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9 17: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一、现代文阅读(3 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贯耳壶,腹部的 4 个字呈横斜状排列;而江苏高邮龙虬发现的刻文陶片,可以分为两组,4个字的那组应是竖排。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
对新行款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新需求。根据早期汉字的应用情况,我们不难猜测,它就是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所以,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因为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方便说”还是“持简习惯说”,都略显牵强。
“方便说”认为,汉字字形便于竖写,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这是汉字书写的决定性条件。但事实上,尚没有真正讲究书写顺序的初期汉字,是无所谓竖写横写的,这时候的书写是 为字形服务,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而就竹简而言,客观上也没有明确的适宜横写或竖写,同样构不成竖写的决定性因素。
“持简习惯说”认为,古人是席地而坐,左手持简,置于胸前,右手执笔而书。正是持简的习惯性动作决定了字序的下行。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古人必须有竖向持简的习惯,而这其实是很难确定的。正如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所说:“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别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比如,甲骨是种不易写也不易刻的“不方便”材料,却被选为早期一个重要的书写载体,可见古人有时对书写的目的更为重视,方便性反而是其次的。
这样,就剩下第二点,即活动本身。它具有两个先天优势:首先,地位优势。“生民之初,必方士为政”,当时以卜问吉凶、占福祸、决犹豫、定嫌疑,占卜可以用来指导一切活动。其次,亲缘优势。很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诞生与巫及其活动有密切关联。那么,汉字应用相关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会遵循巫相关活动的需求,而甲骨占卜是先民最重要的巫术活动之一。
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来看,它绝大部分是占卜的结果,即神意由甲骨兆相表达出来的文字呈现,是一种来自神灵的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从形式上正好吻合这个特点。对于这种“天垂象”式的自上而下,我们还可以找到辅证:其一,骨板上多个段落阅读次序的设定。一个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就是从下一段开始,按照次序逐段上读。这正好切合处于下方的占卜者先问问题,然后逐步往上,高居在上的神灵给予昭示的过程。其二,对应“上达”“下传”方式。古代常用火烟作为祭祀“上达”的媒介,它是自下而上;那么表示“下传”内容的神昭示文字,自然就是自上而下了。
(摘编自李海平《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最初行款较自由,字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这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
B.汉字早期应用于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这对新行款的出现有着关键的作用。
C.甲骨和竹简材料本身及活动性质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汉字行款采用什么样式。
D.作者认为甲骨本身对字序和行序约束不大,对汉字新行款的形成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不赞同竹简在汉字行款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观点,阐述中运用的论据较为翔实。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式,从而使论证更为具体,也更有说服力。
C.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先破后立,指出巫术活动在汉字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文章引用李零教授的话,强调“持简习惯说”的问题主要在于预设的前提未必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便说”和“持简习惯说”均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们作为一种假说的存在意义。
B.远古先民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需要用占卜来指导,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说法。
C.用甲骨来占卜是先民重要的巫术活动,与占卜相关的需求对于汉字应用规则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D.甲骨上的汉字,书写时要自上而下,阅读时则要自下而上,这是符合神意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形式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新闻11月1日消息,近日,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今年国庆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崩溃,因为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在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失控。他边哭边解释,自己加班,开会又要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对于这位爸爸的情绪失控,家长纷纷表示:特别理解,“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手机上还得看看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晚一点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每天下了班还要看着孩子做作业,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成不关心小孩,是挺委屈的,”不光家长抱怨,老师同样对家长群有诸多不满。