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者魏巍随军赴朝鲜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作品,发表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它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他们的伟大胸怀,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力地证明了人民军队不可战胜、抗美援朝斗争必将胜利的真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朱德总司令看了后称赞道:“写得好,很好!”毛泽东主席看了后指示:印发全军!两年后,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文代会上的报告中又指出:我们就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类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
自《谁是最可爱的人》问世以来,人民就普遍地用“最可爱的人”来称呼志愿军、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而且历久不衰,它在政治思想上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它在文学艺术上树立了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今天读这篇文章,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热爱的精神,仍令人受到深深的震撼和深刻启迪。全文具有强烈的抒彩,不仅在事实的记叙中饱含感情,有些段落更集中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接触过叙事类散文,能从事例中体会出人物精神,但是没有从写法上具体分析过叙述事例的方式及其效果,因此需要带领着细致分析;学生对直接抒情有感性认知,但对直接抒情的语言表达方法没有具体辨析过,需要带领着逐一认知。
在思想认识上,学生从小就知道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但怎样做就是热爱,为什么要热爱往往缺乏深度的思考。经过2020年的全民抗疫,学生切身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和温暖,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祖国为什么会如此强大,祖国是在什么基础上强大起来的,是谁的领导将新中国带领到今天的,大部分学生尚处于一知半解的模糊认知状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记叙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
2.运用圈点勾画、摘录和批注等方法深入品析文章,学习文章叙述、抒情的方法。
3.抓住事例中的细节,体会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痛恨和对祖国人民朝鲜人民的热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教学重点:
志愿军战士的事迹以及从事迹中体现出来的共产党员特有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对事例的选择、排序和讲述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一篇文章发表后,轰动了全国,让全国人民热血沸腾。毛泽东主席看了后指示:印发全军!诞生了一个“最可爱的人”的称呼,这个称呼起先是称呼志愿军,后来称呼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现在谁认真听课,我也可以把这个称呼送给他。这篇文章在政治思想上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它在文学艺术上树立了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篇文章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设计意图】以这篇文章轰动性的社会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与此时的听课状态挂钩,以一个小小的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在学生头脑中铺设本文极具思想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底色。
了解背景和作者
【抗美援朝】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入侵朝鲜。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着中国国家安全。
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根据党中央的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浴血奋战,美国侵略者被赶回“三八线”附近,并于1953年7月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等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地了解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为学生进入文本、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打好基础。
三、强调字词
摁 掰 坚韧 淳朴 谦逊
覆灭 过瘾 豁亮 犁耙
【设计意图】为学生进入文本、梳理内容、理解主旨打好基础。
学习活动一 品真挚感情
1.默读,勾画抒情议论语句,以此梳理全文思路。
第1部分(第1——3段),用满含深情的语言抒发在朝鲜战场的深切感受;第2部分(第4——14段),文章选用3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第3部分(第15段),呼应文章开头,并运用排比句,引导读者联系自己的幸福安定生活认识志愿军战士“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有感情朗读抒情议论语句,从中体会出作者对志愿军的感情。
体会出作者对志愿军战士强烈的感激、敬佩和赞美之情。
3.分析议论抒情运用的语言表达方法。
发言句式:“ 原句 ”运用 表达方法 ,可以有很好的抒情效果, 效果分析 。
学生运用给出的句式发言。
发言预设:
(1)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可以有很好的抒情效果。用“朋友”“你”称呼读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有亲切感。
(2)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有很好的抒情效果,自问自答,起到激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以有很好的抒情效果,增强语言气势,使情感更强烈,有利于感染读者。
(4)运用反面假设的方法,可以有很好的抒情效果,有利于突出主旨,使情感更为强烈。
(5)运用感叹句、祈使句的句式,可以有很好的抒情效果,有利于更为直接地抒发情感。
小结从文中学到的直接抒情的语言表达方法后,再次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体会文章浓烈的抒彩,学会直接抒情的语言表达方法,从作者饱含深情的评价赞美中领会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学习活动二 讲英雄故事
1.概括三个事例并从事例中体会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
松骨峰战斗中战士英勇杀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 (热爱、关心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
防控洞中与战士谈话。 (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 英雄事例何其多,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
发言预设:
(1)第一个事例写的是集体,第二个事例写的是个体,第三个事例写的是谈话。
(2)第一个事例表现的是战场上的事例,第二个事例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事例,第三个事例表现的是战士的内心。
(3)第一个事例凸显的是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第二个事例凸显的是战士们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三个事例凸显的是战士们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讲解:选材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而且要从小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意义。
3.这三个事例的前后顺序为什么不可以随意调整?
发言预设:
(1)前两个事例是具体事迹,第三个事例是在谈话中道出战士们之所以这样做的思想根源。符合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2)第一个事例写的是集体,第二个事例写的是个人,先集体后个人是应该的。
(3)第一个事例反映的是战争场面,是志愿军战士到朝鲜的主要任务,第二个事例反映的是生活中的情况,是志愿军赴朝的附属内容。
小结讲解:从故事本身到情感的抒发再到人物思想的揭示,经历这三步才算是讲好一个故事,才能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形象,这样志愿军战士的美好品质才会通过故事生动地展示出来。
4.看看作者是怎么讲这三个事例的?
