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章健康地生活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18·盐城)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色盲 B.甲型肝炎 C.白血病 D.糖尿病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解:传染病是指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ACD.色盲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一类遗传病疾病,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少造成的,都不属于传染病;ACD不符合题意。
B.甲型肝炎是由于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类消化道传染性,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可见,上述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B甲型肝炎。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特点。传染病流行需要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类型: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消化道传染病(甲肝)、血液传染病(艾滋病)、体表传染病(狂犬病)等。
2.(2018八上·黑龙江期中)蛔虫是寄生人体肠道内的一种线形动物,预防蛔虫病正确做法是 ( )
A.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B.蔬菜水果要洗干净
C.饭前便后要洗手 D.上述三项都正确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加强粪便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基础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熟记即可。
3.(2018·潍坊)下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出的部分法定类型传染病。叙述正确的是( )
类型 乙类 丙类
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疟疾、血吸虫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A.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通过血液进行传播
B.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流感病毒
C.注射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注射的疫苗属抗体
D.“防疫人员穿着隔离服”属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疟原虫由按蚊传播,引起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由伊蚊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A不符合题意;
B、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源是流感病人,B不符合题意;
C、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抗体,接种的疫苗属抗原,C不符合题意;
D、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防疫人员穿着隔离服”的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的类型:
传染病类别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 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 发病季节 常见病例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黏膜、肺 飞沫、空气传播 冬、春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肺结核、猩红热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 饮水和食物传播 夏、秋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等
血液传染病 血液和淋巴 吸血昆虫传播 四季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体表传染病 皮肤和体表黏膜 接触传播 四季 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癣等
4.(2018·海南)购买药品时无需特别关注的是药品的( )
A.有效期 B.适应症 C.生产日期 D.包装
【答案】D
【知识点】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的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害。服用药品前要仔细阅读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中的作用与用途(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有效期、批准文号、制造单位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可见购买药品时无需特别关注的是药品的包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规定药品的标签应当包含药品通用名称、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等内容。其中生产企业和批准文号等信息,可以证明药品的是否由合法的正规企业生产,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信息,可以让我们知道该药品是否过期、功能用量、禁忌等信息,可以让我们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的病症和自身的实际情况.
5.(2019·临朐模拟)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出除掉了所有内源性病毒基因的猪,解决了猪器官移植人体内可能导致病毒传染的风险,为猪器官移植到人体迈出了重要一步。下列有关器官移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体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目前临床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B.通过对患者或者胎儿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可以培育出人造器官
C.小型猪的器官可以替代人体器官进行移植,通过对其基因改造可以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猪器官
D.器官移植的发展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能更好造福于人类
【答案】B
【知识点】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解:A.异体器官移植经常失败的原因是容易发生排斥反应,为了提高异体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器官接受者要经常服用一些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A不符合题意;
B.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诱导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组织细胞,从而可以培育出人造器官,而患者的不行,B符合题意;
C.为了解决器官移植的供体短缺问题,人们想到了动物,猪是人器官移植的首选动物,因此科学家们培育了一种“万能猪”用于提供人类所需器官,由于“万能猪”体内抗原决定基因已被敲除,这种器官移植到人身上不会有排斥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克隆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器官移植的发展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能更好造福于人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 器官移植: 是将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其目的是用来自供体的好的器官替代损坏的或功能丧失的器官。提供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供体,可以是在世的人,也可以是刚刚去世的人。接受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受者。
2、器官移植存在的主要问题:免疫排斥反应和供体器官不足.针对免疫排斥反应,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6.(2019·东明模拟)每年的4-6月份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常伴有发烧、皮疹等症状、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下列预防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及时给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B.经常引导儿童锻炼身体
C.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衣服和被褥进行消毒
D.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及时给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A不符合题意;
B.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不符合题意;
C.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衣服和被褥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符合题意;
D.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7.(2018·资阳)在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进行预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注射疫苗的方式属于保护易感人群,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B.某人因流感治疗不及时,引起肺炎,此时他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会增多
C.流感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仍属于生物
D.病人可以根据病情情况自行增减药物的用量
【答案】D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解:A.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传染病,这是为了保护一些身体免疫力较弱,容易被传染的人群,故此措施为保护易感人群,A不符合题意;
B.白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病毒,有防御和保护作用。所以因流感治疗不及时,引起肺炎,此时他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B不符合题意;
C.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能通过自我复制繁殖,属于生物,C不符合题意;
D.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病人不可以根据病情情况自行增加药物的用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
2、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可能是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细胞或其他异物。
3、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健康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接种等措施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8.(2018·营口)下列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溶菌酶溶解病菌 B.儿童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C.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D.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溶菌酶溶解病菌、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儿童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如下: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阻挡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