有老师甚至感慨;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北京一所中学的刘老师称,在班级家长群中,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炸式”回复。刘老师一方面感谢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很苦恼,“这样回复,容易让后来的家长看不到重要信息”。因手机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刘老师感觉自己对手机产生了“恐惧”。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陈老师,每天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摄短视频,“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有删改)
材料二:
提心吊胆地每日看群,导致身心疲惫,这样的家长群“病”了,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台,微信群的存在本身并没错,错在使用微信群的人。家长群变成“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是家校关系异化的一个个缩影,而其背后是社会对教育的深深焦虑。指望家长们在群里淡定面对、理性互动,恐怕不切实际。无论是升学挑战带来的恐慌,还是教育“抢跑”引发的课外培训热,抑或充满着“名利秀”“关系秀”的家委会竞选,无一不在非常直观地说明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每一种现象都能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情绪是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而家长群异化,没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因此,规范家长群、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主动权和主导权应掌握在校方手中,老师应尽到更大责任、起到更大作用。构建良性的家校共育局面,首先需学校正视、引导和化解家长的焦虑,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利用这种焦虑。在家长群里,老师发言的分量毋庸置疑,因此当群内出现不好的苗头时,老师应主动、及时劝阻,除了此类在微观层面实施具体措施外,还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尽可能清晰地厘清学校与家庭的权责边界、角色分配,让家校双方各得其所、各尽其责。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努力提供更多均等化优质教育资源,家庭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成长环境,二者优势互补,但不能相互代替、彼此不分。
(摘编自搜狐网《家长群变“马屁群”,教育焦虑何以化解》,有删改)
材料三:
老师是学校教育的代表,老师在家长群里的表现,直接体现着学校的管理质量与教育水平。一些学校已经对规范使用家长微信群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具体要求。例如要求老师在群聊中展示学生在校学习成果时一定要谨言慎行,尽可能不向群里发布针对学生个人的批评或言论,以免给家校沟通造成负面影响。河北一所高级中学的韩老师说,如果有些家长向自己询问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她一般都会单独与家长沟通,以免给家长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父母几乎是家庭教育的全部,一些细心的家长也开始了反思,悉心思索着“群居”时代的生存法则、一些学生家长倡议群聊应实名制,有些家长群还自发成立群聊督导组,推选出管理员,约束和规范大家的行为,一旦有不和谐的言论出现,管理员便及时采取禁言或强制退群等措施、相关举措有,不得向群友发广告链接,规定家长们聊天时,不可公然质疑学科老师或进行人身攻击等。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指出,家长群虽然展现出十足的群体能量,但家长与老师却要时刻保持清醒与冷静的头脑,不忘家校互联的初衷,谨防被群聊“绑架”。她还指出,网络“群居”应尊重自己以及对方的隐私,在公共场合私人化的群聊空间里,如果彼此的猜疑顾忌太多、老师与家长很难实现全面、对等的沟通。
(摘编自《调查 家长微信群,老师加还是不加?》,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家长群,家长、老师都觉得委屈,其中家长的委屈则来源于老师转嫁了自己的责任和工作。
B. 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台,家长群让家长和老师身心俱疲,主要是家校双方使用不当造成的。
C. 为了防止家校关系异化,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学校应该掌握主导权,老师也应负担主要责任。
D. 只要老师按规定不在群里发布针对学生个人的批评或言论,就不会给家校沟通造成负面影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家长退群、情绪崩溃,老师苦恼、疲惫等现象说明了家长群异化严重,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只会让家长和老师双方身心俱疲。
B. 由材料二可知,如果学校老师能为家长群设立规则,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家长们就能坦然相对、理性互动,家长群就不会异化。
C. 由材料三可知,想要使家长群回归家校互联的初衷,光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家长们也必须学会反思,并且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
D. 由材料二、三可知,教育的焦虑并不单独存在于家长群,还表现在升学的恐慌、课外培训热、看“名利”讲“关系”的家委会竞选等方面。
6.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怎样才能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使家长群发挥应有的功能。(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彩虹
毕飞宇
老铁和虞积藻都是大学老师,要说这辈子有什么成就,那就是三个孩子个个争气。大儿子在旧金山,二儿子在温哥华,最小的小棉袄这会儿在慕尼黑。退休后他们一直住在高校内。可是天不遂人愿,虞积藻摔了一跤,再也站不起来了。趁着过春节,老铁拨通了慕尼黑、旧金山和温哥华,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布:“都给我回来,给你妈买房子!”
