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9 14: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教学的内容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以教材为依据,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贯穿“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理念。《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本文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在抗美援朝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他们的伟大胸怀。本节课主要以抗美援朝历史为契机,把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对志愿军战士家国情怀的理解当中,加强党史教育:在党的教育下这种伟大的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感情,就是我们战士英勇无畏的最基本的动力。同时指导学生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体验抒情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初一阶段的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能通过事例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能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理解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但在人物形象形成的根源方面往往不去探究,不去多深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导致对人物形象理解不深刻,注入的思想感情也不会深厚,文章的主旨也把握不到位。尤其是年代久的历史事件、人物,现在让学生读来,往往对其注入的情感不会深厚,要想深厚,必须借助一些感官刺激。针对这些,在注重引导阅读探究的基础上,借助每张PPT上的志愿军战斗图片,借助影像资料,来引导学生重温烽火漫天的朝鲜战场,获得直接情感体验,建立阅读的基础,加深阅读的深刻性。
【教学目标】
1.通过上节课圈点、批注式的阅读预习,能感知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2.通过概括事例和涵咏语句,能理解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并能在此基础上挖掘其产生的根源。(重点)
3.通过借助图片、影像资料,重温历史战场,能注入对志愿军战士深厚的情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重点)
4.在深刻理解志愿军战士精神品质的基础上,加强党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传承抗美援朝精神。(难点)
【教学流程】
一、预习检测 感知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家魏巍的一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1、思考:在这篇文章里,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交流,学生们借助相关内容明白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紧接着提出“志愿军”这个称号怎么来的?延伸到让学生们从预习提示当中获取志愿军的来历,并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此设计重在考查同学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感受党、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
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评价明确。
2、观看“志愿军组建和入朝”的一分钟影像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像,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和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

二、涵泳品味 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通过学习交流,我们了解到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大家如何理解“最可爱”?
小组讨论交流:大家为什么觉得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呢?(主问题)
先自己思考5分钟,后小组交流。
交流形式:组长指读题干并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其他组员补充纠正,组长汇总记录,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以这个问题为主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个性思维。通过读,从不同角度(事例、语句、表达方式等),来理解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交流中,始终贯穿“家国情怀”思想,以此来潜移默化学生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从事例方面预设分问题:
1、课文用几个事例来展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概括或复述)
2、观看《松骨峰战斗》4分钟映像资料。
【设计意图】观看映像,感受战争场面,感受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懂得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3、这几个事例分别表达了志愿军怎样的情感?
4、这几个事例分别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设计意图】以追问的形式,让学生把握文章记叙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来层层理解志愿军战士的情感、精神,同时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代表展示交流,教师评价明确:
5、作者在朝鲜前线采访中,收集了100多个生动的事例。但经过反复的筛选,为什么最后只用了这三个事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选择典型事例展示人物形象,揭示主旨的写法。
代表展示交流,教师评价明确:
因为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志愿军最本质的思想感情。即对侵略者的狠,对朝鲜人民的爱,以及他们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荣誉感,表现了志愿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三个事例集中体现全体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所以作者只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写,这也正是本文我们学习的写作手法之一。
从语句方面预设分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涵泳品味语句,引发自己的情感,浸润志愿军战士的精神,从而激发起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表情朗读相关语句,师生交流,教师评价明确。
例如: 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喊、摔、扑 抱、掐、摁、衔…… ”等动词具体、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壮烈”,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敬仰之情。
再如:课文前三段,直接抒情,引起读者共鸣。
三、拓展迁移 深挖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请同学们用庄重有力的声音来读一段习总书记的讲话:
习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教师向学生阐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让学生感悟党和人民军队对祖国的伟大贡献。
1、接下来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会拥有这些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在感受理解志愿军精神的基础上,让学生深思志愿军精神产生的根源:在党的教育下这种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就是我们战士英勇无畏的最基本的动力,以此为契机进行党史教育。
师生交流,指导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志愿军战士身上得到了传承和提升。
3、这种精神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党领导下的各行各业的人民队伍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结合人民军队战争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民救灾、抗疫等图片,进行领悟)
【设计意图】观看图片,了解事迹,潜移默化党的领导思想,潜移默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地加强党史教育: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坚决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前进!前进!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

四、反思提升 传承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1、那么,我们呢?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呢?
【设计意图】在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挖掘下,明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教育下,奋发向上,才能更好地传承和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实现人生的美好理想,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当今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政党。结合当前学党史的热潮,为学生学习党史奠定基础。
2、在党旗下集体宣誓:(老师举起右拳领誓)我们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学党史,悟思想,勤奋好学,保证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五、检测总结 回顾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当堂检测:这篇文章选取三个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________精神、________精神、________精神。拥有这些精神,是因为他们拥有_____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在________的教育下才拥有和提升的的。
作业布置:1、选取文中一则事例,抒写这则事例对你的感触。(200字左右)。2、本文具有强烈的抒彩,试着找出这样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从人称、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体会其抒情效果。(为下节课做准备)
【设计意图】在理解志愿军战士精神意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那么抗美援朝战争是怎么胜利的呢 是的,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品质。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有哪些?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能拥有这些精神品质?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依据课标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进行教学设计。在理解志愿军战士精神品质的具体环节上,考虑的是精读,注重涵咏品味、尤其注重课前20分钟的预读——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非常熟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借助事例和语句概括出志愿军战士精神品质,较容易把握其思想意义,但我着重考虑的是学生的情感问题——战争年代久远,学生体会不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就不会对志愿军战士融入震撼、感动、共鸣等情感,为此,在这些环节当中了,穿插“图片资料”、“映像资料”,引导学生重温烽火漫天的朝鲜战场,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事实也如此,学生观看当中,神情非常凝重,有的紧握拳头,有的流泪,有的失声哽咽……志愿军的行为撼动了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情境下再感受文章的内容语句,情感就会提升,从而也水到渠成唤起了学生的思考: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是情感。为什么会有这些情感?是思想。逐渐地引导到第二个环节: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能拥有这些精神品质呢?在学生深思的过程当中,结合抗美援朝的意义、习总书记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讲话以及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明确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中国人民军队、中国人民才会传承和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加强党史教育,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热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总结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方面,跳过感情层面直接从行为概括思想。再如,志愿军战士的精神的提升,可指导学生从纵向来比较:它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着更高的发展(某步兵团,伤员随队作战的比送到医院休养的数目要大),这样可能会更加深学生的认识:在党的教育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教学中总有不完善的地方,总有困惑的地方,也总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升,不断给予学生最好。
【教学点评】
这节课紧扣“志愿军的精神品质”展开教学,从事例和语句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把握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依次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思政教育非常突出;图片资料、映像资料的穿插,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直接感情体验,从而能够更有感情地去读课文,产生思想共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更深刻地挖掘志愿军战士精神的根源,理解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下,这种精神才会拥有和提升,党史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并能结合当下疫情形式,给予了学生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在引导学生观看映像资料以及阅读“松骨峰战斗”的场面时,能及时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战争场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课前有效地预习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