9.(2018·梧州)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婴幼儿多发传染病。下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 B.把患病儿童隔离治疗
C.不喝生水和生冷的食物 D.医生佩戴口罩做手术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解:ACD.饭前便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医生做手术时,戴口罩,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CD不符合题意;
B.把患病的人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10.(2018·梧州)人体发生花粉过敏的原因是( )
A.免疫功能过强 B.免疫功能过弱
C.免疫监视功能异常 D.免疫清除功能异常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解:通过分析可知,过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防御机能过强,因此过敏反应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过强,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过敏反应: 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11.(2018·玉林)调查显示,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吸毒人群经常共用餐具
B.吸毒人群经常共用注射针头
C.吸毒人群经常有身体上的接触
D.吸毒人群经常在同一房间内吸食毒品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吸毒人群经常共用注射针头。
故答案为:B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HIV主要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12.(2018·凉山)药物包装盒上有“OTC”,表示该药物属于( )
A.非处方药 B.处方药 C.口服药 D.注射药
【答案】A
【知识点】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
故答案为:A
【分析】1、口服给药是药物疗法最常采用的给药方式,药物经胃肠道黏膜吸收。
2、注射剂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包括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注射剂作用迅速可靠,不受pH、酶、食物等影响,无首过效应,可发挥全身或局部定位作用,适用于不宜口服药物和不能口服的病人,但注射剂研制和生产过程复杂,安全性及机体适应性差,成本较高。
13.(2018·湘西)下列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
A.心情紧张时学会自我放松 B.烦恼时借酒消愁
C.多吃腌制或油炸食品 D.熬夜学习
【答案】A
【知识点】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心情紧张时学会自我放松,能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属于健康生活方式,A符合题意;
烦恼时酗酒消愁,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B不符合题意;
多吃腌制或油炸食物,容易导致癌变,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C不符合题意;
熬夜学习,打破正常的生活方式,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核心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健康的方式是:充足的睡眠、乐观的心态、均衡的营养、适当的运动、个人的卫生、良好的环境等。
14.(2018·贵阳)狂犬病是一种传染病。被猫、狗抓咬后,需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从免疫和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注射的疫苗和采取的措施分别为( )
A.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B.抗体,控制传染源
C.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D.抗原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毒,因此,在免疫的角度上看,疫苗属于抗原,被咬伤的人更可能感染狂犬病毒,属于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C
【分析】1、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2、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可能是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细胞或其他异物。
15.(2018·郴州)我们应科学认知“HIV”,消除歧视,关怀艾滋病患者。以下哪一图片所示途径,一般就不存在感染艾滋病风险(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故BCD中的行为存在感染艾滋病风险。
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识图:A为共同饮食,B为性行为,C为注射,D为婴儿的诞生。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二、填空题
16.(2018八下·深圳月考)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排斥,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还要长期使用 药物。
【答案】免疫抑制药物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移植到人体内的植入器官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因此移植他人的器官时,需要进行抗免疫治疗,否则移植不会成功,所以,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同时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故答案为:免疫抑制药物
【分析】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移植到人体内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组织细胞的成活.因此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可抗原.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同时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17.(2018八下·深圳月考)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 。
【答案】结核病
【知识点】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如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
故答案为:结核病
【分析】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8.心血管疾病是由 和 的病变引起的疾病。如 和 都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答案】心脏;血管;动脉硬化;高血压
【知识点】生活方式病
【解析】【解答】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如动脉硬化和高血压都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往往营养过剩,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食用过多的油脂类食物,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的脂肪沉积,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故答案为:心脏;血管;动脉硬化;高血压
【分析】心血管疾病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19. 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答案】预防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
【解析】【解答】降低癌症发病率的主要措施是预防,提倡科学的膳食、不吸烟、少饮酒、保持心情愉快、坚持体育锻炼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癌症发生的方法。
故答案为:预防
【分析】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癌症的危害极大.
20.(2018·凉山)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 。
【答案】病原体;肺结核
【知识点】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
【分析】疫苗是一种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1.(2018七下·抚顺期末)连线:在下列实例与免疫类型之间连线。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发炎反应
C、人患过天花后就不再患天花
D、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①特异性免疫
②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A、B、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题干中表示人体A皮肤的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表示人唾液或血液中的D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血液中的B吞噬细胞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消灭作用引起的发炎反应属于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比如C人患过天花后就不再患天花,就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C;(2)A、B、D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防线 构成 功能 类别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阻止或杀死病菌,消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溶解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2. 又称为恶性肿瘤,是当前危害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答案】癌症
【知识点】癌症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癌症又称为恶性肿瘤,是当前危害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癌症的危害极大。
故答案为:癌症
【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因素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因素.据统计,我国的癌症死亡人数和死亡率最高的是胃癌;城市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肺癌;农村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胃癌;青少年和儿童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
23.我国法律明确确定,如果非法获得、占有、出售或 毒品就构成了犯罪。
【答案】使用
【知识点】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
【解析】【解答】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和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某些医疗药物(如杜冷丁等)被滥用时,也会成为毒品,毒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冰毒”、致幻剂等五大类,如咖啡因、吗啡、摇头丸等都属于毒品;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因此,我国法律规定非法获得、占有、出售或使用毒品就构成了违法、犯罪。
故答案为:使用
【分析】我国《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17次会议通过)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和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通俗地讲,毒品一般是指非医疗、科研、教学需要而滥用的有依赖性的药品.实际上,有些毒品(如鸦片、吗啡、可卡因)本身也是可供临床使用的药品.毒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冰毒”、致幻剂等五大类.目前,我国政府重点监控、查禁的毒品是海洛因.