老铁的新房子在29层,电梯直上直下。虞积藻上下楼容易了,却不想动;夜里睡不着便开始叫三个孩子的名字。老铁知道这是想孩子了,他买来了四只石英钟,把时间分别拨到了北京、旧金山、温哥华和慕尼黑。夜深人静,虞积藻盯着那些钟,“吃午饭了”“下班了”。
房子很高,很大,老铁趴在阳台上想,这个世界和他没什么关系呢。不久,老铁有了新发现。隔壁时常有个小男孩趴在玻璃的背后用舌尖舔玻璃,好像玻璃是一块永不融化的冰糖,甜得很呢。有一回小男孩似乎朝老铁这边看过一眼,老铁刚想把喜悦搬运到脸上,小家伙却把脑袋转了过去。老铁有些怅然若失。
好几天后,小家伙又在窗户后出现了。这次他没有吃冰糖,而是用门牙有节奏地磕玻璃,就是不看老铁。小家伙有意思得很呢。老铁当然有办法,他从超市带回一瓶泡泡液。一串串气泡在29层的高空飞扬起来,漂亮极了,每个气泡在阳光下都有自己的彩虹。小男孩果然专心致志看着老铁。老铁很快乐。然而快乐没持续多久,小男孩开始了冒险的壮举。他拉开窗门,站在椅上,对着老铁吹起了肥皂泡。老铁腿肚子都软了,对着小男孩作出严厉的手势。可小家伙哪理他,眼神都挑衅了。这小祖宗不好惹。
老铁决定终止这个小东西疯狂的举动。他来到隔壁,敲了半天,防盗门的门中门终于打开一道缝隙。小男孩很小,头发三七开,像个小小的绅士,他十分老气地问:“你是谁?”“我是隔壁阳台上的老爷爷。你让我进去把椅子挪开,太危险了。”“我妈说了,不许给陌生人开门。”“你叫什么名字?”小男孩招了招手,在老铁耳朵轻声说:“我妈不让我告诉陌生人。”老铁笑出了声,这孩子退,智商不低。“你在家干什么?”小男孩很不客气地看了老铁一眼,“千什么?有什么好干的?生活真没劲!”
中午电话响到第九遍,老铁拿起电话,电话那端终于开口了:“猜出我是谁了吧?”老铁正色说:“你是谁?”“把你的泡泡液送给我吧,”电话奶声奶气地说,老铁的眼皮翻了半天,只是不敢相信:“你怎么知道这个号码的?”“我打114问的。”这孩子聪明,非常聪明。“我到你家去拿好不好呀?”老铁思忖了片刻,故作无奈,说:“好吧!”
老铁挂了电话,突然有些振奋,搓起了手,搬来这么久,家里还没来过客人呢,小男孩来了。老铁十分正规地和他握手,拉到虞积藻的床前,有点献媚。虞积藻打量了一眼:“这是谁家的小绅士?”老铁对隔壁努努嘴:“我刚认识的好朋友。”小男孩瞪大眼晴四处张望,最后盯上了电动轮椅,驾驶着在房间里开了一圈,结论出来,老气横秋地说:“我爸的车比你的好。”虞积藻看了老铁一眼,十分开心地笑了:“上学了没有?”“没有,过了暑假我就要上学了,”不过小男孩十分炫耀地补充了一句,“我已经会说英语了。”
虞积藻故意瞪大了眼晴:“能不能说给我听听?”小男孩一口气把26个英文字母全背诵出来。虞积藻刚要鼓掌,小家伙已经把学术问题引向了深入,十分严肃地指出:“如果是汉语拼音,就不能这样读,要读成……”
这孩子太有意思了。虞积藻痛痛快快地换了口气,痛痛快快地呼了出来,满脸的皱纹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花,眼泪都出来了,虞积藻一把把小男孩搂过来抱在怀里,怀里实实在在的,兴许是搂得太过突然,太过用力,小男孩有些丕适应,便把虞积藻推开,虞积藻没有生气,望着他,这小家伙真是个小太阳,他一来,屋子里顿时就亮堂了。
“你把泡泡液给我。”老铁擦干眼角的泪:“我不给。二十九楼,太危险了。”
虞积藻说:“什么泡泡液?给他呀,还不快给孩子。”老铁耳语了几句,虞积藻来了劲头。她要下楼,他要看老伴和小家伙一起吹泡泡液。她要看泡泡们像气球一样,像鸽子一样飞上天:“我们到广场上去吹泡泡!”