发言预设:
(1)第一个事例呈现集体,以写战斗过程和战场面貌为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第二个事例呈现个人,主要对人物进行行动、语言描写并结合环境描写。
(3)第三个事例呈现谈话,对人物进行语言和动作描写。
小结讲解:三个事例都是作者概述与引用受访者原话相结合。作者概述,有利于集中笔墨发展情节;引用受访者的原话,有利于真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文字的可信度。二者结合,使得叙述错落有致,既典型又生动。
【设计意图】从主要内容、精神提炼、排列顺序、讲述方法等角度精读三个事例,使学生在学会讲述事例的同时受到故事中所体现的思想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感染。
学习活动三 悟“可爱”品质
1.作者将志愿军称作“最可爱的人”,体会“可爱”的内涵。
发言预设:
(1)志愿军战士体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坚韧刚毅、淳朴谦逊等美好品质就是“可爱”的内涵。
(2)“可爱”一般是形容小孩子的,小孩子的感情是纯粹无杂质的。而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人民、朝鲜人民的爱也是纯粹不含任何杂质的,所以用“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号称呼他们特别合适。
(3)“可爱”的内涵就是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你认为还有哪些人够得着这个评价?
发言预设:
逆行的抗疫英雄们。
坚守在扶贫一线的人们。
感动中国的人物。
钱学森、邓稼先、闻一多、鲁迅……
小结讲解:
看来,所有怀着一腔报国之志而无所求的人都配得上“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而这些人的主力军正是我们的共产党员,是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的政党支撑起整个中国,带领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复兴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3.讲当代“最可爱的人”的事例。
2020年6月,印度外军悍然越线挑衅。为保卫边境安全,一位团长身负重 伤,4名解放军牺牲了。记住这五个最可爱的人的名字:祁发宝、陈红军、肖思远、陈祥榕、王焯冉。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有关事迹。
教师讲述:
在加勒万河谷的战斗中,有一个片段令人“泪目”:团长祁发宝张开双臂,用身躯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外军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站在最前方、用身躯挡在外军面前的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头部遭到重创,重伤倒地。见此情形,陈红军当即带着官兵,冲进“石头雨”“棍棒阵”营救团长,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
“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成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历史性画面。网友动情评论:“那支‘同志们,跟我上’的队伍,一直没有变。”在战场上,23岁的王焯冉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那天,他和战友马命等连夜渡河增援一线,第4次蹚河时有人被激流冲散,王焯冉和马命拼尽全力将3名战友推上岸。突然,王焯冉一只脚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缝中。他将马命猛地推向岸边:“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马命获救了,王焯冉永远倒在了刺骨的激流中。
那场战斗后,“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被很多官兵自发写在了头盔里、衣服上,刻印在青春的胸膛里。千年冻土、四季长风,在这钢钎也打不进的土地上,边防官兵用军人的血性和使命担当深深地扎下根,让国旗在这里高高飘扬。
去年年底,5位英雄所在团服役期满的战士全部主动申请留队,在英雄战斗过的地方继续战斗。“以前本打算服役期满了就回家。但是,经历了去年的边防斗争,我更加认清了边防军人的价值。边关虽苦,但总要有人守。只要边防一天需要,我就一天不走。”战士付忠义说。
出示五位英雄的图片以及相关言论。
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
——祁发宝所在团不成文的规定
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
——陈红军在书中标注的一句话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摘自肖思远的战地日记
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你们当儿子,好好报答你们。
——王焯冉执行任务前写下的家信
【设计意图】联系鲜活的当下,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党的优秀革命传统传扬至今,引导学生认识到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不是没有温度的思想和历史,是我党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的信条。
联系自身,落实精神
同学们,做个可爱的人,我们也可以,说说我们怎么做就是一个可爱的初中生?
发言预设:
(1)多参加公益活动。
(2)多读书,了解更多爱国的知识。
(3)与人为善,能帮别人的就尽力帮忙。
……
小结讲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自己的本分,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门功课,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自己的存在给周围人带来幸福、给集体带来荣耀就是最可爱的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缅怀革命烈士,继承他们的革命传统,做“可爱”的中学生。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明白英雄并不是遥不可及。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
布置作业
以“缅怀英雄,做好自己”为主题,做一张小报。
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出乎老师预料,他们精读文本的细度完全超过了课前预设。比如马天易同学在分析“防空洞谈话”这个事例的讲述方法时,他从三处细节描写中,体会出战士说到心灵深处的话时那种表达的欲望和急切心情,从而体会出战士爱国情感的真诚和纯洁。这三处细节描写是“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动作的变化展示的是战士内心的变化。
同学们朗读议论抒情性的语句时,无需老师过多强调要有感情,自然而然就读出了慷慨深情的语调。好的文本是实现无痕的思政教育的基础。
谈到中印边境冲突受重伤和牺牲的守边将士时,同学们都很激动,一是将士的壮举着实感人,二是现在信息发达,学生在假期中就对这个事件有了解,课堂上涉及到他们有储备的内容,总是会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最后一个环节联系自身实际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片面和局限,从他们的发言中看出他们把“可爱”理解为能做出别的方面的可视的贡献,忽略了自己的本职任务。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明确地讲道理。
总之,这节课学生在学会直接抒情的语言表达方法、如何选取事例、如何讲述事例的同时受了一次爱国精神的洗礼和感召,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