24.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其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 ,称为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如病原体、移植器官等异物)称为 。
【答案】特殊蛋白质;抗体;抗原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故答案为:特殊蛋白质;抗体;抗原
【分析】抗体产生的过程:
25.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 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 、 疾病,这些疾病也常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 ”。
【答案】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现代文明病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
【解析】【解答】过去传染病曾一度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因此这类疾病又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故答案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现代文明病
【分析】现在的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是指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三、综合题
26.(2018·玉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是一 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我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超过80万人,我国将艾滋病的防治纳入“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初步构建起符合国际标准并适合国情的人类免疫 缺陷病毒(HIV)检测体系,将HIV血液筛查窗口期由3周缩短到2周,实现了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由点到面的提升。
材料二:2018年5月25日玉林市教育局发出了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评比方案,旨在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走出困境,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主要是目前尚未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 ,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患者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2)艾滋病的病毒存在于患者和携带者的体液中,主要传播途径有 、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3)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以及共用学习用具等日常生活行为 (选填“会”或“不会”)感染艾滋病。
(4)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拒绝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下列对吸烟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吸烟会影响他人的健康
B.吸烟是交友的需要
C.吸烟会诱发呼吸系统的疾病
D.吸烟会降低青少年的记忆力
(5)李明同学是一个遵守纪律、成绩优良的学生,与同学相处融洽,但他遇到挫折时 就没心情学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他在 方面不够健康。
【答案】(1)疫苗
(2)性传播
(3)不会
(4)B
(5)心理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艾滋病及其预防;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解:(1)目前还没有可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因此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2)(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以及共用学习用具等日常生活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4)吸烟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首先危害呼吸系统,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患的行为危害因素,吸烟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更为严重的是,吸烟造成的烟雾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妨碍他人健康,吸烟者吸烟时对旁人的危害比对他自己还大。交友需要的是以信交友,以诚待人。可见B不符合题意。(5)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包括躯体、生理健康,还包括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另外,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学校里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生理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更为重要。
【分析】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HIV主要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2、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的重要标志,拥有愉快的心情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
3、吸烟的危害: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的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香烟烟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27.(2018七下·庆云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学习的生物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2016年来, “埃博拉”成为全球知名热词,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如图是引起疫情的埃博拉病毒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经通过了灵长类动物的安全检测,志愿者已成功接受了实验性疫苗的早期测试。某科研所在测试埃博拉疫苗对灵长类动物的免疫效果实验中,用身体状况相当的20只猴子平均分成A、B两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组别 第一次处理 第二次处理
处理情况 结果 处理情况 结果
A组 注射埃博拉实验性疫苗 不患病 注射埃博拉病毒 不患病
B组 不注射埃博拉实验性疫苗 不患病 注射埃博拉病毒 患病
(1)埃博拉病毒和其他生命形式相比,其结构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 。
(2)埃博拉患者体内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大量减小,甚至七窍流血而死。血小板的作用是
。
(3)侵入埃博拉病毒后,会出现打喷嚏症状,打喷嚏是鼻粘膜受刺激后人体的反应,这是人体的第 道防线在起作用。
(4)为了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扩散,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有: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写序号)。
(5)假疫苗对传染病的预防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在资料一的实验中给A组猴子第一次处理时注射的是假疫苗,则在经过第二次处理后,A组猴子和B组猴子一样会患病,原因是 ;某人注射过乙肝疫苗,会不会对埃博拉病毒起到防御作用呢?并简述理由 。
(6)如图反映出猴子先后接种埃博拉疫苗后,血液中产生相应抗体的情况。图中显示受疫苗刺激后产生抗体数量的特点是 ,且持续的时间长,因而预防接种通常应进行两次或多次。上述免疫反应属于 免疫。
【答案】(1)没有细胞结构
(2)止血和加速凝血
(3)一
(4)①④
(5)A组猴子第一次处理时注射的是假疫苗,不会促使猴子体内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不会,因为抗体具有专一性(或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乙肝病毒起作用)(答案合理即可)
(6)第二次接种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多;特异性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2)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3)当埃博拉病毒侵袭人体后,起抵御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4)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③传染源是散播病原体人或动物,因此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属于控制传染源。
因此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①④。(5)假疫苗对传染病的预防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在资料一的实验中给A组猴子第一次处理时注射的是假疫苗,则在经过第二次处理后,A组猴子和B组猴子一样会患病,原因是A组猴子第一次处理时注射的是假疫苗,不会在人体内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因此则在经过第二次处理后,A组猴子和B组猴子一样会患病。某人注射于过乙肝疫苗,不会对埃博拉病毒起到防御作用。原因是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乙肝病毒起作用。(6)第一次可知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一次注射疫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而且产生的量较少。在第二次感染时,虽时隔一段时间,但抗体不像上一次那样感染后要过一段时间才产生,而是迅速产生足量的抗体。这种免疫是出生后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
四、实验探究题
28.(2019八下·耒阳月考)下面是某科技活动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所进行的实验过程:
步骤一:配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先取四个烧杯分别加入20mL、30mL、40mL、50 mL的蒸馏水,然后都加入等量的同种香烟烟丝浸泡1天,得到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滤液备用.
