知,图中所示的湿润系数小于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小于1,故B项正确。第4题,依材料“土地退化是包括……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可知,土地退化过程包括生物多样性下降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故②③正确。
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汉中地区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再加上本区地势起伏较大,故水土流失严重。第6题,“石坎梯地”可以有效拦截雨水,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
答案:7.D 8.B 9.C
解析:第7题,据等高线的分布可知,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且本区气候干旱(时令河),夏季蒸发旺盛,最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第8题,从材料中所给的纬度及图例(时令河等)可以推出,本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因此水分条件是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第9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沙化。甲地位于乙地上游,乙地的引水灌溉对其没有影响,故A项错;乙地引水灌溉可能出现盐碱化现象,故B项错;丙、丁两地位于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并退化,土地沙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10.C 11.B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甲是由用水增加导致的,在干旱地区,人类活动主要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所以中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会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流量减少。第11题,风沙侵袭和燃料短缺不是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和盲目扩大耕地。
答案:(1)土地荒漠化。地处热带,终年高温,蒸发量大;受副热带高压带或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影响,
降水稀少且集中,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有利于荒漠化扩展。
(2)人口增多、工农业的发展使需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浪费、污染现象严重。
(3)控制人口增长;跨流域调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改善水资源分配规划;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解析:第(1)题,萨赫勒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降水少、蒸发强,气候干旱,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在东北信风的推动下不断向南扩展,是其形成的潜在自然条件。第(2)题,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科学技术等方面分析。与人口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管理体制与用水规划不合理、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污染浪费严重等有关。第(3)题,可根据原因针对性地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制定措施。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草方格沙障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2题,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包兰铁路不受风沙掩埋,A项正确。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③地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第4题,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于物质的沉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5.C 6.C 7.A
解析:第5题,西南地区属于季风区,地势起伏较大,夏季暴雨冲刷较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是导致其石质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故C项正确。第6题,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区地形起伏大,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陡坡开荒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故C项正确。第7题,石漠化发展的后果是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即土地资源丧失,故A项正确。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原因:该区域(黄土高原)土壤由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由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由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
(3)观点一: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区域地处由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合栽培树木。该区域地处由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不适合栽培。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强大的冬季风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内蒙古,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吹起大量的沙尘东进南下,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因此在西北风的作用下,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减小。第(2)题,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且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短时地表径流,而且海拔高,地形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土质疏松及植被覆盖率低,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第(3)题,开放性试题,赞同或不赞同均可,但是必须言之有理,符合实际,论据和观点对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