小男孩的小脸蛋阴沉下来:“我不下楼。爸爸说,外面危险。”隔壁的门铃就是这个时候响起来的,“叮咚”一声,在二十九楼的过道里无限悠扬。小男孩站起身:“家庭老师来了。我要上英语课。”屋里顿时安静下来。其实平日一直都是这样安静,可这会儿的安静反而像一次意外。
电话又响了。两句话那头就挂了。虞积藻把电话楼在怀里,盯住了那一排石英钟。
“小棉袄吗?”虞积藻摇摇头:“小绅士。”
“说什么了?”
“他说,我们家三个时钟是坏的。”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提到老铁和虞积藻一辈子的“成就”,就是三个孩子都成功移居海外;可当虞积藻摔伤后身边却无儿女照料,幽默的笔调里暗寓嘲讽之意。
B. 小男孩趴在玻璃背后用舌尖舔玻璃、用门牙磕玻璃,充满了童趣,写出了小男孩天真的童心,可见,小男孩在家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感到很快乐。
C. 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老铁对小男孩出格举动的心理描述,从“有意思得很”到“智商不低”“非常聪明”,表现老铁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逐渐加深。
D. 小说以“三个时钟是坏的”结尾,戛然而止,巧妙呼应了前文情节“买来四口石英钟”,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小男孩不认识时钟,对时间没有概念。
8. 小说划线部分写小男孩到来后虞积藻的反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9. 这篇小说的标题为“彩虹”,请结合“彩虹”的象征意义和小说的主旨,谈谈你对小说标题寓意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口:“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①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至鸿门,谢口:“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都……”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口:“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口:“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以上均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释:①栎阳:古县名,战国时秦国之都。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B.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C.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D.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用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 东向,在我国古代礼仪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
D. 《史记》,由西汉的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年少时不喜学文而喜学兵法。项羽少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剑术也没学成,但他主动要求学习“万人敌”。
B. 项羽少有壮志,抱负远大。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羽竟然说自己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他志向远大,抱负不凡。
C. 项羽豪爽直率,胸无城府。当刘邦屈尊前来道歉,阐明与项羽之间的误会后,项羽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刘邦军中内奸曹无伤。
D. 项羽为人不忍,优柔寡断。当范增三次给项羽使眼色并举起玉佩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时,项羽默然不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平蔡州①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展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室承平时。
[注释]①唐玄宗天宝年间,被称为太平盛世,蔡州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城,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B. “忆旧事”暗含了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C. 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说明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
D. 本诗言近而旨远,用笔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15. 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写自己旧地重游,并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荆轲刺秦王》中“士皆垂泪泣涕”和“________,_____”分别渲染了凄凉悲怆氛围、同仇敌忾的气势。
(3)《鸿门宴》中,樊哙用“________,_____”来说明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4)《在别康桥》中,描写“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_______”。
(5)《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仿佛 的花园,现代人应保有向多维伸展的自觉,从单一到多样、从片面到全面,映照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逻辑。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生活的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的商品满足了物质消费,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适应了精神需求,无远弗届的互联网缩短了沟通距离, 的科技创新蕴藏着无限可能……时刻变化着的世界,为成就多彩人生提供了舞台,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着 。对个人来说,(  ),拥抱变化,不拒绝每一种可能,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拥抱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五彩缤纷 各式各样 一日千里 滋养
B. 五颜六色 琳琅满目 一日千里 滋润
C. 五彩缤纷 琳琅满目 日新月异 滋养
D. 五颜六色 各式各样 日新月异 滋润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现代生活的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B.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的现代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C.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的现代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D.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生活的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洞察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B.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洞察社会发展趋势
C. 洞察时代发展潮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D.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洞察时代发展潮流
20. 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你所知道的孔子的事迹或思想,按照对联写作要求,完成下列对联。(3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 “圣人”“天之木铎”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孔子死时,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他,称他为“尼父”。到汉平帝刘衍,追孔子为公爵;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北周静帝封孔子“邹国公”;隋文帝则称为“先师尼父”。唐太宗尊他为“先圣”、“宣父”;唐明皇加封孔子到王位“文宣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 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下联:     ,       。
21. 下面是某电商平台客服部的催发货流程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当客服人员接到客户催发货信息后,应当采取的措施,不超过75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还有一本想读未读的书,一堂想听未听的课,一次想去未去的旅行,一位想交未交的朋友,一些想说未说的话,一份想还未还的人情……回望过往,立足当下,这些想做未做的事情,是会成为你人生中的遗憾,还是成为你奋勇前行的动力呢?