步骤二:取20只大小一致的成年水蚤分成 5等份,分别移入清水及20mL、30mL、40mL、50mL的烟草浸出液中,5分钟后测量每只水蚤的心跳次数,分别重复3次.
步骤三:分别计算各组水蚤10秒心跳次数,其数据记录如表:
不同体积的蒸馏水配置的烟草浸出液 20mL 30mL 40mL 50mL 清水(对照)
10秒内心跳次数 42 39 36 35 33
请回答:
(1)该小组提出的问题是: ?
(2)实验时,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首先应放在 中观察,重复三次;再在某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液中观察,重复三次,并记录数据.
(3)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步骤三中同学们对所记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是 .
(4)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具有 作用(促进/抑制).
(5)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吸烟对生物体的健康有影响,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举例分析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答案】(1)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清水
(3)取平均值
(4)促进
(5)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的可能诱发肺癌,因此:吸烟、等于慢性自杀!我们要提倡禁烟
【知识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此实验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所以可以提出问题一下: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在进行实验时,烟草浸出液中烟草的有害成分会留在水蚤体内,影响水蚤的心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用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必须先在清水中计数心率,再在某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浪中计数水蚤的心率,重复三次,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且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3)为减少实验的误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对实验数据要取平均值。
(4)根据表中数据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由大变小,水蚤10秒内的心跳次数有42降低到33,浓度越大,则心率越高,所以可以表明烟草浸出液对心率有促进作用。
(5)根据此实验可以看出: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说明烟草对人体有害,烟草燃烧后,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的可能诱发肺癌,可见,吸烟有害健康。
故答案为:(1)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2)清水、(3)取平均值;(4)促进;(5)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的可能诱发肺癌,因此,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等于慢性自杀,我们要提倡禁烟。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为基础题,是常考的题型,理解对照试验是含有唯一变量的两组实验,除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在实验中为了实验的准确性,还要设置重复试验,对所取的数据进行算平均值处理。
29.(2018·通辽)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不经冷储的疫苗的危害,设计了A组和B组实验。选取大小、性别相同并且健康的小白鼠10只,平均分成两组,做如下处理后在相同条件下饲养。
组别 第一次注射等量 第二次注射等量
A 冷储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
B 常温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
C 冷储乙肝疫苗 流感病毒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组选择多只小白鼠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为探究免疫作用特点,又增设C组,则C组与 组构成对照实验。选取小白鼠的要求是 。
(3)根据实验可以预测经过一段期间后,A,B,C三组小白鼠中, 组小白鼠将会患病。
(4)有同学提出可利用抗生素为患有乙肝的小白鼠进行治疗。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试分析说明原因: 。
【答案】(1)避免偶然性
(2)A;选取大小、性别相同并且健康的小白鼠5只
(3)B、C
(4)不正确;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对病毒没有作用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因为数量少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每组选择多只小白鼠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可以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2)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为探究免疫作用特点,又增设C组,则C组与A组构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病毒类型。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选取小白鼠的要求是选取大小、性别相同并且健康的小白鼠5只。(3)常温下,乙肝疫苗会失效不能使小白鼠产生抗体,因此“根据实验可以预测”:经过一段期间后,B组小白鼠将会患上乙肝。C组第二次注射等量流感病毒,不会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因此C组小白鼠也会患病。(4)“有的同学提出可通过注射抗生素为患有乙肝的小白鼠进行治疗”,这种观点不正确,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对病毒没有作用。
【分析】1、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1 / 1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章健康地生活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18·盐城)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色盲 B.甲型肝炎 C.白血病 D.糖尿病
2.(2018八上·黑龙江期中)蛔虫是寄生人体肠道内的一种线形动物,预防蛔虫病正确做法是 ( )
A.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B.蔬菜水果要洗干净
C.饭前便后要洗手 D.上述三项都正确
3.(2018·潍坊)下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出的部分法定类型传染病。叙述正确的是( )
类型 乙类 丙类
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疟疾、血吸虫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A.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通过血液进行传播
B.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流感病毒
C.注射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注射的疫苗属抗体
D.“防疫人员穿着隔离服”属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4.(2018·海南)购买药品时无需特别关注的是药品的( )
A.有效期 B.适应症 C.生产日期 D.包装
5.(2019·临朐模拟)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出除掉了所有内源性病毒基因的猪,解决了猪器官移植人体内可能导致病毒传染的风险,为猪器官移植到人体迈出了重要一步。下列有关器官移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体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目前临床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B.通过对患者或者胎儿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可以培育出人造器官
