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第5单元 圆 第3课时 圆的周长(1)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第5单元 圆 第3课时 圆的周长(1)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30 11:12:48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数 学
人教版 六年级上
第五单元 圆
第3课时 圆的周长(1)
课堂目标
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境导入
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新知探究
方法一:滚动法
在圆上取一点A作为标记。把圆放在直尺上,标记点A对准直尺的0刻度,圆沿直尺滚动一周后标记点A所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方法二:绕绳法
把一根没有弹性的绳子上的一点对准圆上的标记点A,并将绳子绕圆一周回到标记点A(A′)处,然后拉直绳子,测量出点A和点A′之间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新知探究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的比值
(保留两位小数)
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找一些圆形的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下表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圆形学具
圆形纸片
圆形瓶盖
圆形饭碗的碗口
6cm
1.9cm
3.16
31.5cm
10cm
3.15
10cm
3.2cm
3.13
34.5cm
11cm
3.14
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新知探究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π (pài)表示。
π = 3.1415926535······
π ≈ 3.14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就有:
C=πd 或 C=2πr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这辆自行车后轮轮胎的半径大约是 33 cm。
这辆自行车后轮转 1 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 1 k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2×3.14×33=207.24(cm)≈ 2(m)
1000÷2=500(圈)
1 km=1000 m
答:这辆自行车后轮转1圈,大约可以走2m。
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C=2πr
新知探究
巩固练习
1. 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2×3.14×3=18.84(cm)
3.14×6=18.84(cm)
2×3.14×5=31.4(cm)
2. 这个圆桌面的直径是多少?
4.71÷3.14=1.5(m)
答:这个圆桌面的直径是1.5 m。
d=C÷3.14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C=πd 或 C=2πr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习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圆
课题
第三课时 圆的周长(1)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此外,课堂上加强启发性和探究性教育,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归纳出规律。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计算,研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研究圆的周长过程中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性,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直尺,细线或纸条,学生自备一些圆形物品。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2的情境图。
师:图中的圆桌和菜板都有点开裂,需要在它们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大家知道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吗?
因为不知道数据,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
2.揭示课题。
师:要计算需要铁皮的长度,实际在计算什么?(圆的周长)
师:圆的周长会算吗?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1)]
二、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师:谁能说说哪里是这个圆片的周长?请拿出手中的圆片或其他圆形物品,指一指圆的周长是什么。(师出示小圆片)
学生指出手中圆形物品的周长。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学生描述圆周长的时候,很容易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并类推圆的周长的含义。
课件演示圆的一周。
板书: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指一指,直观感受圆周是曲线。再利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圆的周长,归纳圆的周长的意义,加深学生对圆的周长的理解,为后续教学“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奠定基础。
三、动手操作,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1.尝试测量圆的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圆的周长,那么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现在请你们想办法求出手中圆片的周长。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
学生可能用绕线法、滚动法等“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圆片的周长。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绕线法和滚动法。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圆的曲边变成了线段。如果要求教科书中圆桌的边缘需要多少铁皮,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更大的圆用这些方法可行吗?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2.认识圆周率。
(1)猜想。
师:用绕线或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太麻烦,有时也做不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准确计算圆周长的方法。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学生凭经验可以猜测到圆的周长跟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关系。
师: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学生会根据前面“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进行猜测,也可能会直观感受到半径越长,圆越大,周长也越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师: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周长跟直径是不是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圆形物品,测量出它的周长,并计算同一物品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的比值 (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测量、计算、填表。根据学生的汇报,在课件上出示一组结果。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这些测量的和计算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得到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三点几,但由于测量有些误差,其结果有所不同,教学时要正视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统一认识。
【设计意图】本设计为学生的操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的操作实践中感悟“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感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量一量、想一想、猜一猜、比一比、算一算、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师:课前,老师也测量了一些物品的周长和直径,大家一起看看。(出示课件)
师:这四个圆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呢?(3倍多)
【设计意图】通过四组数据,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3)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任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是的,其实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圆周率一般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例如π≈3.14。
板书:圆周率(π):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4)了解圆周率π的历史。
师:关于圆周率还有一段历史呢。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P63看“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圆周率的历史。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3.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探索,你能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小组交流,学生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C=2πr。(板书)
4.运用公式计算。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4例1。
师: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实际就是求什么?
师:小明家离学校1k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又是求什么?
学生自主解答后,反馈评价。
师:如果告诉我们的不是轮子的半径,而是直径,又该怎么解答呢?不需要计算,说说计算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汇报交流。
C=2πr=2×3.14×33=207.24(cm)≈2(m)
1km=1000m 1000÷2=500(圈)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64“做一做”。
师:第1题不用计算,只写出算式即可。
学生解答后全班交流展示。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自己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1)
圆的周长: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圆周率(π):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C=πd C=2πr
C=2πr=2×3.14×33=207.24(cm)≈2(m)
1km=1000m 1000÷2=500(圈)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充分地让学生猜想、测量、推理、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结合“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杰出数学家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整节课流畅、清晰,学生在活动中不仅理解了知识,更培养了探究能力,学习效果非常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