阅读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答案详解
1. B(A.“这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不正确,由原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可知原因有两个方面。C.“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汉字行款采用什么样式”不正确,原文为“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D.根据第三段可知,“甲骨对字序和行序不构成大的约束,对汉字新行款的形成没有决定性作用”是其他学者的观点,而非作者的观点)
2. C(“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不正确,从全文看,文章的中心论点需回答“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这一问题,第一段无明确的相关表述)
3. D(“甲骨上的汉字……阅读时则要自下而上”不正确,原文为“一个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并非甲骨上的文字都是“自下而上”阅读)
4. 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其中家长的委屈则来源于老师转嫁了自己的责任和工作”理解有误。阅读材料一内容可知,家长的委屈主要是“学校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不是“来源于老师转嫁了自己的责任和工作”,故此种说法曲解原文文意了。C.“老师也应负担主要责任”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二文句“因此,规范家长群、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主动权和主导权应掌握在校方手中,老师应尽到更大责任、起到更大作用”分析可知,老师“应尽到更大责任、起到更大作用”,不是“应负担主要责任”,故此项说法曲解原文文意了。D.“只要……,就不会……”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三原文“尽可能不向群里发布针对学生个人的批评或言论,以免给家校沟通造成负面影响”分析可知,原文无此条件关系,故此项说法太绝对化了。
5. 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如果学校老师能为家长群设立规则,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家长们就能坦然相对、理性互动,家长群就不会异化”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二“而家长群异化,没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分析可知,家长群异化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故此种说法太绝对化了。
6. ①学校和教师方面: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不能将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②家长方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过多干预学校老师的教学,理性交流。③社会方面:推进教育公平,普及先进教育理念,缓解人们对教育的焦虑。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1)学校方面:依据材料二“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台……错在使用微信群的人”“家长群异化,没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规范家长群……老师应尽到更大责任,起到更大作用”分析可知,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台的家长群异化,主要在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学校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家长赋予家长群沟通以外的功能,故想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学校明确自己的责任,设立一定的规则,使家长群规范化。(2)教师方面:材料三“老师是学校教育的代表……以免给家校沟通造成负面影响”分析可知,老师要时刻保持清醒与冷静的头脑,不忘家校互联的初衷。提高管理质量与教育水平。(3)家长方面:材料二“家长群变成‘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每一种现象都能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情绪是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分析可知,家长过度关心学校教育,功利心严重,浮夸成风,过度焦虑,也是导致家长群异化的原因之一,故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老师的沟通也要适度而理性。(4)社会方面:依据材料二“而其背后是社会对教育的深深焦虑……无一不在非常直观地说明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分析可知,社会上课外培训热也是促使家长焦虑的原因之一,故社会上要推进教育公平,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以缓解人们对教育的焦虑。
7. 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A.“幽默的笔调里暗寓嘲讽之意”理解错误,小说对老铁夫妇是充满同情的;B.“充满了童趣,写出了小男孩天真的童心,可见,小男孩在家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感到很快乐”理解错误,小男孩的怪异举止是对无聊生活的打发;D.“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小男孩不认识时钟,对时间没有概念”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同时以儿童眼中的荒诞现象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坏了的仅仅是时间(时钟)吗”。