C.小型猪的器官可以替代人体器官进行移植,通过对其基因改造可以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猪器官
D.器官移植的发展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能更好造福于人类
6.(2019·东明模拟)每年的4-6月份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常伴有发烧、皮疹等症状、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下列预防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及时给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B.经常引导儿童锻炼身体
C.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衣服和被褥进行消毒
D.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7.(2018·资阳)在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进行预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注射疫苗的方式属于保护易感人群,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B.某人因流感治疗不及时,引起肺炎,此时他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会增多
C.流感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仍属于生物
D.病人可以根据病情情况自行增减药物的用量
8.(2018·营口)下列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溶菌酶溶解病菌 B.儿童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C.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D.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9.(2018·梧州)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婴幼儿多发传染病。下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 B.把患病儿童隔离治疗
C.不喝生水和生冷的食物 D.医生佩戴口罩做手术
10.(2018·梧州)人体发生花粉过敏的原因是( )
A.免疫功能过强 B.免疫功能过弱
C.免疫监视功能异常 D.免疫清除功能异常
11.(2018·玉林)调查显示,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吸毒人群经常共用餐具
B.吸毒人群经常共用注射针头
C.吸毒人群经常有身体上的接触
D.吸毒人群经常在同一房间内吸食毒品
12.(2018·凉山)药物包装盒上有“OTC”,表示该药物属于( )
A.非处方药 B.处方药 C.口服药 D.注射药
13.(2018·湘西)下列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
A.心情紧张时学会自我放松 B.烦恼时借酒消愁
C.多吃腌制或油炸食品 D.熬夜学习
14.(2018·贵阳)狂犬病是一种传染病。被猫、狗抓咬后,需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从免疫和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注射的疫苗和采取的措施分别为( )
A.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B.抗体,控制传染源
C.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D.抗原切断传播途径
15.(2018·郴州)我们应科学认知“HIV”,消除歧视,关怀艾滋病患者。以下哪一图片所示途径,一般就不存在感染艾滋病风险( )
A. B.
C. D.
二、填空题
16.(2018八下·深圳月考)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排斥,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还要长期使用 药物。
17.(2018八下·深圳月考)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 。
18.心血管疾病是由 和 的病变引起的疾病。如 和 都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19. 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20.(2018·凉山)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 。
21.(2018七下·抚顺期末)连线:在下列实例与免疫类型之间连线。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发炎反应
C、人患过天花后就不再患天花
D、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①特异性免疫
②非特异性免疫
22. 又称为恶性肿瘤,是当前危害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23.我国法律明确确定,如果非法获得、占有、出售或 毒品就构成了犯罪。
24.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其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 ,称为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如病原体、移植器官等异物)称为 。
25.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 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 、 疾病,这些疾病也常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 ”。
三、综合题
26.(2018·玉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是一 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我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超过80万人,我国将艾滋病的防治纳入“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初步构建起符合国际标准并适合国情的人类免疫 缺陷病毒(HIV)检测体系,将HIV血液筛查窗口期由3周缩短到2周,实现了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由点到面的提升。
材料二:2018年5月25日玉林市教育局发出了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评比方案,旨在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走出困境,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主要是目前尚未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 ,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患者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2)艾滋病的病毒存在于患者和携带者的体液中,主要传播途径有 、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3)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以及共用学习用具等日常生活行为 (选填“会”或“不会”)感染艾滋病。
(4)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拒绝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下列对吸烟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吸烟会影响他人的健康
B.吸烟是交友的需要
C.吸烟会诱发呼吸系统的疾病
D.吸烟会降低青少年的记忆力
(5)李明同学是一个遵守纪律、成绩优良的学生,与同学相处融洽,但他遇到挫折时 就没心情学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他在 方面不够健康。
27.(2018七下·庆云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学习的生物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2016年来, “埃博拉”成为全球知名热词,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如图是引起疫情的埃博拉病毒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经通过了灵长类动物的安全检测,志愿者已成功接受了实验性疫苗的早期测试。某科研所在测试埃博拉疫苗对灵长类动物的免疫效果实验中,用身体状况相当的20只猴子平均分成A、B两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组别 第一次处理 第二次处理
