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散文教学
2021-11-24
*
*
*
*
*
*
古人笔下的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
乐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悲秋
为什么描写同一个对象,感彩会截然不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明确:景物与语言皆为情感服务,为作者的感情所驾驭。
*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1921年10月,出版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1923年写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和 《薄奠》。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思考:
1、为何作者以“故都的秋”为题?若是改为“北平的秋”好吗?为什么?
2、请找出文章的“文眼”。
3、作者笔下的故都清秋,是怎样的景致?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或词语来概括吗?
默读课文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答:(1)不好。
(2)“故”指老,旧,表明历史悠久,繁华褪尽。
北京最早于1368年9月12日称北平,后于1427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北平早于北京近60年。民国时于1928年6月20日又改为北平市。
故都:确定描写地点,不言“北平”而言“故都”含有文化底蕴和深切眷念之情。
秋:确定了描写的对象(内容)。
(3)故都的秋: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
1、为何作者以“故都的秋”为题?若是改为“北平的秋”好吗?为什么?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请找出文章的“文眼”。
客观景物+主观感受
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3、作者笔下的故都清秋,是怎样的景致?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或词语来概括吗?
小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日胜果图
古诗文“蝉”的意象
※寒蝉是蝉的一种。较一般蝉为小,青赤色,有黄绿斑点、翅透明。蝉出一般现在夏、秋季节。寒蝉到了冬季,它的寿命也就即将到了尽头,鸣叫也就仅剩这一声,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有悲怆之意。“蟪蛄不知春秋”。
寒蝉是一个很诗意的名词,是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与蝉在诗中所代表高洁不同,寒蝉通常表达悲戚之情,用于离别的感伤。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与创作背景有关。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日本又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抗日时期妻子出轨,日本侵入家乡,母亲被夹在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
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主题
品语言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赏析。
2、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排比句也很多,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例1.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赏析: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旨意,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先用两个单音节词,又以一个双音节词结尾,语势舒缓,为文章整体抒情氛围奠定基础。
例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赏析: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例3.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赏析: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古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遐想。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例4.(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赏析: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家常事物来作比,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无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南国: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北国: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老白干名字由来
衡水老白干自古享有盛名。明代、衡水酒有"飞芳千家醉,开坛十里香"之誉。 据传,明嘉靖年间建造衡水木桥时,城内有家"德源涌"酒店,很有名望,建桥工匠常到此聚饮,饮后赞曰:"真洁,好干!"后取名:"老白干"。所谓"老",是指历史悠久;"白",是指酒质清澈;"干",是指酒度高,达67度。其味"闻着清香,入口甜香,饮后余香"。
品结构
说说文章的结构安排是怎样的?
在结构上,本文也十分精巧。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细腻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突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最后议论和抒情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老舍《济南的秋天》
拓展阅读:
*
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老舍《济南的秋天》
拓展阅读:
*
下课!