8. ①表现了虞积藻对小男孩强烈的喜爱之情。②侧面写出虞积藻内心寂寞、空虚、压抑之重、之久。③表明小男孩的到来打破了虞积藻封闭的生活,为下文虞积藻决定和老铁带小男孩到楼下广场吹泡泡作铺垫。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内容方面:划线段落使用“痛痛快快换了口气”“实实在在地呼了一口气”“满脸的皱纹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花,眼泪都出来了”这样的词语和文句描述虞积藻的心理状态,从中可以看出,她看到可爱的小男孩之后,兴奋异常,内心感到无比喜悦,表现了虞积藻对小男孩强烈的喜爱之情;“兴许是搂得太过突然,太过用力,小男孩有些丕适应,便把虞积藻推开”中“太过”也从侧面突出了虞积藻由于空巢时间之长而导致内心无法言说的孤独和寂寞。(2)结构上:为下文虞积藻感到自己有了生机和活力,想到广场去,去实现自己和小男孩到广场吹泡泡做了铺垫。
9. 象征意味:①泡泡中的彩虹像一座多彩美丽的桥梁,打破了小男孩对老铁夫妇的戒备和隔阂,也给老铁夫妇寂寞无聊的生活带来了生机。②泡泡中的彩虹又是虚幻易碎的,短暂的接触改变不了小男孩孤独无趣的生活,也无法慰藉老铁夫妇对儿女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小说主旨:①小说以“彩虹”为题,呼唤人们对空巢老人和儿童心灵世界的关注②引发读者对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思。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说明从象征意味和主旨两个方面来理解题目“彩虹”的寓意。
(1)《彩虹》写的是两个空巢老人,都是大学老师,他们的三个儿女都在国外,因此,孤独总是缠绕在他们的周围。有一天,老头在窗口上意外地看到对面楼上的一个小男孩在用舌头舔玻璃,于是就成为故事的一个生长点。老头童心顿发,爱心涌动,与小男孩隔楼相望吹起了泡泡液。连接他们二人的是不同年龄的无聊,不同深度的孤独,不同内容的泡泡。一老一小二人,隔着一个楼台的空间里,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往来,刚刚往来一次,小说就嘎然而止了。它掐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接点上,让人思绪万千,意犹未尽。(2)象征意味方面:泡泡是联络老铁和小男孩情感的桥梁。“泡泡”它是那么温暖,二十九层楼上,一对老人,一个小男孩,片刻的相濡以沫;但它又让人疼痛,为老铁的苦心孤诣,为虞积藻远方的思念,也为小男孩还未曾意识到的孤独落寞。这是这个世界的象喻。(3)小说主旨方面:小男孩的家境优越,这在上文通过老铁的眼睛做了交代。他并欠缺物质上的东西,而是精神上寂寞和孤独。小男孩的父母为了工作将他自己留在家里,他没有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他来到老铁家也是渴望和别人沟通情感,排遣寂寞。.老铁家墙上的四只石英钟代表了地球上老铁夫妇与孩子们分处的四个地方,四个时间似乎成了空间与时间将人类进行分割划分从而形成阻隔的象征。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一大堆指向不一的时钟摆在一起,直观上就认为是是时间坏了。小说通过这句话巧妙地点明了主题: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对这种阻隔的反抗。
故作者用绚丽的“彩虹”作标题,来呼唤人们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心灵世界的关注,希望老人和小孩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也希望社会能通过“彩虹”之桥多和老人、小孩交流、沟通。
10.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如本题中,句中“项梁杀人”,是说“项梁杀了人”。“与籍避仇于吴中”是说“(项梁)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可以排除A项;“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是说“吴中郡有才能 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皆出项梁下”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项;“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是说“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流寓在当地的客民和土著丁壮”,中间不能断开,这是“以是知其能”的原因。可以排除D项。
11. D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D项,“《史记》……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错误,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D项,错在“范增三次给项羽使眼色”,“三”在文中是多次,不是三次。
13. (1)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学到底。(2)略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乃”应理解为“于是、就”;“略”应理解为“大致”;“竟学”应理解为“学到底、学完”;句意。第二句中,“因”应理解为“趁机”;“坐”, “座位”;“不”, “否则”;“若属”,“你们这些人”;“为所”表被动。
参考译文(选段(一)):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是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打败自杀)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封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流寓在当地的客民和土著丁壮,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位置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14.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该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说明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分析不正确,“路傍老人亿旧事, 相与感激皆涕零”意思是路旁老人回忆起当年往事,面对官军一个个感激涕零,表现了百姓对平叛事业的拥护之情。