处理情况 结果 处理情况 结果
A组 注射埃博拉实验性疫苗 不患病 注射埃博拉病毒 不患病
B组 不注射埃博拉实验性疫苗 不患病 注射埃博拉病毒 患病
(1)埃博拉病毒和其他生命形式相比,其结构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 。
(2)埃博拉患者体内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大量减小,甚至七窍流血而死。血小板的作用是
。
(3)侵入埃博拉病毒后,会出现打喷嚏症状,打喷嚏是鼻粘膜受刺激后人体的反应,这是人体的第 道防线在起作用。
(4)为了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扩散,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有: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写序号)。
(5)假疫苗对传染病的预防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在资料一的实验中给A组猴子第一次处理时注射的是假疫苗,则在经过第二次处理后,A组猴子和B组猴子一样会患病,原因是 ;某人注射过乙肝疫苗,会不会对埃博拉病毒起到防御作用呢?并简述理由 。
(6)如图反映出猴子先后接种埃博拉疫苗后,血液中产生相应抗体的情况。图中显示受疫苗刺激后产生抗体数量的特点是 ,且持续的时间长,因而预防接种通常应进行两次或多次。上述免疫反应属于 免疫。
四、实验探究题
28.(2019八下·耒阳月考)下面是某科技活动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所进行的实验过程:
步骤一:配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先取四个烧杯分别加入20mL、30mL、40mL、50 mL的蒸馏水,然后都加入等量的同种香烟烟丝浸泡1天,得到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滤液备用.
步骤二:取20只大小一致的成年水蚤分成 5等份,分别移入清水及20mL、30mL、40mL、50mL的烟草浸出液中,5分钟后测量每只水蚤的心跳次数,分别重复3次.
步骤三:分别计算各组水蚤10秒心跳次数,其数据记录如表:
不同体积的蒸馏水配置的烟草浸出液 20mL 30mL 40mL 50mL 清水(对照)
10秒内心跳次数 42 39 36 35 33
请回答:
(1)该小组提出的问题是: ?
(2)实验时,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首先应放在 中观察,重复三次;再在某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液中观察,重复三次,并记录数据.
(3)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步骤三中同学们对所记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是 .
(4)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具有 作用(促进/抑制).
(5)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吸烟对生物体的健康有影响,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举例分析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29.(2018·通辽)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不经冷储的疫苗的危害,设计了A组和B组实验。选取大小、性别相同并且健康的小白鼠10只,平均分成两组,做如下处理后在相同条件下饲养。
组别 第一次注射等量 第二次注射等量
A 冷储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
B 常温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
C 冷储乙肝疫苗 流感病毒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组选择多只小白鼠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为探究免疫作用特点,又增设C组,则C组与 组构成对照实验。选取小白鼠的要求是 。
(3)根据实验可以预测经过一段期间后,A,B,C三组小白鼠中, 组小白鼠将会患病。
(4)有同学提出可利用抗生素为患有乙肝的小白鼠进行治疗。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试分析说明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解:传染病是指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ACD.色盲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一类遗传病疾病,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少造成的,都不属于传染病;ACD不符合题意。
B.甲型肝炎是由于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类消化道传染性,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可见,上述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B甲型肝炎。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特点。传染病流行需要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类型: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消化道传染病(甲肝)、血液传染病(艾滋病)、体表传染病(狂犬病)等。
2.【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加强粪便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基础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熟记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疟原虫由按蚊传播,引起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由伊蚊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A不符合题意;
B、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源是流感病人,B不符合题意;
C、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抗体,接种的疫苗属抗原,C不符合题意;
D、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防疫人员穿着隔离服”的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的类型:
传染病类别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 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 发病季节 常见病例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黏膜、肺 飞沫、空气传播 冬、春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肺结核、猩红热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 饮水和食物传播 夏、秋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等
血液传染病 血液和淋巴 吸血昆虫传播 四季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体表传染病 皮肤和体表黏膜 接触传播 四季 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癣等
4.【答案】D
【知识点】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的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害。服用药品前要仔细阅读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中的作用与用途(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有效期、批准文号、制造单位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可见购买药品时无需特别关注的是药品的包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规定药品的标签应当包含药品通用名称、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等内容。其中生产企业和批准文号等信息,可以证明药品的是否由合法的正规企业生产,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信息,可以让我们知道该药品是否过期、功能用量、禁忌等信息,可以让我们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的病症和自身的实际情况.
5.【答案】B
【知识点】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解:A.异体器官移植经常失败的原因是容易发生排斥反应,为了提高异体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器官接受者要经常服用一些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A不符合题意;
B.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诱导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组织细胞,从而可以培育出人造器官,而患者的不行,B符合题意;
C.为了解决器官移植的供体短缺问题,人们想到了动物,猪是人器官移植的首选动物,因此科学家们培育了一种“万能猪”用于提供人类所需器官,由于“万能猪”体内抗原决定基因已被敲除,这种器官移植到人身上不会有排斥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克隆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器官移植的发展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能更好造福于人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 器官移植: 是将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其目的是用来自供体的好的器官替代损坏的或功能丧失的器官。提供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供体,可以是在世的人,也可以是刚刚去世的人。接受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受者。
2、器官移植存在的主要问题:免疫排斥反应和供体器官不足.针对免疫排斥反应,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6.【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及时给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A不符合题意;
B.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不符合题意;
C.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衣服和被褥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符合题意;
D.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7.【答案】D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解:A.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传染病,这是为了保护一些身体免疫力较弱,容易被传染的人群,故此措施为保护易感人群,A不符合题意;
B.白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病毒,有防御和保护作用。所以因流感治疗不及时,引起肺炎,此时他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B不符合题意;
C.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能通过自我复制繁殖,属于生物,C不符合题意;
D.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病人不可以根据病情情况自行增加药物的用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
2、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可能是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细胞或其他异物。
3、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健康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接种等措施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8.【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溶菌酶溶解病菌、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儿童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如下: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阻挡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
9.【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解:ACD.饭前便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医生做手术时,戴口罩,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CD不符合题意;
B.把患病的人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10.【答案】A
【知识点】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解:通过分析可知,过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防御机能过强,因此过敏反应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过强,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过敏反应: 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11.【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吸毒人群经常共用注射针头。
故答案为:B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HIV主要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12.【答案】A
【知识点】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
故答案为:A
【分析】1、口服给药是药物疗法最常采用的给药方式,药物经胃肠道黏膜吸收。
2、注射剂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包括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注射剂作用迅速可靠,不受pH、酶、食物等影响,无首过效应,可发挥全身或局部定位作用,适用于不宜口服药物和不能口服的病人,但注射剂研制和生产过程复杂,安全性及机体适应性差,成本较高。
13.【答案】A
【知识点】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心情紧张时学会自我放松,能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属于健康生活方式,A符合题意;
烦恼时酗酒消愁,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B不符合题意;
多吃腌制或油炸食物,容易导致癌变,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C不符合题意;
熬夜学习,打破正常的生活方式,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核心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健康的方式是:充足的睡眠、乐观的心态、均衡的营养、适当的运动、个人的卫生、良好的环境等。
14.【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毒,因此,在免疫的角度上看,疫苗属于抗原,被咬伤的人更可能感染狂犬病毒,属于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C
【分析】1、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2、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可能是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细胞或其他异物。
15.【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故BCD中的行为存在感染艾滋病风险。
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识图:A为共同饮食,B为性行为,C为注射,D为婴儿的诞生。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16.【答案】免疫抑制药物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移植到人体内的植入器官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因此移植他人的器官时,需要进行抗免疫治疗,否则移植不会成功,所以,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同时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故答案为:免疫抑制药物
【分析】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移植到人体内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组织细胞的成活.因此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可抗原.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同时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17.【答案】结核病
【知识点】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如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
故答案为:结核病
【分析】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8.【答案】心脏;血管;动脉硬化;高血压
【知识点】生活方式病
【解析】【解答】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如动脉硬化和高血压都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往往营养过剩,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食用过多的油脂类食物,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的脂肪沉积,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故答案为:心脏;血管;动脉硬化;高血压
【分析】心血管疾病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19.【答案】预防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
【解析】【解答】降低癌症发病率的主要措施是预防,提倡科学的膳食、不吸烟、少饮酒、保持心情愉快、坚持体育锻炼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癌症发生的方法。
故答案为:预防
【分析】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癌症的危害极大.
20.【答案】病原体;肺结核
【知识点】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
【分析】疫苗是一种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1.【答案】C;A、B、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题干中表示人体A皮肤的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表示人唾液或血液中的D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血液中的B吞噬细胞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消灭作用引起的发炎反应属于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比如C人患过天花后就不再患天花,就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C;(2)A、B、D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防线 构成 功能 类别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阻止或杀死病菌,消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溶解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2.【答案】癌症
【知识点】癌症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癌症又称为恶性肿瘤,是当前危害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癌症的危害极大。
故答案为:癌症
【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因素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因素.据统计,我国的癌症死亡人数和死亡率最高的是胃癌;城市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肺癌;农村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胃癌;青少年和儿童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
23.【答案】使用
【知识点】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
【解析】【解答】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和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某些医疗药物(如杜冷丁等)被滥用时,也会成为毒品,毒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冰毒”、致幻剂等五大类,如咖啡因、吗啡、摇头丸等都属于毒品;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因此,我国法律规定非法获得、占有、出售或使用毒品就构成了违法、犯罪。
故答案为:使用
【分析】我国《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17次会议通过)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和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通俗地讲,毒品一般是指非医疗、科研、教学需要而滥用的有依赖性的药品.实际上,有些毒品(如鸦片、吗啡、可卡因)本身也是可供临床使用的药品.毒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冰毒”、致幻剂等五大类.目前,我国政府重点监控、查禁的毒品是海洛因.