15. ①对李愬指挥才能和军纪严明 赞美。“官军入城人不知”既点明李愬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血刃,平定蔡州。可谓奇迹,也点明平定蔡州后军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蕴含赞美之情。②对蔡州得以平定的无比欣慰。 “忽惊元和十二载”。特别强调“元和十二载”时间,点明平定蔡州的大事件。表现胜利来得太快的惊喜之极的心情。③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重见天宝承平时” ,点明平定察州的战役让百姓重见光明,仿佛太平盛世再现,隐含期盼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选材的内容以及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该题的考的是分析诗的后四句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仔细阅读后四句,再结合注释进行分析本诗的后四句即可得出答案。本诗的后四句“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室承平时。”“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盛赞李想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未到元和十二载,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料地睹此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着希望。至此,全诗主旨顺势托出,一笔作颂,一笔作收,流吐毫不费力,而不尽之意,仍在篇外。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所以本诗的后四句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李想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破城后号令严明的赞美;一是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慰和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答题时,先指出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6.(1)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5)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7. 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 (1)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语境用于修饰“花园”,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应用“五彩缤纷”;(2)各式各样:指多种不同的式样、种类或方式。 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语境强调“商品”种类、样式多,满足了物质消费,应用“各式各样”;(3)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语境用于修饰“科技创新”,指发展速度快,应用“一日千里”;(4)滋养:养育,培养(动词);养分,养料(名词)。滋润:增添水分,使不干枯(动词);湿润,不干燥(形容词)。横线处所填词作动词“提供”的宾语,应用“滋养”。
18. 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随着……,使……”成分残缺,涵盖主语,排除C;“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的是“现代生活”,而不是“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排除AD;“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搭配不当,“随着”应与“发展”搭配,排除A。
19. 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洞察”,指深入、清楚地察知,侧重看;“顺应”,顺从适应,重在行。依据先看后行的逻辑关系,“洞察”在前,“顺应”在后,排除BD;一般“趋势”更注重朝向,也就是发展的方向;“潮流”更加侧重状态,当下的形势。 所以,正确搭配应为“洞察……趋势”“顺应……潮流”,排除C。
20.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题目要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为孔子写一幅对联。要求内容结合孔子事迹或思想,格式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平仄相和、结构相对等,此题要求上下联每句不少于7个字,不超过15个字。
材料中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身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影响“开创私学”“开创儒家学派”以及人们对他的尊称等;第二段概括地介绍了讲孔子的事迹(弟子多贤者)、有关的著作“六经”、《论语》(思想)及其思想的影响(“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如示例上联“与国咸休”是孔子的思想影响的体现,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文章道德圣人家”是对其思想、道德的高度赞扬,与天同在。综合以上思路作答即可。
21. 参考答案:(客服部)接到买家催发货信息后,先检查发货是否超期。如发货正常,则安抚买家;如发货超期,应立即记录超期发货原因,并做好催发货和补发赠品的工作。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这类流程图图示转化为文字的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此题要求用文字描述当客服人员接到客户催发货信息后,应当采取的措施,按照箭头方向用文字转述出来即可。注意答出图片中的要素“检查……”“安抚……”“记录……”“催发货”“补发赠品”,然后理清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