24.【答案】特殊蛋白质;抗体;抗原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故答案为:特殊蛋白质;抗体;抗原
【分析】抗体产生的过程:
25.【答案】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现代文明病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
【解析】【解答】过去传染病曾一度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因此这类疾病又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故答案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现代文明病
【分析】现在的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是指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6.【答案】(1)疫苗
(2)性传播
(3)不会
(4)B
(5)心理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艾滋病及其预防;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解:(1)目前还没有可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因此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2)(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以及共用学习用具等日常生活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4)吸烟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首先危害呼吸系统,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患的行为危害因素,吸烟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更为严重的是,吸烟造成的烟雾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妨碍他人健康,吸烟者吸烟时对旁人的危害比对他自己还大。交友需要的是以信交友,以诚待人。可见B不符合题意。(5)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包括躯体、生理健康,还包括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另外,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学校里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生理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更为重要。
【分析】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HIV主要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2、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的重要标志,拥有愉快的心情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
3、吸烟的危害: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的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香烟烟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27.【答案】(1)没有细胞结构
(2)止血和加速凝血
(3)一
(4)①④
(5)A组猴子第一次处理时注射的是假疫苗,不会促使猴子体内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不会,因为抗体具有专一性(或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乙肝病毒起作用)(答案合理即可)
(6)第二次接种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多;特异性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2)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3)当埃博拉病毒侵袭人体后,起抵御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4)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③传染源是散播病原体人或动物,因此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属于控制传染源。
因此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①④。(5)假疫苗对传染病的预防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在资料一的实验中给A组猴子第一次处理时注射的是假疫苗,则在经过第二次处理后,A组猴子和B组猴子一样会患病,原因是A组猴子第一次处理时注射的是假疫苗,不会在人体内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因此则在经过第二次处理后,A组猴子和B组猴子一样会患病。某人注射于过乙肝疫苗,不会对埃博拉病毒起到防御作用。原因是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乙肝病毒起作用。(6)第一次可知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一次注射疫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而且产生的量较少。在第二次感染时,虽时隔一段时间,但抗体不像上一次那样感染后要过一段时间才产生,而是迅速产生足量的抗体。这种免疫是出生后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
28.【答案】(1)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清水
(3)取平均值
(4)促进
(5)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的可能诱发肺癌,因此:吸烟、等于慢性自杀!我们要提倡禁烟
【知识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此实验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所以可以提出问题一下: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在进行实验时,烟草浸出液中烟草的有害成分会留在水蚤体内,影响水蚤的心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用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必须先在清水中计数心率,再在某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浪中计数水蚤的心率,重复三次,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且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3)为减少实验的误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对实验数据要取平均值。
(4)根据表中数据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由大变小,水蚤10秒内的心跳次数有42降低到33,浓度越大,则心率越高,所以可以表明烟草浸出液对心率有促进作用。
(5)根据此实验可以看出: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说明烟草对人体有害,烟草燃烧后,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的可能诱发肺癌,可见,吸烟有害健康。
故答案为:(1)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2)清水、(3)取平均值;(4)促进;(5)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的可能诱发肺癌,因此,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等于慢性自杀,我们要提倡禁烟。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为基础题,是常考的题型,理解对照试验是含有唯一变量的两组实验,除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在实验中为了实验的准确性,还要设置重复试验,对所取的数据进行算平均值处理。
29.【答案】(1)避免偶然性
(2)A;选取大小、性别相同并且健康的小白鼠5只
(3)B、C
(4)不正确;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对病毒没有作用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因为数量少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每组选择多只小白鼠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可以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2)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为探究免疫作用特点,又增设C组,则C组与A组构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病毒类型。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选取小白鼠的要求是选取大小、性别相同并且健康的小白鼠5只。(3)常温下,乙肝疫苗会失效不能使小白鼠产生抗体,因此“根据实验可以预测”:经过一段期间后,B组小白鼠将会患上乙肝。C组第二次注射等量流感病毒,不会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因此C组小白鼠也会患病。(4)“有的同学提出可通过注射抗生素为患有乙肝的小白鼠进行治疗”,这种观点不正确,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对病毒没有作用。
【分析】1、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